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缪思想概述及评判
新知:存在主义是20世纪最有特色的思潮,它的主要思想与我们前面介绍的意志主义
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此派的代表人物,虽各有主张,但皆不离人的“存在”之意义,要人真诚而勇敢地的面对自身,为自己的自由选择负责,从而成为真正的自己。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很快流行于法国,在五六十年代一度在欧美各国受到狂热追捧,是在现代西方哲学舞台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流派。存在主义最初的思想其实来源于克尔凯廓尔、海德格尔、胡塞尔等人,但是真正使得存在主义的思想广为人知并一度成为流行时尚则要归功于两个伟大的法国哲学家及文学家加缪和萨特,因为许多不习惯于读那些艰深晦涩的大部头哲学著作的人们,是通过他们在作品中塑造的生动文学形象而了解了存在主义的。
清风:关于加缪(1913~1960年)我来给你开个精彩的好头吧。“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有谁会在文章的第一句话就这样一来写呢?只有一个人会这样,他就是加缪,堪称是前无古人,我相信也可能会后无来者。
新知:很好,这句话源自于加缪的著名哲学散文《西西弗的神话》,他紧接着又写道:“生活是否值得过,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余的……都在其次……必须首先给出回答。”
哲学问题是要思考宇宙与人生的真相,追求人生的根本智慧。我们如果不想通人要不要活着,那就没有活着的理由。既然没有活着的理由,那么为什么不自杀呢?换句话说,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想清楚,那么活在世界上只是过一天算一天。
清风:其实,你不用啰嗦这么多,人生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人有生死问题。生,人都喜欢之,而死,人都畏惧之。因而实际上将死的问题想清楚了,人生的一切问题也就想清楚了。我们以前在讨论庄子时深为他对死亡的超脱所震惊,因而在此可以再次引用庄子的一段话来展开我们的讨论——
人生于天地之间,像骏马跑过墙缝,忽然一下罢了。注入啊,蓬勃啊,万物莫不出生;飘散啊,消退啊,万物莫不归去。变化而生,又变化而死。有生命者因此哀伤,人类更因此悲切。扔掉这天生的壳儿,蜕去这天生的皮囊,散乱啊,婉转啊,魂魄到哪里,身体就跟去,这就是最终的复归啊!。
新知:真是精彩绝伦呢。我还是要再次对老师的观点表示认同,即生前与死后都非我们人力所能左右的,我们唯一的任务便是安排好中间的这有限的一生。死亡不是人所喜欢的,但是也许正是有死亡的存在,使得我们的一生有种紧迫感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因而死亡某种程度上正好赋予了这一生的意义所在。当然反过来说也成立,既然每个人一生的终点都是不可避免的死亡,那么其所为一切都不是永恒,又有何意义呢?或者个人虽然会死亡,个人所做的有价值的一切会被子孙后代所继承,因而又被赋予了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了。
清风:可是人类也是无法永恒地延续下去呀。 2006年10月15日 报纸上有关人类未来命运的一篇报道,可以助我一臂之力来与你探讨这个问题。报载,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考古学家对132种灭绝啮齿动物的8万颗化石牙齿进行研究后震惊地发现,地球的轨道变动是造成哺乳动物大灭绝的原因。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每隔250万年左右就会从圆形变成椭圆形,这一变动将使地球进入超寒冰河时代,造成生物大灭绝。由于人类已在地球上出现了25万年,所以人类最多再延续225万年,就会迎来下一个超级寒冷的冰河时代,造成人类大灭绝,而一种能够抵御寒冷的新种类巨鼠将可能统治地球。
如果人类突然从地球上消失,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大自然需要多久才能将人类留下的痕迹全部抹去?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20万年,人类灭绝20万年后,即使外星人光临地球,也将再也找不到人类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痕迹。
新知:明知世界的虚无和人类的无终极意义,仍然要为人的生存确立行动的激情和希望,这就是加缪通过文学创作要表达的一个令人惊叹的信念。西西弗的故事取材于希腊神话,他因为泄露了天神的秘密来帮助河神,而被宙斯惩罚。宙斯罚西西弗推石头上山,但是石头只要被推到山顶,又会再滚落下来,如此日复一日,永无结束之日。
清风:既然人生很有限,而就是在有限的一生中尚呈现出周而复始地如推石上山的西西弗一般做着循环运动的场景,那么你又如何认为加缪还是要给人灌输激情呢?
