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七章(1-4)

qingfengyan07 · 2010-03-11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人生的困惑与抉择  

   

1.人生的困惑  

   

新知:老师,你可知道我此刻想些什么吗?我此刻急于想让你火速亮剑,给我指出一条人生的中道来。

清风:徒儿差矣,我在这里不是来做一个权威的,而是来做一个导师的。在我看来,每个人信奉什么学说,选择什么道路,全要因人而宜。好比去看病,不在乎医生的名气,而在于是否对症下药,对症便是好药。如果每个人千篇一律的选择,那此世界便无精彩可言了,而生活是需要七色阳光的。我想再对人生烦恼的根源从另外的角度,完全按照个人的领悟而发表一家之言,以帮助读者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新知:人要是知道满足就不会有烦恼了,可是人为什么会不满足呢?比如在战争年代,人们会想到只要是战争结束,和平到来就万事大吉了,结果是和平到来时发现烦恼还更多;比如在经济落后时,人们盼望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真解决了温饱,欲望也水涨船高,烦恼还更是没完没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车房齐备的人们也还是觉得倍受竞争压力的折磨而不堪重负。又如在大城市的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渴望着那山清水秀的名胜古迹;可那环境真正优美之地的人们,却日日把灯红酒绿的大城市想象成世外桃源。

穷人想着成了富人就没烦恼了,可富人烦恼一点也见少;普通人为不能出名而烦恼,名人则常为声名而苦不堪言;地位低的羡慕地位高的,而地位高的又可能因高处不胜寒而苦恼。社会是要发展的,不是说社会主义就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物质需要嘛,人的烦恼也不可能稍有停歇。可是对每个人而言,如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限度,不就知足常乐,万事大吉了吗?

清风:你这叫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自己去试试看,能否做到对自己说“够了,到此为止了”。来让为师告诉你,人类一切不知足的原因何在,你先重温一下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再说。

新知:巴甫洛夫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生理学家,连姜昆讽刺公款吃喝的著名相声也引用了他的大名,“领导,冒号,为了纪念巴甫洛夫诞辰一百周年,我科决定吃烤鸭……”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人自身与生俱来必然具备这种习惯化的倾向。除了低级的条件反射,高级的如习惯、经验、思维定式、性格等等,都是这种习惯化倾向的反映。那么为什么为这样呢?

      清风:因为这样一来,将使生物体形成一种保护机制,这种保护机制使生物体最大限度地节省能量。试想如果一个人的恋爱阶段每天都象是在初恋,结婚阶段每天都如新婚之夜,那么这个人也许真的永无烦恼可言,但这个天天处于亢奋状态的人,他就无法有精神再做其它任何事情了,甚至我都不相信他能够维持很多年的寿命呢?

      新知:哦,恍然大悟也。如果人谈起恋爱来就每天亢奋的话,那可能人就没有精力去发明这么多现代化的东西,也许我们还在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呢。先生另辟蹊径,从生理学着手来探讨人之烦恼之产生根源,高,实在是高呀。人天生如同动物且又高于动物,会对周围一切进行适应,并且习惯化,它节约了人的能量,使人能够从事各种新的学习、活动等等。同时,正是由于这种习惯性才能导致人具有环境的适应性和对不良刺激的适应性。比如,一个人在初恋时受挫可能寻死觅活的,但到第二第三次等谈恋爱时就不容易再受很大的打击了。但是,这种“习惯成自然”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又必然导致人们从事这种固定动作的特定肌肉、关节等等的疲惫,尤其是指挥其活动的某一固定的脑神经区域的疲惫,以及倍感枯燥乏味的反应。为什么为产生这种疲惫呢,这在中医看来就是长期一个姿势,一个动作,一种神经反应,导致那个区域的气滞而血淤也。

简单重复就导致人的兴奋度日益降低,所有的感觉都开始变得越加钝化,导致什么都成了例行公事,导致索然无味,所以人难以得到满足而无快乐可言。即使如做爱这样在常人看来是人生心理与生理上的最大享受的活动,最后都有可能变得味同嚼蜡,以至于男人出轨,女人红杏出墙。离婚率虽然已迭创新高,其实许多存活的婚姻一直能持续更多地也仅是靠理智来维系而已。

清风:有个名为《多与少》的相声中就有这么一句,“去舞厅的多了,带自己家媳妇去的越来越少了。”你所说的婚外恋泛滥以及离婚率直线上升的情况,确实与久而生厌有重要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并且固然很多婚姻是不死不活地凑合着过,但也有一些确实是历久弥新,永葆活力的。接着你的话头说吧,当然“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部电视剧一经推出,即饱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每个成年人都何尝不是想找回那让激情燃烧的岁月呀。

所以,见异思迁实在是人之本性呀,如我们前面所言之生理上的原因,人们必然不断地求新求异,不断地要从外面世界中去寻找满足与欢乐。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之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未得满足则感痛苦,而一旦满足又觉无聊。

新知:听完先生的高论,对人之与生俱来的求变性终于加深认识了。我突然想到我们前面不是讲过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吗?任何事物给人的心理满足感也遵从这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呀。刚开始最新鲜的时候,边际效用最大,到最后味同嚼腊的时候其边际效用就趋近于零了呀。

我再补充一二,这种求变性也是有层次之分的。比如一个人歇业在家的人呆在家中看看电视,久之他会感到一丝疲惫,于是出去散一下步或是下棋打牌之类。久之,又感到累了,又回来做做饭,听听音乐……也许在一天之中就通过这样的调节来克服枯燥乏味。  

然而天长日久,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又造成了更高层次上的枯燥乏味,于是他可能抽周末去串亲戚朋友家的门子,或是去风景区旅游,或是通宵达旦地打牌、看球赛之类的来调节。但是,久之毕竟该城市对他也缺乏新鲜感了,于是他可能会想到换一个城市。再久之,在国内的生活对他也失去新鲜感了,他可能会考虑出国旅游甚至定居之类的……  

类似的,就上班族而论,时间一久,他会觉得自己是在单位与家里进行着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就一些学生而言,他会觉得自己是在宿舍、食堂、教室之间重复着三点一线的乏味生活。

清风:很好,很好,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我指导你做学问,而是你使我感受到了做学问的魅力所在。

新知:怎么我听到这句话觉得这么耳熟呢?对了,师傅是套用了著名足球教练萨基赞扬师傅最崇拜的足球明星“辫帅”古力特的一句话,“并不是我指导古力特踢球,而是古力特才使我真正领悟到足球的魅力”。

清风:你的惊人记忆力更加证明了我对你的评价并不过分。接着你的求变层次或可称为枯燥层次理论进行探讨吧,该理论可以从你刚才说的日常生活的一方面延伸到所有的领域。比如就人的职业选择而论,一个人开始可能是一个时政新闻的记者,可能一段时间之后,感到疲惫的他有可能去选择做财经记者,到最后又改做编辑。到最后通过换岗位已经克服不了这种枯燥了,他又可能会换一家报社去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来克服这种枯燥乏味。到最后也许他必须通过改行来求得新鲜感和快乐,比如去当律师,再到后来去大学当大学教师等等。

又如就人的恋爱婚姻而论,一个人恋爱阶段非常有激情,但是在新婚蜜月之后,每日面对的不再是花前月下,而是柴米油盐之类的琐碎小事,他日益感到乏味。刚开始他可能试着增加一些浪漫元素,或是改变做爱的环境及姿势来克服。久之,又感到无趣,他可能经受不住诱惑在外面偷情来得到欢乐。对有些有钱或是有权人来说,包二奶或情妇之类就成为他们的首选。也许,当小孩这个感情的纽带诞生后制造了许多乐趣,双方的感情得到一定的增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那种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什么话好讲的状况。但是,即使是这样,到一定程度新鲜感再次消失掉时,某一方甚至双方都感觉需要改变时,婚姻的破灭便不可避免了。

