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一
一、完整描述事物自然规律的学问就是大道哲学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诠释】 自然的本质、法则、规律,属于理性存在范畴。遵循自然法则、自然规律的思维属于道德范畴。完整描述事物自然规律的学问就是大道哲学的知识体系。
自然法则是不能够片刻远离事物自身的,可以随时离开而又于人于事无碍的就不是自然法则了。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表述不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物时,非常谨慎,时时戒备警醒自己,不能因信口开河而误己害人;在传达不是自己亲耳听到的信息时,总是小心从事,生怕发生差错,导致不良后果,遗患世人。他所表达的都是别人没有发现的道理,他所澄清的都是别人不容易弄明白的地方。所以,有道德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时,都非常慎重。
没有特别的喜怒哀乐表现,是内在自然状态;遇到好事就喜悦,碰见坏事则愤怒,遭逢悲痛的事就显出哀愁,目睹开心的事则尽情欢笑,既符合自然规律,也是内外的和谐统一。内在自然,是宇宙最根本的现实原则;外在和谐,是大自然尤其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状态。达到自然和谐的境界,天地间万事万物就都能依照各自的位格品质规定,生生不息了。
【把握】 对古文的诠释,首先必须搞清楚其字、词所指称的原本事物(所谓的科学性);其次是找准现时代描述或指称该事物的字、词进行转换或兑易(所谓时代性);第三是根据通篇的思维原则,表达风格和知识界域进行修辞完善(所谓艺术性),以尽力保有其学术品位。能做到这三点,一般来说,就基本上能够做到信、达、雅的规范要求了。只是这里的信,不单纯是“历史事实”的考证,关键在于其符合自然规律的本质,或曰整生逻辑。
否则,弄不清原文字、词含义,尤其是关键字、词的原本所指,只是望文生义地为字面的顺畅而生硬地“翻译”,常常就会离题万里,违反基本的生活常识,以至弄出不古不今、不土不洋的怪胎。不但没有丝毫解释力,也会贬损古人的思维能力和学术才华。
比如此章中的“天”、“命”、“中”、“和”(注意古文中字,即独立词的生象性,才能将古文读活,否则以现时代字词的理念性教条规定来理解古文,认识就不会到位),前后的逻辑照应非常严谨、准确,且丝丝入扣。不但体现出了的科学精神和哲学才华,更显现出其文字功力和艺术水准。
很多感悟者,之所以一落笔或一张口,就使人感到缺乏科学素养,没有思维能力,且态度俗不可耐;是因为他们不清楚作为能够千古流传的历史文献,即使一般性的文学作品其思想道德之高雅,也非今日一般经院学者所能达致的,就更不用说儒学、道学、法学等学术性诸子经传了。这一方面是历史刻记书写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将随意俗化的文本保存以至流传下来,另一方面这都是作为文明的标本,经过多少代优秀学人选了又选、挑了又挑,认识到确实是不得不保存下来,以保证文明的传续,才经过多次权衡、多方删减,最后得以流行的。所谓不登大雅之堂,说的是不是那些自知虽附庸风雅,通俗流畅,但因境界不高只能作为一时消遣的快餐文化的,对自己只能聊以自慰,解人们在无聊或不愉快时情感需求的一时之饥,而难成为永久珍藏的东西的自谦和正确的认识。这不单是中国,即使国外不也一样如此吗?
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所谓“拔高古人”一语,实乃轻薄者的无知妄说而已。放眼天下,无论东西方,有几个人能真正达到古传名著的思想高度,道德水准?不然所谓“文艺复兴”不就成了神经病患者的喃喃呓语,而遗笑大方了吗?何以那么多学人、政要会一齐高呼“伟大复兴”呢!
