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诠释之七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末之有也。
【释诠】 因此,上至国家领袖,下到平民百姓,人人都应该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心协调为根本的道德准绳。如果,人人都心口不一、说一套做一套、自己把握不住自己,那么,无论家族宗亲,还是国家社会,就只能陷于没有规矩的争斗和仇杀之中了。不论个人,还是国家,如果把最应当尊重和最可宝贵的伦理道德,肆意侮辱毁坏,弃之如敝履,而将金银财物视若命根子,社会就只能道德沦丧、污浊遍地,贫者、富者都难以活得逍遥自在了。
【把握】 壹: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大道。本:源,根,必然性。末:支流、枝岔,或然性。
因为大道才是宇宙的主宰,天命;所以,无论领袖,还是百姓,都要受其所制约。此处,从根本上表露出了儒学内在的平等、公正精神和科学的人民性思维。
【附录】 关于“三纲”的几个问题
【原文】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释诠】 领导者要以大局思想、整生逻辑的思考方式作部署的智慧典范;父母要以事业的成就、社会的认可为子女树立做人的楷模;丈夫要以道德行为、君子风度为妻子筑造文明气质的榜样。
【把握】 首先要补充进一个大前提,即:天为地纲(因为宇宙是以整体生成、部分和个体相对独立的样式运动、变化和发展着)。
其次,这个大前提是中华文化的宇宙观根脉,是古学中不言自明的共同约定。只是在历史的漫长运转中,因为蛮族入侵造成的专断统治对传统文化灵魂的扼杀,以及外来文化的相互融合,被近代的人们所陌生和遗忘。
第三,正因为这一前提的丢失,才使得中华文化的范畴基础空心化。人们找不到了传统文化的逻辑基础,就无法找到科学依据,因而使东方文化神秘化、混沌化,伪学化了。
第四,这一大前提,正是文化复兴的最终目标。所谓文化复兴,不但是要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树立道德规范,而且更重要是要找到其灵魂所在。这一大前提,就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最后,只有文化灵魂之间的对比,才是真正的比较。优劣、存废全系于此一轴心。并不是民族的就是能够保佑的,最终要看其科学性、人民性、文明性。一些民族文化的消亡有的是被迫的,但也有的是自然的,不能一概而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