新知:你刚才所讲是从个人的角度,其实上升到一个国家是同样的道理。当众人的共同欲望汇聚起来,便成为一种国家意志。这种不知满足的求变性所爆发出的巨大能量,如果用在国内可能是一种不断地文明的进步,用于国外就成了扩张主义的一种根源。历史上的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包括近代的一些扩张主义大国行径,不能不说有这样的因素在内。

清风:很好,举一反三,孺子可教也。

新知:所以,虽然人皆知“知足常乐”的道理,但实际上难以做到,因为自身的生物学原因,加上流行文化的怂恿,必然是“知不足而常乐”了。可是先生,问题应该还没有这样简单吧,你不能只看到久而生厌的一面,却忽略了久而生情的一面。诚然,我们常人总是容易见异思迁,可是有时候又有陷入过分执着的一面了。该拿起的结果丢下了,该丢下的结果又拿起了。还有,要是没有见异思迁,永不满足,又哪来文明的进步呢?以上几个方面还望先生进一步地开示才好。

清风:弟子莫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人生的根本矛盾  

   

新知:愿闻其详。

清风:在每个人身上其实都具有两种矛盾的力量——一种是求变性,或称冒险性,求异性,追新性,创新性等等;另一种是守旧性,或称保守性,求同性,恋旧性,依赖性等等。这两种力量因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年龄,不同人等而产生不同的此消彼长的不同变化。其实我们在求变时,我们也时刻体会得到守旧性的存在。

比如说按部就班的规律生活令我们烦躁,但当我们突然熬一次夜甚至有午睡习惯的人拿一天耽搁了午睡,我们都会感到非常的不适。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出外旅游散心时,不出几天甚至不出一天,有的人就又开始想家了。这在出长差的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特别盼望早日回家,那曾经令他们倍感枯燥乏味的规律生活,此时对他们而言又成了特别珍贵的东西了,以至于俗话所言“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也。推而广之,人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就叫“得到时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方知可贵”就是这个道理呀。

新知:是啊,回家的感觉真好呀,我们每个人如此地留恋与怀念故乡,就是依赖性的体现呀。依赖性,实质就是一种习惯的力量,就象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一个人凭着自然的惯性力量去做事是最省力的,这就是依赖性的生物学基础。就连我们突然在外面住宿时,连睡眠都没有在家里那么香,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择铺”。所以,我们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新的单位,从事一个新的行业等等,最初既有由求变性带来的快感,也有由守旧性带来的不适。有些适应能力差的人甚至很长时间完全不能克服而造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变故比如亲人的逝世或者是与恋人分手之类事情出现时,正常人都需要较长时间来调整以适应这种巨大的变化,而何况感情脆弱特别是依赖性很强的人了。

清风:讲得好,你已可以去当一个优秀的老师了。我们每接受一次新的挑战,不管它多大多小,我们既能体会到求变性所带来的愉悦,但同时又能体会到守旧性让我们带来的不适。只是具体那种成分占的比例大,因人因事因环境而定。比如我们搬进新居或是换了一个新的单位,我们会很兴奋但又很累,因为一切得从头开始适应。慢慢地,我们终于有了一种“搞顺了”的感觉时,我们不再感到累了,但是疲惫与厌倦又开始要捉弄我们了。

作为一个球迷,我突然想到当2004年欧锦赛法国队因整体表现不佳而过早地被淘汰出局时,许多人指责亨利在国家队中远不如在阿森纳队中的表现出色,因而要负很大的责任。这其实不能怪他,因为在阿森纳这种极其讲究配合的球队,队友们也许闭着眼睛都能将球传到作为核心的超级射手亨利脚下,所以屡屡能打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比赛来。一下子到了国家队从打法到队友全变了,亨利一下子失去了如鱼得水的感觉而少有上乘表现,实是情有可原呀。

我们说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么两种力量,这种个人的力量汇聚起来就形成一种社会的力量,所以每个社会通常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代表革新的力量,一种是代表保守的力量。这种情形在现代西方社会的演绎便是保守党(英国)或是共和党(美国)与工党(英国)或是民主党(美国)的对立与共存及相互制衡。保守党与共和党是坚持正统资本主义传统观念的,而工党与民主党是坚持相对激进的改良主义观念的。

新知:对立的派别经常发生争吵,思想难以统一,并且相互掣肘,就影响了一个社会的发展速度呀。

清风:此言差矣,如果一个国家什么思想都是统一的,当这种思想正确时,当然会走得很快。但反之如果是错误的,也将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我们前面不是讲过中道的道理吗,用于治国也成立。有中道的精神,国家的发展速度似乎会慢一点,但是却不会过分偏离轨道,以至于有出轨翻车的顾虑。

新知:师傅厉害,弟子佩服。你的清风理论,听起来像是对精神分析中每个人都具有的生存本能(广义泛指一切建设性的力量)和死亡本能(广义泛指一切破坏性力量)之理论的有益补充。每个人也好,每个社会也好,都是求变性与守旧性这两种力量的对立与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稳定与发展的统一。一个人也好,一个社会也好,如果总是变来变去而不是阶段性的发展,则这样的发展是没有稳固基础的。反之,如果过于稳定,求变性就受到了桎梏,那又将陷入死水一滩的僵化境地。

清风:来分析一下这两种力量的具体特点吧——男人的求变性强过女人,女人则守旧性强过男人;外向的人求变性强,而内向的人守旧性强;青少年的求变性强,而中老年则守旧性强;毫无疑问地,西方人的求变性强,而中国人的守旧性强。

新知:这是自然的,中国人一向求稳,依赖性强,中国人喜欢从众,中国学生听话,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很差。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象深圳这样由移民组成的地区,求变性就越强,反之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守旧性就越强。这是显然的,发达的地方信息量大,时尚的脚步迈得快,人们所受的诱惑也大,当然显得更加浮躁和不知足一些。

清风:但是,从对本地区的优越环境的依恋来说,一些如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人却守旧得多,即使是出外读书,对于那里的学生来讲都不是一个容易下的决心。另外,如同云南这样的地方,其四季如春的气候,加之当地人根深蒂固的“家乡宝”观念,使得在外地几乎就见不到一个云南人。相反,由于历史及文化的原因,也可能由于地处盆地的限制所激发的冲劲,四川人是中国最能离家闯荡的一族。如人们所戏言的,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发现四川人的身影。

新知:老师,你来昆明后就再也不想去其它地方奔波了,还不是被云南人同化了,哈哈。说到这里,我倒是想到以前所看到的一个报道,那就是科学家特别是自然科学家的婚姻是最稳定的,反之如艺术家之类则是最不稳定的。确实如此,作为感情丰富的艺术家,比如演员、歌星之类,总是绯闻层出不穷的对象,因为他们感情太丰富了,因而是求变性最强的一族。

清风:说到这里,你倒是同英国心理学家想到一块去了。报载,英国心理学家们发现,艺术家们除了都拥有非凡的创造力之外,他们还都拥有多个性伴侣,而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偶然。

新知:有些专家说,女人要想图一个安定的话,她们最好去找考古学家,因为这类学者恰恰是最喜旧厌新的。

清风:你什么时候也学会恰到好处地幽默起来了,是受了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吧。很显然的,现代人的求变性比之古代强得多。你看看那时尚的步伐迈得多快呀,流行的口味,每一种流行的服饰,每一种流行的手机款式等等等等都只能维持一段极短的时间。曾几何时,穿上一件皮衣还是一个人身份的标志,而现在皮衣则成了打折甩卖的代名词了。流行的元素变幻之快,实在是令人眼花缭乱呀。特别是婚姻的演变最说明问题,在古代几乎无离婚率可言,这除了那时候“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落后观念束缚之外,本身人们的求变性很弱。而现在婚姻已是极不稳定了,正如歌中所唱,“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一朝拥有”。

新知:但是,老师你又如何看待刚刚尘埃落定的超级女声大赛呢?我知道你这个老古董一向对一些娱乐节目兴趣索然,但唯独仔细看完了前三名之间最后进行的总决赛。我觉得也许超女现象不至于最后让人生厌吧?

