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弗罗伊德思想概述
新知:弗罗伊德(1856~1939年)是诞生于奥地利的近代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
法的创始人。可以这样说,没有那一个人象他那样对整个心理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影响是如此巨大,同时所受到的诽谤与赞誉几乎是一样的多。不管怎么说,他早已奠定了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的地位,并且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道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个犹太人。
清风:我们前面多次谈到在哲学领域,叔本华与尼采的哲学被称为意志主义,是因为他们将意志作为人类一切行动的根本驱动力。这种意志,在弗罗伊德的心理学体系中又被称为潜意识或无意识,叔本华及尼采等人对于此种无意识已有不少精辟的洞见,但毕竟还是零星的。弗罗伊德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在分析精神病症状、梦、日常生活中过失行为的基础上,揭示了无意识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从而将对无意识的研究科学化与系统化了,从而建立起了影响极为深远的专门学科——精神分析学。
新知:弗罗伊德如何认识到潜意识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支配作用呢?这其中的故事我觉得有必要再来重述一遍。弗罗伊德在获得医学博士后,曾去巴黎的一家医院向著名的现代神经病学创始人夏尔科教授学习对神经症的治疗。在夏尔科的诊所里,经常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实例演示,对患有精神病的患者进行催眠,病人会慢慢地进入睡眠状态。然后,夏尔科告诉患者他的身体某些部位存在某些症状,这些症状就会被处于催眠状态的患者完整地表现出来。弗罗伊德看到这一有趣的场景,认识到精神刺激对于身体控制的作用,人的肉体会不自觉地的受这种精神刺激的摆布,并引起各种行为反应,而这些反应都是患者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使弗罗伊德开始考虑了无意识是否存在的问题及其存在的可能性,它同意识的关系又是什么?它是否受意识的控制?弗罗伊德潜心于有关意识与无意识的分析研究,而这种研究成果也成为他整个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也。
清风:弗罗伊德就是在对神经症的研究中,重新发现了人类心灵的隐秘。在他看来,真正支配人类活动的是无意识,而表露在外的显意识则只占很小一部分比重。意识只是那巨大冰山露出冰面的一角,而无意识才是那埋藏在冰面下的巨大冰山的主体。有一种有趣而令人信服的说法是这样的,人类的自恋与自尊曾经经受了三次巨大的打击。第一次是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否定了人类居住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概念;第二次是达尔文创立进化论,明确指出了人类并非是造物主创造的高贵生命,实际上从低等动物不断进化而来;第三次就是弗罗伊德创立精神分析法,指出人并非是由理性支配的,而是由本能和无意识机制所支配。
新知:弗罗伊德后来在与一个著名的精神病症的专家布罗伊尔的合作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神经病症是来自于一个无意识过程,一旦这些无意识过程变为意识过程,那么病症就会随之消失。比如运用催眠术把病人催眠到一定程度让她自己说出导致病症的特殊经历,经验或压抑的某些情感,病人的病症就一一消除,而且很少会再复发。这种方法被布罗伊尔定名为“宣泄法”,继之弗罗伊德又创立了类似的“自由联想法”等方法。弗罗伊德认识到,病人产生神经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将烦恼冲动挤出意识层。如果成功完成,与“被禁止的”想法相连的焦虑就可以避免。但是,这种经压抑而产生的能量却将造成体内身心上的问题,而通过宣泄等方法实际上又将此种能量又释放了出来,因而使得病人开始走向痊愈。
清风:讲得很好,精神分析最基本的治疗思想就是“将无意识意识化”也。在1895年,布罗伊尔与弗罗伊德将他们的案例及从中总结的思想表达在了《歇斯底里症研究》(又译《癔症研究》)一书中,该书一直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开山之作。但是,与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初期乏人问津的遭遇如出一辙——该书初印了800册,经过13年也只卖出了626册,并且还遭到了医学界的冷嘲热讽。这十多年中弗罗伊德面临经济上的严重危机,几乎在当铺里当掉了所有值钱的东西,包括其妻子的金耳环之类。直到后来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他才得到了推崇,并逐渐奠定了作为精神分析之父的世界性声誉。此等情形似乎也论证了“自古雄才多磨难”这一真理,尤其是对于那些思想的拓荒者而言似乎更是适用也。对于这些拓荒者而言,在被人认同之前似乎过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窘迫生活。而成功有时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新知:当然,弗罗伊德的学说一开始被人所轻视,除了其超前的思想意识之外,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他的许多书中,都涉及到一个对性本能问题的探究,并认为人的性本能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主宰地位,这确实是难以融于当时社会的流行思潮。处于维多利亚时代,有名的一个较为压制性欲的时代,因而弗罗伊德的泛性论备受“纵欲诲淫”的指责,以至于上流社会的淑女们一听见他的名字就脸红。实际上,弗罗伊德虽名为性学大师,但实际上他本人的私生活非常严谨,并无任何不检点之处。
清风:正因为是在那样清教徒风气盛行的年代,所以实际上在弗罗伊德接触的大量神经症中,通常都是由于压抑不可接受的性欲望产生的焦虑而产生的。例如,一位妇女对他的父亲有性的情感,如果她意识到这种冲动,她将表现出强烈的焦虑。为了避免焦虑,她可能压抑她的不可接受的性欲望,迫使它们全部进入无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欲望消失了,只是因为它们被压抑而不能产生焦虑。
新知:这些想法既然存在于无意识之中,又如何能被发现的呢?