新知:老师又在考我了,这从加缪在文章的结尾是可以看出来的——
当一个人回顾自己生命的一瞬间,他正象西西弗斯回过身来看着滚下去的大石头,并把它再一次轻轻地推上坡去的时候一样。他默默的凝思着,成了他的命定劫数的一连串没有联系的动作,正是他自己创造的。这一切也就会立即消失。当一个人如此信服地承认了人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以后,他也就象一个明知道漫漫长夜永无尽头而又急于想看到一切的盲人,他继续推动着石头,但石头仍要从坡上滚下来。在山脚下我同西西弗分手了。人总会一再发现自己的重负的。但是,西西弗教导我们更高的信念,即否定诸神,举起巨石。他也断定这一切没什么不好。对他而言,没有主宰的宇宙既非无益也不是无用的。石头的每一粒原子,夜色弥漫的山丘上的每一块矿石,它们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世界。向山顶奋斗的本身,已足以使人心灵充实。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清风:存在主义的先驱尼采等人主张张扬人的意志本能等非理性的东西,并且提出要重估一切价值,而在存在主义是继承了这一点,只不过是将本能意志等东西换成了一种自由选择、自由负责等品质。但是,他们本身通过文学作品如小说、寓言等形式又揭示了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作用,从而也就彰显了宣扬存在主义,做真正的自己的重要性。你不是爱说我考你吗,你且说说看你通过加缪这个寓言能够联想到一些什么东西?
新知:一则,现代人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同时,精神上仍然找不到归宿的困惑;二则,从广义上而论,不仅是工人而是所有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异化;三则欲望无极限,单单去满足它也是永无休止的,所以难以得到真正的解脱;四则,人生似乎总是在循环,当你达到终点时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清风:关于第四点,倒是我想起了一个富翁与渔夫关于“晒太阳”的对话。
新知:哦,这个故事我知道,不可抢我的功呢,还是让我道来。有个富翁去海边度假,看见一个渔夫懒懒地在那里冲瞌睡。富翁就去教训渔夫说,一个人应该勤奋,然后就可以挣足很多钱并且跻身于上流社会,然后就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来游玩,比如象他这样来海边晒太阳。渔夫就说,可我已经天天在晒太阳了呀。
清风:很好很好,读书读到这种地步是为真正的读书也。通过读书经过自己的联想与发挥,实际上又补充了书中的未尽之意,实际上是读书人又进行了再创作也。加缪作品的关键就在于对荒谬的论述,然后是激励人们勇敢的摆脱荒谬的束缚。因为具有这样的思想性激起了千万人的共鸣再加上其表达方式上的艺术性,因而使得他在1957年年仅44岁时就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得主。
新知:既然老师已经定下了调子,具体细述的工作就由我来完成了,这也是我所擅长的呀。加缪的思想关键是“荒谬”一词,加缪曾经说过,“在发现人生是荒谬之后,我只有一种冲动,就是想写一本幸福手册。”因为人生充满了荒谬,所以要幸福只能靠自己,让自己直面人生,充满激情地去把握生命。
加缪首先认为荒谬是一种遭遇,这种遭遇是来自理性与世界的对峙。世界本身依其规律运作,虽谈不上是“非理性”,但也谈不上是理性的。可是人总是要求理解,想知道这样的世界“有何意义”。其次,荒谬是一种“关系”,当人面对世界时,觉得自己与世界是既相连又相异。人作为生物,不能离开世界而生存,但是人又感觉是孤零零地被抛到世界上来的,又自觉是一个陌生者。加缪说,“世界不荒谬,人生也不荒谬,人活在世界上才荒谬。”意思是荒谬具有“三合一”的性质,亦即理性与世界分开而言,各自并不荒谬,但是两者相会立即出现荒谬,亦即“一加一等于三”。于是,人生的荒谬成为不可避免。
清风:由此可见,存在主义继承了意志主义的反理性的特色,同样认为要理性地去认识世界是一件荒谬的事情,也是人被理性的一种束缚。
新知:荒谬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或者说是人与人之间其实无法真正地理解。比如,我常以为别人了解我,而事实上别人所了解的只是他所了解的我,而不是真正的我。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无法完全了解,我们了解的都只是被我们了解的部分,而我们所了解的和对象本身一定有些落差,这就是我们和别人之间所产生的一种误会。
清风:人和动物之间也是一样,比如我养了一只狗,我所了解的狗只是被我所了解的狗,而不是这只狗的本身,哈哈。我们中国人爱说一句话叫“理解万岁”,就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是非常困难的,除非是你完全与对方有着一种一样的经历,所处的是一样的环境。
新知:就象老师理解我也是困难的一样,因为你经常“站着说话不腰疼”,哈哈。以后讲到萨特的理论还会来讨论这一点,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意识具有将客观对象虚无化的作用,因而将他人客体化与虚无化之后,当然谈不上真正的了解了呀。更有甚者,在加缪看来要了解自己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希腊戴尔菲神殿上第一句话就是“认识你自己”。因为有以上所列的这几个因素,所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到最后会发现自己四处碰壁,其实是非常孤独无助的。这时候所有的一切本来就是荒谬的,与我们想象的差距甚远,所以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想法。
清风:需要指出的是,荒谬并非是目的,而只是加缪思考的结果。加缪是要人们认识到真实的情况虽然是荒谬的,但仍然要接受这种情况,并且以它为出发点,把我们原先建立的一切虚幻知识与传统价值全部打破,再重新树立新的存在主义人生哲学。谈到加缪,又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尼采来。尼采对理性主义与基督教的否定是一种破,而对权利意志及超人哲学的宣扬则是一种立。加缪对理性主义的否定是通过对荒谬的论述来达到的,既然真实的情况是荒谬的,那么也就自然地达到了对理性主义的否定,这即是破也,那么他又将立什么呢?
