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精神财富的长期积累,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的长期积累。比如说,一种观念如果能成为一群人的共识,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即可称为”文化“。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和行为,被称为”主流文化“。历史上,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各个阶级,各种观念不断博弈的结果,取得统治地位的人们和群体从来都把文化建设当作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不遗余力的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暴力、战争等,把符合自己利益的思想观念向大众灌输,并通过制度建设对人民的行为加以引导,最终形成有利于本阶级或本民族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因此,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是被人们,特别是社会的统治者们,有意选择的结果,而绝非自然而然那么简单。
那么,什么样的观念可以被塑造成“文化“呢?鉴古知今,来看看古时候是怎么做的。许慎,东汉著名学者,于一千八百年前编著有《说文解字》一书。这部书乃为史上第一部汉字字典,对后世影响巨大,以致竟有”许学“之称。其实,许慎的这部《说文解字》的确已远远的超出了单独“说字”的专业范围,作为古文经大家和官僚,许慎的觉悟使他意识到仅仅单纯的传达一种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王权国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揉合其中才能不辱使命。于是,说字、解经、谈文化便构成了《说文》的三个主要内容。
在《说文》一上“王“部, 许 先生是这样解释的:”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划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谓之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翻译成现代汉语:王是国家的根本。董仲舒说过:古代造字的时候,以王的三横代表着天、地、人三者,而能贯通天地人的就是君王。所以,孔子说:以一贯通三者为王。
董仲舒,西汉大儒,官至博士。中国王权神授,天人感应理论思想体系的开创者,也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以确立的御用意识形态专家。许慎在这里所引用的内容出自董的著作《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为了适应时代政治的要求,老董同志根据”王“字的结构大胆推断,主观臆测字源,胆子可谓大矣!许慎的胆子也不小,他不费功夫,干脆在学术专著中直接加以引用这类赤裸裸为王权统治服务,与“王”字的真正字源毫不相干的观点,用现在时髦的语言讲,他是违背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好在古时候能识文断字的人没几个,能懵就懵,反正皇帝和大臣看了高兴,先形成主流思想再说,只要能坚持懵下去就成文化了!
其实,“王“字在甲骨文中有多种写法,横不一定是三,竖也并非一。有人认为王字原型为”火“ ,也有人认为原型为”斧钺“,总之,所谓“一贯三为王”纯属谣言,是“政治挂帅”的产物。
在《说文》十二下“戈”部,许慎继续发挥,他解释到:“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这里,他再一次脱离字源去说字谈经。”武“字的原意并非“止戈为武。”恰恰相反,它的原意是指一个人肩扛武器雄赳赳的去战斗。“戈“,武器也,”止“,并非停止,而是行进的脚步。楚庄王犯错情有可原,毕竟他的重点是想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不在文字本身。许慎的信手拈来则未免过于随意,置文字的原创意义于不顾,在思想正确的前提下,将胡言乱语进行专业化包装,将经过筛选的一部分人的观点硬塞进文字的结构中,加以普遍化,以图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达到用“文化”来统治人们思想的目的。
在任何社会里,许慎一类的精英学者都是又“专“又”白“的一流人才,是”国学大师“级别的人物。他们几乎从不站在大众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也不屑于为大众提供思想的武器。他们利用自己的学识,寻找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方式混淆文化的”源“与“流”的关系,将统治者们的思想,确切的讲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思想,加以”文化“,塑造成了主流,使人民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被控制,产生如鲁迅所说;”从来都是这样的“认知,达到统治集团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这些人是民主的敌人,对于这些人及其他们的言论应该是今天广大百姓所需要警惕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