清风:问得好。根据弗氏理论,这些隐藏的冲突可以通过口误、梦以及心理分析的各种技术(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催眠术及自由联想)等揭示出来。当然,最主要的压抑之欲望将产生心理问题并以神经症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上面提到的那个妇女压抑了对父亲的性欲望,但她可能以另外的形式表达了这种冲动,即她不断地陷入了与男性关系的失败,在无意识中试图解除她对父亲的那种冲突。
新知:我来补充一点,其实隐藏冲突的曲折表现方式有一个为常人特熟悉,那就是“酒后吐真言”。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意识的控制力减弱了,许多压抑在内心世界深处的东西就一古脑儿地倒出来了。谈到梦,我也想来啰嗦几句。弗罗伊德曾在1899年出版的《梦的解析》堪称一本辉煌的巨著,尽管它的价值在10年后才得以逐渐被发现。按照他的观点,梦是欲望的满足,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它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的产物。有一些梦反映了人简单的欲望满足,而有一些梦则非常的不直接,其背后的隐意有些甚至同梦境相反,需要通过分析才能真正理解。还有许多梦跟性有关,是性压抑的常用发泄途径。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是在做了艳梦之后而出现遗精现象,然后又与袭人初试云雨之情的。我敢说凡是发育正常的青春期男子恐怕都有梦遗之经历,当然我也包括在内。
清风:很好,你倒是还很坦率的呀。实际上,梦是白天精神活动的延续也,所谓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在我从事写作期间,有些时候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偶尔会在梦中得到反映,并突然得到灵感。但是,梦如果很多或经常恶梦连连,将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这通常是因为身心过分疲惫或是心理负担过重所致。而对于东方之修道高人而言,由于时时处于那种无知无欲的极乐境界,因而就会很少做梦,从而保证极高的睡眠质量。庄子在《南华经•大宗师》中就曾描述过达到这种境界的高人,“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新知:在弗氏理论中,压抑是一种最常用的防御机制,其它还有退行、投射、反向作用、升华作用等等。在此不再赘述,只是有必要对升华作用进行一番点评。其它的防御机制在心理矫正(神经症)中是作为有问题的指标,相反,升华这种防御机制不但被看做是正常的,而且是人人希望拥有的。当人们使用升华机制时,他们找到了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转化无意识中被禁止的欲望所产生的能量。升华最重要的作用是把被压抑的性欲转移到艺术、文学和科学等领域的激情创作中去。
例如,达芬奇的成功,就归功于他“恋母情结”的升华。达芬奇是个孤儿,母亲过早地激起了他的性欲活动。达芬奇也从小就钟情于母亲,但却因为“超我”的准则而被压抑,以至于日后成功地“升华”到绘画艺术中。按照弗罗伊德的分析,在达芬奇的画里,凡是母亲的形象都是两个人的凝缩,一个是达芬奇的生母,一个是他的祖母。而其名作《蒙娜•丽莎》中那最为世人所瞩目的神秘微笑,按照弗氏的说法也是取自于其生母,并因其生母的坚强性格而使这微笑带一点男人气。
清风:对于弗罗伊德对一些文化名人的解析,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也大有人在。在我看来,就其主要观点而论无疑是正确的,但就具体个案而论或许有一些牵强附会之嫌。在我看来,升华作用在一些伟人身上是十分明显的,并且即使是一些不被禁止的合理的欲望所产生的能量也得到了升华,因而才造就了许多伟人。弗罗伊德本人也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比如其虽然有个美满的家庭及贤惠的妻子,但他在四十岁后即停止了性活动,全力从事其学术研究,从而成为当代少有的著作等身的文化大师。印度圣雄甘地则是在三十多岁即停止了性活动,一心致力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终成就了推动印度独立的一代伟业。至于说我们前面讲过的牛顿、康德等终生未娶的伟人,也是将性欲等本能升华为对科学孜孜不倦地钻研激情的绝佳例子。
新知:我还记得老师在总论里就曾说过,东方修炼术是另一种升华,是将性本能转化为营养身心的内在能量也,一方面在精神上证得极乐之境,另方面也使得最大限度地拨慢了生命的时钟,尽收延年益寿之效也。正因为存在这种升华作用,这也是众多修道之士能够超越世俗一心问道之原因也。我决心效仿禅宗六祖慧能及现代明炀法师等人一样,终身不娶,一心向道也。
清风:真是自古吹牛不上稅也,象你这样的六根不净的凡夫俗子,如果不过上数十年世俗的生活,如何可能真正地静下心来?一旦形成性压抑,可能反倒弄出许多心理问题来,还能来奢谈升华?哈哈。其实升华的概念并不局限于针对性能量,对于人性中的本能冲动都适用。比如某个人有强烈的攻击冲动,可以通过参加对抗运动或成为外科医生来得到升华。在我看来,人类因为是来自于动物界,所以其实都有一些攻击倾向,因而人类发明的许多运动,无论是单对单的拳击还是多对多的足球,其实就是很好的升华作用。我相信如果没有这些体育运动,估计世界上会多出许多战争来的。
新知:在1905年始,弗罗伊德发表了《性学三论》等一系列性学著作,孰曾想在当时的奥匈帝国掀起了轩然大波,甚至被攻击此书的人认定为“魔鬼”“淫棍”“泛性论者”等等,不一而足。他的性理论中最遭人非议的内容是有关幼儿性欲说的论断,他认为“性生活并不是非得到青春期才开始的,而是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就明显地表现出开端的。”幼儿的性欲持续发展一段时间,然后又遭受较长一段时间的压抑,直到性发展到旺盛的程度或个人体质极为强壮突出时,性的压抑才被突破。人的性欲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婴幼儿时期,潜伏时期,青少年时期。
婴幼儿时期是从婴儿到五岁左右,这被看作是人的性欲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它为以后一切性的发展,人格和个性的培养打下了基础。这个时期又被区分为自恋与对象之恋两部分。自恋是指儿童不借助于外界事物而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获得快感,它又分为三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崇拜期。对象之恋的第一个时期是约在四到五岁时,男孩子开始有了恋母情结,女孩子则有了恋父情结。第二个时期是从6岁到11岁左右,受社会、生理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对异性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排斥现象,对性也感到羞耻。从12岁到18岁阶段是第三时期即人的青少年时代,人的性器官发育逐渐成熟,并开始指向正常的性欲,且逐渐进入了异性相吸的时期。
清风:很好,我接着来简单介绍一下弗罗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理论吧,可以说它是精神分析大厦的基石。他认为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是两两结合而形成的一个由浅而深的统一系统。无意识可以向前意识转化,前意识则向意识转化,意识也可转化为前意识,但不能转化为无意识。这就是弗罗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弗罗伊德又构建了人的结构理论。他把人的精神人格分成三个层面,即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是原始的、天生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结构,是本能和欲望的载体,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是幼儿时代父母训练与外界培养形成的人格,是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通过教育形成的人格,受社会道德原则的支配。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中,最感为难的是“自我”。弗罗伊德认为“自我”为“本我”所激动,为“超我”所监察,又为现实所阻挠,经常处于前后矛盾、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因此正常人的梦、失言和笔误、精神病者的症状、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等,都是被压抑的无意识通向意识的曲折途径。
新知:这三者的关系如何呢?弗罗伊德曾风趣地用主人同仆人的关系来作比喻——
有一句成语告诉我们,人不能同时侍候两个主人。但可怜的“自我”比这里所说的还要困难。它必须侍候三个严厉的主人:外界、超我与本我……“自我”觉得它受到了三面包围和威胁,当它被压迫得太厉害的时候,它的忧虑便越来越厉害。因为它起源于知觉体系的经验,它注定要代表外界的要求;但它身为“本我”的忠仆……另一方面,它的每个动作都为严厉的“超我”所监视。这种“超我”坚持一定的行为标准,根本不关心“本我”和外界的任何困难。假如这些标准未被遵守,它就用紧张的感情来责罚“自我”,使“自我”产生一种劣等的和犯罪的感觉。正是这样,为“本我”所激动、为“超我”所包围、又为现实所阻挠的“自我”努力担负起调剂这种内外夹攻的势力的任务。我们大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时常抑制不住地喊出这种呼声:“人生是多么不容易啊!”