清风:它的生命力或许会强一点,但是最终人们也会生厌生腻的。你也知道在我看来除了“道”是永恒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英国是这种“人人都来当歌手”理念的发源地,其节目在英国的名字被称作“流行偶像”,以后迅速在世界各地普及开来,但在英国本土已迅速衰落,并且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新知:这使我想起前几年曾经风靡一时的台湾版《非常男女》,一时间国内几乎所有电视台都克隆它进行现场的男女速配,全都创下了当地收视率的新高,到现在也是全军覆没了。

清风:但是“超女”令万人空巷,收视率超过春节联欢晚会这种现象本身,说明国人太需要个性解放了,而这种平民女子参与比赛,全民参与投票的平民娱乐节目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宣泄的舞台。而央视的许多名嘴主持人在最近的一个座谈会上号召抵制娱乐节目主持人低俗之风(矛头直指超女现象),这实在是缺乏对自身节目日益衰落之真正原因的反省。央视需要放下总是高高在民众之上,并引导民众的架子,因为民众已经厌倦了那种以名人和权威为中心的精英文化节目。

新知:且慢且慢,我知道老师的话还未说完,但再扯远我已急不得了,我要给你念几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思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梁 先生借用少年与老年人的对比,来针贬时弊,激励世人勇于革新求变,变老年中国为少年中国也,这对于当时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极其闭关自守的中国而言,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从历史积淀的角度讲,象中国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肯定比之象美国这种建国历史短且又主要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守旧性强,这正如黑格尔所言:“传统就象江河一样,离源头越远,其容量就越大。”容量越大,就意味着包袱越重,就意味着历史车轮的巨大惯性,意味着封建专制主义的遗毒越难以轻易铲除。

但是,我们今天似乎又革新过了头,当今之青少年谈到流行时尚一个也不拉下,而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即使是许多名校之大学生也极其缺乏文化底蕴。在商业利益至上的社会里,充满了浮躁,其程度似乎比之欧美国家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难怪,我们有很长的专制主义历史,现在突然一改革开放且开始以人为本,解放人性,于是乎就长期被压抑的人性就如火山一样喷发而出了。就好比前几日我在报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是中国人现在为什么这么容易发胖,因为以前温饱不得解决,就使得体内产生大量的节约基因,以储存能量。而今生活好了,由于这些节约基因的缘故,就导致发胖特别迅猛。女佣

清风:很好很好,弟子学贯中西,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已初显做学问的大气了,可喜可贺。我们来总结一下吧,就是求变性与守旧性构成了人生的一对根本矛盾。求变则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但也就带来了欲望不得满足的无穷烦恼;守旧则避免了许多适应的风险与烦恼,但带来了千篇一律般的僵化及索然无味。

整个生物界特别是人由于节省能量的需要,必然会使一切动作、思想等习惯化,这就是守旧性的由来。但是,习惯化又会导致特定生理与心理区域的疲惫,于是就要求变。求变虽然耗损了能量,但是它产生了新的肌肉、骨胳、神经等的兴奋区域,它使得旧有的兴奋区域的由气滞血淤所引起的疲惫状态得到改善,因而缓解了疲惫。但是新的兴奋区域不可能长期维持,它又开始习惯化,开始变成守旧性,然后制造新的疲惫,然后又开始滋生新的求变欲望,如此循环往复而已。

由于有这种习惯化存在,它就造成了人们的快乐非常的短暂,所谓“入芬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人们也永远不可能真正地知足,如此既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又为人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但是,习惯化使得人们能一次次地将初时费心费力的事情变得自然化、本能化,因而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完成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事情。并且这种习惯化的存在具有一种双刃性,它既降低了快乐的程度,也能降低恶劣环境或是挫折对人的打击程度,实际上能起到一种保护作用,这种麻木性就是人们常说的另一方面“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

新知:师傅所言极是,我记得我刚学会骑自行车时,都兴奋了好一段时间。不过,以后它完全成了一种代步的工具而已,早已骑得心烦了。偶若是一直兴奋下去的话,那就一直停留在“低峰体验”上了,哈哈。师傅,这自成体系的一套另类思维可称作清风理论,以后也许人们会动辄讲清风曰“如何如何”,哈哈。那么,在探讨了那么多的名人学说又加上老师自己的补充见地之后,老师将给我们指出一条什么道路呢?

清风:先着眼于人生该如何处理求变与守旧的关系来讨论吧,且听下节分解。

   

3.再谈求变性与守旧性  

  

新知:老师,让我们再重温一遍加缪所讲的“西西弗”的故事吧,概因其寓意太过深刻了。西西弗的故事取材于希腊神话,他因为泄露了天神的秘密来帮助河神,而被宙斯惩罚。宙斯罚西西弗推石头上山,但是石头只要被推到山顶,又会再滚落下来,如此日复一日,永无结束之日。

清风:西西弗在山脚时对山顶实际上是向往的,到了山顶实际上又会发现不过如此而已。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加深我们对求变性与守旧性这对矛盾的理解,加缪所讲的实际上就是人生的一个困局——守下去感到烦燥不安,朝着目标前进,可是一旦达到,其快乐也是短暂的,于是又开始了新的一轮追逐,最后还是烦。我们总是对自己说,只要怎样怎样了,我就彻底快乐了。可是真的怎样怎样了,我们快乐一阵之后,感到彻底快乐还是离我们如此的遥远。

新知:目标要是达不到还更痛苦,真是好一个“烦”字了得。所以,在先生开讲了你的以求变性及守旧性为核心的清风理论之后,我现在对佛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这说明凡是向外追逐的东西,即使达到目的其快乐都是短暂的,所以佛说“无常”之论,劝导人们厌弃世俗生活,而一心修行,证得涅槃之境因而求得长乐。

清风:很好很好,我为你击掌叫好。人们常说“无所求就无所惧”,但是世俗之人说这类话时,无非是在欲望未能如愿时的一种聊以自慰而已,并非也不可能真正超越欲望的折磨。修行得道之人,真正才能做到无欲就无求,无求就无忧无惧当然更无烦了。

新知:可是先生你不会又局限于劝人去修行吧,毕竟能去找回人之原性的是极少数呀。

你自己就说过,世俗生活有它的合理性,它是顺应人之天性的。

清风:弟子多虑了,我提出自己的理论,当然不会只用于论证出世修行的重要性上,接下来我就来好好讨论一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如何来运用清风理论吧。

在有些时候、有些领域盲目求变是会带来一些问题的。首先从一个贵在坚持说起。我们都知道凡事要坚持下去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对于经常是只有三分钟热情的青年人而言。但是,能够坚持这却是做学问也好,干事业也好的一种基本素质要求。几乎在所有的成功学书中,都含有这一条,即是坚持不懈的毅力,尤其是在屡遭挫折的时候。

新知:人们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单位上也是这样,“新官上任三把火”,开始时领导有热情,群众有很高的期待,时间稍长,大家又都麻木了,于是一切又复归平静。不说远了,正如老师所言,凡事久而生厌,久而生腻,自然就想着求变,但这又容易导致许多人最后一事无成。

清风:我单身一人在广州工作时,一天到晚都在吃盒饭,至今我看见白色的盒子我都感到反胃,哈哈。在我看来,如果世上的人都能有恒心的话,也许这世上能够多出一半的伟人来。昔日曾国藩准备给皇帝上书曰“屡战屡败”,有幕僚将其改为“屡败屡战”,一下子语意大变,活脱脱一个绝不轻言放弃的斗士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其他不论,从个人的修为的角度来看,曾氏都算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楷模。

新知:如果我们不能学一行,爱一行,然后钻一行的话,我们最后容易导致如同猴子搬包谷一般的错误,这山还望那山高,搬一个丢一个,最后两手空空也。

清风:就如为师我一样,什么都喜欢,博而不专,号称通才,实为庸才,东一下,西一下,所以是只叹光阴已蹉跎也。

新知:老师实在是太过谦了,老师爱好广泛不假,但我见老师对每个领域都极尽钻研精神。最难能可贵的是不管命运如何颠来簸去,你仍对自己的理想痴心不改,也才方有今日我与你合作的机会呀。很多事情一旦不能坚持,又换一样从头学起,如此换来换去,就好象总是在转学,但转来转去总是在读一年级一样,一样也没学好。正确做法应是先把一样学好,然后一通百通,然后可以融合百家之长,然后可以自成风格。