新知:很好,感谢师傅又将皮球踢回给我了,又成就了我赤膊上阵的表演时刻了。加缪针对荒谬重新建立的对策有三点,即反抗、自由与热情,这就是加缪的立也。在荒谬中可以看到人们所坚持的原则以及理想,这就是由荒谬所引申出的反抗。荒谬使得一切先决条件 被取消了,不去预设任何既存的价值。如此一来,等于是给了我们完全的自由,当我得到完全的自由之后,就能够重新创造,因为创造需要自由。因为荒谬会让人注意到自己每一个感觉的细枝末节,任何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都很重要,不会因为它很细微就忽略它。因为荒谬,所以要每一次对每一个细节产生热情,而使生命产生一种无穷的量,而最后的目的则是要追求幸福。
清风:很好,只是加缪于 1960年1月4日 车祸身亡,年仅47岁。他的英年早逝,使得其热情的释放嘎然而止了,也让世人不得不扼腕长叹“天妒英才”也。让我们来再次重温《西西弗的神话》中的一段点睛之言吧——
仅存的是命运,其唯一的结果是命定的。在那死亡独有的命定性之外,一切(欢乐或幸福)都是自由。世界仍然存在,人是唯一的主人。过去,局限他的是彼世的幻象。如今,他的思想的结局,不再是自我弃绝,反而重生绽放于意象之中。其实,他悠游于神话中,但神话的含义只是人类的苦难,两者都是无穷无尽的。既娱人又感人的并非神性的寓言,而是地上的面貌、姿态与戏剧,在其中,总结出一种艰难的智慧与短暂的热情。
新知:作为一个文学家的哲学家,加缪除了《西西弗的神话》外还有《异乡人》《误会》《堕落》《瘟疫》等等。在《异乡人》(1942年)中“异乡人”莫梭对人的存在状态有着清醒的意识——
上帝是不存在的,只有人存在着,一条生命因偶然的无法探究的原因被抛落到世上。他从生的这头望去,在生的尽头有一个“死”,那么从“死”的那一头望回来,有限的生之意义在哪儿?地球总有一天要消亡,在茫茫宇宙中又有谁来记取你留存在人类中的功业?
