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维方式》
——研览儒、释、道、耶、穆、苏、第五项修炼……的共性、差异及其适用边界
第四章 易逻辑描述生命总规律
今日关键词:三旋坐标系、八卦相错、兼三才而两之、周流六虚、易逻辑
第二节 自然之易
还是回到孔子的表述里面去: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
“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里的“吉凶”也只有“其降曰命”之后的人才具备这样的价值判断,因此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一致的。那么,承载“其降曰命”和“趋利避害”之最重要最典型代表的“人”(至少对地球人而言是如此),是综合而深刻地体现涵盖“其降曰命”之上至“阴阳”以至“大一”,向下以至“眼耳鼻舌身意”所现之具相实相的“惟精惟一”的各种因缘或关系具足的小宇宙。这个小宇宙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三位于一体的综合特质,描述这种跨层次全领域的学问才是真正的“人之道”,而对此真正“人之道”的模型化总结和表述才是究竟无漏的全统一模型。这个模型即是“易”。
首先,在“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这个层面。
“澄然湛寂、寂然清净”的“大一”暂且不表。之所以不表,在于“大一”或太极是没有约束的状态,无可描述。很多人以简单的、“空空如也”的一个圆描述之,也可。后续会讲到周敦颐之《周子通书》中的“无极而太极”,其在太极前凭空加了一个前提“无极”,其实此加也是虚加,权且看做重复即可。
那么,在天地阴阳这个层次,阴阳鱼模型恰好地表述了“分、转”这层关系,阴阳双方的互相涨落,“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基本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下图所示:
试着把上述阴阳鱼运动旋转起来,特别是快速旋转起来,天地阴阳之间的差异渐次消失,体现出一片混沌以至澄澈的局面,这个混沌即“一”,“一”之极的澄澈静寂状态为“大一”。这是约束最弱的状态。
其次,在强约束的牛顿经典力学模型里面,因约束强而始终如一的“质量”是以抽象为刚性质点的形式出现的(即便后续又在实际应用中以柔性或弹性等放宽其约束,也改变不了其刚性质点的基本性质)。结合欧几里得几何,其适用笛卡尔直角坐标系去描述一个质点的空间位置及其运动轨迹,其与球面坐标系等参照系形式之间都可以通过坐标变换而互相表达,而且直角坐标轴之间也不一定非要相互垂直,但其最终表现出的实质是一致的。
那么,描述刚性质点即是描述我们日常生活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实体性三维空间。至于时间,它本质上是随空间结构的变化或运动而引起的错觉和假相,也即时间是依附于空间的变化的,时间的流逝实际源于结构或相对位置的变化,并非是独立的因变量。如下图直角坐标系,各方向分别以OX,OY,OZ表示:
那么,上述居于该空间的刚性质点在每一个坐标轴上无非是正负两种方向可能,也即通常所说的两个自由度。每增加一个维度,就有两个自由度出现。也就是说,从只有一个坐标轴的直线,在线坐标上该刚性质点有两个自由度;再增加一个坐标轴,则成平面,那么在平面坐标上它总计有四个自由度;如若再增加一个坐标轴,则成三维立体空间。那么在三个坐标轴(OX,OY,OZ)所组成的空间上,该刚性质点无非有6个可能方向或自由度。而由此,该刚性质点有且只有8种基本状态。如下表所示:
把上表所示的三坐标、六自由度、八状态的矩阵,向左扳倒,把其中的正号“+”换成阳爻“——”,把负号“-”换成阴爻“--”再重新观察它,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八个卦图就呈现了出来。在上述刚性质点所在的三维空间里,由于其封闭性,因此任何质点所处的状态都在这八种基本状态之间进行演变或转换。也即任何属于这个空间里的运动不管看上去有多么复杂,描述它都不超过这八种状态及其组合,并且也只有这八种基本的状态类型。其标准的规律则如以上圆形封闭图例所示,是谓八卦图,且为先天八卦图。
当然,在上述笛卡尔直角坐标系所描述的三维空间中,也可以通过下述一般物理计算的方法得出。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该论证所讲述的“宇宙”是指我们通常可观察的三维空间,也即是现代物理学概念体系内所谓“低速宇宙”之界定下推导出的结论:
第三,上述欧几里得几何下的刚性质点,描述了经典物理学领域内有质量之实体物质的空间特性。而爱因斯坦统一了时间和空间,在“质量”并非始终如一的情况下,目前面临着能相和形相统一的需求,因此,刚性质点的假设必须被突破。
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和逐步深入,渐渐在拨开那神秘的面纱:关系实在的基本结构——宇宙弦(至少是目前最高的科学认知),如果具有更大的振动能量,它表现为粒子性质的“自旋”状态更为明显,因而,“自旋”本身即是一种结构。其中,在《自然杂志》杨振宁的《自旋》中只是回顾了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始于康普顿的“自旋”可能性猜想,但对“自旋”究竟是不是一种“结构”并无定论。
而王德奎的《三旋理论初探》,则天才般的在欧几里得几何对刚性点的定义情况下,补充了三条公设:
1、圈与点并存且相互依存;
2、圈比点更基本;
3、物质存在有向自己内部作运动的空间属性。
以此突破刚性质点下的笛卡尔直角坐标系,为之前不能有效描述量子态下的宇宙弦,发现了一个有效的参照系,这也是《三旋理论初探》在探索整合古典与现当代物理学工具研究上的逻辑起点或最基本假设。基于此,其定义了自旋是这样一种结构:在转轴或转点两边存在同时对称的动点,且轨迹是重叠的圆圈并能同时组织起旋转面的旋转。以这种“结构”描述类似圈态的客体,即类圈体,它存在三种自旋:
面旋:指类圈体绕垂直于圈面中心的轴线作旋转。如车轮绕轴的旋转。
体旋:指类圈体绕圈面内的轴线作旋转。如拨浪鼓绕手柄的旋转。
线旋:指类圈体绕圈体内中心圈线作旋转。如地球磁场北出南入的磁力线转动。
上述面旋、体旋和线旋合称三旋,组成三旋坐标系。该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相互独立,并在一定条件下依存于一体,属于独立于直角坐标系之外的一个新的参照系,由于层次性的差异,两坐标系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和变换。通过比较两坐标系:
直角坐标系由于其具有宏观上的尺度,其外向性比较突出;
三旋坐标系由于具有自旋的微观特点,其内向性则非常显著。
借助上述突破刚性“点”并大胆规范“圈”的思想,以这两类形式的区隔,规定三旋坐标系描述“关系性实在/存在”之内在运动的空间属性;直角坐标系描述“实体性实在/存在”之外在运动的空间属性。而本质上,“实体性实在”只不过是在更大尺寸上表现出来的“关系”,只是这种关系在宏观层面表现得相对明显,在一定时期内其特定属性的维持也是相对稳定的;但“关系性实在”具有决定性内因作用,使得属于表象的临时的“实体性实在”没有万古不变之永恒特性。上述的层次性,使得必须用两者相互独立且依存一体的坐标系去共同描述“实体和关系性实在”或“客观实在”的空间属性。其坐标分类方向如下:
基于直角坐标系,根据方向判定,X轴、Y轴和Z轴分别有正向(+)和反向(-)或顺向(+)和逆向(-);
基于三旋坐标系,根据手征判定,面旋(S)、体旋(V)和线旋(L)分别有正旋(+)和反旋(-)或左旋(+)和右旋(-)。
那么,在三旋坐标系下,依据前述同样的原理,同理可以得出三坐标、六自由度、八状态的矩阵表,也同样有八个卦图,由于宇宙弦的封闭性,因而也可表现为圆形的封闭图例。虽然两者都具有八个卦图,但只是逻辑形式表达上是一致的,并不意味着在实际的具体形态表达上也是一致的。三旋坐标系为内在、关系性空间运动属性的描述,直角坐标系为外在、实体性空间运动属性的描述,两者相互独立。当然,对于同时具备内在和外在,关系性和实体性实在于一体的事物或生命形态,那么两者的结合共同构成一个崭新的完整的有关“客观实在”之空间运动和存在属性,典型如“人类”之“精神和肉体”。
由于三旋坐标系主要体现整体空间的内在属性,而直角坐标系主要体现整体空间的外在属性。因此,就有三旋坐标系下的先天八卦为内卦或为下卦,为内因,为本质,为隐性的,为暗在系;直角坐标系下的先天八卦为外卦或为上卦,为外因,为表象,为显性的,为明在系,而针对同时具备内外卦、内外空间于一体的事物而言,那么就有“内卦为体,外卦为用”之说,并以此内外一体性的规则来表达“大一”之后的整个空间属性。
显然,上述内外一体性结合是三旋坐标系所代表的八个卦图分别与直角坐标系所代表的八个卦图一一对应的全排列、全组合,该排列组合的结果就成为典型的六十四卦图例。这种反映内外空间属性一体性的客观要求是之所以“八卦相错”、“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错综复杂”而形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的起因。
为什么必须要经由这种两类八个卦图一一对应的全排列、全组合?