清风:这就好比是练书法,先从一家字体开始临帖,直到娴熟,再参学其它就容易了。学习是这样,轻易地改行也同此理,年轻人爱犯的毛病轻易地跳槽也不可取。当然,每次跳槽如果是有利于职位提升或是事业发展尚好,很多情况下仅仅因为是新鲜感的丧失而匆忙跳槽,最后会发现自己跳来跳去还在原地,甚至越来越倒退的情形发生。我记得著名军事家苏联的朱可夫元帅曾经说过,有许多比他能力强的人都离开了军事岗位,而他留了下来,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巨大成就。

新知:所以说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我记得在二战结束后,邱吉尔曾经出席一个集会,众人翘首以待他的精彩发言。结果他说我给你们的忠告第一是坚持,第二也是,第三还是。我记得以前有一年语文高考的作文题便是根据一幅漫画而发表议论,这幅漫画反映的内容是——一个人去打井,每次都是挖到一半左右,见没有出水,便放弃了,结果打了N口井,还是一点水影子也没见。这幅漫画说明凡事贵在坚持的道理,动辄半途而废,就会导致一事无成。

清风:那一年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是按照你说的思路来写议论文的,但我却很欣赏有一个考生,他认为此打井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做大量的可行性研究,该放弃的便毅然放弃,以避免更大的损失,这种态度是非常可取的。有幸的是此生遇上一个非常开明的评卷老师,这篇独出心裁的文章仍然被评了高分。

新知:我很欣赏老师对任何事情都具有的“理解”风格,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你非常提倡一种社会的民主与包容精神,非常欣赏一个社会应具有的多元化思潮与生活方式。比如你自己并不欣赏诸如“人造美女”之类现象,但你却认为这类现象在中国出现有它的积极意义,至少说明现在国人有了很大的选择自由。在你看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变化最重要的不在于经济的腾飞,而在于终于回到了“以人为本”的正确轨道上来。

清风:我有时觉得你比我自己还要了解我,你知道我是非常欣赏存在主义的精神实质的,即使是它所宣扬的绝对自由有一定的偏颇之处,但至少在未伤及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人们理应有无限的自由,这对中国这种专制历史很长的国家而言是尤其重要的。好了,打住,我们接着说贵在坚持是毫无疑问的,但个人在坚持某项事业之前可行性研究也是必要的。最好是能找准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辅之以坚定的毅力,则能无往不胜也。

新知:不是有句话叫“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吗?不过,我觉得年轻人就算是有一个探索过程,也应该在三十岁之前确定自己的方向。这是因为在博的基础上专总是必须的,而且“三十而立”嘛。另外我特别体会到的是,即使是再有兴趣的事,一旦作为一种例行公事,它也会让人倍感枯燥的,而人的毅力确实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清风:你说得非常正确,所谓“成功的秘诀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也。比如一个人喜欢下象棋,隔三岔五地下上几盘,他觉得非常享受。但是如果他是一个职业棋手,每日都要不停地打谱“练兵”,然后参加一个接一个的比赛,经常都要体验到胜负世界所带来的残酷与痛苦,那就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了。所以,成功的秘诀又可以说成是“最重要不是做你喜欢的事,而是喜欢你做的事”。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说是一个人无论在什么领域,坚持学习一万小时,他都能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新知:我计算过,一万小时是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每天学习8小时,然后坚持三年左右。一个人能坚持三年,肯定能够大功告成了。古代对修炼者有“百日筑基”之说,意思是坚持三个月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在我看来,百日可以筑基,千日则可功成也,也就是坚持三年,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我最近看了一本好书,名曰《洛克菲勒给子女的38封信》,其中第八封信,名曰“只有放弃才不会成功”,对我的启示尤其大哉。信中特别引用了林肯的例子——林肯一生经历了许多巨大的打击,包括恋人去世,生意巨亏,个人身染结核病,连续不断地竞选失败等等。但是,林肯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历尽磨难,最后终于竞选总统成功,并且领导了著名的南北战争,解放了成千上万的黑奴,废除了南方的奴隶制度,从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因此在信中,洛氏这样写道,林肯的例子充分说明,一个人是不可能被真正打垮的,除非他选择放弃。

信的结尾的总结堪称经典——

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取代毅力的作用。才干不行,怀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也很普遍。教育也不行,这世上有着太多学而无用的人。只有毅力与决心,才能无往而不胜。  

      清风:真是太精彩了,什么时候我也要去找来读读。洛克菲勒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伟大的商人,也是一个最慷慨解囊的慈善家,但他更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这才使得其子孙后代个个争气,人人成才。听了弟子引用的洛氏的一番高论,使我更坚信了这样的观点,那就是一个真正有毅力的人,他根本就不需要去读很多的成功学书籍。反之,一个人就算读了再多的成功学著作也是无用的。眼下各大书店里到处堆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励志书,成功学书籍,并且都把其打造成了一个产业了。目前最热成功学代表人物是什么李践及陈安之之类,不能说读他们的书,听他们的演讲完全没有作用,但是其商业化很浓的炒作气息也是显而易见的。

新知:道理是大家都懂了,关键是如何其做的问题。老师,你认为造成坚持不懈对常人而言是如此之难的原因还有那些呢?

清风:两个主要原因,之一是“高原期”的问题。就是说不管是学习还是事业发展到某个阶段,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身因长久单调重复所引起的惰性等等,会出现一种怎么努力都似乎停滞不前无法再上升的现象。这种高原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反复多次地出现,此时最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如果轻言放弃,最后就会前功尽弃。

新知:这种情况有点象跑步时出现极点现象,需要一段时间来克服。青年人在遇到高原期时,不需改弦易辙,只需调整一下学习或工作的方法,并且注意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包括旅游等进行调节,就象常人说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经过如此一番的“换脑筋”之后,往往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然后又重拾升途了。

清风:想不到你还挺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你以后可以去当一个青年励志方面的专家,哈哈。近代学者王国唯曾有一段关于治学境界的话,我感到不管在那个领域都用得上,特录于此,与君共享——“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新知:关键在于在第二境类似 于 老师所言高原期时,需要熬得住呀,然后才会有以后的蓦然回首,然后“新大陆”就此发现了,哈哈。那么,接着说第二个原因吧。

清风:谨遵汝命。第二个原因在于,常人可能不曾意识到当成功真正到来之前,往往需要长期的准备,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而当质变未到来时,它对人的折磨有时是极其惨烈的,那种孤独无助的感受有时是令人窒息的。这就是许多人最后扛不住而放弃的重要原因,这就导致了诸如“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之类的情况发生。

新知:所以,有人会说最黑暗的时候就是黎明即将到来的时候。越是困难之时,就越是要坚定信心。说个笑话吧,有人说《红岩》中的甫志高是最蠢的了,他要叛变就早一点,都捱到49年已经是解放前夕了,还叛什么变呀。老师啊,我最后给你讲一个经典的故事给我们的成功学收尾吧——

在美国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成功人士,他应邀出席一个大型的讲座,为在座各位进行演讲。孰知,他只是叫人搬来一个硕大无比的铁球,然后他用铁锤一下一下地往铁球砸。他说,等到这个铁球开始动了,就开始演讲了。可是,过了很久,这个庞然大物还是纹丝不动。听众开始逐渐失去了耐心,陆续有人开始离去,到最后只剩下了三分之一了。此时,峰回路转,铁球开始动起来了。此人开始叫听众上来用铁锤重新敲它,以让它停下来。可是,再也没有人能够做到让它停下来了。于是,人们开始欢呼起来。此人这时开始发话了,他说道,成功就是如此,不来则已,一来则是挡都挡不住呀。  