所以在“异乡人”看来,人生必死的这一事实注定了生之无意义。
当“莫梭”在十分奇特而偶然的情况下开枪打死了一个外乡人而被判处死刑时,他却非常平静,因为在他看来,死既使生失去了意义,那么生命存在的长短就不必耿耿于怀了,就是说30岁死还是70岁死关系并不大。不仅如此,从死的角度来看生,使人生中的各种选择,各种命运,各种际遇,即高低贵贱等等对常人来说有着如此重要意义的区别也就变得含糊不清起来,因而莫梭还坚决地拒绝了来狱中看望他的神父要求他进行忏悔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 2006年8月11日 ,白宫发言人公布了布什总统回得克萨斯农场度假所携带的书,包括林肯传记、林肯第二任期时的就职演说、加缪小说《异乡人》。布什曾引用加缪的话,“我们知道有很多阻碍,我们也知道路很长。加缪说自由是一场长跑比赛,我们正在长跑。”《纽约时报》评论版莫林小姐讽刺说,“要说有什么事能确认加缪的人生是荒谬的观点,布什读他的书就是一桩。”
清风:真正令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则是发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7年所出版的《瘟疫》。它描写的是名为奥兰的一座城市,遭受一场瘟疫而被迫与外界隔绝的历程。在瘟疫中许许多多的人生病与死亡,这时候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一位是神父,一位是医生。神父代表宗教家,负责安慰病人的心灵;医生代表科学家,负责治疗病人的身体。
在平时比较对立的二人在瘟疫这个大敌面前,也自然地结成了同盟关系。“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总是盟友,一起承受它们(死亡与疾病)并与之作战。”李尔医生继续握着潘内鲁神父的手说,“所以你看吧,就连上帝本身,如今也不能把我们分开了。”而在瘟疫过后,李尔医生思索了许多曾经发生的事,归结出至理名言,“一个没有爱的世界,就是一个死了的世界。”
新知:让我来评论吧,此篇小说延续了加繆一贯的风格,即以简单的故事架构,凸显人在世界上的处境。同样的,他的每篇小说也是一篇寓言,此篇就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人类好象是命运共同体,彼此之间的斗争是没必要的,因为这个世界就好比是一座瘟疫之城。各行各业的人们,即使信仰等有所不同,也应该携手前进,互爱互助。
但是,人们似乎往往要等到严重的灾难出现时,才能够体会到这种道理。比如,20世
纪70年代,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史称“纽约大停电”的事件,持续了好几天。在那几天中,人类心中的正面情怀,人性中的闪光点全都展现了出来。然而,当供电恢复之后,一切又都恢复了常态,人与人之间依然是冷漠如故也。
最新的中国汶川大地震就是这样,亿万人民重新凝聚在了一起,希望能够永远保持下去。
清风:很好。总起来说,加缪通过文学形式,非常艺术化、形象化地展现了人生的困境和困惑,并且激发人们对荒谬之命运的反抗,从而真正过好幸福而充实的一生。如果说其思想有什么缺点的话,那也是其优点所带来的,也是整个存在主义思潮所共有的一些缺点。世俗的思想如果说太过现实了的话,加缪的思想那就是太过人性化了,从而使得他给现代人所开的精神药方显得太过理想化与空洞了。另外,对自由的看法,已经带有后现代化的特征,那就是取消一切既有的社会上的价值观,一切从零开始。这既能激发人们摆脱一切权威等等的束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价值尺度如何确立的问题。或者说是这样的,就存在主义而论,破是最彻底的,但是如何立的问题依然是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
新知:哈哈,旧偶像是容易被打碎的,但新偶像又在哪里呢?
2.萨特思想概述及评判
新知:萨特(1905~1980年)乃当代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与哲学家之一,存在主义的旗帜
性人物,他本人已成为了存在主义的代名词。他长久被人所津津乐道的不仅有他的思想,更有他的一些趣事,当然这些趣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立场。
清风:是吗,你这么厉害呀,连这些趣事都能分析到这种地步,你且说来听听看。
新知:比如说,萨特于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认为自己是存在主义者,不必接受这种世俗价值的判断,于是一向特立独行的他拒绝领奖。他在一大群记者围住他时,公开宣称,“各位,我要告诉你们一个消息,那就是,上帝已经死了。”另外,他的终身伴侣是同样信奉存在主义的西蒙•波芙娃,因著有深刻表现当代女权运动思想的《第二性》而闻名于世。这本书曾风靡全球,并被已故法国总统密特朗誉为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圣经。他们两人终身并未结婚,因为虽然他们相互吸引,但是又保持着相当的与其它异性交往的自由度,这也是基于存在主义对自由的信念而在两性结合领域进行的一种全新尝试。
清风:很好,看来将来我要是写点名人传记的话,可以找你作帮手了。当下,你还是抓
紧阐述其主要思想吧。与在文学创作上才华横溢的加缪相比,萨特的思想更具理论性,并且具体反映在《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学术巨著之中。
新知:萨特的一句最出名的口号就是“存在先于本质”,为了搞清他提出这句口号的理
论基础,有必要阐述一点他的本体论哲学。在萨特看来,存在有两种,一种是自在的存在,另一种是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在萨特那里有以下的特征——一是这个自在的存在“就是它自己”,它是一种纯粹的、无条件的存在,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完全无意义的东西。二是这个自在的存在是“不透明的”,它对于外部意识对于其它存在甚至对于自己都是不开放的和关闭的。三是它是静止的,它没有变化和发展,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四是它没有创造者,它独立于一切,它的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没有任何来源,也没有根据和必然性。五是它不能通过自身成为异己的他物,它从来不作为异己的他物而存在,也不支持与他物之间的任何关系。
