第二节 有为之术
1.内丹术溯源
新知:本节开讲有为之术也,此有为之术就是在求道者与无为之大道之间的一座桥梁也。佛家在修炼技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密宗里,而道家在修炼技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道教中的内丹术里。在具体开讲内丹修炼术之前有必要对其基本的由来做一点简要的介绍,此为溯源之意也。
清风:我们前面介绍佛教的发展时提到过,佛教在印度最后发展为密教,相应地以前的流派总称为显教。在佛教东传中国后,在内地是禅宗、净土宗等显宗盛行,而在西藏则是独尊密宗。与显宗重心性了悟相对应,早期道家也主要是从守真悟道而论,因而可把早期道家看作道家的显宗。与密宗注重气脉明点修持相对应,内丹各派注重精气神之修持,或可称做道家之密宗也。在注重师承这一点上,内丹派与密宗也类似,所谓“不遇真师,难明大道。”“性(功)可自悟,命(功)待师传。”
新知:与老师在一起,研究再多之问题,我都不会感到特别累,何也?盖因老师特能触类旁通也,将古今中外之学问冶为一炉,一通而百通,故不觉得累也。哦,怎么忘了,说穿了,所有知识在老师这里,都是具有全息性的,从来都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如同常人那样散乱无序的。
清风:哈,又给我戴高帽了。简单点说就是这样的,内丹术之思想渊源出于老庄等圣贤是确凿无疑的,但它将修道之过程具体化与程序化了。而内丹术又是在借鉴外丹术的思想发展改造而趋于完善的,它将整个修道的过程比拟为一个练丹的过程,但是与外丹不同的是它以人体为丹炉,以人体自身的精气神为药物,以意念的运用为火候。
新知:所以思想源头在老庄,而操作源头在外丹术了,那赶快开讲外丹术吧。
清风:神仙思想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先秦古书《山海经》中就有关于“不死之山”“不死之国”“不死之药”“不死之民”等记载,表明古人对长生不死的热切向往。正由于此种原因,也就催生了一大批方士及神仙家的诞生,这些人号称掌握了不死仙方,能够炼不死丹药。这些人以后与信仰道家学说的人合流,最后促进了道教的产生,也使炼外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于神州大地蔚然成风也。
新知:老师,我要给你补充一点的是,炼外丹这种民间行为后来成为一种社会之时尚,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特别迎合了古代帝王将相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比如秦始皇,几次亲至海上,冀遇仙人奇药而不得,后来又派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去寻找那海上仙山。相传徐福等人怕回去丢掉性命,因而度海至日本,成为日本人的祖先了。为什么河北省有个秦皇岛呢,就是因秦始皇寻仙药而得名的呀。历史上之帝王过惯了骄奢淫逸的生活,当然就更渴望长生以能永远享乐下去了,结果在他们中间因服食那丹药中毒而死于非命的也就最多。
清风:这就叫上行下效嘛。中国的炼丹术从汉代开始,到唐代达到极盛,以后逐渐衰落,但总体上是持续了几千年。炼丹家们的主观意图并不在于发展科学而是追求“不死成仙”,然而不曾想主观意图虽遥不可及,却歪打正着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因为炼丹士在实践过程中观察到了许多化学变化,人工制造出了一些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提取出了一些化学制剂,特别是直接促成了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的发明,从而对社会科技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知:炼丹家们最先青睐的用于炼丹的(令人不死)药物为黄金,因为黄金等具有强有力的抗蚀性质,具有入火不焦,入水不腐,入地不朽的特征。他们的推理是如果将黄金之类的物质的抗蚀性能植入人体之内,人体也就如同黄金一般不腐不朽了。但黄金价昂难得,且天然黄金服之有毒,于是他们将精力转向人工炼制各类黄色合金,而服食之法也改为服食药金之粉末或溶液。
在炼丹家眼中最为重要的是丹砂(因色红又名朱砂),它本为天然生成的鲜红色矿物硫化汞(HgS)也。之所以叫炼丹,一开始就是指的升练丹砂,以后推而广之将所有用来烧炼的原料统称为“丹药”。其炼制过程称为“炼丹”“还丹”,炼制的产物就被统称为“金丹”“神丹”了。丹砂的化学性能为丹家所看重,因为红色的丹砂可烧成汞(即水银),水银经进一步的氧化反应可得红色的氧化汞。此氧化汞与硫化汞(丹砂)并不完全相同也,但古人从外观上看来认为是一样的,因而认为又还原成了丹砂,故称还丹。古人何以就如此看重丹砂呢,弟子百思不得其解,还请老师作答也。
清风:这好解释呀,丹砂的明显特征就是有各种奇妙的变化,具有“灵异”的品质,丹家当然希望能把此种灵异的品质植入人体体内,使人能羽化飞升而成仙。另外,丹砂炼制之后具有“还”的性质,此正暗合丹家对返老还童之渴望也。
新知:丹家还非常重视对铅的炼制,此铅的概念包括铅银矿石和金属铅,但都统称为铅。从铅银矿石中炼制出银与从丹砂中炼出汞一样被看作炼丹中的神异变化。而铅与汞相互作用又可生成汞齐,汞齐经加热又可生成氧化汞和氧化铅,这一过程也被称为还丹,铅汞也因而成为炼丹术的主要药物。以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铅汞论成为炼丹术的基本理论,丹家多以铅汞的化学变化模拟天地宇宙之变化。而在内丹家中,又将铅汞的化学变化与宇宙元气生成等相联系起来,并且以真铅、真汞来喻指元精、元神。
哦,对了,老师,你在本书自序中引用了你在七八年前就写就的一篇东西方文化之概论性短文,其中有一句“中国的道士虽津津乐道于龙虎铅汞之类周天搬运之‘术’,然而其开山鼻祖老子,庄子开篇却论齐生死,返朴归真之大道。”我早先一直不能理解其中的龙虎铅汞之含义,现在经老师耳提面命,终于搞懂了铅汞之借喻之义也,但对于龙虎一词还望老师开示一二。
清风:你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之精神虽然令人心烦,但转念一想也还令人欣慰。古代丹经认为汞为青色,居东方木位,为青龙。铅中所得之银,白色,居西方金位,为白虎。龙虎铅汞之类外丹术语后被内丹家广为引用,喻指人体内之元精元神等。
炼丹必须具备器鼎,原料,以及对温度的控制方能成功,就是说鼎炉、药物、火候为炼丹的三宝缺一则不可也。如果就事论事而言,常人可以将其想象为好比是一种烹饪过程,还不是一样地需要锅、原料、火候三样东西。然而,我们以前多次讲过中国人之特点就在于凡事都要讲究天人感应也,因而在丹家的理论中,炼丹程序都是与广大的宇宙奥妙联系起来的。丹家认为宇宙中本来就存在天然的演化,可以出现天然的神丹大药。而炼丹则是人为地仿天地造化之理,主动地迅捷地(通过炼丹加快自然的演化进程)制成神丹大药。在丹家那里,鼎炉是与宇宙天地相联系的(它就是一个小宇宙),而丹药是与万物之精华相联系的,而火候是与天地自然之造化有序相联系起来的。
新知: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朴素的全息思维表现在每一个领域也,由此也可见一斑也。不管外丹理论多么玄妙,但是最后必须落实到外丹服食的成效上来。成仙的人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但通过服食金丹中毒早死的现象倒是不绝如缕,所以炼丹术自唐代达到高峰以后就迅速衰落下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然,炼丹家追求长生的梦想虽然没有达到,但是对于许多科技领域都有重要影响,最著名的如火药的发明等等。此外,炼丹家在医药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有许多丹药被用于了医药目的,如红升丹(以HgO为主)和白降丹(HgCl2),就为外科主要丹药,有拔毒、去腐、生肌、敛口、杀菌之功。现在许多中成药都被称作什么什么丹,就是因悠久的炼丹术而带来的。
清风:服食金丹而成仙终成梦想,但炼丹家们的不懈努力却启发了后来的内丹各派,他们开始认识到人之生命并非不能有意识地进行主动调控,从而提出了著名的“我命在我不在天”之论断。此外,炼丹术所尊奉的天人感应思想也在内丹术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人体自身是一个小鼎炉也,也就是一个小宇宙也,将此小宇宙与外在的大宇宙相连通,则大药可成,成仙有望也。
新知:但内丹术中的成仙其含义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长生不死的概念,而是指炼出能出窍之阳神,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此种境界与佛教中成佛的境界是类似的,都是修炼者所向往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2.内丹术基本理论简介
新知:既然要讲述内丹术的基本理论,就有必要介绍一下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参同契》之一般认为是东汉的魏伯阳,他在书中假借易卦爻象来论结丹之法,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法象,而配之以阴阳五行昏旦时刻为进退持行之符候。此书到底本意在于阐述外丹还是内丹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汉以来的所有内丹外丹经书都能从中找到其阐释的依据,因而为内外丹家所共尊,这反过来可以佐证中国的汉语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全息性也。
清风:易卦本来就是一种比类取象的产物,所以从多维的角度去理解也并无不可,但我们这里作内丹之发挥。此书比之一般古文尚难读数倍,因为通篇都是一些隐晦之词,说它甚至比英文还要难学都一点不过分。但其中心可说就是一点,以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交媾来象征阴阳交媾,对于人体而言则是精与神之交媾。
新知:易经八卦中,乾与坤卦代表天地,坎与离卦则为乾坤之用,象征日月,一阴一阳且富于变化周行不止。水火之交来象征阴阳之交,则是太容易理解之事了。后世中医基本理论也是按此发挥,以肾水(按中医五行理论肾属水)当升,心火(心属火)当降为身心健康之态,称之为水火共济也。又按中医理论肾藏精,心藏神,故水火共济也就是精与神之交媾也,所以其与内丹理论也合也。
清风:易、道、医本也是一家也。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也,如果不加以特别说明,我们这里所指的精气神皆是指元精、元气、元神也。所谓心火当降,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排除后天意识及情绪(丹道称之为识神)的干扰,则心肾相交,水火共济也。
新知:精气神三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气周行全身,而精与神分别藏于人体之两极,同时又是气之两极形态,阴之极为精也,阳之极为神也。精者,人体之能量库也。神者,人体之调控中心也。而常人之受识神之时时影响,故心火上冲,而元神的功能受到干扰(现代术语言之就是生理功能趋于紊乱),故肾水下泄(肾中精气走失)。老师,在道教的典籍中,常常将精与神之交媾,用男女之交媾来作比喻,有“自家夫妻自交媾”的说法,我想知道此二者之间究竟只是一种比喻还是另有可以深入探讨之玄机呢?