清风:好,换个说法就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嘛,关键是要能耐得住那十年的寂寞。

新知:老师,你今天与我合著的这本《经营生命》,还不是浓缩了你十年的含辛茹苦,真正是叫“十年磨一剑”呀。除此之外,盲目求变,还有另外的弊病。比如我们都知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墙内开花墙外香”“拥有的不珍惜,失去方知可贵”等说法,何也?就说明我们往往对身边的优秀人物、优秀成果、优越条件等等亮点会熟视无睹,不知道珍惜,因为感觉麻木了,而总是去追求天边的“月亮”,因为感觉新奇。

清风:《圣经》上说,耶酥刚回到故乡耶路撒冷时,倍受当地民众欢迎。可当他们知道他原来是家乡小木匠的儿子时,对耶酥的态度就变得很冷漠了。这也符合常人的通病,因为常人总觉得英雄一定是出自披着神秘面纱的远方,身边出的伟人因为太熟悉了,也就褪尽光环,见惯不惊了。

新知:此所谓人们常说的“远香近臭”也。生活中的道理也是如此也。我与父母呆在一起久了时,矛盾就会出来,有时侯感觉怎么看怎么不顺眼。而我现在一年偶尔回去几次,每次见面相互都觉得特别亲切。

清风:以上我们谈了盲目求变,缺少坚持力会阻碍成功,但在有些时候、有些领域盲目守旧也是会带来一些问题的。比如在生活中老是怀念过去,不能走出过去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这就是问题所在。这种问题包括陷入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中不能自拔;退休下来因权力、职位、德望缺失而无法适应的退休综合症;对过去的挫折伤痕等耿耿于怀,不能走出其阴影……在工作中,随着形势的变化,许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仍然因循守旧,不能开拓创新,就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以大的历史角度讲,因循守旧的人甚至会成为妄图开“历史倒车的人”,其最后结局是反而被历史的车轮碾的粉碎。比如历史上导演清王朝复辟丑剧的张勋就成了笑柄。而早年主张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晚年却极端保守,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保皇派”,也就玷污了自己的英明。历史上立志变法的如王安石等人,受各方面条件制约,虽未取得完全的成功,但也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风:您所举例都讲得很好,对于守旧性与求变性这对矛盾一旦辨证分析清楚,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与处理很多问题。对于常人的人生而言,面对婚姻问题是算终身大事也,弟子可以将清风理论在此领域的应用略述一二。

新知:好的,弟子遵命就是了。常人之每一次恋爱之始,又尤其是初恋之始时,因为新奇与浪漫之故,所以通常会感情较好,较少出现矛盾。这当然一个原因还在于两性相吸之初,恋人之间常常表现得如胶似漆,卿卿我我。双方的交往还停留在逛公园,泡酒吧等等花前月下的情调之下。一旦开始同居生活或是正式结婚后,浪漫情调开始让位于油盐酱醋,孩子尿布等琐事后,矛盾便开始产生。如果不能解决,争吵就会升级,最后就会导致婚姻破裂。

清风:“结婚是恋爱的坟墓。”这句名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任何生活成为一种单调的重复,最后都有可能变得枯燥无味,甚至味同嚼腊。两性之间的吸引本来就是人世间的最炽烈的一种情感,随着岁月的流逝,最后也会造成一种相互的“审美疲劳”。美国一位社会学家在给青少年的一次演讲中也这样说道,“调情与性生活一旦变成合法后(指结婚后),它对任何人的吸引力都会下降的。”

新知: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人具有守旧性与求变性的双重性格的特点。在婚姻进入稳定期后,时间因人而异,“七年之痒”指的是七年左右,许多人尤其对于求变性占据优势的人而言就会产生婚姻危机。一种向外的求变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婚外恋、一夜情、通奸,嫖娼等等现象的产生。因为这类现象是如此的普遍,才使得以下说法如此流行。“家花不如野花香”“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牵着情人的手,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牵着小姐的手,全身都在颤抖,牵着老婆的手,就像左手牵右手,一点感觉都没有。”

清风:你到底是80后的人呀,思想前卫,又跟得上时尚,哈哈。问题是,婚姻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最典型的“围城效应”,钱钟书那本《围城》也是针对婚姻这座围城的入木三分的描述而闻名。当然从广义上讲,围城效应在任何领域都适用,它的成因就是我们的清风理论。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些人因情人介入而离婚,并再与情人变成爱人之后,两个人又再会重复昨天的故事,生活又会归于平波。而当爱人从每天的视线中消失,反而“距离产生美”,所以许多人又会产生复婚的举动或着又开始与前妻或前夫纠缠不清,进而又危及到现在的婚姻生活。

新知:可是老师不是一向认为现在的离婚率上升是对传统观念中“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否定,是代表一种时代的进步吗?

清风:对的。我确实是这么想。离婚的原因有很多,我们现在讨论的仅仅是那种因人性之求变性所带来的危机,因而我认为应当有更佳的解决方法。诚然“左手牵右手,一点感觉都没有,”那是因为左手与右手之间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没有了任何新鲜感可言。但是,左手和右手之间所形成的默契、信赖、安全感又不是其他所能代替得了的,新鲜只是一时,安定能相伴终身。所以,我主张一种向内的求变来克服婚姻危机。比如有些夫妇试行的婚内分居,周末才聚一下,以找回恋爱时的感觉,就是可行的方式之一。总之,这里我们不用赘述,只要用心的话,爱情还是可以得到“保鲜”的。

新知:也许是对这种道理的领悟,但又想在守旧与求变、猎奇与维持现状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因而有一些有权有势或有钱之人就按照“家中红旗不倒,外面红旗飘飘”的方式来生活了,当然这样一来就加重了社会风气的腐蚀,产生不良的影响。

清风:以上我们所讨论的主要是因求变性所带来的问题,这是主流,但因守旧性所带来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有些人丧偶或是其他原因,而致孤身一人,当重新步入婚姻殿堂之后,因为对过去不能忘怀,就会出现总是将现在的伴侣同前妻前夫进行比较的情况,从而给现在的婚姻生活蒙上阴影。类似的一些因守旧性所带来的问题,你自己可举一反三,在此就不再唠叨了。

   

4.人生的选择  

   

新知:先生的理论,是对于求变性与守旧性的矛盾关系的论述,可以说有助于我们对人生困局、迷局的理解。尽管人生有这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却不得不作出种种抉择。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欣赏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那就是每个人都是被荒谬地、偶然地抛到了这个世界上来的,这一点我们没得选择。而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之中,我们又别无选择,必须是进行自己的抉择,自己的行动,然后自己为其负责。

清风:在当前这样功利的社会,你作出选择来与为师坐而论道,然后将其精华诉诸于文字,此情此景不得不令老师钦佩呀。你可说说何以作出这样选择?

新知:因为好学 从而与 老师结缘,而天天在老师这里耳濡目染,使我真的是对出世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真的以后纵然是不能出家也要在世出世,一心向道也。当然要断然出家,固然对修行比之于尘世之中有种种好处,但其中的困难也是非同一般。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妇孺皆知的八仙之钟离权、吕洞宾及他们合著的《钟吕传道集•第十七 论磨难》一文了,特将其白话录于此——

 钟离权说:“信奉大道的人,开始时也有信心,使恩、爱、名、利,一切尘劳之事,都不能改变他的大志。其次大发苦志,勤奋辛劳、甘于寂寞,一切清虚之境都不能够改变他的初衷苦志。如果想要实现大成,也就是达到中成而已。如果想要实现中成,也就是达到小成而已。况且,又不识得大道,难以知晓天机。所学习的是小法,喜好的大都是异端学说。岁月蹉跎,没有见到它的功效。晚年衰老,不得不再入轮回。致使爱好大道的人,以为常生是妄说,超脱是虚言。常常是听说了大道却不相信,心里即使相信了也没有立下苦志。见异思迁,以物丧志,终究不能逃脱十魔、九难。”  

吕洞宾说:“什么是九难呢?”  