清风:有关本体论的方面的论述足以让人昏昏欲睡,任何一个哲学家都概莫能外,一般读者只需大致了解一下即可。因萨特深受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影响,所以他认为能被人的意识与知觉等感知的存在就是一种现象的存在,并且是有限的可怜的东西,而自在的存在要丰富地多得多。
新知:相对于自在的存在而言,意识则是一种自我的存在。意识的基本特征就是它具有意向性,它既指向自我,又指向外部世界,如此才能产生现象。意识实际就成为了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既使自我意识到外部世界,又使外部世界的存在成为现象,形成了自我——意识——外部世界三者结合的三位一体式的结构。意识作为自为的存在,它的主要特征
如下——首先这个自为的存在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的,以萨特的话来说就是,它永远是其所不是和不是其所是的东西。
清风:这听起来自相矛盾的话,主要是为了说明自为的存在处于永远不停下来的运动之中,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运动,由这种状态变动到那种状态。这就像时间中的“现在”一样,在任何时刻,当我们意识到“现在”时,那我们意识到的“现在”已经不是现在,而成了过去了。不难想象,萨特作为哲学大师肯定是异常熟悉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因为黑格尔在解决著名的“飞矢不动”的难题时,就这样给运动下了定义——运动就是在某一时刻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的状态。
新知:老师的博闻强记令弟子佩服,等到讲到黑格尔的时候再好好地聆听你的教诲。接着说,其次,自为的存在乃是一种“虚无”。意识只是一种反映,因此它自身并没有什么内容,就象一面空空如也的镜子一样。虚无的自为的存在为了克服这种虚无性,需要不断地去反映存在,同时也就不断地否定了自身,也就不断地造就了自己,造就了现象的。
第三,自为的存在具有时间性。人的存在具有时间性,就是人的生命本身,因而作为人所特有的意识也就具有时间性。萨特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人不断地追求各种可能,而这种可能就是说它是尚未实现和尚未存在的东西。对于人而言,他是什么指的其实是指的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而现实乃是联系过去与将来的一种纽带,它又是一种否定,是一指向未来的对过去的否定。它又是一种虚无,要给现在一个意义靠的是将来。这就象打球一样,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得现在的奔跑具有意义。过去虽然是一种存在的东西,但其意义却决定于它对我们未来选择的影响。
清风:因为有这样的观点,所以萨特反对对任何事物下任何定义,除了仅仅是语言表达的方便之外。比如说,我们称呼监狱中的某个人为某某犯罪分子时,实际上是对他的一种歧视与不公。因为他在过去曾经犯下了罪行,这种本质是由于他过去的行为所造成的。但是,他未来的本质如何他仍然有权利去选择去创造出来,而不是由过去的行为就可以规定他未来的本质的。因为对自为的存在永远指向未来的论证,我们以后可以明显体会到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如何深受存在主义影响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对过分重视过去经历的精神分析法的一种“拨乱反正”。
新知:举一反三,很好,我很欣慰,看来老师不仅可以做一个优秀的老师,也可作一个几近完美的学生呀,哈哈。正如老师所说的,从对自为的存在的探讨出发,萨特得出了存在主义的一个著名的论断,那就是作为存在主义标志性口号的“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原本是空无所有的,人的本质不可能由某个在人之外的创造者诸如上帝来决定,人没有先天固定不变的本质,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有怎样的规定性,这完全是由人自己的自由选择和行为来规定的。
清风:萨特的自由观,强调了人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人生意义的自由。每个人究竟打算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前途,要靠自己的行动。他说,“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即懦夫可以振作起来,不再成为懦夫,而英雄也可以不再成为英雄。”好的,按照为师一向的理解,即不管一个大师的思想有多复杂或者说是多么地博大精深,我都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它都有一个按照逻辑顺序发展起来的主线索,所以我在这里再为你梳理一下。区分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的特性即永远的变化性,不断地虚无化与否定自身,指向未来——存在先于本质——人有绝对自由选择的权利——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新知:存在主义曾一度被誉为当今最伟大的思想,确实有其过人之处。它使人重新高扬自己生活的激情,找回自己的存在的尊严。一个人先有选择自己的可能性,最后才使自己得到所选择的内容。每个人都是在生命过程中不断选择,选择之后才会得到结果。由此可知,一个人的本质是在选择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如果没有先作选择,永远不会有后来的那个结果。换言之,人不是“已做成”之物,而是不断在“造就”自己,“你的生活就是你行动的总和。”“你行动多少,你就存在多少。”
