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览儒、释、道、耶、穆、苏、第五项修炼……的共性、差异及其适用边界
第三章 人的生命结构及其内涵
今日关键词:场导论、精气、基因、五运六气、末那识、奇经八脉
第三节 量子类气
上述科学研究还只是确认了人体藏象系统之外围的经络是存在的。但由于现有科学理论和手段的落后还不能证明经络究竟是什么,至于揭示最为核心的五神或五藏,其离得就更远了。但在科学探索精神的驱动下,“科学”对藏象系统中运行的精、气、神,特别是“气”的认知上,目前有了初步的一些设想或研究成果:
1943年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的薛定谔提出的“生命的基本问题是信息问题”;
20世纪60年代,量子力学泰斗大卫·博姆(David Bohm) 受印度中观佛学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的影响,提出将我们感官可以感知的这个世界称为“明在系”,并且认为“明在系”的背后有一个超越时空的被称为“暗在系”的世界。“暗在系”的世界了解“明在系”世界的一切,而“明在系”的万物则记录了“暗在系”世界的一切信息;
姜堪政于1957年在控制论的启发下,依据量子理论、信息理论提出了有机体内存在生物场,1960年通过“两人脑之间发射与接受生物电磁场微波传递心理信息实验研究”证明了人之间心理信息传递的物质载体能够被微波透镜所聚焦,之后又实验提出生物场导信息遗传变异等等;1989年提出姜氏生物场导公式:
式中:ΔЕb——有机体内分子之间每传递1比特信息所需能量;
∑E——指定时间内单个有机体所需总能量(化学能);
∑I——该指定时间,该单个有机体所有分子所需信息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姜氏场导公式的进一步深化和量化,将出现反映能量和信息关系的方程。该能息方程将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即便该方程,同样也需要完善和被突破)比肩,形成质量、能量和信息三位一体的总方程,它将对走入真正的生命科学殿堂,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黄帝内经》的理论架构及其科学依据产生深远的影响。
依据量子的波粒二相性,由于量子自身综合了能量与信息于一体的关系,决定了生物电磁场存在于物理学电磁场频谱的中间部分,即微波波段。有机体作为能量开放系统,由于信息本身具有频率、振荡、内在干扰和共振特性,必然有一部分向体外辐射传递具有信息的生物微波,作用到另外有机体相应分子系统,从而影响相互间的生命活动过程——是为“场导论”。姜氏以场导舱为工具载体的一系列试验和康继周的《生物场效应医学——康氏信息医学》也在非自觉的实践中不断印证和深化着量子化的信息的巨大作用。
姜氏“场导论”的意义在于:
1、DNA是遗传信息物质载体的保存形式,生物信息微波是分子间的传递形式、起作用的形式。DNA与生物信息微波二者的密切相互作用,才构成完整的遗传信息物质载体。生物信息微波作为遗传信息物质载体,其主要特点是:非接触性传递遗传信息,并且可远距离传递,而DNA只有接触才能起作用。生物信息微波可被微波设备所接收、处理、加强、再发射。也即,一定程度上DNA是决定和形成人体解剖系统的基础;
2、自然界中有生命的各物种、个体之间不断进行着生物信息微波的相互作用,而生物信息微波恰好就能够发挥这一生命信息的杠杆作用,也即通过此集成的能量和信息杠杆,他们互相之间可以提供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包括遗传信息;
3、“由于忽略了信息这个重要因素,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是在传递能量的同时交流信息,信息、能量都是衡量物质运动的手段。在没有生命的系统里,能量与信息各自独立,两者不能够相互转化;而在有生命活动的世界里,能量和信息则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共同的载体就是生物电磁波。
有生命的信息和能量是不可分的一个过程,而无生命的信息和能量是可分的两个过程。现代遗传学只讲述了遗传信息载体的消极一半——DNA,缺少了活的另一半——生物电磁场(类似人体藏象系统的表象或对解剖系统的影响表现形式之一)。比如白糖、盐等也可以做成结晶,但它们是死的,要想活,分子间必须有量子的传递,即生物电磁场的信息传递。生命体系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新陈代谢的能量不仅使生命维持在非平衡态上,也赋予了系统中有序结构的相干性和协同性。外来电磁场起了初始触发的作用,触发了生物体系自身的信息反馈系统,引发了基因分子群或细胞群体非线性的共振响应,纠正了分子或原子的运动状态,即改变了静态信息储存。这种触发达到一定的阀值,才能有效地启动响应机制。而已有实验表明,机体中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中都是这类非线性响应。”
据此,结合最新宇宙天文学研究成果显示,宇宙空间中弥散着大量的有机大小分子,宇宙背景微波辐射,未知的智能生命及其星体……由此理解《黄帝内经》辟谷食露吸收宇宙生命能量的“神仙道”并非空穴来风,实是携带能量特别是信息的量子所致;不同于古典物理学,任一物体要影响另一物体,必须以有限速度进行力的交换始能发生。在量子层面,不同量子粒子一旦接触过,彼此就会保持联系相互影响(这个特性和人之识或鬼神的某些表现是相一致的)。不管后来相隔多远,一方的活动(如磁定向)都会实时影响到另一颗……所谓的“气功”、“外气”、“风水”、“虹化”、“巫术”、“远距治疗”“隔空移物”、“心灵感应”、“鬼魂”……在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发展后,需要重新进行审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量子的某种表现形式是已知生命信息和能量的载体,但是否就是生命信息和能量的唯一或终极载体,尚未有定论。只是目前现有的科学理论及其探索在攻克《黄帝内经》所显示的生命体系时能够解释和验证的尚局限于量子这个层次。关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概念;波尔的氢原子模型;德布罗意波的假设;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海森堡的矩阵方程;波恩的几率波;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波尔的对应原理;费曼的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微扰理论和重整化;弦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和某个角度方面探索着这个奇妙的世界。后来者要做的不是否定其心血、其灵感,而是穿越其足迹间重重隐含的假设,叠叠迷人的逻辑,整合超越其智,解决诸多缺陷。这样,量子力学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新生和发展。