一是,关系性实在和实体性实在本身在宇宙自然中就是两个层次,而实体性实在也是某种大尺度上的关系性实在,在表现形式上关系性实在为内在属性,而实体性实在为外在属性。因此,其一体化也是应有之义;
二是,唯心和唯物在现实世界中之人这个对象上分别对应着“精神和肉体”,它们在人这个对象上完美结合在了一起,并体现出精神(思维)引导肉体,肉体影响精神(思维)的特点。这种内在和外在,引导和影响的互动规律,即是“八卦相错”所形成六十四卦所呈现出来的一般规律。
再次提醒,上述“兼三才而两之”之“两”即是指三旋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这两类空间属性,而所谓的“三才”则是指在两类空间内各自有其逻辑和现实意义上的“天地人”之三才称谓。通俗解释即是三旋坐标系之空间内,有类似“鬼神”及其上这类生命形式,在这类生命形式的背景逻辑里,有其背景逻辑和现实下的与“天地人”之三才相似或类比的称谓;那么在直角坐标系内也同样如此。而对于“人”这类集两类空间属性于一体的生命形式,就必须“兼三才而两之”,否则组成内外卦相结合的六十四卦之六爻变化规律也就对其不适用。
王德奎在《三旋理论初探(P11)》中综合三旋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混合了点和圈的考量,但并没有把两者分别作为宏观和微观、或实体性和关系性参照系典型去描述),基于黎曼几何穷举该内外一体之空间的特性,共计62种状态,也是目前量子学界公认的。
其推理步骤如下:
“四维空间黎曼度规张量矩阵之描述了中性的点,而三旋是包括了点的阴性与阳性的Ψ和Ω。如果用类似黎曼度规符号建构三旋度规,根据排列组合和不相容原理,三旋可以构成三代共62种自旋状态,即需要在每一点引进62个‘数’。”下表为其三旋规范符号动力表:
显然,上述62种状态是现实中可以推演并可以被验证的状态(但尚有最后一种自旋为零似乎像幽灵一样的希格斯玻色子未被验证,仍处在假设和预设状态),至少依据黎曼空间下的排列组合与不相容原理是如此。而根据“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和“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原理,至阳或纯阳和至阴或纯阴,这两种状态则在一定程度上可推测但不一定能被验证。除非修正甚或突破黎曼几何,或许在绝对零度附近时能对这两个状态了解得更为透彻(当然,在理论想象当中估计在宇宙大爆炸前或宇宙坍塌后的那个“奇点”附近可能验证得到,如果那个“奇点”存在的话),而目前整个粒子物理学界对“独阳”和“孤阴”这两个状态的研究还远未纳入视野。因此,“大一”之后的整个宇宙的所有空间特性,实际上有64种状态,也仅限于这64种状态。这六十四种状态涵盖了两个参照系及其内在关系,融通了二合一空间内的所有空间特征,并以“周流六虚”的“阴”“阳”消长为基本动力,展现出内外卦之间、六十四卦之间、每卦六爻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
这里的“周流六虚”实质上是描述上述两个相互独立且并存一体参照系的空间基准之面旋(S)、体旋(V)、线旋(L)和X轴、Y轴、Z轴上,这三三之两而六者的变换表现形式反映到“易”的逻辑表述样式上,也即“六爻”——“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在正旋(+)和反旋(-)或正向(+)或反向(-)这个被抽象为“阴”“阳”两种力量的交替下,也即“爻变”或“爻动”,所演变转化的状态描述。
在张吉成《<周易>内涵的象数理论体系》一文中,对此“周流六虚”规律有一凝练简洁的总结——“动进回蓄”:
1、阳进阴退,变爻——阳爻数进,是阳爻动入于前面的阴爻位,并将其阴爻转化为阳爻,于是产生了一个新阳爻;而于原阳爻的爻位,由于阳爻已动行离去,形成无阳之爻位,无阳即阴,故而原阳爻转化为阴爻。用动态的眼光看,阳爻动进是一幅阴阳交替、阳进阴退的画面,即阳爻动行于前,阴爻退变于后。
2、回揽蓄阳,补位——阳爻动进,于数理言是数进使然;于易卦看又是阳爻居于上爻位,满于上爻位,盈溢而下。由于阳进阴退,阳爻动进之后必有阴爻生成,有阴则未盈,阳爻无可溢下、无力连续前行。因此,阳爻每一次动进之后,都需要回揽补位、蓄积阳力,以便阳爻再一次满于上爻位,以利阳爻再一次前行。
两先天八卦组成的六十四卦之六爻上的“动进回蓄”和在“二进制”序数中“0、1”的交替表现是一致的。下图是以先天八卦的三爻卦简单示意“动进回蓄”:
至此,如下图所示的六十四卦,囊括了“宇宙爆炸后和坍塌前的两个“奇点”之间(暂且搁置成立与否的争议)”或“大一”之下宇宙空间所有的基本状态属性,无论宏观或微观,也无论什么表现形式。而每个状态属性特征的总结和概括则如每个卦辞所类比描述,每个状态自身空间属性变化的特点则如每个爻辞所类比描述,只是那些卦爻辞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世俗气息去辅助理解:
再回顾“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整合前述阴阳鱼、内八卦、外八卦和六十四卦模型,则可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完整“人之道”总体逻辑模型:
也即,“易”之基本原理及其模型图例的来龙去脉即如上所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