性:xìng.1.人的本性。《孟子·告子》:“告子曰:‘生之谓性’”赵岐注:“心物生同类者皆同性。”焦循正义:“《荀子·正名篇》云:‘生之能所以然者谓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云:‘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唐韩愈《原性》:“性也者,与生俱生也。”2.事物的性质、特性。如药性;碱性;粘性。《广雅·释诂三》:“性,质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则天之明,因地之性。”汉牟融《理惑论》:“物类各自有性,犹磁石取铁,不能移毫毛矣。”《南史·张充传》:“故金刚水柔,性之别也。”3.性情;脾性。《国语·周语上》:“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4.性命,生命。宋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5.身体。6.姿态。7.生。《论衡·实知》:“实者,圣坚不能性之,须任耳目以定情实.”8.性别。9.指与生殖、性欲有关的。10.指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11.指一定的范畴和方式。12.佛教名词。与“相”相对。指事物的本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十八空》:“性言其体,相言可识……如火,热是其性,烟是其相。”
率:(一)shuài. 1.古代捕鸟用的一种长柄的网。2.带领。如:统率;率领。3.勉励。4.循;沿着。5.遵循;顺服。《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6.榜样;表率。《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夫三公者,百僚之率,万民之表也。未有树直表而得曲影者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宝元二年》:“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7.首领;将领。《荀子·富国》:“将率不能则兵弱。”8.轻易地;不精细。如草率。9.坦率;直率。10.粗鲁;粗犷。11.轻遽貌;迟疾貌。12.方言。漂亮。13.副词。⑴皆;都。⑵大约;通常。
(二)lǜ.1.(按某种标准)计算。2.比率。两个相关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如百分率;增长率。3.通“律”。法度;标准。
修:xiū.1.修饰;装饰。2.修理;维修。引申为修整,使整洁合用。3.整治;办理。《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史记·秦始皇本纪》:“男乐其畴,女修其业。”4.修建。5.设置;置备。《吕氏春秋·先己》:“琴瑟不张,钟鼓不修。”6.编纂;书写。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孙子膑脚,兵法修列。”7.推举;论列。《孙子·火攻》“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8.(学问、品行方面)学习和锻炼。《韩非子·五蠹》:“今修文学,习言谈。”9.告诫。10.修行,宗教迷信行为。如修道、修仙。11.遵循。12.长;远。引申为长久、广大。13.美、善。唐韩愈《进学解》:“文虽奇而不济于用,得虽修而不显于众。”又指贤人。《楚辞·离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时俗之所服。”
天:tīan.《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1.人的头部;脑袋。2.古代一种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3.天空。4.天体;天象。《史记·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5.自然。泛指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荀子·天论》:“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6.自然的;天生的。7.人或物的自然形质;天性。《吕氏春秋·本生》:“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8.特指某一空间。《汉书·西域传》:“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9.时令;季节。10.天气;气候。11.一昼夜的时间,或专指日出到日落的时间。12.天神;上帝;自然界的主宰者。唐李贺《赠陈商》:“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13.迷信的人指神佛仙人或他们生活的那个世界。14.古代指君王;也指人伦中的尊者。15.所依存或依靠的对象。《韩诗外传·卷四》:“王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亡。”
命:mìng.1.差遣;指示。2.任命;委任。3.政令;法令。4.古代政府的一种公文。《文心雕龙·诏策》:“昔轩辕唐虞,同称为命。”“其在三代,事兼诰、誓。”“降及七国,并称曰令。”“秦并天下,改命曰制。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令诏重而命轻者,古今之变也。”5.帝王锡命臣下职位、爵禄的文书。6.礼命;爵命。7.教诲。李善濂:“凡尊者之言曰命。”8.告诉;奉告。9.召唤。10.为。⑴制定;⑵备置;⑶制作;⑷运;⑸置。11.天命;命运。12.生命。唐皮日休《读司马法》:“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以民命。”13.寿命。14.特指命终,即死。15.生计;生存。16.逃走。17.同“名”,名称。《吕氏春秋·察今》:“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18.名;命名。19.通“慢”。轻慢。
和:(一)hè.1.声音相应;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2.附和;响应。《商君书·更法》:“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3.答应;允许。4.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
(二)hé.1.和谐;协调。2.适中;恰到好处。3.喜悦。唐孟郊《择友》:“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4.和顺;平和。5.和睦;融洽。6.和解;和平。《孙子·行军》:“无约而请和者,谋也。”7.(气候)温暖;暖和。8.调和;调治;调校。9.汇合;结合。10.伴随着;连同。梁启超《澳亚归舟杂兴》:“荡胸海风和露吸,洗心天乐带涛听。”11.两个以上的数相加的结果称和。12.古哲学术语,与“同”相对,指要在矛盾对立的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真正的和谐、统一。13.交易。《管子·问》:“万人之所和而利也。”又特指旧时官府以官定的平价购买商品。14.古代法律用语,指通奸。15.古代军队的营门。16.古代音乐术语,指单纯以吹奏乐器吹奏。17.介词。⑴引申出服务对象。相当于替、给。⑵表示对象、方向等。相当于向、跟。⑶表示相关、比较。相当于同。⑷提前宾语或强调主语。18.连词。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三)huò.1.掺和;混杂。2.蒙哄;欺骗。3.量词。
(四)huó.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五)hú.打麻将用语。牌已符合规定的要求而赢了叫“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