清风:实际上弗罗伊德最后那句话,相信处于当今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都会有深刻的体会,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异口同声地说出“这年头谁都不容易”的话来呢?实际上正如我们所多次分析的那样,在人生之苦旅中,一个人不管他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走完这一生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啊。这些方式肯定也包括发疯、自杀等等,一定有难以承受的痛苦才导致了一小部分人步入这样的道路,尽管这些方式不是我们主流社会所提倡的,但这却也是一种适应的方式,不是我们简单地能用懦弱之类的词就能定论的呀。
新知:总括起来说,对性本能的研究已是人所共知的弗罗伊德的标签了。但是实际上,后来他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在对人们行为中显示出来的大量本能特征进行分析概括后,他对性本能的思想进行了重大发展,“我们以为本能有不同的两类,即最广义的性本能及以破坏为目的的攻击本能。”最广义的性本能又被称之为生存本能,人的一切积极的、爱的、建设性的、寻求安全躲避危险的种种求生意志都包括在内。攻击本能又被称作死亡本能,人的一切消极的、恨的、破坏性的等等自我和对他的毁灭意志都包括在内。两种逆向的本能共存于人之一身,其此消彼长的矛盾运动造就了一个人丰富多彩的精神现象。正常情况下,人的生存本能起着优于死亡本能的主导作用。但在特殊情况下,则是死亡本能可能处于完全的优势,表现在自我的自杀、受疟狂,对他人及社会的攻击破坏等等倾向。而对战争的狂热,则是整个人类死亡本能的极端和集中的宣泄。
清风:讲得很好,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对弗氏的思想进行了许多扬弃,相对其对性本能的过分强调,而更加注重的就是对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的互动关系的研究,从而使得精神分析法极大地丰富与完善起来了。
2.评判及进一步的探讨
新知:由弗罗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在医学中的神经病理学及心理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
的贡献,并且这一理论还被广泛地用于解释文学、艺术、宗教以及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各种现象,可以说是早已渗透进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因而它也被称之为弗罗伊德主义。在科学史上,西方学者将其称之为与牛顿、达尔文并称的三大科学巨人,他们分别为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的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精神分析对于解决文艺领域某些重大问题,提供了某种新颖的角度和方法,给西方绝大多数作家、艺术家和批评家以极大的启发和影响。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和绘画、现代派的文学流派等都可以说是直接师从弗罗伊德。在文艺批评领域,以至于还形成了“精神分析批评流派”。
清风:单就心理学上的影响而言,恐怕没有人能与弗罗伊德相提并论。不仅是精神分析法成为了一大体系而且造就了精神分析这个行业,成百上千的心理学者以此为业。对于人格结构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划分,可能也同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同时也是心理学大师)的詹姆斯提倡的沟通心理学有一定联系。
新知:沟通心理学提出人格由儿童自我、成人自我、父母自我三部分组成,在詹姆斯所著的《强者的诞生》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
清风: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也不自觉地将其思想延伸到了哲学的领域,比如他对战争的解释就是这样的。当然可以说他的解释是极其片面的,因为他与叔本华、尼采等人一样将人的本能提高到了一个过分的高度,而全然忽略了社会环境的因素。象战争实际上是和平时期政治经济斗争的继续也,而非如弗罗伊德所言的是人类的死亡本能的欲望强烈时所致,恐怕用偏重于经济因素的马克思主义等来分析这样一些大问题则显得更加合适一些。
新知:即使是就个体的心理发展历程而言,恐怕也不能说全是由着无意识的本能而支配的,毕竟个人的主观内心体验只是一种因素,个人是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的,因此我们后面要讲到的强调环境决定作用的行为主义恐怕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另外一个问题在于,弗罗伊德是从对病态人格的一些神经症患者的研究入手来破译人类心灵奥秘的,这无疑也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每个正常的人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一些精神症状,只不过他们能够顺利地渡过难关而不致于发展严重到成为神经症的程度。但是,每个正常的人也会有许多积极的人格,如果它们能够充分发展,那么实际上会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因而从研究最优秀的人之心理特征入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同样从另外方面对精神分析法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清风:讲得很好。弗罗伊德的另一个伟大贡献在于发现了一个人的过去特别是童年经历对成年后人格发展的巨大影响,并因之而建立了一系列重现压抑在无意识中的童年经历从而治愈神经症的方法。但是,过去固然能影响现在,而现在的积极生活态度其实也是可以改变人对过去经历特别是创伤的态度的。
新知:基于重现童年经历的精神分析法以费时费力和价格极其高昂而著称,其对患者的具体治疗效果即使是在异常流行的欧美国家也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一种新的精神疾病报告——虚假记忆综合症。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在接受心理治疗或咨询后“回忆”起了在童年曾经历过的伤害,而实际上这种伤害从未发生过。据说这种症状是由于治疗师的治疗而引起的,即因为有害的药物或治疗方式而引起的。一些人据此认为童年记忆未必可信,并且有些误导性的猜测本身又误导了精神分析师的工作。有人甚至指责弗罗伊德是“记忆恢复”狂热之父,而精神分析学是我们这个时代伪科学的典型范例。
清风:你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很好,现在先存而不论。如果要我对弗罗伊德的思想来作一个总体的评价的话,我会用上“山高谷深,峰谷并存”这个词。正如对一个人而言,优点与缺点往往是一体两面即优点越大则缺点也越大一样,对一种卓越的思想而言也是如此,它越是显得深刻它也就越是显得片面。但是正如一个缺点不突出的人往往也就无突出的优点而必然是平庸的人一样,一种思想如果属于这一类也就必然会被人遗忘,正因为如此使得我对弗罗伊德其人及其思想长期以来都是持肃然起敬的态度也。“精神分析理论本身不是真理,但它可以是通向真理、逼近人性本来面貌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弗罗伊德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的理论是否完全正确无误,而在于他严肃认真且大胆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后人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探索,从而将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
新知:在弗罗伊德看来,艺术家、作家的创作动机是无意识愿望的满足,满足的方法是通过升华作用,进而他更认为文明乃是本能冲动升华的结果,是人类利用自己的无意识的本能转向较为高尚的社会目标的产物。这些观点无疑在相当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对人类理性需求的忽略是其致命伤也。须知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独具理性思维的特征,并且在人类的理性活动中本身能够带来巨大的快乐也,而不能完全看作都是由本能之升华而来。诚然,“食色,性也”,每个人都有许多本能的需求,并且人类的许多物质与精神产品的生产也确实是为满足本能的需要,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则是为人类的精神需求服务的,因而后来人本主义提出需求层次论无疑是极有见地的。
清风:你讲得很对,不能如弗罗伊德那样一概认为理性活动就是由背后的本能所主宰的一种假象,或者完全就是对本能的一种升华作用。但是,也必须承认的就是,理性与本能之间具有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一个人用于理性活动的能量越多,其可以用于本能的就越少,反之亦然。动物则是一种极端的例子,对于它而言,只展现出本能活动,而没有展现出类似人类那样的理性活动。这种本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兽性,而之所以没有展现出理性的一面,从全息论的角度来言,其理性的种子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而已。说到理性与本能的关系问题,为师突然想套用一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那就是“上半身与下半身的关系。”
新知:虽然俗一点,但也很形象呀。理性占上风的人岂不是“上半身指挥下半身”吗,而本能占上风的人,又岂不是“下半身指挥上半身”吗?
