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现在是我们国家的法定节日,给清明节下定义,我以为下面一段话较为准确:即通过祖宗崇拜的一系列活动仪式,把“慎终追远”的实质内容贯穿始终,从而唤起我们对自身生命系统的敬畏和自觉,在致成“民德归厚”中实现我们自身,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民族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陕西人应该为扭转清明节的异化现象和回归清明节的本来面目上做出贡献!因为陕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陕西是中华人文基因的富矿地带,陕西人的宗教信仰系统最纯正,他可以不信妈祖,不信巫鬼,但就信个爹和妈!我在我的著作《理论社会学新视域》中把这个现象概括为“面向过去,以家为本和祖宗崇拜。”面向过去是为了在缅怀亲情和敬畏祖先中把握现在和奔向未来,说到底,是为了给我们带来福祉和发展的机会。而要做到这点,就首先需要做到“慎终”,即在对待双亲死亡这件事上马虎不得,一定要“葬之以礼”。这样就能得天命,得了天命,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和运气。比如,周人之所以代殷而兴,就在于在“敬天”中获有了“天命”,所以周公才有可能制礼作乐,创造灿烂的青铜文明。其次,还要做到“追远”,即对已经死去的祖先,包括近祖和远祖,一定要纪念和缅怀,不能数典忘祖,这就叫“祭之以礼”。这样就可以从先祖那里获得道德的力量。最后致成“民德归厚”的良性局面!德是什么?《易经》中有句话叫“天地之大德曰生”。所以,在这里的就是生命真元之气。常常说某某人福薄命浅,就说的是由于不知敬天保民而导致的命运多舛的悲惨境地。周人从取代殷商中所获得的敬天保民的经验甚至于流传至今。这可以从岐山人的臊子面文化中管窥一二。过去岐山人在吃面前,总要找一个孙子辈的小儿做逝去祖宗的代理人,这被《周礼》称作“尸”的角色,一家人吃面,第一碗往往要献给这个“小祖宗”。待小祖宗吃了,别的人才能吃,而且吃的时候特别高兴,因为这使得吃面,已经成了粘上祖宗福气的活动,当地人称“带福把子”。
可是,由于市场经济放大局部利益冲动,在一些一线城市,清明节活动已经被严重扭曲了。比如,商业气息甚浓的代人扫墓的行当,就是对清明节的异化。如今,代人扫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里居然成了新的赚钱的产业。这样下去就和国家安排这个节日的初衷南辕北辙了。之所以产生这一怪胎,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个别商家的利益驱动使然;二是有一些主家的面子文化过度膨胀使然;三是清明文化的教育缺位;四是清明节制度设置的空壳化所致。前两个好理解,后两条容我稍作解释:我以为,制度经济学家凡博伦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对制度从文化视角考量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关注的问题的分析。凡博伦认为,任何制度都是一定时期流行的精神旨趣和生活理论.可见,制度设置的灵魂是文化,国家在安排清明节制度时过于重视了硬件方面的规定,而对渗透其中的软性的文化元素注意不够,才导致了今天的异化现象.所以,加大对清明文化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应该是矫治问题的治本之策.
