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道论》,揭天道之秘,识老子天机。
看真实的老子,实际的天道,道德之真谛,道生的一二三。
原创《老子天道论》何谓正道
肖起国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运而生德,德是道的功用,德联系天地万物,作用于天地万物,故行天道者惟德也。
正道即天道,天道即无为,无为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欲识人间正道,必须先认识实际的天道,那么天道是什么?
一、认识天道
道与宇宙同生,与宇宙共同成实,道与宇宙同运,道在自然中,道与宇宙
不可分离。
1、认识道,必须先认识宇宙,宇宙的存在的条件是:
(1)、有范围—整个的宇宙,完整的橐龠。
(2)、有运行—整个宇宙都在运动之中,宇宙的运行产生时间。
(3)、有物质—谷神、玄牝和世间万物。
(4)、有生命—宇宙的生命和万物的生命,这一切的总和就是道。
道与宇宙自然为一体,道是宇宙自然的生命,道是宇宙自然的灵魂。
道就是生命,有了道才有生命。生命中有道,道是生命的灵魂。
道无处不在,但是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道主导一切,又不仁不害。
2、天道的原则
天道运行的原则是什么?老子在几个地方特别强调了“天之道”,就是天之道的根本运行原则。
(1)、自主、自立、自动原则: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2)、自在原则,“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自然原则,利他原则:“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程序原则:“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5)、平衡平稳原则:“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警告“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道是运动的,运动是道的生命。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取决于动力,动力的持续必须有能量的来源。
运动的发生取决于运行的启动,运动的启动取决于初始运动发生条件的出现,运动的持续取决于造成这个运动的原理以及不断的产生的动力的来源。
道的功能无所不包,道的重要性无与伦比,但是都取决于橐龠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和道的大、远、反的运行,这种运动就产生了道的一切,这种运动才是道的根本,这种运动就是道的生命。
是这种运动产生了宇宙,产生了宇宙的运行,产生了阴阳,产生了五行,产生了五行之德,发生了生命、归根、复命、万物芸芸。
宇宙存在就是道的运动的存在,宇宙生命就是保持运动存在的条件,保持运动存在的条件就会天长地久。
二、人间大道的原则
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无为就是天道之为。
圣人处无为之事,为无为,为天道之为,为圣人之为,举低而抑高,则上中下各安其位,各行其职,各尽所能,则天下自定,如此则无不治。
有为者即属于按不合天理的主观意志办事,好大喜功,劳民伤财,逞强好战,把君主个人意志强加于天理人情之上的蛮干。
1、圣人的自身条件:
(1)、以百姓心为心,德善,德信,慈、俭、慎为,以使其德乃普。
(2)、圣人不积,为而不争,有德司契,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以保证社会公平。
(3)、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属于为无为的内容。是统治阶级实行的符合天道之理的政策。以达到民心平和的目的。
2、施行天道的条件:
(1)、符合天道的组织体系,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规范而有力的运行机制,“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3)、保证公平的调制机制,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可能有人对于“抑高举低,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属于无为的范畴而不理解,既然有损有益那不是有为了吗?老子认为,合天理之为就不是人们的主观意愿之所为,合天理之为就是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抑高举低,损有余而补不足”是符合天理的行为,那就是无为,是天道之为。
损少数之有余,补多数之不足,老子并不会感觉不合适,因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
圣人是天道在天下的代表,圣人所作的一切就是道所运行的一切,圣人没有自己的利益,上德不德,故与道同在。
圣人的行为符合天道,行天道之为,是为正道。
3、行天道、行正道,必须是主动行为,必须有主观愿望,就是德的体现。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洞悉人心,人类不会自觉的实行天道,实行天道者惟圣人也。
人类不会自觉地按照天道行事,老子透悉人性,自由主义是行不通的,天下正道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唯有圣人能够担此重任。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明确了天道之后,圣人就是决定的因素。
老子在这里两次强调了天之道,强调了天之道的“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一方面强调无为无不为,另一方面又强调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且强调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天之道,这就说明,损有余而补不足、举低抑高就是属于天道无为的重要内容。
如果道的这种控制机制失去了作用,那就走向了物壮则老之路,就是走向了“僵硬者死之徒”。
五行之生克乘侮就是这种张弓机制的具体体现,就是抑高举低,就是损有余补不足的正确实施,就是天道之德的平稳运行,这样就可以使天道的运行呈现为完美性。
老子的天道观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社会观是“上德不德”“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德善、德信,人道观是“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德是道的最基本的特征,五行之德是阴阳之德的直接体现,万物之德是五行之德的运行结果,所以德就主要表现为阴阳之德、五行之德、万物之德,这一切都是天道之德。
生命就是道的运行,生命就是德的存在,有行动就包含有德的成分,就有德的运动,就有德的增减。没有行动就没有德的变化,德的增减。德在生命中存,德在运动中求,德在实践中体现,德在自然中作用,德在行动中损益。
三、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周易系词上传第八章》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
人生天地之间,气交之中,其言行与天地相感相应,非顺即逆,此即德之所在,德之增减也。
为何其言会于千里之外或应之或违之?是其共同顺于道或者逆于道也,是其共同合于德或者不合于德也。同顺于道者道予以助之,同逆于道者道予以逆之;合于德者其德增,不合于德者其德损,能不表现出应之或违之吗?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就是后天之德的定义,按照道德的标准行事,就体现了后天之德。“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这就体现了,后天之德的增加就会增加自己的先天之德,后天之德的减损也会减损自己的先天之德。这样也就“走正道天载之,走邪道天弃之”了。
道自运行,天自运行,不可改变,秉其性者方为有德,是为先天之德,先天之德者必顺于天道。所差异者后天之德也,具有后天之德者人类也,故顺于道者其后天之德增加,逆于道者其后天之德减损。
故顺天道者昌,逆天道者亡,实非虚言。
从事于道者,他会不争、无忧、为善。有德者天亦佑之,此非迷信,乃是有德者顺天之道,与天道共振、共鸣、共协调,天道助人成功。人行天道,天亦助其一臂之力也。
人遵天道,天道助人,如顺风航船,人之用力未增,而航行之速倍增。如逆风行船,其用力虽大,而其速倍减,因失道而损其力。
所谓有德者天亦助之者,人遵天道,人自成功,非天助人,实为人顺道,顺道乃人自助也。
道亦喜顺而不喜逆,道亦喜助而不喜损。如果世间之人过度的损道败道,毁坏自然,则道亦有亡日,可不醒悟乎?!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