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解读--道德经第一章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解读《道德经》第一章道德总章(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一般认为《道德经》第一章不仅仅是《道经》总纲,而草树先生的研究发现它是《道经》和《德经》的总纲。    

   

任何一部理论体系的书,只要你能够真正理解他为自己的理论所作的“定义”那一部分,剩下来的篇章你就很容易理解了,甚至根本就不值得你再浪费时间读下去了。这是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      

   

所以,如果你真正体悟到了《道德经》第一章内容之“第一义”,剩下来的八十章您就容易理解了,甚至于如果你的智慧达到了老庄水平的话,剩下来的八十章根本就不需要去研究了。这就是所谓的“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的道理。    

在汉语词典中,“定义”一词的定义是这样的:“对概念的内涵或语词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内涵也就是本体特征。而意义则是对主体潜在价值实现的帮助或阻碍。                 |  

《道德经》第一章所阐述的内容正是为“道”和“德”所下的定义(内涵与意义),以及修道/修德(修学)的方法,“道”和“德”的关系,“道”、“德”的功能与学术地位的最高概括。                 

【道的内涵】——“道可道,非恒道” ——  

{解读}:  

象道路一样有固定的路径、模式的,就不是老子所说的那个永恒的“道”。它只不过是因为在时空的变化下相关物理(含心理)条件的变化,而按照“道”的法则产生相应的发展变化的路径或模式罢了。就拿老子举的道路的例子老说,不同时代具有相同起点和终点的道路所通过的路线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则是因为人类对道路的要求和所能采用的材料、设备、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必然产生的。         

            

既然,这句话所要阐述的是道的内涵。然而,我们在这句话中似乎并没有发现关于“道”的内涵的阐述。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道”不是物理世界的知识或学问,而是物理世界各种事物生成、发展、变化的无形力量。既然,“道”不是物理世界的事物,自然也就无法用描述物理世界的语言来对它进行描述了。              

       

所以,老子只能采用否定、排除的方式来肯定道的内涵了。    

                 

   

【德的内涵】——“名可名,非恒名” ——  

{解读}:  

名——事物的本体、概念、内涵、属性是可以进行总结和加于描述的,但可总结和描述的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     

                

譬如,一颗种子种到地里,从生根发芽、成长、结果到老死,就物理存在来说这个生命每一秒、每一天,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那么根据观察和理解得出的关于这个生命的所有概念、内涵、属性等就都不能全部概括这个生命。对于没有生命的事物,包括人造物也是如此——会溃坏和更新换代。          

           

这句话似乎说的不是“德”,而是“名”,因为并没有“德”字。其实,这句话与“道可道,非恒道”一样,也采用否定、排除的方式来肯定德的内涵的。                   

   

【道的意义】——“无,名万物之始” ——  

{解读}:  

事物的本体(概念、内涵、属性)是事物生成、发展、变化之先天与后天条件的分界点。     

                

事物的本体在未生成、发展、变化之前,正是事物的潜在本体被先天之“道”所创始、改变的过程。        

             

人造物诞生的第一因是人的需要,并因此而逐渐形成了人对对象物本体内涵、属性的要求,这个过程便是“无”,是“道”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的过程。         

            

【德的意义】——“有,名万物之母” ——  

{解读}:  

需要与意识导致了潜在本体——“有”的形成,但这时的对象物还没有成为物理世界的存在物,而只是一个在意识中存在的对象。           

          

潜在本体或概念是事物在物理世界得于生成、发展、改变的第一因,也是各种物质元素能够有机地组合成各种物理世界事物的无形支配力量。        

             

关于“道”和“德”对物理世界万物的意义,老子在五十一章的将之概括为:“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这其中,“道生之”与“无,名天地之始”相对应;“德蓄之” 与“有,名天地之母” 相对应;“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则是“道”作用于“德”,“德”作用于物理世界——即从无潜在本体到潜在本体形成,再由潜在本体作用于物理世界从而形成物理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的存在、发展的具体功能。                   

   

【修道的方法】——“恒无,欲以观其眇” ——  

{解读}:  

“恒无”包括了三个层次——道、德和器与物的内涵。    

    