清风:流行的女性读物上常对两性关系有着这样的描述——男人先性后爱,因性而爱,固是下半身指挥上半身的典型;而女人则是先爱后性,因爱而性,所以是上半身指挥下半身的典型。
新知:你干脆去写点情感读物算了,还不用想现在这般辛苦,哈哈。本能与理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历史上分别强调本能与理性的又成为了两大对立的思想体系。就整个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而言,则本能与理性的东西又都属于后天的东西,而这两种能量都化掉的一种先天状态,就是东方哲学所追求的一种和谐宁静的境界。先天与后天者,也是一种此消彼长也,而东方哲学就是追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后天的东西,从而促进先天境界的出现与深化也。我们在本书总论中所讲过的观点,在此又再次进行了一次强调,历史上看来纷繁复杂的思想实际上从高屋建翎的角度而言又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再次建议读者好好读读吾师在总论中所提出的那张永恒经典的“人类思想文化之树”一图。
清风:很好。弗罗伊德对本能与文明之间的关系的见解是相当深刻与辩证的。他认为本能产生和促进了文明的发展,而文明又限制和否定本能的冲动。本能和文明的冲突构成了人类发展的主题。当本能冲破文明,就会破坏社会和谐。但是,近代的西方资本主义是一种病态的社会,成了使人受苦的社会,是建立在抹杀人的本能要求的基础上的社会文明。
新知:正如我们前面评价尼采时所说过的一样,面对现代文明社会对人的一种异化作用,弗罗伊德如同尼采一样希望张扬人的本能意志来解决问题。我们的今天可以说是与他们的时代已经有了巨大的不同了,甚至可以说是从当年的有点禁欲的时代走向了有些纵欲的时代了。也可以这样说,在当初那种由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受压抑而导致的神经症应该是大大地减少了,然而似乎是人的烦恼问题同样是一点也未减少,甚至是更多了。因而,我们再一次可以看到,一切西方哲学对于解脱人生烦恼痛苦都只能起到一种治标的作用,而要达到真正彻底地解脱烦恼痛苦还是要借助东方哲学,那才能收到如釜底抽薪般地治本的效用。
清风:等等……
新知:我知道老师又要打断我的话,是想说东方的哲学固然高妙,但却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实施的,而西方哲学却是常人易于接受的。一个网友的个人说明中有一句话我觉得挺好,“那就是欲望如大山,幻灭如大海呀”。对人性而言,那无以穷尽的欲望,固然不断地去宣泄它总比去压抑它来得好,但也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的尽头可以到来,因而也就没有真正安宁的时刻。
清风:谈到人们对性的态度之转变,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一般认为自古以来西方人都比东方人开放,以至于相对来说,西方是“性”文化,东方是“食”文化占主导地位。按照我的理解,在人类两大本能之中,本身也存在着一种能量的相互转移问题,也就是说一种此消彼长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中国的饮食文化极其博大精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在全国形成了众多的菜系,并有满汉全席之类的极其费时费工方能做出来的盛宴佳肴呢?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在性方面受到的压抑比较重,这另外的原因与人种有关如同我们在总论中所分析的那样,因而中国人的大量能量就转移到“吃”上面来,以逞其口腹之欲,也就化解了许多性方面的压抑。
新知:此问题老师不说,我也正好想到了呀,汉语中有许多的词都与“吃”字有关就是一个明证呀,比如说吃亏、吃紧、吃喝玩乐、吃尽苦头、吃老本、吃香、吃得开、吃惊、吃不消、吃苦耐劳、吃力、吃里扒外、吃大锅饭、吃一堑长一智等等不一而足。
清风:但是历史上西方的禁欲时代实际上对性的压抑比起东方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中世纪的欧洲,因为受到基督教的沉闷统治,人们普遍视性为淫恶之事。我曾看到一个报道说,有不少妇女厌恶性生活,但是又不得不顾及传宗接代的需要,于是在内裤上打一个小洞,以方便性交的进行,但又保证了身体其它任何地方不曾与对方接触。在美国刚建国的时期,在加尼福尼亚海岸,有不少巡逻的警察,他们的任务是做那样呢?你猜猜看。
新知:许多人在那里烤太阳与游泳,有人落水好去救啊。
清风:错也,看到有那个女士如果穿着的泳装比较暴露的话,他们将用毛毯将其裹起来拉走,以免有伤风化也。这些事情在今天似乎看上去令人有些吃惊与不可思议,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呀。在二战后,有个最大胆的女士在太平洋小岛比基尼穿着三点式泳装,一时轰动全球,被舆论认为其震撼力不亚于美国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
新知:这也是比基尼一词的由来。而如今比基尼已经风靡全球,在中国也不例外。在每年举行的各种名目繁多的选美大赛中,首先登场的必然是身着比基尼的泳装表演,然后还是同样装束的回答问题环节。在当今社会,性是如此无孔不入,以至于被认为社会已经被浓缩为“性”与“钱”两个字。正常情况下的人们对性感的追求,已经是无孔不入了。比如说从国际羽联公开呼吁运动员穿性感的服装,到各种类型的篮球宝贝与足球宝贝等粉墨登场,每日报纸上必有的壮阳与丰胸广告,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借美女为噱头所搞的促销等等。
清风:还有不少的网络红人靠着一个比一个的“搏出位”而走红一时,甚至有自称“网络第一婊子”的。看来整个社会媚俗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并且社会就是一个大染缸,无人能逃脱,要不然畅销小说家莫言及池莉会为自己的小说取名叫《丰乳肥臀》及《你有快感你就喊》呢?