清风:在我看来,从全息论的角度即从最深层的角度而论,可以说男女之交媾与自身之阴阳之交媾实质是一回事。听起来有点玄是不是?当人在胎儿初期,实质上是阴阳不分的,到出生后方才有了第一性征。当人逐渐长大进入青春期之后,开始出现了第二性征,此时开始有了强烈的性需求。从此,经过恋爱与谈婚论嫁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夫妻共同生活,而性爱也就成其为夫妻生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也。在性生活中,每经过一次充分地泄欲,男女都能进入一种忘我之状态,从而达成一种暂时的阴阳平衡,并且新的生命也在男人所泄出的阳性能量与女人所泄出的阴性能量的交合中而得到了孕育。
新知:老师是不是想说从潜态的角度来讲,男人与女人并无区别,男与女的区别只是在显态的层面能够成立?从潜态的角度而言男人与女人的信息量是一样的,这一点可以从男人身上同样有少量的雌性激素,女人身上同样有少量的雄性激素而得到证明。当然有些先天畸形的阴阳两性人,更可说明男女就潜态而言其信息量是完全一样的。当人在修炼中返回到那天人相应的潜态世界中时,人自身的精气神合一,与整个虚空的能量场也合一,此时人同样进入了忘我的状态,并且确确实实地实现了阴阳交媾,只不过这种交媾是在自身中进行而已。
清风:很好,有悟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人的各种活动造成精气神对外消耗,但也才有了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生产。人的另一大生产项目便是人类自身的繁衍生产,这是依靠男女之间的性行为而完成的,而在性行为中能量尤其是精神能量的消耗是极其巨大的。反之,通过修炼,是将精气神最大限度地保存于自身内部,将能量储存起来营养自身,当达到高能量的积聚状态时就被称之为形成了内丹了,其中最重要的又是能量在下丹田的积聚效应。
新知:在性行为中,精既消耗,神也大量消耗,因为排精必然伴随着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无论男还是女在性行为达到高潮时,大脑里都会出现一种类似放电的现象。通常人们在性行为之后会感到疲劳,在短暂的快感之后会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就是因为精神能量大量消耗之缘故呀。
清风:所以古人对节欲保精极为重视,我给你引用一段《食色坤言》中的精彩文章吧——
若欲身安寿永,唯当绝欲宝精。神之寿命主乎精气,犹灯之有油,如鱼之有水,油枯灯灭,水涸鱼亡,奈何愚人以苦为乐,见色弃生,岂知精竭命亦随逝。善摄生者,先除欲念。
新知:在生物界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小动物好象是昆虫之类的,在交配完成繁衍之后生命也就完结了。我觉得对人而言也如此,当一次性交之后确实有一种掏空死掉的感觉,实际上确实是每次性交后朝着死亡之路迈进了相对的一大步。
著名生化专家、百岁教授郑集先生在新近出版的《鉴证长寿》一书中,对此也有一些更为详细的说明——
鉴于生物中有种深海硬头鳟鱼在生殖期到江口上游淡水中产卵后即死亡,以及鳞翅目昆虫成虫大都是在交尾产卵后即死的事实,昆虫学家将松柏认为这两种生物的死亡,可能与在生殖活动中丢失了生殖细胞有关。他的论点是衰老实际上是生物的新陈代谢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衰减现象。代谢机能完善的个体是不发生衰老的,例如单细胞生物变形虫的代谢机能是全能的,它在适宜的条件下是不会衰老的;高等动物机体的组织细胞在分化中丢失了代谢的全能性,使整体代谢成为缺陷型,代谢全能的生殖细胞可以补偿机体组织细胞的缺失。当生殖细胞的丢失,组织细胞的代谢得不到补偿时即易衰老。动物的衰老都发生在性成熟后,生物丢失生殖细胞的行为也是在性成熟后开始,说明这两种现象可能有因果关系。布龙(Brown Biquard)认为睾丸分泌物的消耗会引起衰老。生殖细胞丢失论与中医的保精固本、益寿延年的养生观是十分吻合的。
新知:那生殖细胞又何以“代谢全能”呢?
清风:问得好,根据最新的基因方面的学说,在生殖细胞中具有端粒酶活性,而体细胞中则是不存在的,以后在“生命在于运动吗”那一节时再与你讨论了。
虽然男女交合与“保精固本”有所违背,但通过交合繁衍了后代,使得个人的生命又在后代中得到延续而成为永生了呀,因而在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的,故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而对于修炼者而言,能量在自己体内聚集,最大限度地延缓衰老也,如你所说养性延年也。与常人之交合相对应地,修炼者就不是一种大脑中放电的问题了,而是将性能量进行了升华之后,元神得到了巨大的补充,按现代语言而论就是大脑细胞得到高度活化,大脑皮层的有序性得到高度加强,实际上相当于是对其进行了持续地充电也,这在丹书上称为还精补脑。
新知:是这样的,每次打坐下来是如此地神清气爽,其感觉就是一种充电,并且还是一种充氧,因为大脑是人体耗氧量最大的用户,而在练功后会得到巨大的补充。我还想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丹书中不仅将丹道形容为自家夫妻的交媾,连描述那进入定境的快乐也喜用男女交合时那种快感来类比(此种情形在古印度宗教中也大量存在)。同样依据先生的教诲,在最本质层面来理解这两种快乐确实是一致的也。但是,男女交合之后的快感只能是一时,因为伴随着巨大的能量消耗,而修炼者的快乐却是持久的,并且对健康还有巨大的增进作用。所以,历史上之修道者尤其是那些圣贤们能够克服情欲骚扰,其道理就不言而明了,并非如常人所想象的那样这些人纯属苦行僧也,圣人之乐岂是常人所能轻易体会的呀。
清风:常人如果知道自身从潜态层面来讲既是男人也是女人,并且同样能够复制男女交媾之乐,他就能够体会圣人之乐也,而无论女色还是男色对其的吸引力就将大打折扣了呀。再进一步展开而论,常人有与异性交合之需要,如此阴阳中和,方能实现其身心之平衡也。修道者则是欲从后天返先天,重回那自身阴阳不显或未分的婴儿或胎儿之境界,那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和也。中和者,意味着得一也,即是具有整体性与全息性也,如我们前面曾介绍过的老子所说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常人的中和方式,可以孕育新生命。修道者的中和方式,可以祛病延年,青春长驻。
新知:由此引发出这样的结论是,世界上万事万物中,中性的事物具有整体性与全息性,超越了阴阳两性的制约关系,因此比之单纯的阴阳二性而言,更算是真正的强者。宇宙间中性的物质最厉害,如中子可以打破坚硬的原子核,中微子可以穿越固体空间,皆说明中性的力量最强。道家讲中和、得一,具体到丹道上而论,就是要返本复初,与具有永恒中性色彩的虚空合一,而自身也重回中性之身。
清风:你得将此中性之身的概念解释一下,否则常人甚至会误解为那种病态的阴阳人(两性的生殖系统都具备)之身呢。
新知:丹道实质上为一种人体系统修炼工程,实际上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淡化显态性别特征,而凸显一种具有潜态特征的中性来。修炼有素的女子最后会月经自断,此被称为斩赤龙,更有甚者其生殖器等会萎缩,凸现返老还童之象。相应地,修炼有素的男子在未有性行为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常人那样精满自溢的遗精现象,此称为斩白龙。而这些男子的生殖器则会有一定程度的萎缩并上提进腹部,称为“马阴藏相”。在我们引用了这么多次的全息论之后,读者们不难理解,单从生命力而论,必然是性征不明显的胎儿、婴儿胜过性征明显的青年、壮年与老年。低级的生物又胜过高级的生物,阴阳未分的中性时代必然胜过阴阳已分的时代。科学研究证明,原始生命经过了三十多亿年的进化,至六亿多年前才出现了雌雄的分化,继之才开始了世间万物及最后万物之灵人类的出现。而作为具有七情六欲且具有最丰富性爱生活的人似乎是唯一远远活不足哺乳动物的正常寿命的,因为按正常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六倍计算,人之寿命应在120至150岁左右。