清风:虽然当今社会也许深刻研究过存在主义的人并不多,但是它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其实是巨大的,当今流行思潮的趋向其实正吻合存在主义宣传的那样摆脱一切陈旧价值观的束缚充分展现个性的思想,如同一句时髦的口号所说“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新知:萨特的自由观是他最著名的理论之一,也是最能打动青年人心弦的东西,这也是他在二战后能够一举牵动万人心的根本原因。在萨特那里,自由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一自由乃是一种本体论的自由,是无限的无条件的自由。在萨特看来,人在存在之时,他就是自由的,就像存在先于本质一样,自由也先于本质,“人类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
人的本质可以自由选择,但是人有这种自由确是与生俱来的,你不能不要这种自由。因为正如人是毫无理由地偶然地被赋予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自由也是如此,是自由选择了人,不是人选择了自由。正如萨特所说的,“我们本身就是选择的自由,但我们并不是经过选择而成为自由的;我们命定是自由的……是被抛到自由中去的,或者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是被弃置于自由之中的。”
清风:这些观念是有一定道理的,人无法选择与逃避生命,因而人就要勇敢地作出抉择并负起责任来,这就是人的自由不容逃避。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新弗罗伊德派的代表人物弗罗姆有本著名的著作《逃避自由》,就是因集中讨论类似的问题而使得声名鹊起的。
新知:接着讲,在萨特那里自由的第二个特征是它指的一种精神的独立性。自由是无限的与绝对的,这当然不表明人能够自由的得到一切,决定一切,而是指的是一种思想与精神的自由,即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在思想之中,人就是万能的上帝。精神可以自由地规划,然后经由选择行动,去完成自己的塑造。其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的自由已经不是绝对的了,因为毕竟思想固然自由,但又不能够画饼充饥啊。
清风:你说得对,但萨特强调精神的绝对自由也有其独到之处,因为唯有人才有高级的意识,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命运的束缚,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自由。比如说历史上的贝多芬在耳聋之后却不甘命运摆布,仍然发挥精神的威力,而谱写出了《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华丽的乐章。
新知:萨特自由的第三个特点是排他性。人是自由的,但人也生活在社会上,周围有大量的他人,他人也有他人的自由。人要自由,就要保持孤立,否定社会与他人。如果我们不保持自己的独立,就会被他们所同化与异化,成为他们的客体和附属品,从而失去自己的自由与独立性。萨特还举了“我”在窥视的例子,当突然听到脚步声时,立即意识到了有人看到了,他人的注视将我降为了一个客体,也就否定了主体性,也否定了自由。正是看到人的自由受到他人的威胁,萨特在剧本《密室》(又译《禁闭》)里提出了一句著名的口号,“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清风:人与人之间其实也有合作而争取更大自由的一面,当然人与人之间也确实存在互为妨碍的一面,“从我存在的时候起,我就在事实上对‘他人’的自由设定了界限,我就是这个界限。”但是常人又确是一种群居动物呀,如何是好,看来是需要一种恰当的距离。有句话说得好,人与人之间就如獴猪之间一样,离得太远了,会被冻着,太近了,又会相互刺伤。
新知:萨特之自由的第四个特点是,自由乃是一种选择的自由。在萨特看来,人的意志有绝对的自由进行自由的选择,这可以不受外界任何条件的限制,没有人能够限制人做出任何选择。而且,人一旦存在,他就随时随地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对人类的现实来讲,存在就是选择。
清风:那我这阶段不做选择,行吗?我就只想过过每日打打小麻将,喝喝小酒,跳跳早舞,周末再吃吃农家饭的日子。
新知:你真幽默,你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呀。比如你现在实际上是选择了一种与世无争,然后很休闲地过小日子的生活方式。
清风:看来,我一手将你培养成了我的辩敌了,我已说不过你了。
新知:自由的选择在萨特的哲学里是极其重要的,“人就是他自己所要求的那种人,是他计划在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自从我们偶然地被抛到这个荒谬的世上,我们就不得不享有自由,于是就不得不自由地选择,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自由选择之中,我们造就了自己的本质,决定了自己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这种自由和自由选择带来的是什么呢?是责任。无论这种选择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选择者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担负起全部的责任。
清风:“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什么呢?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通过自由承担责任。”
这是萨特二战后在新落成的“现代俱乐部”所做的著名讲演“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的一句名言,这场讲演更使得他名噪一时。你可知道这次讲演有多轰动吗?场内人山人海,而门外还有许多人无法进场,于是发生了猛烈的拥挤,几名妇女当场晕倒。
新知:这么厉害啊,老师你不也是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擅长演讲了吗?