新知:这很正常,如果《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要想在今天风靡全国的话,只能是改成《一个女人与七个男人的情感纠葛》才行。在正常性感追求与色情之间的一些灰色地带,比如网上的裸聊、电视上的裸播,还有各种写真挂历等等,以及在网上、手机上随处可见的黄色笑话,准黄色图片,以及各式各样以人体艺术为名而进行的各种媚俗的实为商业化炒作的活动等等,实在是不胜枚举。正如一个设计师所说的,“在当今这个时代,就是推出一个手袋也需要一个光光的屁股。”
清风:这就如我老早给你说过的当今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即眼球经济,即美女经济也,因为美女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呀,哈哈。报载,在近日的上海房展上,女模特只靠丁字裤和彩绘遮挡关键部位,以吸引参观者。开发商说这是特意用来凝聚人气的“行为艺术”,而有网友对此批驳道,如果裸女促销也硬要被冠之以“行为艺术”的话,那只能算“行为强奸艺术”。
新知:著名美女评球家彭久洋,本来她评球的节目及其在网上发表的预测足彩的博客我都是非常喜爱看的,但是我却不赞同其总是要将其“玉体横陈”的性感图片挂在网上招摇过市。据统计,网络上直接与间接地与色情沾点边的内容至少在三分之二以上。
清风:以前有个中年男人有感于此,曾在网上发过一张著名的贴子,题目就叫“网络CEO难道都是老鸨吗”,曾一度引起激烈的反响,并在电视上的专题栏目中接受采访。而直接为法律所不容的地下色情行业则几乎可以用泛滥成灾来形容,虽然每年都在进行N次的扫黄打非运动。有学者写的《中国色情业》一书说,地下色情业至少每年的产值高达数百亿以上。在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腾飞,色情行业死灰复燃之后呈现“经久不衰”的现象,其中自有许多复杂而深层次的原因,以至于近来各类媒体一改往日“妓女”“暗娼”之类的称谓,而用上了“性从业者”这样的名称。
而由于当前中国预防爱滋病的蔓延是急为紧迫的任务,从政府到社会各界也相应地采取了一些务实的措施,尽管有许多方面尚引起巨大争议,被认为有可能是纵容了卖淫嫖娼之类,而与扫黄的国策冲突。比如许多地方强制性地要求宾馆、歌舞厅、桑那中心等等高危场所在醒目位置摆放安全套,免费向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民工、煤矿工人等等高危人群宣讲防爱常识及发放安全套等等。最令人注目的莫过于 2006年10月11日 ,哈尔滨市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所组织的一次宣传教育活动。参与这次活动,接受预防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是娱乐场所从业的“小姐”。哈尔滨的50多名女性性工第一次暴露在阳光下,在公开自己身份、公开自己的职业的状态下,接受了一次预防艾滋病和推广使用安全套的特殊教育。
新知:引起轰动的事情尚有2006初黑龙江一人大代表建议将卖淫嫖娼合法化的提案。将卖淫嫖娼合法化,简单点说就是设立红灯区,发出这样呼声的人开始多起来了,这倒是令人诧异的事情。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为此更是大声疾呼,尽管她用的是“非罪化”一词。在她看来,只有如此,以后才有可能根治卖淫嫖娼这个问题。扫黄只会令其转入地下,并导致警察腐败的问题。
清风:扫黄连年不断,警察等相关部门也就连年有钱赚,这就叫猫鼠一家呀,哈哈。
新知: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性犯罪率是连年大幅度地攀升,而在最近十多年则是连年大幅度地下降,其中的原因是不言自明的。我听说社会上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说是目前因犯罪而进监狱的新犯人中,只有一类是还将被老犯人所蔑视而狠揍一顿的,老师你能猜到吗?