清风:讲得很好,我在这里就中和之义再稍与你发挥一下。中国之得名源于古代中国的重心在于中原一带,以前中国分为九州,而中原为中州也。中的概念在中国非常受人重视,古时皇帝何以被称为九五之尊呢,因为九为数之极(大),而五为数之中也。中国有句话叫做“三教九流”,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之丰富多彩。但是,这些所有流派如果要概括一个共同点,一言以尽之,那就是一个“中”字也。
新知:此“中”之境界由“和”而得且中与和也常并用而称“中和”也,所以也可说中国的文化用一个“和”字可以尽之也,中国人都知道的一句话就叫“和为贵”也。
清风:儒家谈伦理,畅导中庸之道,因为过犹不及也。道家论人与自然之和谐,强调“多闻数穷,不如守中。”“中气以为和”等等,而道教丹道则专注于人体修炼之中和之术也。佛教以能超越尘世获得解脱为旨趣,其中道思想源远流长,而在融入中国文化之后更是被发扬光大。出家人被称之为和尚,而和尚的原意就是“和中最上”“以和为尚”的意思,因为按佛法的要求,其信徒要过一种“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说”的六合敬的僧团生活。
新知:讲到这里,我忍不住破戒赞美老师一句,老师此书是真正的打破东西方文化之壁垒之奇书,是就思想而论在最高意义上的中道之大成,在本书的第十八章还会就此进行专门的讨论。话题拉回来,当我们又重新分析了丹道之原理之后,重新来审视老师在总论中就“储能与耗能”那一个专题时所引用的丹书中“顺则为人,逆则为仙”之言时,就会觉得实在是再精辟不过了。尽管语言的表达始终还是非常有局限的,但我还是试着用点通俗语言再来阐发一下具体之玄机——
人体是一小宇宙,它与整个的大宇宙是全息统一的。在未有天地之前,整个宇宙处于虚无缥缈的状态,也就是“无极而太极”之时,即是潜态世界还未曾有任何显化之时。而后在虚无中有一气产生,称为道气,亦名先天气,此气在古语中又特别写做炁。当虚极静笃之时,先天炁由静生动,开始分出阴阳,阳浮为天,阴沉为地。天地形成,阴阳开始交合,而生万物,直至万物之灵人的出现,而人之生成又全息重演宇宙由潜到显的一幕。
父母交合,生成一气,为先天炁。此时母腹之中的胎形似人而未具,似有呼吸而未成呼吸,人的精与神未分,称为人道的“第一变”。而后胎渐长成,精与神已分,心肾渐生,性命将立,直至十月期满,脱胎而出。此时,先天炁藏于脐而后天气呼吸于口鼻,先天精藏于肾同时也伴生后天淫逸之精,先天神藏于心同时也伴生后天主宰意识情感欲望的识神,此为人道的“第二变”(现代语言第一性征出现)。人长到16岁,身心健旺,精气神皆达到全盛时期,是为人道的“第三变”(现代语言第二性征出现)。人在出生之后,年龄日长,而识神日渐用事,元神日渐退位,纯靠呼吸之气维持生命。并且至16岁之后,妄念更加不停,情欲越发萌生,男女交感泄有形之精。长此以往,先天之精气神日渐损耗,遂有疾病缠身,人也日渐衰老直至死亡的到来。
清风:此即顺则为人的道理也,顺着宇宙由潜到显的规律,如同万物一样从生到死的正向发展过程,这就是常人将必然走过的道路。然而炼(内)丹家要追求的是长生不死,或者至少能最大限度地享尽天年,因而他必须进行宇宙学时间反演的思考。宇宙间唯一永恒的东西,在道教看来就是道、虚、无等等,即现在所说的虚空、全息的潜态世界等等。炼丹家要从逆的方向进行宇宙学的反演,因而要从显到潜,要由死到生,要从后天返先天,要回到婴儿态甚至胎儿态。而这一切就需要通过丹道的修炼,让元神归位,返口鼻呼吸为胎息,断淫逸之精而葆元精,从而实现那与永恒的道、虚空合一的天人合一之境界,如此这般则逆则成仙也。顺者,生儿育女,生命向外延伸也。逆者,夺天地造化之功,于体内实现阴阳之交合,道家谓之结丹、育胎耳,使生命向内延伸也。
新知:先生所言,力透纸背,令人豁然开朗也。丹道以前长期被称为仙学,原因就在于这逆则成仙上,仙者如同佛教所言之佛也,即是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修炼者也。佛教论成佛之路为八正道也,丹道论成仙之路,为炼精化气(百日关),炼气化神(十月关),炼神还虚(九年关)之三关也。而从身体状况而论,则是要从人道的第三变返到第二变,再到第一变,最后与虚空合一,此时内丹炼成,飘然若仙也。对了,先生已在示意我该打住了,因为丹道博大精深,对其基本原理也只能是简介如此,以后必撰专著详尽发挥,方不以为憾也。
清风:你既已“画龙”,我不妨再来“点睛”一下。“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中颠倒颠。”此为丹经上之至理名言。丹道继承了老子从逆的方向返本归元的思想,不过它特别将此本旨用于人体之内丹修炼,其实质就是在人体内模拟宇宙反演的过程,使自己的原性与宇宙的原性相契合,将性命还归虚无而得以永生,此在丹道中称为炼虚合道也。我们以前讲过瑜珈的宗旨就是自我与(宇宙)原始动因的结合及一致,由此你可以领会到中印古典哲学的殊无二致也。马斯洛曾经写过一本书《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其中心思想在于宣传人人都应该追求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是入世的最高境界。而东方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可看作是另一极的自我实现,此是出世的最高境界也。为了给你开阔下眼界,我再给你摘录一段《玩命俄罗斯》中的话——
大火之后,姜堪政从废墟上站起来,很快开始了“返老还童”的动物实验。他把30只衰老的耗子放进处理舱,接受麦苗、玉米苗等年轻动植物的微波照射。三个月后,30只耗子表现出超常年轻的活力,并且恢复了生殖功能。后来,他让怀孕的母羊去照射母兔,用公羊去照射公兔,让公兔与母兔交配,再按原来的方案照射母兔,降生的幼兔长出了羊的特征。他让猫和老鼠互照,新出生的两种天敌竟完全改变了原有的遗传个性。
1987年6月,他用自己做试验。场导机的接收舱里放着麦苗、豌豆等植物,一连三个月,他每天晚上睡在处理舱,一种象征着万物活力的年轻微波,冲击着他的机体。三个月后,人们鉴定他年轻了10岁至20岁。
新知:我知道先生的意思,从智力而言人是万物之灵长,但从生命力而言,则越低级的动植物就越强大,而最强大者莫过于虚空也。练内丹者,置身天地之中,采天地万物之灵气,就将更收返老还童之效了。
3.钟吕丹道与南宗北宗
新知:唐代服食外丹中毒之事屡有发生,更有帝王因之而死,炼丹家及其理论多遭质疑,此导致其衰落,也使内丹术能够兴盛起来,当然此也得益于唐末五代的“钟吕传道”也。当三次赶考皆名落深山的吕洞宾一蹶不振时,道士钟离权劝其抛开功名,修仙学道。吕砰然心动,留下许多银两及书信一封与妻儿,义无反顾地离家修道,并且获得极高道行。钟吕二人著书立说,寻游四方,点化众人,在社会上影响极大。且二人皆仙风道骨,长命百岁以上,后世尊为神仙,并产生了诸如八仙过海这样的传说,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当然是后人杜撰之吕洞宾与何仙姑的爱情纠葛了。仙字之构成,人在山中也,古往今来高僧老道那个不是在那名山古刹中修炼而成呢,故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也。
清风:钟吕二人著有《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等,其中阐述的修炼丹道的基本思想为后来各家所宗,而影响最大的就是宋金时代以王重阳为创始人的北宗与以张伯端为创始人的南宗。及至宋代丹道趋于鼎盛,而钟吕二人则是作为奠基人而堪称功不可没也。
在钟吕二人的著作中,具体论述了如何顺应天时节气,以摄取先天一炁,性命双修,形神并练,最后练成纯阳之体,阳神出壳而成仙的原理与具体操作步骤。难能可贵的是比之《周易参同契》,钟吕之学少了一些玄虚而多实证,可谓是次第分明,步步有验(各层次之修真证验悉数提示),以至于吸引了众多的修道者趋之终生,以现代语言而论即是从事人体系统生命修炼工程也。
新知:若在这里要详论钟吕丹道之内容,恐怕非将读者搞晕不可。我主要来谈一下其性命双修之观点,可以说此观点是将道家核心之无为与有为之论在丹道上的具体运用与体现耳。性者,心也、神也、意也、德也;命者,息也、气也、形也、功也。概括之,性者偏重于人之精神的抽象一面,命者偏重于人之身体的具体的一面。性功者,练神也,排除后天之识神干扰,发挥元神之自动调控作用,可看作养气之功也,无为之功也(欲脱离常人之生活方式仍需一点有为之努力)。命功者,练气也,通过有意识地主动地运气与行气,从而收百脉疏通,精气神三宝旺盛之效也,可看作练气之功,有为之功也。性命是人之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因而性功与命功也是修炼技术之两方面,不可偏执一端也,所谓“无为了性,有为了命”也。先生可有什么需要斧正的?