第一层次、从修“心”——心性 的角度来解读,“恒无”是指“道”的本体特征——虚、空、无——没有区别、执着、欲望,也就没有任何意识。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此时要保持、守护的只有这个“一”——“无”,所以还不能有两元对立统一的意识——“二”,更不能有导致物理世界万物生成的“三”—— 对立两元的对应事物和有助于化解两元的对立状态的第三要素的出现。   

第二层次、从修“智”——智慧 的角度来解读“恒无”则指的是始终没有执着于各种事物既有的本体特征。因为,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本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执着于当前的本体概念就会僵化对事物的认识,导致教条主义,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顺应事物的必然发展趋势。  

      

第三层次、从修“知”——知识和技术的角度来解读,“恒无”指的便是不执着于事物的物理状态和属性以及技术、方法。因为,物理世界万事万物的表象是最无常的,因此是最容易迷惑众生的,而方法、技术也是可以不断改进和更新的。  

     

以上关于“无”的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三种智慧层次,所以对于“恒无,欲以观其眇”我们可以作出三个层面的解读:   

    

第一层面、从修“心”及宗教修持的角度来说,始终与那宇宙、万物的空、虚、静本体合而为一,是为了明心见性——觉悟人生、生命的真理、真谛。   

     

第二层面、从修“智” 的角度来说,始终没有执着于各种事物既有的本体特征,是为了发现各种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三层面、从修“知” 的角度来说。不执着于事物的物理状态和属性以及技术、方法是为了客观、真实、细致是的观察事物的属性、构造、组成和变化;而不执着于对已有技术、方法的知识和见解则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或发明新技术、新方法。  

      

如果对以上三个层面的解读结合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恒无,欲以观其眇”这句话,即不带任何意识形态和固有知识、见解地去观察万物,是为了理解、感受万物被“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如此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变化和发展的奇妙。           

   

【修德的方法】——“恒有,欲以观其所徼” ——  

{解读}:  

对于“恒无”,我们已经做出了解读,所以对于与之相反的“恒有”就没有必要再啰嗦了。    

    

而对于“欲以观其所徼”,也只须了解“徼”的含义便足够了。  

“徼”的直意为边界,而在此指的是什么边界呢?对错;善恶;是非;利害;得失等之边界是也。  

    

就自然创生的事物而言,每一种事物或每一个个体的产生和消亡都是自然生态和谐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人为事物来说,则要从符合自然之道的标准来判别事物本体的产生,物料的构成,以及技术等之“有”,是对还是错,是善还是恶,是是还是非,是利还是害,是得还是失了。  

   

【道与德的关系】——“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解读}:  

“两者”也就是“无”和“有”——天地万物潜在本体形成的过程,和支配构成各种事物的质料从而形成物理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内在力量即各自事物本体,以及各种具体事物的物理属性。  

    

“同出”——都是同样出自于“道”的无形力量。  

    

“异名同谓”——为了意识概念认知区别的需要,分别为它们取了不同的名称——道和德,以及无和有(本体和物理实有),但指的都是源自于“道”这个唯一因素所依次产生的功能。    

   

【道的地位】——“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析义:“道”是宇宙中最至高无上的终极力量,最深不可测的知识,最高深的学问。因此,只要掌握了道——与道相合,就等于是找到理解宇宙中的一切奥妙和掌握各种事物自然发展变化规律的门径了。                   

   

草树先生道德经解读【提示】:对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考别人的观点,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心情表态

  • 1
  • 2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2.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3. 毛主席,为什么反不得?
  4. 为什么总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对立面?
  5. 刘继明|随想录(20)
  6. 美化军阀是严重错误,整改批判应一视同仁
  7. 孙锡良 | 圆圈里的天才
  8. 由“高考状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9. 吃饱了才会有道德吗?
  10. 从‘10块’到‘400块’:新农合背后的沉重与希望——请对农民好一点
  1.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131年韶山讲话
  2.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3.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5.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6. 到底谁“封建”?
  7.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8. 掩耳盗铃及其他
  9.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0. 小岗村分田单干“合同书”之谜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红歌会隆重纪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龙:不换思想就换人?贪官频出乱乾坤!
  3.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4.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5.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6.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7.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8. 陈中华: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没革命的必要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资格这样发问!
红色旅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