清风:你葫芦里卖什么药啊,吊起我的胃口来了。
新知:这类人就是强奸犯啊,在目前这样一个找个“小姐”甚至比找厕所还要容易的社会,这类人当然被认为是行为变态而令人发指的啊。当今社会性泛滥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合理的解释我认为是老师以前所说过的,即人类已经从童年步入了成年阶段,当然就整个春心荡漾而纵欲过度了呀。这其实也就证明了弗罗伊德所将人的性本能置于极端重要的位置的合理性,但是象他那个年代的性压抑问题应该是已经消除了的呀,所以象他当年所遇到的那些因性压抑而导致的神经症我想多半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是绝迹了吧。
清风:此言差矣,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性压抑的情形仍然大量存在,从社会舆论对外出打工民工的性需求的关注就可以看得出来。在中国这个庞大民工群体中,有许多民工的配偶仍在老家务农,两地分居成为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于是如何满足其性需求便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据调查不少人已经因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另外,这些群体也是出入各种黄色录像厅及廉价色情场所的主力,特别是成为了大量“发廊女”“站街女”等的生计来源。此种状况,既加剧了常人所认为的繁荣“娼”盛的现实,又蕴藏爱滋病、性病大量流行的危机。前年曾经被广为报道的一个女医生上书温总理希望政府关注民工性问题的新闻,可说是社会对此问题关注的集中反映。
新知:说到性压抑的问题,现代心理学通常认为这是进入青春发育期的中学及大学生面临的普遍状况。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全球性趋势便是生理性成熟不断提前,而因为学习时期的延长等而导致的社会性成熟不断延后。比如说,现代人也许14岁就发育成熟而有强烈的性冲动了,而他可能要到24岁才完成学业并开始就业,这其中十年的时间差被称为“性待业期”。我前几天注意到你那里有本前苏联心理学家的书,其中就谈到当老师的更应注意那些整天闷声不响的好孩子,而不是那些满口污言秽语的坏孩子。这其中的原因在于那些坏孩子们的性冲动部分地被宣泄掉了,而闷声不响的好孩子更可能处于严重的性压抑状态,从而将来出现极端问题的概率还更高一些。
清风:这些坏孩子的性冲动也许不光是宣泄在污言秽语中,也宣泄在课桌上及厕所墙壁上,哈哈。你说的那本书好象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著作了,我们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译过来的。有许多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当前伴随着性早熟的还有就是“性开放”,未婚同居现已蔚然成风,连安全套售放机都摆进一些高校了。以至于有人戏谑道,只有去幼儿园才能找到真正的处女了,哈哈。
新知:恋母情结与恋父情结,因为其同常人的生活经验比较接近,因而成为弗氏理论中最广为人知的概念,听好了我要开讲了。男孩普遍对母亲有恋母情结,这又被常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无法挣脱命运的安排,无意中杀父娶母。女孩普遍对父亲有恋父情结,这又被称为伊拉克特拉情结——在古希腊神话中,伊拉克特拉帮助弟弟俄瑞斯忒斯杀母为父报仇。在我看来,实际上从双向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说是母亲有天然的恋子情结,而父亲有天然的恋女情结。另外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在几乎任何一个家庭中,兄与妹、姐与弟的关系都相对来说远较兄与弟、姐与妹之间的关系来得融洽。
清风:我打断一句,我很小时候看过的一个前苏联的故事便生动地说明这个问题。一个大男人向朋友抱怨自己的儿子总是与他妈比较亲近,比如说刚才儿子的小手受了点小伤,便哭着喊着地冲他妈去了。可是,当晚上这个男人因为出了车祸去了医院救治,神志恍惚的他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自己的妈妈。
新知:其实这些不过是异性效应发挥作用的一些特例,其它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比如说,在学校里男教师常常更赏识一些女学生,而女教师则常常更能看到一些男学生的闪光点。而在文艺圈里,普遍地男艺人的经纪人为女性,而女艺人的经纪人则为男性。在各类服务行业中,女服务生为男顾客,男服务生为女顾客服务则成为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比如,在美发行业,因为常年弄头发以女性为主,所以绝大多数美发师都是男性。而在桑拿、按摩等行业,因为爱去光顾的主要是男性,因而绝大多数服务生都是女性。
清风:你说得很对。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矛盾的就是婆媳、翁婿之间,而相较而言婆婿、翁媳之间的关系就较为融洽。其它类似的,姐夫与舅子、嫂子与小姑之间容易发生矛盾,而姐夫与姨妹、嫂子与小叔子之间则关系较为融洽。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谁要能破解最有代表性的婆媳之间的矛盾,谁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了。对于此,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从各个层面进行过很多探讨,但我觉得其实最核心的原因他们并没有讲到点子上。婆媳之间根本的矛盾在于人性潜意识深处的嫉妒心理在作崇。
新知:此话怎讲?
清风:你别故作天真状了,其实你也挺懂的呀。婆婆从小将自己的儿子含辛茹苦地拉扯大,母子情深岂是用言语能形容的。而儿媳从一个陌生人短时间内就成为了儿子感情的重心所在,在婆婆潜意识深处感觉好象自己的儿子被人抢走了一样,当然就会时不时地抱怨“儿子找了媳妇忘了娘了”。而儿媳妇同样地也会为自己老公同其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吃醋,从感情上而言她希望自己是老公的全部,营造甜蜜的二人世界不受任何干扰。
新知:师傅说得很对,说到了问题的实质了。绝大多数男孩在成年后即摆脱了恋母情结,而其母亲也摆脱了恋子情结,于是他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异性作为伴侣组建新的家庭,而其母亲也理性地接受了儿子将大部分感情转移到另外女人身上的现实。在个别情形下,不能摆脱恋母情结的男子很可能在恋爱过程中屡屡受挫,而不能摆脱恋子情结的母亲很可能成为儿子的婚姻通向美满的一个巨大障碍。这方面的事例在众多杂志上屡有报道。
父女关系问题与母子关系是类似的情形。国外新人在教堂举行婚礼时,往往有个仪式是新娘父亲对新郎说“我把她交给你了”,这里面实际上是有深意的呀,意味着新娘开始将对一个男人的依恋转移到另一个男人的身上了。有本杂志上的文章叫做“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我认为也算是写得细致入微的,建议师傅有空去找来一读。
清风:也有文章说“女儿是父亲的最后一个情人,而父亲是女儿的第一个恋人”的。新知:做父亲的如同母亲一样,同样要面对自己辛苦培养的女儿却要飞向别人的怀抱