清风:我感到你名为向我请教,实际上骨子里开始有一丝狂妄了。不过话说回来,我其实还是挺欣赏你的,因为在一定的情况下,骄傲是必须的,是才子才会骄傲,是自信的表现。而谦虚在很多时候是那些庸人的护身符与挡箭牌而已,他们无骄傲的本钱只能是借谦虚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性功与命功是相对的区别,并无截然的界限,如同性与命的关系一样。要减少后天意识对内气运行的不利影响,就要静心遣欲,气机得养不再耗损与紊乱,其实也就有了调控气机的成分,故是无为之中寓有为,养气之中含练气也,性中有命也。而在练气之中,必然也要排除其它杂念,也就暗合养性养气之理也,故是有为之中寓无为,命中有性也。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功夫的日益加深,通常练命的成分就越是减少了,而练性的成分就越是多了,因为所有有为都是为了通达那无为之境也。当最后完全进入了人不练功功练人之无为之境时,也就达到了丹道所言之练虚合道之最高境界也。
新知:那时是不修而修,修而不修,似修非修了。但是如此说性命双修,我感到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稍感抽象。我再以一具体例子而论,比如修炼者,独居一室,盘膝而作。此时他只是听之以息,继而意守丹田,如此精神集中,让元神自动发挥作用,此当看作在修性功耳。如果他意守一段时间之后,继而以意行气配合腹式呼吸之推动(丹书谓之风火同用,以风喻呼吸,以火喻意念),将此气行小周天之循环,此毫无疑问在做命功也。
将丹道之性命双修之概念推而广之,那么导引、太极拳之类以及现代气功中的许多动功,毫无疑义是属于一种以练气为主的命功,它们不是以意引气而是以动作导气运行。而作为传统气功之精华的内丹丹道,则又可根据有为与无为的原则如我们前面所言的分为命功与性功两大类。所以,可以说气功包含性功与命功两大类,命功包括一部分静功与所有的动功,而性功则饱含静功中纯以养性为旨趣的那一部分。
清风:讲得太精彩了,不过弟子确实中气功之“毒”太深了,我们还是立足于传统的丹道而论吧。丹道南宗以北宋道士张伯端(983—1082年)为开山祖师,其号紫阳,后世尊为紫阳真人。张紫阳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之大器晚成之翘楚,因为他在六十岁之前尚是碌碌无为而一事无成,尽管他自幼博学好问,终因未遇名师,不得真诀而延误致此。直到1069年,他已经76岁之时,才从真人那里得到金丹、药物、火候之诀,并且修炼得极深之造诣,开始著书立说而传其混元之道也。张紫阳之主要贡献及其丹道思想都集中体现在其不朽名著《悟真篇》中,此书继承魏伯阳及钟吕等人的思想详加发挥,成为丹道名篇,千百年来一直是最具实用与指导价值之经典。个人斗胆认为若有人未读《悟真篇》而称丹功告成,实无异于天方之夜谭耳,委实将贻笑大方也。
新知:也许老师对其人有过誉之嫌,但以其晚年得道而享近百岁之寿命,确也令人陡生敬意也。张紫阳认为,儒释道三教虽各有分殊,然其宗旨可同归于“性命”二字。佛教以空寂为宗,主张顿悟圆通,直超彼岸,其教法“详言性而略言命”,未免有偏颇之处。早期之神仙道教以炼丹养生为务,欲图长生不死,飞升成仙,但其方术“详言命而略言性”,亦不足取。被儒家奉为五经之一的《易经》虽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说,但其学说宗旨,在序正人伦,施行仁义教化,对性命修炼则语焉未详。因此唯有丹道所提倡之性命双修,形神俱妙,才是唯一得到三教真传的最上乘法门。
清风:张紫阳虽倡性命双修,但也明确提出应先修命而后修性。其丹法先筑基,即听息止念意守丹田,他认为此为命性合炼。此准备就绪之后,着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而结成金丹,谓之命功。最后炼神还虚,又回到性功上来。紫阳认为,“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修命是有作,即首先按照命功功法的步骤进行修炼,以求延命;修性是无为,当练功达到由后天转入先天之境界时,则神气自然运行,此时重在入定之功夫,只要无为养性即可也。
紫阳之所以强调先性后命,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命是性的载体,首先要有一个完好的命体作为基础,方可进而求性,“命之不存,性将焉存?”此外,从修炼实践上而论,心性修炼较为无形玄虚,恐初学者难以很好之掌握,故从命功着手,待功夫到家之时,再来炼性,就较易证得澄明晶莹之本来真性,即人之原性也。
新知:先生自学多年,深知初学者求道之艰难,你对此又有何灼见呢?
清风:灼见谈不上,我对此有深切之体会倒是真的。在我看来张紫阳与王重阳之说即先命后性或先性后命之说各有千秋,在有明师(注意是明师而非名师)指点之情况下并无高下之别,修炼者只要对机都堪称得法也。为万全之见,除非万不得已,不要靠个人自学。若实在是明师难遇而求道心切,我个人主张也应先命后性,但这里说的命功只是那纯属动作导引之动功(包括太极拳等),这里所说的性功属于单一地意守丹田或者就是听息入静之类的静功。
新知:此种炼法相对说来是最安全之策了,至少也收强身健体定心安神之效,以后若有缘得高人点拨则达于化境也非难事也。但是对于老师所言之针对常人之修炼程序,弟子对其中的玄机尚有些许疑问,还望再稍加提示一二。
清风:丹道毕竟是一种异于常人之生活方式之返还之术,其实任何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修炼术又何尝不异于常人之生活方式呢?但是,相比之下纯粹的没有任何以意领气(现代有些动功仍杂有以意领气的招式)成分的动功,其柔缓舒长之动作固然与常人之运动方式仍有异,但毕竟比之静功而言较接近常人之运动方式,而且容易下手,易于被常人所接受。这一点对于现代人而言更为重要,因为现代人所处的环境决定了现代人比之古人要心浮气躁很多,一上来就修炼静功,恐怕是难以入静而反生种种流弊。而经过了动功的锻炼,先于动中求得静,然后再于静中求静,如此循序渐进正合道法自然之理也。
新知:很好,老师所言是从自身实践中来,故对初学者尤有裨益也。那又为何老师绝对反对初学者练习以意领气之术呢,殊不知那正是丹道之特色呀?