清风:我也喜欢演讲,因为它能提高信心,不是说通过演讲锻炼就能让你在讲的时候膝盖不发抖,而是使你能在发抖的时候还能继续讲下去。历史上象美国的麦克阿瑟等人都是著名的演讲家,如他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后,媒体形容其激动人心的场面是“民主党人眼眶湿了,共和党人裤子湿了。”
新知:萨特认为,凡是追求自由的行为,都是道德行为,也都是值得肯定的和有价值的行为。他举例说,在《弗洛斯河磨坊》中,主人公塔利佛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放弃了她所心爱的男子;而在《巴马修道院》中,主人公桑赛费林娜为了自己的幸福而不顾别人的幸福,牺牲别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萨特说,“在这里,我们碰见了两种显然对立的道德,但是我要说它们是等同的,理由是这两个事例中压迫一切的目的都是自由。”很显然,萨特否定有一般的道德准则,而把自由当作一般道德准则。而只有那些依据固定道德准则行动,从而逃避他对这些行为应负的责任,实际上也就隐藏了他们存在的绝对自由的人,才是不道德的,而不道德的行为是应该受到无情的揭露和激烈的抨击的。
清风:我怎么觉得萨特的观点如此耳熟呢?
新知:老师又在考我了,我们不是讲过尼采的口号“重估一切价值”?在尼采那里是砸碎一切神灵和价值标准,张扬权力意志。作为无神论者与非理性主义者的萨特这里同样如此,只是萨特上升到了自由与责任的观念上来。
讲到这里,有必要回头再来谈谈萨特对这个偶然的荒谬的世界的看法。我们前面论述过加缪的思想其出发点在于论述荒谬,萨特同样如此,不过他还特别加上“恶心”一词。偶然性是萨特也是整个存在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每一个存在物的诞生都是毫无理由的,其成长是在逐渐衰弱中延伸生命,又因变异而死亡。”
清风:非理性主义者的共同特征就是否认这个自然界存在一种因果联系,存在任何自然的辩证法,如萨特所言,“我相信,有些人已经了解了这一点(宇宙的偶然性)。只有他们才通过创作必然、因果的存在物来努力克服这种偶然性。但没有必然的存在物能够解释清楚存在:偶然性不是一个幻觉……它乃是绝对的。”正由于这个世界是偶然的,因而它也是荒谬的,令人恶心。世界如此,我们人也是如此,人自己也是偶然的荒谬的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令自己也感到恶心的。
萨特最有名也是自己最满意的一部小说就是发表于1938年的《恶心》,它借文学的形式来阐述一种鲜明的哲学思想。但是,同加缪一样,萨特要人们正视世界的荒谬和自己的恶心感觉,却并不是就要主张对生活完全持消极被动的态度。因为我们的苦恼表明我们毕竟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在苦恼中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意识到可以把事物写成我们创造未来的工具,赋予事物以一定的意义。
新知:让我们来对萨特的思想简要地评述一番吧。存在主义曾一度被誉为当今最伟大的思想,确非虚言也。正是存在主义特别是萨特为西方人(特别是年轻人)找回了自我,找回了人的尊严,找回了信仰,解放了被理性文明压抑的情感与存在,从而被称之为“人学”也。诚如历史上任何张扬主观能动性并否定既有价值的学说(比如禅宗、心学等等)一样,其流弊就是容易被世人在实践中导入庸俗化的误区。关于这一点,美国哲学家宾克莱的名著《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中有过精辟的描述——
萨特的存在主义,由于极端强调个人完全自由地选择他希望充当和成为的那种人,在许多批评者看来,似乎取消了建立积极伦理学的可能性。事实上,有很多人把存在主义同各种邪门歪道和非道德主义联系起来。如果象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说过的那样,“人是一种无用的热情”,“因此,一个人独自酗酒也好,当国际领袖也好,到头来都是一样”,人们为什么不会成为不负责任的人,过着拼命吃喝玩乐的生活呢?战后巴黎的那些“垮掉的一代”成天泡在咖啡馆里,喜爱爵士音乐,一律穿着黑汗衫、黑衬衣、黑裤子,在报纸杂志上就被称为“存在主义者”。大量传播媒介拿这伙小青年来给萨特的哲学抹黑,叫萨特很恼火。波芙娃把这种对萨特的反感概括如下:
“一位哲学家,他的学说鼓励人花天酒地,人家怎么能信任他呢?一位‘思想大师’,他的门徒们只是为了过得欢乐而活着,人家怎么能相信他在政治上真诚呢?”