这一残酷的现实。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理性地面对,但也有个别极端的情形出现。我以前曾经看到的一个报道说,国外一个父亲因为钻入牛角尖,陷入不能接受女儿即将告别家门自立门户的现实,而采取极端行为,在女儿出嫁前杀死女儿,然后再自杀的惨案发生。
清风:总的说来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异性效应,也可以说是对弗氏所概括的人类存在广义性欲的注脚。不管是已流行很多个时代的国标舞,还是最近十年开始盛行的网上聊天,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是提供了一个异性之间交往的平台,从而使得人类的性能量以一种文明的方式加以释放。
新知:正象张爱玲评论国标中的探戈,“进攻回避,半推半就,一放一收的拉锯战,是有礼貌的淫荡。”著名电影《苔丝》中,也曾出现过一群少女跳舞的镜头,其中有个人就吼道,“女的跟女的跳,可没劲啦。”
清风:要是我俩个在一起跳的话,那就更没劲啦。在生活中可能经常出现诸如热爱子弟兵的“兵妈妈”,资助贫困少女的干爸爸等等事例,还有就是文学作品中不自觉地总是对母子、父女情深的描述等等,都是一种广义的恋父恋母情结反映,当然从更广义层面上来讲仍然是异性效应的体现,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性能量的宣泄反映。
新知:“男女搭配,工作不累”,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至于何以如此,我想有生物学的研究结果更可证明。研究表明,异性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本身就可以起到一种镇定剂的作用。许多纺织厂之类女性成堆的地方,容易出现吵架的现象,与缺乏男性有直接的关系。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将男性腋下的气味收集起来,涂于女性的嘴唇上,可以治疗她们诸如月经不调之类的疾病。
评判似可先到此为止了,如果要一一地展开去论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呀。进一步的探讨,采用现代西方精神动力学的观点,特别来看看能量的压抑及解除的问题,在我看来将是对弗罗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的有益补充。我在这里将要阐述的基本观点主要来自于由美国学者埃里克• 伯恩所著的《行为的心理》一书,该书力图宣传、修正和完善经典的精神分析学说。它首版于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以后多次再版,成为英语世界的经典畅销书。
清风:你什么时候又在我这里偷看了去了,你且“现炒现卖”,说来听听,看你到底学进去了多少。
新知:好的,你且仔细听好了。对西方的思想我一概信奉的是“拿来主义”,先拿来再说,当然最重要是继之以精彩的发挥也,自然这方面的工作由高手你去完成了——
一个人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能量系统,充满生气勃勃的奋斗。如同任何其它能量系统一样,人也在不断地争取进入某种安定状态,因为能量功能的神气之处也就在于它能恢复自身的平衡。一个人的能量失衡亦即紧张必然表现在他的躯体上和精神上,其精神表现形式为烦躁和焦虑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他想方设法恢复能量平衡并且解除紧张,这样的努力就称之为欲望。只是生物才有欲望并依靠它而生活,如性欲、抱负和要求等等就属于我们已认识清楚的比较复杂的一些欲望。心理学最令人感兴趣的任务之一就是认识各类欲望和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
清风:欲望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以前就曾探讨过,内在的一些生理及心理上的压力加
上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个人的性欲内在的基础就是性激素的分泌造成一种紧张感,使人产生一种排泄欲,另外一方面则在于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个美女甚至一张美女图片的出现都有可能激发一个正常男人的性欲。好了,我先给你补充这些,你接着复述一些伯恩的精彩观点吧。
新知:人在完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倾向于随时满足自己最热衷的欲望,以求缓解自己最强烈的紧张。他每满足一个欲望便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了一步。这个目标就是一种安宁的感觉或者说是无忧无虑。焦虑是紧张的标志,随着能量恢复平衡而减轻。由于新的欲望随时产生,因此没有人可以做到绝对无忧无虑。如果有多种欲望同时满足而仅只能满足其中一个时,其余的欲望便会引起更加紧张。
清风:满足欲望能使人带来安定与快乐,而人生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遵循趋乐避苦的快
乐原则的,并且最好是如同我们在本书总论中所讲过的“以最省力和最迅速的方式获取最大限度的快乐”。当今社会何以会呈现这样一个异常功利与浮躁的快餐文化的局面,原因就在于此呀,是人性使然也,社会现象无非是众人之人性所推动所展现出来的表象也。但是,欲望满足之后的安定与快乐是短暂的,之后空虚无聊又会袭来,于是新的欲望又很快产生,于是又开始新的能量不平衡,又开始新的焦虑与紧张,新的循环周期又拉开了序幕。人生的这一基本模式,导致人生的快乐并无恒常性可言,于是乎东西方的悲观主义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出了令常人咋舌的“药”方。在西方之叔本华看来,与其让人生如钟摆一样在痛苦与空虚之间摇摆,不如采取诸如绝食禁欲之类的措施直至所有本能意志的彻底消亡。在东方之佛祖看来,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苦字,人要彻底地解脱,就要通过修道证得那涅槃之极乐之境,从而也就彻底地摆脱了欲望的束缚,也就远离了无边苦海。
新知:当然这两种方式都不是绝大多数常人所能接受与实施的,因而我们还是继续着眼
于讨论常人的方式吧。“以最省力和最迅速的方式获取最大限度的快乐”,我们在总论中已经用此理论解释了常人的一些对烟酒甚至毒品等嗜好的原因,以下我以此来解释一下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赌博现象——
赌博是物质财富欲世态的缩影。它是为物质财富和享受而拼搏、斗争的强化表现或放大形式。一个赌徒在短短一段时间内历尽所有各种类型的忧虑。在一个钟头之内,他那种要获得未有之物以及恐怕失去已有之物的忧虑能把他百般驱使、折磨个够,而最后,他又体会到失去已有之物所产生的沮丧心情。
习瑜珈者完全不要任何这种忧虑。他要得到一个和平、安宁的心灵和一颗满足的心。他不愿让自己受制于追求物质财富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以及伴随这种欲望而来的忧虑感。一个人要不受各种欲望和忧虑的束缚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是够难的了——因此,强化这样的欲望,加深这些欲望的恶果,目的何在?有何好处?习瑜珈者把赌博视作一种荒唐的行为——一种受虐狂。
以上是柏忠言、张蕙兰在《瑜珈》一书中对赌博所做的描述,我觉得写得非常透彻,老
师还有什么高论呢?
