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系列文章阐述了中国文化是物质主义的:
其主要标志是世俗权力至上,功利性强,经世致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其现代性表现);
文化认识论基础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理性思维,不相信经验以外更高级的人格化的精神世界;
对人类外部世界的哲学抽象认识,以老子的“道”为主要代表,老子的“道”形式上玄之又玄,但是这种“玄”是因为中国文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是以人格化精神的方式;
由于没有人格化的精神坐标体系,因此外部世界认识必然是纯粹物质性的“道”,它和人类精神理念及意志没有统一性,是矛盾混乱无绝对性的客观精神;
外部世界失去了精神绝对性,就必然是莫衷一是,“玄之又玄”;
“道”的唯一有意义的精神认识规律是大而化之的矛盾规律;
矛盾规律既是人类最一般性的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又契合了“玄之又玄”的自然观,为它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论基础,实现了中国文化矛盾哲学精神的内外逻辑一致。
这种立足于矛盾的最普遍认识,是将外部世界归为矛盾性(阴阳)的“玄之又玄”,从而认为认识外部精神世界是徒劳无益,进而一笔勾销和放弃对外部世界进一步精神认识的一个根本原因;这种放弃的结果,是中国的科学精神无从发展的一个原因;这种绝对矛盾的认识原则,是中国文化模糊性思维(难得糊涂的思维)的最终认识依据。
中国文化的模糊性哲学精神,实践中表现是精神迷茫即明显不可知论的倾向,由此导向信仰薄弱及顺其自然性的听天由命,由此发展为中国文化的保守和僵化。
“人算不如天算”、“聪明反被聪明误”、“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今朝有酒今朝醉”,以及迷信和算命文化广泛流行,以及《红楼梦》等表达的诸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透人生的思想,都是中国哲学不可知论及相应的人生虚无价值观带来的各种文化实践形态。
老子和孔子的“道”有区别(我已有专文论述),但是在更高意义上,他们的“道”都是中国文化最高精神的最基本属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体二用,他们的文化职责,分工明确、逻辑连贯、相互依存。
老子把人格化精神锁定在人类世界自身,人类外部世界是纯粹物质精神,它的精神运动是机械循环的周而复始的矛盾发展,这样就从自然哲学的立场,论证了不存在超脱人类的自然偶像(对比基督教上帝偶像的区别),客观上就是论证了世俗权力至高无上的超脱一切自然权力的束缚,因为外部世界没有更高的人格化精神权力的存在,这种认识正是为孔子圣人王道天下的政治文化构建了自然哲学的基础。
老子否定外部世界具有人格化精神,那么自然而然老子就会从人格精神对立面——纯粹物质的角度去认识外部世界的精神(运动规律),老子认为物质最普遍的精神就是矛盾,而人类最后也归为物质,因此人类也必须服从最普遍的物质矛盾规律。
老子主要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论证人类必须服从外部物质世界的矛盾规律。
老子排除了人类以外的精神偶像,孔子把这种认识作为自己思想的前提,比如孔子只是象征性的认为超人类的精神偶像莫须有,即他讲了一句很著名的话:“祭神如神在”,这句话是中国文化模糊性思维的一个经典,而模糊性思维则是物质性文化的特征。
因为,相信“神”的文化对“神”是彻底的最高信仰,绝不可能说出“神”如同存在这样投机权宜性的话,如此讲,实际是不坚信,不坚信就是有怀疑,有怀疑就根本不会信仰,事实上孔子是不信仰“神”的。
老子、孔子无神论(所谓有神论,认为存在超人类的人格化绝对精神,即它与人类精神有统一性)的哲学立场是一致的,当然这并不是他们个人的理论发明,实际上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理论概括。
其实,无神论的中国文化思想,早在《易经》中就已经旗帜鲜明。《易经》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句话表达了中国文化的最高精神,而这个精神恰恰是和有神论思想沾不上边的。
它说明君子命运由自己决定,天和人不相干(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和人各自独行其是,各自遵循奋发自强的生存规律。我们这一代人熟悉的“天不怕,地不怕”、“人定胜天”等文化口号,都是发源于中国文化这种无神论的传统,只是把无神论思想认识过头了。
那么“天行”的“健”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君子”的“自强不息”的发展规律是什么?《易经》实际上已经用阴阳矛盾规律去说明它们。
而老子的《道德经》是承上启下,对中国文化矛盾发展的世界观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建立了矛盾物质发展宇宙观的哲学体系。
孔子对中国文化人与人道德关系的认识,进行了思辨性的理论概括;老子在更宏观意义上,对中国文化天、地、人关系的认识,进行了思辨性的理论概括。
老子、孔子思想是中国文化“道”的两大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彼此有别,彼此依存。
如若说老子思想主要在解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么孔子思想主要在解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如果中国文化不是像老子论证的那样是无神论,而是有神论主导中国文化,那么结果会怎样?
可以断定中国文化就不会出现以世俗道德为核心的王权礼制政治思想,也就是孔子的思想无从谈起,这就是证明老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逻辑前提,也就是有了“自强不息”文化属性,才有“厚德载物”文化的属性。
“君子以自强不息”,说明中国文化不相信人类以外的精神力量,没有上帝创造世界的认识,也没有把人类外部的宏伟世界作为自己的主要认识对象,中国文化专注于认识人类自身经验性的实践。
那么人类自身实践主要规律是什么?是矛盾!
老子思想因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最为深刻、系统,因此老子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代表。
认识人类实践规律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利益,那么矛盾规律的意义对于人类有什么意义?
这种认识意义就是中国文化中庸之道产生的根源。
为什么?
因为矛盾的世界观,必然会产生协调中和矛盾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中庸之道,就是和谐,相应政治理想就是采用中庸公平的方法而实现天下太平。
中庸之道是矛盾认识论的结果,中庸之道在政治文化上表现就是“厚德载物”,所谓“德”就是中庸的精神。
因此,可以辨析如下思想链条:“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服从于物质普遍性的矛盾规律,因此,老子把最普遍的矛盾精神作为思想认识对象;矛盾认识的意义在于驾驭矛盾,驾驭矛盾的方法就是平衡矛盾,这种平衡术就是中庸之道,因此,孔子沿着老子揭露矛盾的文化,发展为解决矛盾的文化。孔子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矛盾平衡术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服务于人类社会,就是仁和德的文化,因此孔子思想是对“厚德载物”思想的直接继承,并且体系性的理论说明,让它发扬光大。
因此,老子思想核心是矛盾认识论,孔子思想核心是应对协调矛盾的中庸之道,他们之于中国文化是血肉相连,唇齿相依。
老子是侧重认识矛盾的斗争性,孔子是侧重认识矛盾的统一性。
老子通过揭示功利发展虚无的结果,来晓以矛盾斗争的利害危险;而孔子通过仁爱思想激励人心向善,来达到矛盾两方的和平共处和双赢一样的皆大欢喜。
老子是中国文化红脸,孔子是白脸。
老子思想事实上是中国政治运作的文化,孔子则是政治虚拟性的“宗教”信仰意义的中国文化(但是儒家绝不是宗教)。
老子是中国文化斗争规律的教科书,孔子是仁爱克己中国文化的教科书。
和人类任何文化一样,老子孔子文化都是围绕认识人性的善与恶。理解他们的思想,善恶价值判断的立场是唯一的钥匙,然后再四通八达,去理解中国文化物质性、功利性的形形色色。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