清风:在传统丹道中以意领气是其打通小周天之必须,又称河车搬运之术也,现代一些动功也借鉴来在其功法中也杂以以意领气之法也。我为何如此反对初学者运用该法,原因在于没有明师指点之情况下,初学者极不容易掌握分寸,容易产生执着反而干扰体内真气之运行,此在丹书中称为意过成火也。据我个人之研究,古往今来凡在修炼中出现之偏差(现代称之为气功偏差)绝大部分缘于此种原因,并且这样的偏差是诸多偏差中最严重的一类,世人称之为的走火入魔之类也多半是因这样的偏差发展而来。
新知:老师的一番苦心弟子从本书之始一直体会到了现在也。张紫阳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在此也只能是只言片语点到即止。我再补充两点,其一是他提出“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途枉摆抛。”此对坚定修道者信心至为重要,人人都能成仙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调和阴阳返本归源之方法。此观点类似于佛教中人人皆能成佛之观点,只不过佛教是偏重于精神境界而立论,而道教是侧重于形体之长生而论。其二是他提出“须知大隐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静孤?”“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市居朝?”这些观点对于丹道之在社会上的普及至关重要,因为如他所言修道者不必避开闹市孤守空山。
清风:我们前面已对“小修在山林,大修在人间”之类进行了评论的呀,对于紫阳这类观点的利弊分析可以参照以前对于禅宗的一些评述,此不赘言,还是抓紧时间来谈谈北宗吧。北宗创自金代全真教祖王喆,号重阳(1112—1170年),在其48岁时于甘河镇上遇异人授丹诀,乃于终南县南时村“活死人墓”中炼养三年丹成。后王重阳东游山东半岛传道,收马珏等七人开创名为全真道的道教组织,成为道教后期最重要的教派。全真的意思是“全其本真”,即保全作为人之性命根本的精气神三要素,使其不受污损。“全精、全气、全神”,是全真道修持的目标。
新知:老师我必须插一句,在王重阳的弟子中最著名的为丘处机(号长春子,开创龙门派),在金庸所写的著名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也曾粉墨登场过,为此书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底蕴。丘处机声望日隆之时,蒙古成吉思汗特派使者往请。丘带十八弟子历尽三年多,终于到达蒙古境内而受到成吉思汗之盛情款待。丘对其所问治国之方,答曰“敬天爱民为本”。对其所问长生久视之道,答曰“清心寡欲为要”。“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闻之大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据学者认为,后来在蒙古族灭金及南宋,统一中国建立元朝之过程中,因丘处机之言而少了许多的杀戮。
清风:看来你也是一个武侠迷呢。全真道在丹道思想上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主张性命双修,但特别强调以“识心见性”为修仙正途。全真家认为人心固有的“本来真性”,不生不灭,超越生死,是成仙证真的唯一根据;而四大五蕴假合而生的肉体则有生有灭,不可能永存不死。人的真心真性本来清静无染,但世人皆被后天的物欲所迷惑,不识自心真性,因而流转生死苦海,不得解脱。修行者若能在心地上做功夫,对境忘缘,澄心遣欲,一念回光,识得自心真性,保持不乱,便可证得无形无相的“法身”,使精神超越生死之外。王重阳说,“是这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
新知:可以这样说,道教早期的修道(炼丹)成仙信仰在全真道这里得到较大的改变,从追求肉体长生不死,飞升上清,转变为精神超越长存而形体不离凡间,由此我们也可看出这种观念与佛教的解脱观念如出一辙。内丹各派总的说来以炼功到极高阶段阳神从百会穴自由出入随心所欲畅游四方为成仙,此即所谓的“阳神”出“天门”也。此种境界非常类似于密宗中称之为的“脱噶”,在瑜珈中称之为的“自我”出梵穴轮之解脱。当修炼密宗等到很高阶段时,原本闭合的颅骨又会如初生婴儿一样有一处变软且开有一条缝,这也部分证明东方修炼术之返还之功吧。
清风:很好,如此善于联想比较,则得比较文化学之精髓也。全真道在宣扬修真成仙的同时,还要求其信徒吸取佛教人生观,劝导人们看破人生之短促无常,从而抛开功名富贵,家财妻儿等精神枷锁,从而彻底脱离人间“火宅”。正由于此,全真道对道士规定有非常严格的出家住观制度,且必须遵守严格的清规戒律,即要彻底地断除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等世俗之扰。全真道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继承了大乘佛教之普度众生之精神,它之教义强调成仙之路需要苦炼积功,苦行济世,此即是强调入世之道德实践在修行中的重要作用。
新知:总结起来说,全真道深受佛教及禅宗之影响,以至于被认为是“归禅之丹”。尽管全真道对心性修炼的强调非常着力,但毕竟还是具有道教的技术特色,而不能完全等同于禅宗之明心见性。因禅宗提倡之明心见性是以参话头通三关等而达,而全真道是通过性功修炼而得。比如丘处机之性功要诀是凝神寂照的回光之法,将人之心性灵光,寓于二目之中。回心性之灵光,须瞑目内视,一念不生,使神凝气聚,相守相化,阳长精生,全身温暖似醉,渐入佳境。
另一点必须强调的是北宗丹功特别重视性功,但并非排斥命功,只不过其认为三分命功,七分性学且要先性后命而已。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术,以炼心炼性为始基,以清静无为作要旨,至明心见性之后,依此修炼仙术,自可达到还虚合道的仙人境界。仍以丘处机为例,他虽然把修性提到最高之层面,但对命功锻炼也研究极深,其《大丹直指》一书按循序渐进的方式详细论述了九种丹法的具体修炼秘旨。
清风:在南宗、北宗之后,丹道尚兴起有中、东、西、三丰、伍柳等等众多派别,虽各有分殊,但总体上来说均在钟吕及南北宗丹道之基础上发挥而成。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这里单就元代李道纯所开创之中派略论一二。李道纯以内丹学解儒书,特别对儒家典籍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思想心有灵犀,特著《中和集》一书来阐发其丹功要诀。此“中”者,乃炼内丹过程中所要体认的“玄关一窍”也,本是先天之有,但要通过后天的修炼才能得以成就,这便是守中之功法。
新知:老师前面已多次论述了丹道乃至所有东方修炼术的实质都是修此中和之气也,所有法门是名异而实同也。我研究道教史略的一个令我欣喜若狂的意外收获是,在清代中派代表黄元吉的书中,明确提出“中黄直透”之顿法,即是对守中一法之最上乘应用。黄兄认为不用后升前降,不用开合,只要能激活生命(性)能量,沿黄道直升直降亦可结丹也。
清风:那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新知:老师又在逗我了,其实你比我清楚多了。按丹家之观点,任脉在前,名为赤道。督脉在后,称为黑道。中脉在人体中央正位,不前不后,下以坤土(色黄)为中心,得中黄之气,故称黄道也。老师很早就讲过,瑜珈中的提升生命之气之法与密宗修炼都是以打通中脉为核心,而道家丹道则以打通任督二脉之小周天循环为核心,殊不知丹道中其实也有此打通中脉之一法也,只是未在丹道中占据主流地位也。唉,我现在是赞同老师之叹也,中印文化实在是如孪生兄弟一般,其伟大贡献只在伯仲之间,未有高下之别也。
清风:可我并不知道丹家尚有此等上乘法门呀,看来你比我还聪明呀。
新知:老师又在说反话了,你且放我一马吧,哈哈。
4.道教的其它重要成就
新知:整个道家文化一向以杂而多端而著称,这又集中体现在道教建立之后。我们前面重点讲述了其作为道教核心的丹道,这里就道教在其它领域的重要成就再作一个非常扼要的介绍。
首先来看导引术,现代气功中的动功大都来源于或借鉴于道教中广为流传之导引术耳。在东汗时由名医华佗创编了著名的五禽戏,此乃模仿虎、鸟、熊、猿、鹿五种动物之动作而成也。以后的少林“易筋经”,道教“八段锦”等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健身作用。道教导引术中的一些流派向技击之术转化,形成了众多的道教内家拳。著名道士张三丰创武当内家拳,以后在道教思想影响下一些武术家又先后创立了有三大内家拳之称的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等等。这其中远播海外,享誉世界的非太极拳莫属了,几乎就成了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一张名片耳。道教内家拳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充分体现了道教以柔克刚,形神兼备,通脉炼气的特点,既可用之于技击收四两拨千斤之功,又可用于健身取沉疴顿起之效。
清风:以下来谈谈在古代道教中广为流行的辟谷、食气与采气之术也。古人心目中的神仙都是身轻如燕,体香肤洁,貌如处子,能腾云驾雾在名山大川自由遨游的人物。因而,选择一些珍奇清香之物服食,而尽可能少地食取五谷鱼肉蔬菜等物,以减少粪便等污秽在肠中的积存便是慕道者追求的目标。“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以上是道书中的说法。屈原在《远游》中有对辟谷食气的描述,“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
新知:辟谷食气,又称却谷食气,其成功者在道教中代不乏人。姑举一例,唐代高道王远知享年九十八岁,其人“清净寡欲,居于嵩山之逍遥谷,积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通常辟谷多以减食法渐渐断谷,饥时可饮食少量由芝麻、黑豆、大枣、黄精等煮成的汤药,同时要咽津食气,逐渐适应休粮状态。古人提倡食气因为他们认为自然空气中包含着一些原始的生命能量即自然界的精华物质。现代医学的一种假设认为,人的消化道内的固氮菌一旦被激活,将能对吞纳进消化道内的空气中的氮气固氮,并转化成各种氨基酸继而合成蛋白质以供肌体利用。我们前面讲述瑜珈时曾谈到太平洋小岛居民的事例也说明此道理。古人提倡辟谷是因为他们认为,虽然食物能提供人们营养与能量,但是食物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腐败产物,所以有“欲要长生,腹中常清;欲要不死,肠中无滓”之说。