一种哲学既然称赞每个人自由选择他自己的生活风格,当然会在某些人身上造成选择追求性快乐、花天酒地、不负责任的结果。不过这并不是萨特的本意,他在战后不久写的文章里曾经努力说明自由包含着责任。
清风:对自由的强调是萨特思想的精华,但另一方面却也忽略了自由在现实生活中的限定问题。正如其终生伴侣波芙娃所诘问的那样,“后宫中的女人有自由吗?”关于这一点,萨特自己后来也有所认识,并向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观点靠拢。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他充分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被经济结构直接制约的观点,并且孜孜以求地希望恢复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最后还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学说。”
新知: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论,萨特主要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将对方客体化的对抗的一面,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也有可能真正将对方视为一个自由的主体,从而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理解与爱的一面。其它缺陷比如对理性的蔑视等等,那是历史上强调主体性的学说的共同特点,在此不再赘述。
清风:萨特殚精竭虑建立起来的自由哲学和人学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是如此深远的,虽然在个别的时期内可能会被淡化与弱化。当今天中国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层提出“以人为本”时,可以看作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中的一个巨大发展,将对“人”的关心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知:最新在电视上看到报道,说某大城市一家医院开始一改几十年的习惯,不再对病人称呼“某号床”了,而是称呼某某先生、某某女士等等。诸如此类医院、监狱里对病人、犯人日益地人性化的新闻开始增多起来,也能让我们有重温萨特人学的冲动。
清风:萨特晚年追求“第三条道路”的历程,倒是比较吻合黑格尔著名的“正、反、合”三段论,但这没有让他左右逢源而是两头不讨好。他对自然辩证法的批评让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快,称他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言人”;他对历史辩证法的靠拢,让他的存在主义战友加缪、梅洛•庞蒂等人深感失望,并导致与他的最终决裂。
新知:萨特不仅试图调和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也试图在弗罗伊德与马克思之间寻找“会合点”,这在他写的著名传记《家中白痴——福楼拜》中显露无遗。福楼拜是近代法国著名作家,以名著《包法利夫人》而载入文学史册。萨特认为弗罗伊德用精神分析的方式揭示了个人精神的内在发展,但却忘却了人的社会历史背景;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注意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宏观结构,却又忘记了处于这结构中心的活生生的人。因此,萨特选择了不同于两者的“第三种方式”,即在福楼拜思想、行动和环境的“总体化”中研究“总体的”福楼拜;通过人的实践和关系所逐步展开历史结构之“总体化”过程建立“人学辩证法”,以替代马克思主义的“无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清风:要深入研讨下去的话,实际上是三天三夜也讨论不完的。最后,再来综述一下吧。萨特的存在主义完完全全自始至终地贯穿着对“人”的关心,并且强调选择对于过踏实生活的重要性,这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将哲学从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层面拉回到了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中来。当然这样的存在主义又是一柄双刃剑,它的缺陷也就开始显露出来。由于极端强调人人各自选择自己的价值,这就难免使一些人在实践中将其蜕化变质为一种反道德的无政府主义的哲学,正如我们前面引用过的《理想与冲突》中的描述所反映的情形。
当然萨特对“责任”的强调似乎有助于克服这种倾向,但是由于存在主义并没有为人的基本选择提供什么正面的内容,所以实际上这种责任的强调也就难以落到实处。一个花天酒地的人,他也可以说他是负责任地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还是回到我们多次强调的那句话上来,只有破而无立,最终都会出现此种局面。
促使萨特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并修正自己关于绝对自由的学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当时工人的经济仍属于匮乏的状况下,他们是难以获得十足的人性与自由的。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当代难以超越的,就在于他也认定了当经济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时,人类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就真正到来了。但是,如我前面所强调的这种估计恐怕过于乐观,因为即使是在今天的发达国家,中产阶级日益庞大,严格的“无产阶级”几无存在的情况下,也很难说人就真正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了。
新知:虽然今天发达国家也远没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经济状况,但即使是最富裕的阶层,也似乎离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相距甚远。我同意老师在以前就反复强调过的观点,单纯的经济状况的改善,并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彻底解决,需要求助于东方哲学,求助于一切能令人返朴归真的修炼技术。尼采和萨特都曾宣称“上帝死了”,然而上帝注定还是要阴魂不散的,正如尼采与萨特的幽灵还要继续在全世界游荡下去一样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