清风:在赌博中,人高度紧张,而一旦一局牌或是其它的赌戏下来,结果是赢了就有巨
大的快感。赌注越大,则越是紧张,一旦赢了伴随着巨大能量的释放则快感也越强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刺激与过瘾啊。当然,如果输了又会非常沮丧,但是赌博的特性就在于不管你输得多惨,它仍然会给你翻盘的希望,并且也确实存在这种可能。其它一些活动,比如在投资股市与期货市场时,许多人对快进快出的短线炒作异常热衷,其原因也是与通常的赌博一样的,一样是从中感到巨大的刺激也。当然,实际上这些活动本身也带有强烈的赌性,并且从广义上来讲赌博无非是对常人的人生模式进行了一种浓缩的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赌博小人生,人生大赌博。
新知:赌场遍布全球,赌博业是澳门经济的支柱,而在美国也有如拉斯维加斯这样的赌城。并且似乎没有人在一生中完全未曾从事过任何形式的赌博游戏,有些明星人物也有陷入赌瘾中难以自拔的,比如有“游击队长”之称的乒坛长青树瓦尔德内尔自己就曾承认因为赌博输光了所有积蓄,包括参加历次大赛所获得的冠军奖金。在我们国家及东南亚、香港等地,打麻将是非常流行的,并且可以说是中国的国粹。但是,打麻将毕竟还要支张桌子,并且麻将本身也要需要一大盒,所以,近来流行斗地主和打三P等等。尤其是只需三个人一副牌就开玩的斗地主,加上在牌局中经常会出现你炸我我炸你之类的惊心动魄的刺激性,从而最符合“以最省力和最迅速的方式获取最大限度的快乐”这一人性,由此风靡全国和网上,成为大街小巷的一道风景。
清风:赌博的危害很大,许多家庭危机,职务犯罪,刑事案件等等都由它而起。纯粹就赌博本身而言,由于它是人类活动方式的浓缩,因而在短时间内就复制了人类情绪的起伏变化过程,因而参加赌博的人情绪变化是异常剧烈的,从而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情绪何以影响健康,你可再谈谈伯恩又是如何来解释的。
新知:那你听好就是了——
情绪既可引起轻微毛病,也可引起严重疾病,甚至死亡。一百多年以前,科学的精神病学还没有建立,有一位著名的英国医生约翰·亨特,曾有过一次心脏病发作,几乎丧命。由于他身为高明医生,也就深知强烈情绪可以累及心脏。他恢复后说道:“我的生命操纵在能惹我生气的人手中。”他的脾气很大,不能克制,最后终因盛怒而暴死。发脾气使他心壁上产生了一个血凝块。
如果用一只猫来做这种实验,在麻醉醒转之后,使一只狗去接近它,这时就能发现有电流从S神经流过。但用另外的方法来刺激这只猫时,电流则从P神经通过。这就证明猫的情绪改变可决定电流通过哪条神经,不需直接触及格心脏本身,从而可使心跳加快或减慢。人类也是这样,发怒时心跳加快,恐惧时心跳短暂减慢。此时心率的改变取决与情绪,与心脏本身的情况无关。在他对所发生的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中,有电流从脑的上部流向脑的下部。如果电流是由于盛怒的情绪产生的,它就会流向S神经中枢,然后通过S神经向下传递,如果电流是由于恐惧的情绪或晕厥产生的,电流就会转向P神经中枢,然后通过P神经向下传递。
以后,伯恩还以同样的思路分析了情绪问题如何造成胃的功能瘟乱及其它众多的疾病与各种疼痛,总的来说是认为因为各种欲望造成能量不平衡的紧张状态,进而引起强烈情绪时所积存的能量并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伤及各种器官及组织。因而伯恩还特别谈到对心身医学的看法问题,他认为——
如果将整个人体看成一个能量系统,就可理解任何影响躯体的事物同样也会影响精神,影响精神的任何事物也同样会影响躯体。换句话说,所有的疾病都是‘心身性质’的。
……事实上并不存在三种医学。由于有“心身医学”一词,可能使人误认为‘精神医学’只包括精神疾病,而‘心身医学’则兼容两者。事实上只有一种医学,即心身医学。
清风:其实在中医理论中早就认识到七情致病的问题,比如“忧伤肺,思伤脾,怒伤肝,喜伤心,惊伤肾”等等,更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的说法。而在道家养生术中,以“调身、调息、调心”三调为要旨,而其中之核心又在“调心”上。古时范进因中举而发疯的例子已是耳熟能详,而此种乐极生悲的例子在老年人中可谓是不胜枚举,时有类似这样的报道,某某因服了一把好牌而过度兴奋,结果诱发脑溢血而倒在麻将桌上再也无法起来。
新知:我们通过学习伯恩的著作,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东方哲学及其修炼术的实质及西方哲学及其伴生的心理学的实质。那就是,东方哲学及其修炼术是研究人体如何通过内敛能量而达到能量平衡的学说,而西方哲学及其伴生的心理学是研究人体如何通过外放能量而达到能量平衡的学说。最近十年来风靡全球的关于情商问题的研究,在我看来实际上就是关于有效控制能量系统并使之达到平衡的研究。所谓情商高的人换言之其实不过是在有效地控制能量系统并使之达到平衡方面具有超强能力的人而已。
清风:照你的理论看来,古代韩信这样的人应当说来就是一个情商极高的人了。韩信所受之胯下之辱,常人是不可能忍受的,必定暴跳如雷并与羞辱自己的小痞子来场血拼。而韩信为了长远的志向,在当时选择了示弱于人,甘受胯下之辱。常人即便是受得了此奇耻大辱,其压抑于心的巨大能量要么通过自暴自弃去宣泄,要么就无法疏解而令身心甭溃。但韩信将此能量转移为自己成就一番功业的巨大动力,终于成为一代叱咤风云的名将。更令人称道的是当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当年羞辱他的小痞子前往认罪时,韩信却以恢宏的气度宽恕了他,并将其留用在衙门当差。
新知:现代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大师亚科卡是另外一个情商超人。当他在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高位被刚愎自用的亨利福特突然解雇后,很快调整好心态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从破产边缘拯救出来,创造了管理史上的奇迹。《亚科卡自传》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超级畅销书,其中《开场白》中写给亨利福特的话特别地耐人寻味,“我也不是为了报复解雇我的亨利福特,我已经按照美国人的古老做法在市场上与他比过高低。”而在《序言》中写道他刚被解雇那几天的心情时是这样说的,“我愤怒之极,我只能作出绝对的选择:用这种愤怒来对待自己,因而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者化愤怒为力量去做某种能产生成果的事。”
清风:情商高的人因为胸怀宽广,所以受意外打击时产生的压抑能量就少一点,并且能够控制被压抑的能量,继之合理地引导,有时甚至可以做到“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常人在受到意外打击时,会积存巨大的愤怒能量,然后又没有控制力将此能量进行优雅地释放,最后就特别容易出现最司空见惯的“迁怒于人”的情形。由此就不难理解涵养极高的颜回受到孔子特别的赞扬就不难理解了,“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新知:不迁怒于人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确实是贤士的两大品格特征呀。颜回乃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可惜是英年早逝也。孔子另有一段赞扬他的更加出名的话,老师可曾记得呢?
清风:考我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新知:小时我调皮时,遇到父亲心情好时,他就可以毫不在意地宽容我。而有时我会被他突然暴吵一顿,那肯定是他在单位上遇到非常不顺心的事情了。我感到非常地委屈,直到我长大时我才能理解,为何“我本该被打两下手掌却挨了十下惩罚”。相信很多人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类似的经历。据说,日本一些大企业开辟有专门的“出气室”,里面挂着沙袋,沙袋上写着公司高层领导的名字,让员工们下班后去痛快击打以一泄心中怨气。某某员工对哪位领导有意见,就将其愤怒能量发泄在了沙袋上,就可以避免其与该领导的直接冲突或是回家迁怒于家人等等,这可以说是深谙人性且对心理学知识的活学妙用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