清风:但是,古人所言之服气法,绝非随口一口气吞下去就行了,那样只是将气吸入了肺里而已。须有专门的技术,一口即吞进胃里,如此空腹进行多次以有饱觉为度,此新鲜之气在胃中充分鼓荡,而体内之浊气也随着打嗝或矢气而排出体外,从而收吐故纳新之效也。古人又在服气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采气法,其法要领在于修炼者通过存想,直接以经脉、关窍穴位等直接吸入天地之气,日月之气,山川之气,以及松柏树木之气等等。
新知:这些技术恐非常人所轻易能掌握也,但对我们有相当的启示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普遍大量进食精米白面、肉类以及一些饼干点心等加工食品,此类食品由于食物纤维素的缺乏,极容易造成胃肠功能的一些失调,比如便秘等症就已非常普遍。这样一来,造成大肠中粪便积聚,因而产生腐败细菌形成有害物质,引起自身慢性中毒,于是发生疾病与衰老现象。在解释人类衰老的众多学说中,这一“自身中毒”学说一直都占有重要地位。
清风:对于现在大量文明病的发生,另一学说“酸碱平衡说”也倍受瞩目。现代人大量进食精米、各种糖类及肉类等高酸性食物,造成人体血浆的pH值难以保持微碱性(7.35~7.45),此导致慢性酸中毒,使得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文明病(富贵病)在现代呈现高发状态,并且尚在逐年递增之中。以糖尿病为例可以看出其与生活水平提高的相关关系,在今天之中国,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几乎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了。此病在古代中医学中称之为消渴病,在中国历史上最富足的唐代时也曾有过大幅上升,因其时国泰民安,人们原本作为主粮的糙米开始让位于精米白面了,而隐患也就埋下了。
新知:拉回来说吧,人的肠道中具有许多褶皱,这些地带正是藏污纳垢之处也。积聚的污垢在现代医学中被称之为宿便,不仅仅是在长期便秘的人中大量存在,在胃肠道紊乱、通风、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几乎所有内科病患者中都大量存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宿便就是百病之源。在世界各国都曾兴起过专门的断食疗法,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断食,而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从而将大量宿便排出体外,因此能够彻底恢复健康。有些病程长病情重的患者需要在一年或数年之中,反复多次进行断食,每次7至10天左右,以收彻底铲除病根之效果。
清风:需要在这里谈一下断食的基本理论根据——生物与非生物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不断地吐故纳新,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活活动。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不断地吸收氧气和营养物质以供细胞生存。同时,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又不断地产生代谢废物(即毒素),这些代谢废物则通过具有排泄功能的肾、肠胃、皮肤、肺等排出体外。
但是在进食尤其是终日饱食的情形下,要完全彻底地清除体内毒素是非常困难的。当在断食的情形下,由于肠胃得到休息,其实也带动了全身所有器官的休息。人体能够集中大量的能量来发挥自身的自净作用和排泄作用,最大限度地分解和排出体内积蓄的有害物质,从而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另外,断食本身就是对细胞的一种刺激,它可刺激细胞恢复正常代谢,从而提高细胞的活力。
新知:断食的道理说复杂也复杂,要说简单也简单,人体就好象机器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彻底地停工大修一次。许多动物在生病时都会自动地停止进食,以减轻肌体的负担,然后发挥机体的自愈力以恢复健康。对人而言,在身体不适时会自然地有食欲不振的现象,这其实如同发烧一样是人体的一种生物保护反应。有些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在不思饮食时勉强自己进食,实际上是反过来延缓了身体的恢复过程。其实自古以来,在各大宗教中都对断食有所提倡,比如最著名的就是伊斯兰教每年都有一次斋月的传统。最近一些年来,在西方国家也曾一度流行每周周末断食一两日,或其间只进极少量饮食,如一点苹果,蜂蜜,牛奶等等,以让肌体获得彻底地休息。
在世界许多国家也曾建立有专门的断食疗养院,由专业医师对病人进行断食指导。最严格的断食只能喝一些水,稍微放松一些的是允许喝一些生菜汁及果汁等。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国内能看到不少译著。据相关著作中报道,有许多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断食后彻底恢复了健康,并且在断食结束后坚持以少量的生菜汁及又生糙米粉调成的糊为主要饮食(甚至有个别人常年每日仅饮用一点生菜汁而已),结果尽管热量比常人摄取的少得多,但是其健康状况却要好得多。此说明就潜态而能,生食较之熟食,果蔬较之肉类等其原始生命能量要强大得多,只是在通常情况下难以被人们所利用而已。
清风:所言即是也。大多数病患者在断食治疗其间,都会产生许多排病反应,最常见的为腹泻,体内长期积存的宿便也因此而得到大量的排除。其它反应多与患者以前所患过的病种有关,比如患过胃病的会胃痛,肝病会肝痛,眩晕病会重新出现晕象,肾病会腹痛和腰痛,抽烟过多的人会咳出污浊的痰,经常吃药的人会出现药疹在皮肤上等等,不再一一例举。单就患者的感觉而言,此类翻病现象似乎表示疾病更加严重了,但实际上经过这样彻底地屡次翻病之后,却能杜绝以往宿疾之再发,因而具有断根治本之奇效也。
新知:在练气功者中,此类现象出现得更加迅速而频繁,据认为是人体元气得以恢复之后,使得人体的自愈力得到大大加强,因而在原来患病处引发了激烈的正邪相争,而经过痛苦的气冲病灶之强烈反应后,却能起到“身体深处爆发革命”之效果,所以能彻底地驱邪外出。就是说常人经常规治疗后的病愈并非真正地痊愈,只是处在一种病邪暂时受到抑制而正气又不足以将其驱除的一种相对平衡状态而已。一旦有种种诱因产生,既往之病又开始兴风作浪甚至一次重过一次,这也就是许多病似乎当时能消除症状,但却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之内在原因。除断食及气功疗法之外,在个别经过中医治疗而效果显著的患者中,在治疗期间也会出现一些翻病现象,而这些翻病现象却正是疾病能够彻底治愈的前兆。此种翻病现象在中医学中被称之为“瞑眩反应”。
清风:我观中医之治则虽多,但总括起来无外乎就是扶正与祛邪两大类而已,从广义上来说就是补与泻两大类(补与泻本身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而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则日常之饮食营养若看作补法的话,那么有意识地通过断食疗法来对人体进行彻底地大扫除,则可看作是一种泻法也。但是,由于断食总是有悖于常人的生活习惯和认知理念并且对于一些非常体虚的患者尚存有一些危险性,因而从来也没有成为一种主流,只是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得到一些应用。
新知:说了这么多,又该回到道教上来了。而作为道教中传承下来的各种导引、丹道却有断食之长处,而无断食之弊也。我跟着老师学练了一段时间了,身体日渐好转,而饭量却从练功初期的大增又演变为比之练功前还大减了,而自觉精神头还更加充足也。所以,古人有气足不思食之说,实非虚言哉。由此可见,传统之养生术实在是既能大大地改善习练者的营养状况,又能迅捷地通过排病反应而驱邪外出,实在是将补与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也。
清风:所言即是也,在道教中虽有有意识地进行的辟谷之术,但多数修炼者的辟谷现象却是在修到相当高深阶段而自然出现的。通常由于长期修炼得法,使得人体全身的生理功能高度有序化,因而反转来不需要过多地吸取能量,所以许多人最后饭量通常从刚开始时的增加而变成减少,而在一部分人中会自然出现时间长短不一的辟谷现象,最长者甚至持续多年以至终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弟子你身上也,你日后可以出专著来详加探讨也。
新知:谢谢恩师鼓励,以下简要谈谈道教对中医药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极为密切,古之修道者莫不兼通医术,因此有“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等说法。何以“医道通仙道”呢?这是因为医、道两家有着共同的思想渊源,中国古代的易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老子的哲学思想等等都是传统医学和道教各自理论体系建立的活水源头。在《黄帝内经》这部中医最重要的经典中,明显看得出其所受早期道家哲学影响极深。
清风:那你再说说何以“十道九医”呢?
新知:一方面,道教出于宗教信仰和目的的需要,以医传道,借医弘道,不断地“援医入道”;另一方面,传统医学也在不断地汲取、借鉴道教医学中的养生思想和成就,许多医家也“援仙入道”。魏晋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葛洪,却又甚好神仙之术,其专著《抱朴子内篇》一直是外丹炼制之经典。葛洪的医著甚多,现流传于世的有《肘后备急方》一书,其序言中提出医生用药力求“价廉、简便、灵验”,选择和实施医疗措施力求“救急、方便、实用”的临床治疗学思想,至今仍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唐代道教医学的集大成者当属孙思邈无疑,其幼年体弱多病,以后修仙学道,寿享百余岁。其所著之《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也因此被后世尊为“药王”。他认为医生用药要十分谨慎,而且要优先考虑食疗,所谓,“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简言至此,可见一斑,其他人之事迹不再赘述。