钟说:“大药没有成功时,还难以抵挡严寒酷暑,在一年之内,四季需要更换衣服。真气没有生成时,还有饥渴的需求,在一日之内,三餐是要吃的。信奉大道的人,所患的是要穿衣吃饭,这是第一难。  

遇到往世造成的宿缘重孽,到了今世偿还。尽管能够忙里偷闲,还是受到了尊长的约束。受制于尊亲而不忍心逃离,看似一向清闲,却难得有空闲的时间。信奉大道的人,所患的是受尊长的邀约或阻拦,这是第二难。  

遇到喜爱的妻子和儿女,怜惜的父母,恩情像枷锁一样,每日增添。陷于俗事中,片刻不得安宁。即使有清静之心,也难以应付忧愁和烦恼的境地。信奉大道的人,所患的是恩爱牵缠,这是第三难。  

遇到已经富甲万户,权贵三公时,妄心导致不肯短暂的休息,贪心驱使惟恐还不得满足。信奉大道的人,所患的是名利束缚,这是第四难。  

遇到青春年少时不肯修持,一方面气弱成病,愚昧无知,一点也没有反省和觉悟之意,另一方面往世造孽成灾,今世一身受苦,后人应该引以为戒。信奉大道的人所患的是灾祸横生,这是第五难。  

遇到有人把生死当作最大的事,急于求师学法,也不选择真伪。有人学习能言善辩,有人模仿道貌古颜。开始也自称得遇神仙,最后,时间久了才知道是好利之辈。信奉大道的人所患的是平庸之师的约束,这是第六难。  

遇到 平庸的 老师、狂妄的道友,妄加指引旁门左道,寻枝摘叶,不入根本,所以不能相合,而小法小术,异端学说,却在相互指导着修炼。殊不知日月不出则罢,一出则天下大明,使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雷霆不震则罢,一震则天下大惊,使有耳朵的人都能听到。那些小火之光微弱昏暗,井蛙之语细言小声,怎么能够会合在一起呢?信奉大道的人所患的是议论差别,这是第七难。  

遇到早晨作出的决定傍晚就改变了。坐着时还在练功,站起来以后就忘却了。只有短暂的热情,缺乏长久的坚持。开始时好象很勤奋,最终还是懈怠无成。信奉大道的所患的是意志懈怠,这是第八难。  

遇到一生中失去了很多年华,没有改变人体内气的由盛至衰,一年中失去了寒暑交替的机会,没有借助大地的生长收藏改变人体之气的质量,一月中失去了对月亮精华的关注,没有借助日魂月魄的转变调整人体的生理周期曲线,一日中失去了对地气的重视,没有借助地气的升降,推动人体五赃之气的运行。年少时名利不忘于心,年老时儿孙常在与意。时光有限,不要说今年已经过去了,等到明年再行动。人间的事是没完没了的,等到明日再行动。今日尚保不了明日,老年又怎么争得少年呢?信奉大道的人所患的是岁月蹉跎,这是第九难。  

只有免除了这九难,才可以恭奉大道。在这九难中,或许有一二难不能克服,也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清风:不是我看低你,此“九难”中没有哪一难你是轻易克服的了的,你还是先死了这条心吧。尘世生活岂是这么容易一下子所能丢得下的吗?让我们再重申一遍吧,“古之欲求长生者,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悟道难也;非悟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

新知:我 能幸会 先生,首先就解决了“闻道”“悟道”的问题了呀,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行之并终之的问题。在我看来,由顺欲甚或纵欲所带来的快乐,我们可以称为“欲乐”;而由修道之后化欲所带来的快乐,我们可以称为“真乐”。常人是只认得欲乐,而不识真乐为何物也;而修道者是认得真乐,但因身为凡胎,仍时常被欲乐所牵引困扰也。

清风:抵御住欲乐的诱惑是并不容易的,尤其是欲乐之极致“性快乐”。一位印度的心灵大师认为满足是必须的,惟有先通过满足,方可超越。他曾说过,他遇到妓女,妓女总向他请教“灵魂超脱”的问题,而遇到的和尚大多向他请教“性”问题。

新知:也正是这个大师,还有下面的对佛祖令人震惊的评论——

佛陀抛弃了他的王国成为乞丐,但是你认为他跟那些从来没有尝过任何美食,从来没有经验过任何美女、皇后和其他各种可能的享乐之乞丐一样吗?你可以将他们归入同一类吗?表面上他们看起来是一样的,他们两者都带着一个乞丐碗,但是事实上他们是不一样的,他们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别。我喜欢你们成为佛的类别,但是……首先他必须是一个左巴(充分的享乐主义者),惟有如此,他才能够变成一个佛。”  

清风:这段评论在我看来也只是属于片面的深刻。是的,诚然人世间的一切欲乐对贵为王太子的佛陀而言已不希奇,但没有超强毅力也不可能出家后五十年都抵御住欲乐的诱惑。

质多手尊者是佛教史上著名的人物,曾经七次返俗七次出家,最后终于修成正果。佛祖深通人心善变,故曾规定“男众最多可以七次(女六次)返俗”。一般人或许不会这么夸张,但在精神上反复地在超越世俗与献身世俗之间进行激烈斗争之情形则与质多手尊者应该并无区别。同时,我之所以说你所引那段评论是“片面的深刻”,是因为虽然见识了欲乐之后固然有利于去定下心来求得真乐,但也有相当的人是根本没有经过尘世的洗礼就直入空门了,并且同样心无旁骛,矢志不渝。此类天生慧根之人,最著名的远如创立禅宗的慧能,近如明扬法师等人。

新知:也许直入空门还好一点呢,象佛陀这样半途出家,固然是于己求得了大智慧,于陷入苦海中的众人带来了大福音,而对其妻儿来说又未免太残忍、太自私了吧。

清风:从世俗的角度来说也是对的,不过其妻儿后来也先后加入了佛陀的僧团,也算是功德圆满了吧。你刚才所谈到过的八仙之一吕洞宾也是一样的半途出家修道也,后人还将其作为八仙过海传说中的主人公,并杜撰了其与何仙姑的爱情故事呢。真实的吕洞宾在几次科举考试中失意而归,后遇道人钟离权点化,遂决定遁世修道去也。临行前,将金银财物悉数留给妻儿并附书信一封,以说明其修道之志也。

新知:出家修行固然是一途,但也不是说一出家就一了百了了。寺院里也非绝对清净之地,也有衣食住行、人际关系等等困扰,如古人所说“一着袈纱事更多”也。寺院里也有堕落,远非出家人出家前所想象的世外桃源。近代太虚大师曾大力革新佛教,倡导“人间佛教”运动,何也?

方丈与职事多不学无术,因其选任不靠品德与才学,而是与世俗一样靠钻营与人际关系;数十年戒坛不开,丛林之规扫地以尽;私创庵院众多,为豪强恶势力把持,竟成犯罪渊薮。甚至有的寺庙门前,四方流棍相互集结,屠场赌场、酒楼妓院无所不有。寺内僧人与恶棍相互勾结,盗卖寺产,窝藏罪犯无所不为。至于戒律废弛,不讲修持,不闻讲经说法之声更是普遍现象。  

现代情形固然改善许多,但将佛教庸俗化之风日盛也,以至于在人们心中佛门、道门无非就是荐死超生,奉鬼求神之地也。

新知:是的是的,佛教在普及过程中又被庸俗化了,我们在讲述“大乘佛教”时就已下了定论的。我以为人生如果按照婆罗门教(印度教)所规定的四行期来进行的话,将可以收出入世兼顾且真俗圆融之效也。

