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网络流行用“TA”来代替“他或她”及“他(她)”的用法,在客观上体现了“他”字兼为泛指及男性专指时语义上的冲突,但解决方法不甚理想。“TA”由英文字母构成,忽视了中华汉字的可发展性,在表义上无法区别人和事物,实际是在刘半农先生“他/她/牠(它)”字解决方案上的倒退。
中国古代语言文字中第三人称代词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没有性(阴、阳、中)的区别,多笼统的用“佗”(“他”的本字,隶起以“他”代)。到了“五四”运动之前,由于英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单数主格是分阳性(he)、阴性(she)和中性(it)的,当时在译成中文时上下文中难以区别经常会产生歧义,为此,刘半农先生受英文的影响提出创造“她”字的主张,并提出“除‘她’之外,应当再取一个‘牠(它)’字,以代无生物。”他的主张引起了热烈的争议,最后在汉语书面语中确定、推广开来并发展到当代的用法是:“他”表示第三人称阳性,也可泛指;“她”表示第三人称阴性,也可指敬慕的事物;“它”表示第三人称事物。
刘半农先生的解决方案相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中“佗”的笼统使用是一个很大进步,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他”字兼为泛指及男性专指时语义上的冲突,通常要采取“他或她”及“他(她)”的用法解决,但较繁琐,在英文中也存在这种情况,在性别指代不明确时必须用“he or she”。
其实,只要对刘半农先生的方案稍加完善,即可解决指代不明确的问题。我的建议是让“他”仅用于男性专指,再创造“忄也”字作为人称泛指。“忄也”的造字主要考虑人与事物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心理活动,故在表义上只能将“也”与“忄”或“心”偏旁组合,而以“也”为偏旁的字有“他”、“她”、“池”、“驰”、“弛”、“地”等均为左右结构,故选“忄”作为偏旁在形态上较为美观。这样的话就形成“忄也(人称泛指)/他(男)/她(女)/它(事物)”方案,既解决了指代不明确的问题,又在汉字中更好的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
保护与发展中华汉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已于中华保护与发展汉字网络联盟下成立“忄也”字推广工作组,凡有志参与此项推广活动的朋友可通过以下方式与工作组联系(添加好友时须将“忄也”字粘贴作为验证信息)。
联系人:海纳百川
QQ:2191721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