清风:以下再简论一下房中养生学的问题,此学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曾使国际上一些性学家、医学家、优生学家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在这方面道教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同佛教的完全禁欲相比,似乎以节欲来形容道教的主张较为妥贴。全真道因为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因而是主张完全禁欲的,加入其中的道士都必须严守戒律,住观清修。而在南宗等道教流派中,则流传有同类阴阳双修之功夫。此类功夫,在于男女夫妻同修丹道,所谓采阴益阳,还精补脑,而达返老驻颜,修道成仙之目标。但是,此类方术多属于秘传,历来得其真诀者甚少。
新知:道教中流传的房中术主要为使常人交接有术,促发性高潮,得到性享受,同时又防止伤身损体而设。这其中又主要包括观察性欲反应法,交换交接姿势法,多交少泄法及房事禁忌等几大类。房事禁忌,古人认为在大寒大暑等节气以及个人大喜大悲、病后、虚弱、疲劳之时皆不宜同房,而酒醉入房则为房中之大忌。这些论述与现代性学及优生学理论几乎完全吻合。我不禁想起以“李白斗酒诗百篇”而闻名的一代诗仙却膝下数子不呆即傻,可为酒醉入房之忌之明证也。
再谈多交少泄法,古人认为男子在交合中应掌握所谓“弱入强出,闭精少泄”之法也。此是指男子在阴茎尚未十分坚硬时即插入,在女子阴道内感应阴精而坚硬起来,完成交合动作后趁阴茎坚硬时即要抽出,如此可节制泄精。而最好之法是性交时要闭精少泄,或数交一泄,直至闭固勿泄。孙思邈之《千金要方•房中补益 》及著名的性学著作《素女经》《玉房秘诀》等都记载有利用上述原则交合之法也。不过孙还认为,凡房中术人到中年时方可学也,因青年人欲火炽烈,难以如法操作而反生种种流弊也。
清风:不难看出,古人在介绍房中术时多从男人之角度立论,这其中的原因是不言自明的。古代社会一直是一个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且古时修道之士也主要是男性,此种格局直到今天也可说是依然如故也。当然另一个原因在于似乎从生理上而言男人在性活动中消耗更大,比如通常男人在泄精后会进入一段不应期,年龄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而女人似乎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女人就可以反复有多次性高潮。那么提倡弱入强出,闭精少泄总的说来,是对绝对禁欲的一种调和,或者也可看作对女人之性要求有所体贴,但又要不至于过度地走泄男人之精气,从而影响健康乃至丹道修炼了。
新知:老师,我在这里必须插一句,2004年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是某大城市的一些大学生竟然晚上出去坐台以挣钱。而在白天,女生尚有精力去听课,而男生就只有睡觉的份了,大概男生消耗更大吧。唉,世风日下,我固愤然而起欲针贬时弊,又何益之有呀。
清风:我们在这里引用一些房中术之内容,有利于我们重新对男女之情欲作一点反思也。儒家有“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等说法,可见儒家对人之情欲持肯定之态度,只是要求人之欲望满足要在一定的礼仪规范之下。佛家宣传禁欲,对在家之居士则要求稍宽,要其不邪淫,即按我们今天的话说,不发生任何婚外之性关系,而婚内之性关系也要相当克制。道家及道教总的说来,认为要完全禁欲对常人而言还是不现实的,并且可能引致一些疾病的发生。比如,在道藏《三元延寿参赞书》一书中的论点非常具有代表性,“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闭密以守天真也。”“人年六十者,当闭精勿泄,若气力尚壮盛者,亦不可强忍,久而不泄,致生痈疾。”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此不多言也。
新知:尽管如此,该书仍大谈纵欲的害处,极力主张节欲,使我记忆犹新的有这样一句话,“上士异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此言就是说,夫妻平常应采取异床异被的方式,以减少情欲被刺激起来的机会,从而减少交合之次数。如此常年独卧的生活方式对防病治病极其关键,其功效胜过吃千付中药也。已婚之夫妻是否还需要分被甚至分床而卧,我不便多说,但至少对于体虚多病之人,在养病治病之阶段,节欲乃至完全之禁欲应是绝对必须的。另外,对于初习修炼之术者而言,在筑基之百日内应当杜绝性活动,此为古代之丹家及至今日之气功家所持之共识也。
清风:总的说来整个东方文化对人之性能量都是极为看重的,而西方文化中似乎对此是非常不以为然的。比如,按现代医学之理论,男人在每次性生活中所射出的精液并无特别的成分,无非是一些蛋白质与水而已,很快可以得到补充,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即使是年轻人之手淫,现代医学也认可其为缓解性冲动的一种合理方式,只要不背上心理负担,其对身体并不会造成什么危害。对于每次性生活所消耗的能量,也就是相当于一次百米赛跑之能量。更有甚者,一些性学家认为性爱是比体育运动更好之锻炼方式因而值得大力提倡。
新知:有些东西岂是凭化验结果能得出结论的,比如生菜汁其间蕴涵的原始生命能量岂能用化验来测出?精与卵合,能孕育新生命,故精液中所含之蛋白质岂是一般之物?另一方面,性交是一种牵动全身的活动,尤其是整个神经中枢参与极深,其间所耗的能量岂是常规体育运动所能相比?一般人跑完百米,身体虽有点累但精神仍是饱满的,体力上稍事休息就不难恢复过来。而性交之后之昏昏欲睡即说明精神消耗极大也,不象跑完步那样很快可以恢复过来。故古人极重视保精惜精也,因一旦泄之无度,则导致髓海空虚,头晕目眩,百病蜂拥而来也。
清风:这方面若要阐发开去,恐又可洋洋洒洒写就几大卷了。近代仙学泰斗陈撄宁认为,各人节欲之程度须视自身之体质状况而定。比如穷人就得非常节省,而富人就可随意一些。身体虚弱之人如同是穷人,自当节欲非常也,因为其精力消耗非常难以补充,而身体强壮之人又可随意一些也。在古代色情小说《肉蒲团》中,有这样一段话堪称至理——
世上的人若晓得把女色当乐,不可太疏,亦不可太密,不可不好,亦不可酷好。未近女色之际,当心思曰此药也,非毒也,胡为惧之;既近女色,当思此药也,非饭也,胡为溺之。如此,则岂但阳不亢,阴不闭,世无夭折之成,亦可使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则如王者之政。
新知:近代名人、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曾著诗《论房事》,尽显其幽默率性之风格——
血气方刚,切忌连连;二十四五,不宜天天;三十以上,要像数钱;四十出头,教堂会面;五十之后,如进佛殿;六十在望,像付房钿;六十以上,好比拜年;七十左右,解甲归田。
反正我还是认为对于修道者而言,还是要非常注意的,要节之又节,慎之又慎的。老师前面不是引用郑集老寿星的话也论证过这个问题了呀。以下谈谈道教对中国术数学所做之贡献。中国术数学本是由周易象数学所发展起来的分枝,它最初奠基于战国时期驺衍为首的阴阳家学派,汉代兴盛一时,后流入道教,被道教占验派所宗。占验派道士皆精研易理,推崇象数易学,并将之用于社会、人事等未知事物的预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占验术数。
清风:易经一书,堪称奇书,中外学者为之殚精竭虑,仍感其深不可测也。易经的主要内容可用象数义理来概括,而近现代对义理研究甚多,对象数研究甚少,甚至因其主要用于卜筮而经常被束之高阁甚至被封杀。这种局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所突破,特别是出现了象邵伟华这样的当代预测学泰斗,其在预测学上成绩斐然,而专著《周易预测学》更是一度风靡全国。道教中高人对易经研究甚深,有将其融入方技,作为内外丹之理论框架者(如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另有将其融入术数,以卜筮占验为其所长。宋代道士陈抟、邵雍等人创设太极图及后天八卦图等,对占卜之学影响极为深远。总之,中国术数学肇始于易经,由道教所发扬光大,以致种类繁多,包括谶书、梅花易数、奇门遁甲、六壬数、四柱推命术、星占术、测字、梦占、堪舆(现一般称风水)、相术等等。
清风:对这些术数之具体应用我们不作一一介绍,它们的核心总是不出由太极、阴阳、五行、四象、八卦、六亲、九宫、三才、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等符号按生克制化关系组成而成的象数形式化系统。这其中,无疑搀杂着大量的迷信和糟粕,但是对其中的一些合理内核还是有值得汲取与借鉴的地方。术数家把整个宇宙,乃至其中的万事万物都看作一个阴阳互补的模型。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之分,阴阳二者又相互渗透,转化与制约。
新知:我认为中国的阴阳互补学说与哲学上之对立统一原理相近似,容易为常人包括西方人所接受与认可。但是作为对阴阳学说之补充之五行学说,其实也是国学之精华,但相对而言不易被常人及西方人所理解。在术数学看来,宇宙大系统与各个子系统之间,不同层次的主客体结构之间,都存在着一一对应的要素。这些要素都可以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进行分类,并且形成相互间生、克、制、化的稳态体系。其实,人体有五脏,人之手脚有五指,自然界许多事物都与五有关,此五行之学说绝非虚言也,应有非常深邃之思想内涵,值得学者们进行深入之研究。
清风:就精微而论,万物皆可分阴阳,物物之间又以五行而相互制衡,从小至大,每一层次之系统都按同样的方式如同魔盒一样层层迭迭地套装而成也。就广大而论,天、地、人之间又相互感应也,在术数学看来,宇宙间之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都是相互作用与制约的,所有一切都在一个相互联系与感应的超级大网之中。绕了一个大圈子,其实又回到了本书通篇都强调的一个全息论上来了,其实古代术数家的思想可看作是全息思想的最初萌芽也。在道教中,术数学家所抱的最高信念便是“执一统众”“知一,万事毕”,这就是说知一则无所不知,不知一则无所能知。
新知:由此看来,在道教中内丹家与术数家的信念是一样的,只不过其方式不一而已,一则通过修道而实现,一则通过对象数等全息符号进行推演而实现。尽管如此,此两种方式都是激发了人之先天之预知功能,从而才能实现“宿命通”或是各种占验术数的准确无误。我只想在这里说明的一点是,谈到预测未来,就难免会落入宿命的论断中去。但是若从全息论的角度来理解,既然在空间层次上宇宙万物是全息统一的,那么在与空间密不可分的时间层次上,宇宙万物也是全息统一的。换句话来说,就潜态而论,过去、现在、未来也可说是一回事,没有这一基本依据,则任何预测学都将成为无稽之谈了。当然说到空间的全息及物质世界的全息,人们理解起来要容易许多,而时间之全息要常人很快能理解,委实有点勉为其难也。