清明节是一个哲学意味很浓的节日,我以为,我们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清明节是回归天命之节。在这里,这个“天”有三重义项:其一是自然之天;其二是性命之天;其三是主宰之天。而其中最基本的所指,就是“性命之天”。因为“自然之天”从以人为本的维度考量,也是性命之天,马克思早就讲过,自然乃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主宰之天”就是给我们生命的基因之天和父母之天。从现实性上看,我们的生命系统是以家族谱系的生命之树的形式表现的。在这里,尊重父母,就是枝叶对树根的依恋,就是果实对大地的感恩。说到这里,我们以为“生命”一词严格讲是倒错的。应该是“命生”。因为熊十力早就讲过:“自本自根之谓命,恒创恒新之谓生”。没有根深,哪来叶茂!没有命脉,哪来生生不息?回归根本,从根上汲取养料,才是永葆家族进化生命谱系之树葳蕤气象的不二法门!其次,清明节也是和谐人伦之节。尊重自身的生命系统,也要把握当下。这就要重建人伦关系。而本源性人伦关系便是男女关系。所以,清明节不啻是一个庄严的节日,他也是一个欢快的节日。古语云“仲春三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这就是说,在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美好时节,村闾社会,青年男女正好可以通过谈情说爱离家出走,在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时为祖宗续上香火,传宗接代。因为祖宗崇拜最后还要落实到孝道的恪守上。孝道在这里一方面要发扬“曾子以己之全示门人”的自爱精神,对受之于父母的身体要倍加呵护,不敢有丝毫毁坏之心;另一方面,也不能“活着干死了算”,还要想办法延续生命,为祖宗留下后代,而这一家族宏大叙事就要从谈情说爱切入。如果说家庭婚姻关系只是本源性的且在现当代日益被边缘化的人伦关系;那么,政治层面的上官民关系,就更应该是清明节时需要修补的关系。在这里,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的故事就是极好例证。晋文公成就霸业后把一个忠臣忘得一干二净,这就是介子推。因为介子推在公子重耳(晋文公称霸前的名号)落难时割下自己屁股上的肉烧烤熟了给自己的主人吃,是公子重耳跟前不可多得的忠臣。后来在别人的提醒下,晋文公想到了介子推。于是派人寻访并打算委以重任。可是介子推却背着老母躲进了山里。晋文公派人放火烧山,在烧的时候网开一面,他以为介子推会从这一面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爱臣的踪影,后四处寻觅,发现介子推母子两人已经烧成了干灰。晋文公大哭了一阵。然后拿开介子推的尸体,发现他的身后是一棵柳树,树上有一个洞,从洞里掏出了一个布条,上面用血写成了几行诗,其中有几句就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从此以后,就有了“政治清明”这个词。这就是说,霸道和强道都可以成就霸业,然而革命者变成了执政者后,就要实行王道正德的价值理念,永葆自身的先进性,否则,通过暴力产生的政权很可能会得而复失。再次,清明节还是升华心灵之节。因为清明节也称之为寒食节,而寒食节就是一个清心寡欲和闭门思过和反求诸己的节日。在这里,最忌膏粱厚味和暴食暴饮,人们吃的东西往往以清素为主,甚至只吃冷食。惟其如此,才会沉淀情思和升华心灵,从而摆脱物欲的纠缠,不为外在的物质殷实所惑,从而造成内心的丰富,最后致成白居易所说的“性海醇澄平少浪,心田洒扫净无尘”的襟怀澄明和心物平衡的境界。最后,清明节还是健身强体的节日。生命在于运动。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所以,这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好时节!历来文人墨客迁客骚人都会在这个日子里出去寻春踏青,他们在寻春踏青和郊游中过程中赋诗作词,这样就陶冶了性情,锻炼了身体。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时间性非常强的节日。时间相对于空间是更为抽象的概念,惟其抽象,才能启人深思,促人成长,并且在把握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个环节中更好的体味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从而在承先启后和继往开来中更好的发挥实现未来理想的历史性作用!而且,实现清明节的这些价值,并不需要多少显赫的形式和物质的包装。孔子有言“祭如在”!说的就是心祭的重要!只要心诚,铁树也会开花。所以,为了过好清明节,我们还是发扬“祭如在”的精神,把清明节看成是一次心灵回归之旅和思念升华之旅,更当成是一次敬畏生命的礼仪。用文化大师范曾的话讲,就是要更加做到“主敬重礼”!切不可在物质上攀比,在面子上较劲。在此前提下,越低碳的形式越值得提倡。比如,改烧纸为树祭,花祭,文祭,舞祭,乐祭,网祭,歌祭等等。以上就是我对清明节的认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