清风:天下有这等好事吗,说来听听。

新知:老师又在装傻,你还会没听说过,姑且让我卖弄卖弄了。婆罗门教(印度教)认为人生的正当目的有四个方面,这就是实现“法、欲、利、解脱”等四大目标。为了实现上述四大目标,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四行期”——年轻的时候开始禁欲的“梵行期”,学习各种圣典与圣“法”;成年后进入“家居期”,结婚生子并履行世俗义务,在“法”的指导下实现对“欲”与“利”的追求;等儿子长大到从梵行期进入家居期时,便把家政事务全部交付给儿子,自己出家到森林中居住,从事祭祀、瑜珈等宗教的修持,此称为“林栖期”;最后年老了则进入“遁世期”,四处托钵游化,追求最后的解脱。解脱是印度宗教及哲学共同的追求——从生死轮回中中断开来,从业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包括自我、世界在内的所有对象世界的束缚中超脱出来。解脱的人已实现梵我合一,如同河流汇入海洋,个人也就投入到终极的世界本原中去了,也就是那全能全息的潜态世界中去了。

清风:不错,时时不忘全息思想,这是最令我满意的。“四行期”想必是最对你的胃口了,因为先享尽了现时的欲乐,对尘世中的东西没有任何可迷恋的了,然后可以“动心忍性”,一心向道了。婆罗门教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法”的指导下去争取自己现世的“欲”和“利”,否则就是“非法”。娶妻生子是印度教徒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后世甚至有因此而专门传授情爱知识的《爱经》问世。孔雀王朝宰相考梯利耶也曾特意撰写《实利论》来阐述怎样争取“利”。

我们前面曾提到过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曾指出“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之后,贬低现世生活的伦理与规范开始得到改变。‘职业’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德文中有‘神安排的任务’之义,因而肯定了履行世俗义务是神应许的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于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现代文化的一个持续的组成部分——在职业观念基础上的合理生活方式便从基督教的禁欲之中诞生了。”相比之下,古印度很早就肯定了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将宗教解脱与世俗享受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不说是令西方人汗颜也。  

新知:以前我只知道老师是古中国文化迷,现在 方知 老师完全成了个古印度文化迷了,哈哈。谈到《爱经》,我必须提到近代一本类似的书,名为《西藏欲经》。此书为西藏奇僧更敦群培,于1930年冬天所著。书中以极其清新生动的文笔,详细叙述了六十四种爱的技巧,将世间男女进行了充满想象力的分门别类。本书一直只能以藏文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该书的英文本及印度文本得以出版,并被学者们和世人争相传阅,倍受推崇。更敦觉培将爱的狂喜与灵性道路相互印证,给人无限的阅读快乐和生命佛法的想象空间。他的离经叛道,特立独行,从此成为西藏史上的一段著名传奇。

清风:更敦群培虽然离经判道,到底名义上还是个僧人,而在居士中有一个更加著名的人物,维摩诘。他是古印度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最著名的在家菩萨,家有万贯,奴婢成群。后人颂曰,“出家誓作大丈夫,在俗愿为维摩诘。”修行者尚且如此迷恋欲乐,何况凡人呢。

新知: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个高僧鸠摩罗什,也是著名的译经家,同时也是一个自己纵欲但不许别人娶妻的牛人。不过对此也应该理解,毕竟和尚也是人呀。我觉得在这方面,日本佛教界就要近人情得多,对于和尚是不禁婚配的。近年来,许多日本女白领热衷于去寺庙度假,有的甚至会嫁给和尚。动机不一,有的是爱其智慧,有的是因为收入高,有的开玩笑说,“嫁和尚,不是学习佛法最好的方法么?”

清风:和尚是人,女白领更是人,这也没有什么好非议的。我从网文“夜幕下欲火焚身的单身女白领”中摘最后一段,定让你忍俊不禁——

我去了公安局,他们问了我许多问题,我一一作了回答。从他们那里,我了解到,那个年轻人是一家杂志的主编,公安局的人分析,他翻阳台不是为了盗窃,而是为了强奸我。听见这个结论,我非常伤心,我想昨天晚上他一定跟我一样,经过了欲火的煎熬才作出翻阳台这个决定的。可他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来敲我的门啊!同时,我也非常后悔,我要是鼓足勇气去敲他的门,他也不会被摔死啊!  

当天的报纸很快就报道了他的事,说他为了强奸隔壁的美女坠楼身亡,而那个美女就是我。可有谁知道,昨天晚上我也想强奸他啦,只是我没有翻阳台罢了。  

新知:常人是耽于欲乐不能自拔,而许多修行者一边追求着真乐,另一边又对欲乐乐此不疲也。台湾曾经红极一时的艳星,那个与狂人李敖仅仅维持了三个月轰动婚姻的胡因梦,便是一个现成的极佳的例子。

胡因梦醉心于修行,翻译了印度著名宗教大师如克里希纳穆提、奥休等人的著作,并在台湾倡导新时代运动。另一方面,她对完美性爱的追求也没有丝毫衰减,在其著作中有许多对性爱极致的描述。本身,她就认为对欲乐与真乐的追求是不相冲突的,是可以调和在一起的,似乎是“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也——

是的,不再自欺欺人,没有任何逃避,甚至也不压抑。事实上,新时代运动的价值在于纠正很多传统对于修行的扭曲观念。在传统宗教中,有很多法师都教人家用“压抑”的方式去修道,以为不出家就不能成佛,类似这样的误导,只会引导人“修病”,而不是“修慧”,那里面完全没有自我认识和觉醒,只是一味用压抑来修病,那是没办法成道的。  

清风:此所谓“空乐不二”也。前面我们也讲过,当通过修行达定境现前那种极乐境界与人之性高潮时的境界从本质上是一致的,都进入了一种忘我无为,身心俱化之境也。但是一种是性能量的升华,一种是性能量的释放也,故后者对修行的持续提升绝对是有巨大的妨碍的。当然要转化性能量又谈何容易呢,连提出“升华”概念的弗罗伊德也认为,禁欲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抑制自己的性冲动,而不满足它,需要一个人付出所有的力量。只有一半的人能做到,还要不断地与之搏斗——违背感性的战斗,消耗着我们的能量。  

新知:也许对于绝大多数有志于修道的人来说,看破红尘出家并非最好的办法也,当然也绝不等于说是一味地不压抑而顺欲纵欲就能修得正果了。借用古人的话来说,尘世中需要解决好“法、侣、财、地”四大问题。法,选择正确的方法并正确地实践之也,此也就是我们以前常说到的闻道、悟道也。侣,指的是要有支持你修炼的功友及亲朋好友等等,这其中你最亲密伴侣的支持尤其重要。

清风:我插一句,得不到伴侣支持而一味练功,是本末倒置也。关于这一点,海灯法师曾说过,“你一早晨就练气功,打太极拳,活都给老婆去忙,使她失去平和愉悦,实在不如上街买菜,回屋做饭。”

新知:财,无钱不足以养道也。没有必要的财力支撑,整天为温饱发愁,你是很难定下心来修道的,更不要说寻师访友本身也是一笔开销。地,你练功的环境要比较安静,空气新鲜。从工作环境来说,你整天在一个人际关系紧张并且勾心斗角的单位上班,恐怕在下班后你一时也难以调整好心态投入练功中也。

清风: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来说,越是在现代就越是世风日下,因而从整体上讲现代人越发的修道艰难也,并且功力也是一代不如一代也。

新知:越是在古代,就越是“苦行”盛行,虽然佛祖反对苦行而提出了中道,但就常人看来,禁欲或节欲修道还不就是一种苦行,无非是程度轻一点而已,要不怎么会有“苦行僧”的说法呢?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则其实是纵欲主义盛行也,物欲横流,人欲横流也。当然在古代,纵欲文化虽然不成其为主流,但却也是早就提出来了的。古代道家中的一个“异类”列子,在其《列子·杨朱篇》中就反复提出生前顺应自然地进行享乐,那正是人们真情的宣泄,而不必矫情以要身后之名。  

清风:在古印度,很早就有类似的“顺世论”呀,你忘了吗,我们在“佛教”那一章早就讲过的呀。  

新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慢慢给你重新道来。顺世论在印度各派哲学中是以反对禁欲主义著称的。此派肯定人在现实世界中追求幸福生活的合理性,主张放纵人的欲望,尤其是情欲,一天到晚都应陷溺于享乐的生活中。顺世论一派所实行的纵欲方式,表面看是不去思索人生的意义,实际是对永恒的疑问无从排解,而做出的一种借放纵行为而消愁及消除恐惧的举动罢了。有趣的是在中国正统学者看来,只考虑今生今世享乐的顺世论却被称为是唯物主义的,因为它否定“永恒的精神实体”存在,否定灵魂转世等等理论。