清风:既是这样,那就点到为止吧。按全息论来理解,空间是时间的积淀,而时间是空间的流动,二者无法真正分开。可以说任何一个层次都包含了所有的层次,任何一个时刻都包含了所有的时刻。有的物理学家提出一个时空隧道的假设,即此隧道虽笔直向前,但却已是事先就以存在的了。我感到此可以帮助理解时间的全息性。再者,可以将宇宙万物包括这宇宙本身的生生灭灭之过程,看作就好象是电影之拷贝一样,实际上早已注定是那样了,其过程就如同放电影一样,一点一点将其拷贝上的内容展示出来而已。
新知:先生对于时间的全息有所直感而已,殊不知已经有高人对时间的本质提出了惊世宏论了呢——
英国物理学家巴布尔著有《时间之终结》一书。他认为我们生活中的宇宙既无过去也无将来。在这个新认识的世界中,我们在同一时刻既是活着又是死了。在这永恒的现在里,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完全是个天大的幻觉。亚原子层里的粒子运动具有不可预测性,它们还能同时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即它们不受空间距离之约束,也不受时间约束,即量子世界里没有时间。巴布尔认为这一现象不仅对亚原子粒子而且对世界万物都是事实。他认为人生的每一时刻均是一张独一无二的“快照”,牛顿和爱因斯坦认为这些快照被时间串联了起来,就如电影一样。但他认为这只是幻觉,事实上这些快照均同时存在,也即我们同时既活着又死了,尽管我们主观感觉仅有一张“快照”(一种情景)存在。科学家们认为他的革命性理论将使人们进入一个重新认识世界的时代。
5.贡献与局限
新知: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它有别于其它的三大世界宗教。其它宗教或者追求灵魂的解脱,重视来世利益,或者如佛教那样看重摆脱轮回往生净土,总之对现世人生有所否定。而道教早期追求肉身成仙,虽然后期这一目标有所弱化,但极其重视现实生命的特色则是始终如一的。所以,从道教创立之一开始,就对长生久视之道着力研究甚多,以至于将道教称之为养生教也并不为过。
清风:重视现实人生,此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特点。道教贵生,所以催生了炼丹术的兴起与发展。此炼丹术在化学上,医学上都有所贡献,但也使人或中毒或毙命者也众多,也是不争的事实。通过服食外丹而求长生从根本上讲就是子虚乌有之事,但炼丹之理论依据及操作技术对内丹术(丹道)之兴起与完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丹道之性命双修思想及其非常完善的修炼体系,实属于一博大精深之人体生命系统修炼科学也。此在人类之身心健康日益受到威胁之今天,更加彰显其巨大价值也。
新知:当今在国内外的高等院校的宗教学系已公开教授道教,而对丹道的研究也日益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其实,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晚年对道教极为推崇,还曾身穿道袍亲身实践道教的生活方式。丹道名著《太乙金华宗旨》在被汉学家维尔海姆译成德文后,荣格为其写了大约同等篇幅的心理学评论,并取名《金花的秘密》而出版,后来成了西方世界的畅销书。“金花”是对修炼内丹者在达到高层次时在体内所出现的一种神秘光感的描述,其会导致一种精神的顿悟,一种智慧的升华。
清风:我插一句,被现代气功学命名为光功的密宗修炼术,更容易出现这样的光感。
新知:荣格受佛教、道教、印度教等东方哲学影响极深,其所创建的分析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如自性、集体无意识、原型、共时性等都能看到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子。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史》中,也曾专门用一个分册来介绍中国古代的丹道,并认为对丹道之研究是通向破译人体生命奥秘的途径。
清风:很好,虽只寥寥数语但也足证弟子平日之用功良苦也。丹道乃中国文化之瑰宝也,值得大力发掘与弘扬。但是,我也必须指出古代丹经也有其历史的重大局限。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中最深刻的就是其天人感应之思想,我们在前面引用的《红楼梦》中制作冷香丸的一段描述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此若走向极端,就造成了极端的机械与繁琐,给后学带来极大的困难。比如在《周易参同契》中,魏伯阳借助八卦将周天功中的“火候”用数学模式表示出来,这是他的一个巨大功绩,但由八卦所提供的数学模式只能是极其粗糙的,完全不切实用。此外他还借助了天干地支、五行、方位、月相等来构建其数学模式,更使其显得繁琐而神秘,因而读此书简直如译密码。后人炼丹只能是得其意而忘其言,如果非要依照此书的细节来炼丹,恐怕只会着“有为”之相而难以自拔也。
新知:这样的情况在钟吕的著作中也是屡见不鲜,比如《灵宝毕法》论述具体的修炼方法时说——
在春季的三个月里肝气旺盛。肝气旺盛的原因是先天的真气随着天体的运动在肝中运化。如果遇见木日,则甲乙克土。在辰戊丑未的时辰里,依照天时起火炼脾气。在其余日期的兑卦时,损金气耗肺气,这个时辰是不能够练功的。坎卦时,依法起火炼肾气。震卦时入室,多入少出,呼吸停止了最好,能长时间闭气也不错,数呼吸达一千次为标准。此时应当内观真气运行,冥心闭目,自然能够看见青色,渐渐升身,真气入泥丸,从寅时至辰时,充满震卦。(呼吸一千次以上尤其好。每一次呼吸以渐慢细微为标准。如果呼吸停止了就不用记数了。)……
清风:在此书中,夏秋冬等季的修炼模式也基本上是按照上面的套路。过于机械繁琐几乎是所有丹书的通病,因而现代气功之静功在许多方面都对传统丹道进行了大幅度的革新。虽然有些因迎合现代人欲速成的需要而设之,实不可取,但也有许多方面所做的改进是非常必须的。依古代丹家的修炼模式,莫说对于快节奏的现代人难以效法,即使是在古之修道者中能成功者也少见。
古人有“华山之下,白骨茫茫”之说,即是指在多如牛毛的修道者中,能成功者如凤毛麟角之少见。传统丹道之难修,固然有世人超越世俗的固有困难,作为返还之术的固有玄奥等方面的原因,但必须承认古人囿于历史的局限对修炼之核心诀窍未能尽以言明,而对于细节又过于苛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新知:相对说来,从道教中流传下来的大量导引之术倒是更宜为一般大众所接受,而辟谷食气等法对现在的生命科学也有颇多的助益。比如现代由杨梅君女士教授的一种名为大雁功的动功,就是传自道教且以模仿大雁的动作为其特色,一度在全国影响很大,且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并且道教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抛弃了早期道家那种囿于个人清修的弊病,而是积极入世行善传道,以泽被众生,此种情形如同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扬弃类似。许多道士兼通医药,悬壶济世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居功至伟。还有如钟吕等人既在修炼上取得非凡成就,又兼有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等诸多壮举,使得他们与其他一些道士一起被民众塑造为具有传奇色彩的八仙,其各种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这种情形有点类似于人们对那扶贫济世,除暴安良,表面装疯卖傻而实际讽刺世态炎凉的济公和尚的推崇。
清风:我们可以体会到道家(道教)在其发展历程中与佛教的许多共通之处,同为出世之教,同样经历了从一味出世到在世出世之转变,许多贡献及因而产生的流弊都有近似之处。比如,禅宗发展到后来出现“狂禅”之风,而道教也如此,虽然没有“狂道”一词的说法。道观时常成了一些失意之男女的“借宿”之地也,他们并无可能摆脱世俗,真正身体力行地去实践道教的严格修炼,历史上便流传许多女道姑与一些文人骚客之间交往的风流韵事便是明证也。
新知:道教房中术有重要的性学及优生学研究价值,但也应看到在明清时代其得到了畸形的发展,助长了当时社会上的纵欲好淫之风。比如明世宗崇信道教,且喜用红铅与秋石来助房中秘戏之用。红铅是以少女的首次月经,以清水漂过,加以丹砂、没药、童便等炼制而成。秋石则是以童便制成的男子性激素结晶体。另外,道教内丹术亦和房中术结合,创造出一种采阴补阳,借少女为外鼎而结丹的闺丹,亦称泥水丹法。习之者希望既能助淫乐,又能助长寿。于是从帝王至大富家庭皆喜采道教方药及挑选处女来助阳行淫。
清风:任何一种宗教不管它本身是多么地超越世俗,但为求发展壮大,它本身又需要进行世俗化之进程,这就是一种深刻的悖论。常常是这样的情形出现,宗教在影响世俗的同时,很多时候它反而受到了世俗的感染与同化了,其后果就是造成其自身的衰落。不光是道教,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当佛教发展到密教阶段后就开始走上下坡路了,其后来在印度彻底地衰落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密教在宗教实践方面不断受到印度教“左道”的影响。它在后来的发展中日趋堕落,如对生殖器进行崇拜,强调男女性爱和对爱的体验,把满足性欲视为追求的极乐境界等等。禅宗在中国的衰落还不是一样的,到后来狂禅之风兴起,和尚不象和尚,甚至比世人还要荒淫无度,当然难以保持长久的影响而要淹没在世俗的海洋中了。
新知:宗教在世俗化的进程之中,往往就难以脱俗,尤其是脱男女情欲之俗呀。前两年,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经常组织一些针对以色列目标的自杀性攻击。而充当肉弹的许多年轻男子,除了被灌输以伊斯兰教义进而被要求为真主献身之外,还被许诺进入天堂后将有72名处女等着迎接他。
好了还是言归正传吧,就道教融入民间世俗生活的直观感受而言,我们所能想象出的便是这样的场景,那些穿着青衫的道士正在忙碌着为人占卜、推命、看相以“决吉凶”,书符箓以“驱鬼辟邪”,斋醮祈禳以“祛灾求福”,念咒以“去灾、退鬼、避猛兽”,做道场以“超度亡灵”。这些人与其说是伟大的老子、庄子、吕洞宾的传人,不如说是一些靠披着道袍谋生的伪道士而已,甚至有些完全是一些上欺帝王,下骗平民的大仙、二仙和半仙等江湖骗子而已。没有办法,所有宗教在世俗化的过程中都会遭到一些亵渎。
清风:总的来说,道教文化尽显其杂而多端之特点,其局限也自有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可以总结,但仍可看作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