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二章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虽然各家对这两句话解释因原文或角度的不同而有些差别,但也还不至于使读者产生误导。
草树先生的直接解释是“美(好)的概念源于丑(坏、恶wu)的概念的产生,而善良的认识源于对邪恶的认识”。
不过,草树先生认为,老子这两句话可能不仅仅是为了说明“有无相生”的道理,其中还蕴含着进一步的内涵或主张。
如果我们对前两句话与后面“有无相生…前後相随”作定性分类的话会发现,前两句话阐述的是人的主观认识规律,而后面“有无相生…前後相随”阐述的是客观认识规律。
并且,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阐述的是对事物结果的爱恶情感意识,第二句“皆知善,斯不善已”则阐述的是对导致这一结果的行为的善恶、对错的价值意识。因此,这两句话之间具有因果逻辑关系,但都是意识形态。
就人的认识先后来看,两者的因果关系是可以互换的,这源于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但,从先后(演绎法)的角度来看,则第一句是果,第二句是因。
当没有人为破坏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的话,那么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包括生、长、育、亭、毒、养、复的状态)本身,和它对于其它事物所产生的后果来说,都是没有美丑和善恶等两元对立统一的关系的,因此都是完满无缺的。
因为,万物在物理世界的存在、发展和灭亡都是与自己唯一本体的存在、发展和灭亡相一致的,而万物的本体又是由宇宙中唯一的道根据自然生态的需要而创造的。这也就是说,万物存在的任何状态都是自然生态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是不存在任何价值评判上的差别的。既然没有对事物价值评判的差别,也就不会产生情感态度上的美、丑、爱、恶等差别了。
然而,一旦脱离了大“道”,自以为圣贤和有智谋的人出现了以后,其意识形态的僵化性和教条性和环境的变化就必然的导致了人为对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为,所谓的圣贤智者,只不过是因为执着、迷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而忽视了大“道”所创造之物理世界(包括身体)是“无常”的,没有认识到生命之性体本乃“万古不磨”而与大“道”同一相合而“认贼作父”之糊涂众生罢了。
这些所谓的圣贤智者,一旦有了僵化的善恶是非美丑这些意识形态观念或行为,也就必然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健康的状态受到了破坏。而糊涂众生对所谓圣贤智者的崇拜、学习和效仿更使得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健康生态遭到了不堪的践踏。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主张“绝圣弃智”,以及建议统治者教育民众要抛弃“上贤”的精神。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这两句话再结合“有无之相生也”一起来看的话,老子似乎也在告诉人们,无论是修身、治国还是齐家,要想达到真正的圣人“无为而治”的境界,和“绝圣弃智”的目标,从而实现与元一的大“道”合而为一的话,在情感和价值判断上斩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中与元一的道最接近的两元对立观念才是最终的法门。
至于“有无相生…前後相随,恒也”,则是老子告诫人们要用物理科学的观点,用动态的时空观念去看待物理世界的事物,而不要陷入僵化主义和意识形态的旋窝。
在草树先生看来,老子在此章所表达的见解显然与佛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执着”、“明心见性,见性即佛”的主张是相一致的。
【草树先生QQ767739499】
帛书本《道德经》全文下载 http://www.v199.cn/daodejing.html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