清风:“人死如灯灭”呀,可能顺世论就是作如是观吧,所以要及时行乐也。学历史的时候,不是学过法国皇帝路易十六的故事吗,“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就是他的名言也。当今最著名的情色杂志《花花公子》创办人海夫纳2006年4月9日踏入80岁,在其豪华的花花公子大宅举行睡衣派对,数百女宾只穿女衣,场面活色生香。海夫纳可谓越老越风流,3名女友年龄加起来还要比他小。他还在有限电视新闻的访谈节目中,大谈他的人生和恋爱史,并称死后将与梦露作伴埋葬在一起。

新知:真的是“死在红裙下,做鬼也风流”啊。金钱、名誉、美女,享尽这一切,这就是海夫纳给世人所作的榜样。

清风:苦行我肯定是反对的,纵欲我肯定也是反对的,而通过修行转化能量特别是性能量寻求持久的真乐,这是我所向往的。但就常人而言,则能够顺人欲而不纵人欲而尽力保持身心健康就应该就是理想的选择了。“宁劝十人还俗,不劝一人出家。”这是十分通达人性的。

新知:对常人而言,需要能够珍惜自己拥有的,在比较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明末清初有幅《骑驴图》,图上几位老叟同行在一条曲折的山路上,只不过有的骑马,有的骑驴,有的步行,有的推车。画的旁边题道,“人家骑马我骑驴,上不足兮,下有余。”后人又有类似的诗句,“人家骑马我骑驴,富贵荣华我不及。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这都充分说明,人的幸福感有时需要在比较中获得。不比较的话,“人心不足蛇吞象”“做了皇帝想成仙”,到最后总是远离幸福呢。

清风: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即使不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也不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我们其实总是走在中间的道路上。如此一来,我们就会获得心理平衡,幸福感、满足感都会应运而生了。美国的海伦的故事,一直都是我前进的动力。海伦有本书叫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对这个自幼就生活在盲与聋的世界的不幸的人而言,三天光明就是她难得的奢侈和最大的幸福了。我们来看看海伦对每一个正常人的教诲——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的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念它。于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的时候,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这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事万万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成年后的某一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快乐。  

新知:老师说得很对,常人习惯总是想到自己缺乏的,而不大想到自己拥有的,因而这是造成总是缺少幸福感且不能很好珍惜现时生活的原因。从另一方面来说,我认为常人实际上面临一个如何在伦理学与心理学之间进行取舍的问题。打个比方说,科学斗士布鲁诺拼命宣传哥白尼的日学说,被认为是挑战了教会的权威,最后被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还要大得多。”这句临终遗言,震撼了世世代代。从伦理上来讲,他无疑是个坚持科学真理的大无畏斗士。而从心理学上来讲,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就要能够适应现实,并能保全自己。我认为这中间无疑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悖论。

清风:你说这个问题很好。在现代一般人面临的问题不会象布鲁诺这样严重,为了坚持一种捍卫真理的道德而竟至于牺牲生命为代价。但是,一般人确实是经常面临因为是坚持道德还是适应现实以获取当前利益的抉择。有一句著名的朦胧诗说得好,“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卑鄙的人,它在现实中却有可能如鱼得水,畅行无阻。而高尚的人,却只能在死后享受一点荣耀。如何在适应现实与保持高尚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新知:这里又延伸出一个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我的同学中就有一个,来自农村,特别想出人头地。为了实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就是他所信奉的教条。为了捞取党票,整日跟在系党委书机身后奴颜婢膝。党票捞到手后,又把目光瞄向分往北京的好单位上。最后依然使用种种招数,包括追求家居北京的高干子女等等,终于如愿以偿。前久我听说出国都几趟了呢。而我呢,鄙视这些作派,向往个人奋斗,到如今却举步维艰,有时侯又难免一阵惆怅。

清风:送你两句毛泽东的诗,“风物常宜放远量,牢骚太盛防肠断。”当然,我也不是绝对地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完全能够理解你的心情。在你看来属于卑鄙一类的你同学,却可能相比你少奋斗十年甚至二十年就获得了优裕的生活,似乎比起你来更能保持心理健康了。

也许你要到了我这种年龄,才能将逆境视为财富,苦中得乐,毫不动摇自己的价值观,并且也几乎不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平衡。

新知:“清风”仰止,影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哈哈。我最后来总结下吧,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呀,因为“条条道路都咬人”。这正是生活,生活没有象我们想的那样好,但也没有我们说的那样糟。

清风:你都说到这种程度了,我还能说什么呢?我们总以为生活还未开始,其实生活早已开始。一个人若是用卑鄙的手段去达到一个卑鄙的目的,终究还是会被人唾弃的;以高尚的手段去达到高尚的目的,肯定是最好不过的。如果说以高尚的手段,欲达到卑鄙的目的,我们称之为作秀,无数道貌岸然的贪官就是这一类的代表;而如果以卑鄙的手段,而为的是达到高尚的目的,这样的人让人同情,甚至肃然起敬。

毛姆,上世纪英国的一个著名小说家,但出道之初他的书却少有人问津。迫不得已,他倾其所有在英国各大报纸上打了一则征婚启事——有一个年轻的百万富翁,热爱音乐与运动,欲与具有毛姆小说中女主人公气质的女士结为终生伴侣。

新知:很快他的书就被“洗劫”一空了,哈哈。 莫不是 老师也想如法炮制,让这本《经营生命》一炮走红?

清风:东施效颦,何益之有?策划人什么都可能缺,但最不缺的就是点子,你搜索枯肠,定要想出个奇招来。

新知:言归正传。因为其高尚的目的,甚至连这卑鄙的手段也都变得高尚起来了。比之毛姆的故事,我要讲的“感动整个山村的妓女”的故事更能催你泪下——

很多人都说殷彩霞是个妓女,但她不在乎,因为每当她回到那所小学的时候,那群孩子就争先恐后地叫她“ 殷 老师…… 殷 老师回来了…… 殷 老师好漂亮啊……”。现在她死了,是被一群外国人折磨死的……  

当殷彩霞得知当地一所民办小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时候,她主动要求去那里免费代课。由于她在上中学的时候成绩非常优异,所以她顺利地通过了小学校长的文化考核,成了那里的一名民办教师……  

在这半年里,校长去县城找了局长十几趟,一分钱没拿到。只有他知道,局长对殷彩霞做了些什么,但他却无能为力。当殷彩霞知道孩子们的希望已经化为泡影的时候,她脱光了自己的衣服,对着镜子暗暗发誓,将用自己的身体去实现孩子们的上学梦……  

有钱了,学校变了,殷彩霞也变了。  

第一个月,买了黑板,修了屋顶。  

第二个月,有了木制的课桌与板凳。  

……  

第十个月,国旗冉冉升起。  

第十一个月, 殷 老师怀孕了。  

第十二个月,殷彩霞打胎了。  

第十三个月, 殷 老师成了二奶。  

第十九个月,殷彩霞失业了。  

第二十个月, 殷 老师死了,年满二十一。  

……  

校长翻开殷彩霞的日记,当着孩子们的面老泪纵横地朗读起来,她这样写道:卖一次淫,可以帮助一名失学儿童;当一回二奶,可以拯救一所希望小学……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2. 日本女优横宫七海自杀身亡——畸形的社会还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马南:公开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穷”,为什么大家还怀念从前?
  5.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6. 《邓选》学习 (十)
  7.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8. 影评:电影《熔炉》看资本主义特权
  9. 领导者没有战略眼光,谈啥雄心壮志?
  10.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6. 这是一股妖风
  7.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2024请回答,中国市场经济“边”在哪里?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