因此,本节“量子类气”的题目只是权且如此借用,并不是下了量子即是气的结论,只是种种证据和迹象表明“气”和量子之间有某种形式的紧密联系。基于此,结合“一个核心两个关系”的内涵与原型以及生物场导微波遗传信息技术的新思路,暂做如下初步推断:
中医中所讲的“气”,为宇宙自然中微波频段内某频率的量子所载之能量和信息。对应于五藏神,有五种频段的能量和信息。这五种频段的能量和信息在五藏之间存在着出生、克、侮、悔、胜复的关系。某频段量子所载能量信息的积聚或转化称为“精”,占主导地位的能量信息的积聚或统领“质能息一体”的某种存在称之为心神。气在经络通道中运行,通过对各类神经或腺体的作用来体现对解剖生理系统的调控……
至此,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终极之门——<黄帝内经>谜局大揭底》中“图16:藏象、宇宙精气、实践和空间关系”——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所涉及的巨系统,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运,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等五者,每运按照当令的程度分为岁运、主运和客运,主要指藏象系统之五藏的某藏是处于岁、主、客的哪个状态;对应于某藏的某状态,则有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对其发生影响,每气按照当运的程度分为岁气、主气、客气、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这些气在时间空间上对五藏影响的规律研究和预防,就构成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的核心内容。
虽说宇宙空间弥漫着大量某频率的量子及其能量信息,但对人体五藏系统而言,它采集的有益其自身的宇宙精气来源则有着明确的指向——银河系外的二十八星宿:
素天之气:亢氐——毕昴(木气、肝)
丹天之气:牛女——奎壁(火气、心、三焦)
苍天之气:柳鬼——危室(土气、脾)
玄天之气:张翼——娄胃(金气、肺)
黅天之气:心尾——角轸(水气、肾)
来源确定之后,就需要明了精气扫掠地球的准确节奏:中医总结出五运值年,每运值一年;每三十年一纪,每纪每运值六年;每六十年为一周,每周每运值十二年。进而确定准确的接受位置:由于地球的公转——寒来暑往的四季和各节气的变化;自转——昼夜时辰对应的子午流注;偏转——黄道夹角的影响;受太阳系内的太阳活动周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以至月亮盈亏的影响。这种节奏和位置都对来源于河外二十八星宿的宇宙精气在量、在质上使五藏接受宇宙精气产生或宏大或细微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藏象系统的关怀如此极致,令人不禁对中医叹为观止。
可以看出,内外部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匹配程度将直接影响着人体阴阳平衡状况。不平衡时,人体解剖系统将成为人体藏象系统维护自身平衡的首要释放出口,并以此释放提示两系统重回平衡的调节走向,这个释放即是人们常见的身体不适等症状。这里的平衡及其发展按照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所揭示的规律进行,人们依据对此规律的认知和掌握进行顺应规律的积极介入,介入的手段即为中医之针、灸、药甚或医患藏象间的直接作用。
至此,借由《生命终极之门——<黄帝内经>谜局大揭底》的“一个核心两个关系”大致描述和再次确认了《黄帝内经》所展示藏象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内外关系;经由《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的体证揭示了部分经气更为精准的注循规律;通过《场导发现——生物电磁波揭密》主证和《生物场效应医学——康氏信息医学》和《念力的秘密——叫唤自己的内在力量》侧证了无形无相之藏象赖以持续和发挥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量子所携带和集成的能量与信息——的概貌。
可以看出,有别于单纯实体解剖下的人体之肉体,上述藏象系统、解剖系统各自内在结构及其同宇宙自然环境的交通互动,展现出一个更为接近本质的人体基本结构。
在上述的基本结构下,“常先身生”的藏象系统和人体解剖系统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自从“……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分别代表阴阳的解剖系统和藏象系统开始结合,除“人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之外的时期,两者共存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
在该生命周期中,属阳的代表着生命本质占主导地位的藏象系统,制约规范着属阴的代表着生命现象而居次地位的解剖系统,对比前六识“眼识(视神经系统)、耳识(听觉系统)、鼻识(嗅觉系统)、舌识(味觉系统)、身识(感触系统)和意识(神经中枢——脑和脊髓等)”,藏象系统呈现出无形无征的隐匿特点,故称其为“藏”。它和解剖系统发生作用所显现出的表现或征兆,也即是藏象系统工作状态的反映,即为“象”。
在《黄帝内经》中对精神类型的划分:
“神魂魄意志”对应五藏,称为阳神;
“喜怒忧思悲恐惊”对应大脑,称为阴神。
“人有五脏(藏)化五气,以生(控)喜怒悲恐惊。”可以看出阳神对阴神的实际根源性作用。那么链接阳神和阴神之间的纽带是什么呢?
上述讲到,梦与藏象系统的节律是一致的,“阳动则梦”,“梦者魂行”——阳气渐长,梦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在太阳出来的前后达到顶点,而奇经八脉中运行的主要是阳气,督脉直入大脑,主睡眠,主情志;而大脑情志的巨大波动也会通过奇经八脉影响阳气的消耗,进而影响藏象五神,也即奇经八脉是作为藏象五神和大脑神经之间的沟通渠道而存在的。从这里大致可以推测,奇经八脉尤其是任督二脉对应着末那识,而末那识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亦步亦趋的“既恒且审之思量”。
因此,八识的前七识和解剖系统以及梦的机理有相当大的吻合性。
藏识同藏象五神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一方面由于双方均具“藏”的特点,其功能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前七识以及五藏经络和神经系统表现出来的,中医有关五藏神、任督二脉的症状表述极少,大多以十二经络所体现出来的表征间接描述的,而八识的各自特点则主要是通过五十一心所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则由于佛学和医学二者各自应用领域的侧重不一,即便有相通之处也难以一一对应。但总体上,八识所展示的识、根、尘、色、心所等内容,大体上是藏象系统和解剖系统与环境作用时的功能、联系、表征的总概括。而且两个系统的总体架构是确定的,下一章将通过《易》形成机理的研究来进一步印证该架构。
下面引用唯识八识理论中的五十一心所,初步比较藏识和藏象五神之间的某种一致性,即便略显牵强,权作引子,恭请读者做更深入的研究。
在唯识八识理论中,把五十一心所分为六位:
1、遍行位五:触、作意、受、想、思。
2、别境位五:欲、胜解、念、定、慧。
3、善位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根本烦恼位六:贪、嗔、痴、慢、疑、恶见。
5、随烦恼位二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6、不定位四:悔、眠、寻、伺。
对应的心王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藏识,细化对应到五十一心所上:
1、前五识,对应的是:不定位无,随烦恼位或有或无;
2、意 识,对应的是:涵盖全部六位;
3、末那识,对应的是:四根本烦恼,五遍行,六个随烦恼,加上念、定、慧和惛沉;
4、藏 识,对应的是:仅有遍行位五。
藏识之“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最典型的特点是“恒而不审之思量”。回顾《黄帝内经》,以五神为主的藏象系统,除接受宇宙之精气和解剖系统所积聚的精气供养外,剩下的就是把不平衡向解剖系统进行转嫁,并以此维持自己稳定与平衡,同时也以巨大的调节能力恢复解剖系统的不平衡状态,保障着两系统的稳定与平衡,这种看似自私自利不作为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和五遍行所指向的特点极为类似。
从佛学八识、藏象解剖以及“……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等所表述的人之生命结构可以看出,各家的研究侧重和应用方向都有所区别,但在总体的生命结构上是一致的。也即,总体上儒、释、道、耶、穆、苏在人之生命的认知上都是完整的,但因背景所限,各家在人之生命结构的交待上也表现出或简或繁、或清晰或模糊、或术语或俗语的特点。所以,针对人之生命结构非常细微的界定及其表述形式,因视角、层次、立场、背景、语言等的不同而体现出巨大的差异,是正常的。但为了实现人之生命如何更好地生存、发展和提升这个最高目的,各家提出的原则性要求(如“克己、为己、止己、止于义”之“克、为、止”)都是为着上述最高目的。
因此,一方面各家学说所提出的原则性要求在实践中应被视为最关键的要素,而这些原则性要求的体系化和结构化模式,也就构成了各家关注人之生命时的基本思维方式。这些基本思维方式的延承与发展也就成为各区域人们人文传统的源泉与核心要素,后续的探讨也主要是围绕各自基本思维方式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而行文的;另一方面,描述人之生命结构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而分别从自然的实际载体、生命的表现形式和人文的遵循原则等三个层面进行总结,则可以大致搭起一个理解人之生命结构的总框架,而《易》正是起这个作用。
当然,当今的科学实际上在自己都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已经从人体解剖系统一脚跨进了人体藏象系统。只不过,科学只是把它当做“唯物”、“物理”或纯粹的理论物理去研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内容居然是和“人”直接相关的,是科学之所以得以研究下去的最根源动力,真是日用而不知。并且这里的跨入表现为一种探索摸索、一种非自觉、一种获得主流方法地位后的固执、排斥和唯我独尊、一种闷着头在自己的逻辑圈内转悠,藐视、不屑、不理会甚至打压科学以外古圣先贤已有的高度和提示。显然,这并非是科学的态度,而离真正的科学精神则是更远。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