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经历着清贫的睿智(代序)--------
祈祷放行(序二)----------------
为老子正名(自序)-----------------
一章 众妙之门----------
二章 美与善-------------
三章 不尚贤-------------
四章 道冲----------
五章 天地圣人
六章 谷神
七章 天长地久
八章 上善
九章 持而盈之
十章 玄德
十一章 无之用
十二章 五色
十三章 宠辱
十四章 夷希 微
十五章 善为道
十六章 致虚极
十七章 太上
十八章 大道废
十九章 绝圣弃智
二十章 唯之于阿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二十二章 曲则全
二十三章 希言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二十五章 四大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二十七章 善行
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三十章 道佐人主
三十一章 兵器不祥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
三十五章 执大象
三十六章 微明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三十九章 得一者
四十章 道之动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四十二章 道生一
四十三章 至柔
四十四章 名与身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四十七章 不出户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五十章 出生如死
五十一章 道生之
五十二章 母子
五十三章 介然有知
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五十八章 祸福相倚
五十九章 啬
六十章 治大国
六十一章 大国下流
六十二章 道奥
六十三章 为无为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六十五章 愚民
六十六章 江海
六十七章 三宝
六十八章 善为士
六十九章 用兵
七十章 吾言
七十一章 知不知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七十三章 勇 敢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七十五章 民之饥
七十六章 人之生
七十七章 张弓
七十八章 弱水攻坚
七十九章 和大怨
八十章 小国寡民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附录:
老子与毛泽东思想
老子与马克思主义
老子与中国文化复兴——--
经历着清贫的睿智
代 序
坦率地说,本书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种着七亩地的家里的主要劳力,每年三夏大忙,秋收秋播村里也少不了他的身影。可就是这位高中尚未毕业的农民,却不时要在高等学府里为号称天子骄子的大学生做些有关老子、《红楼梦》的学术报告。还出过一册名为《世纪的雄鸡》的诗集,和一本自称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的学术专著《社会主义论》。这本邀我写序的是他出的第三册书。
他来到西安已十多年了。起先是免费住在曾经打过工的工地上,自己经常到陕师大去旁听相关的课。或是混进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仅靠假期打工挣的钱作为生活的费用,直到今天,他用自己的存书在电视塔附近的村子开了一家书社,勉强维持住房租和生活费。三十好几的他至今仍孑然一身,家中积劳忧心成疾患有半身不遂的母亲也顾不上回去多多照顾。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都与他无缘,我每次见到的他都是骑一辆二八加重自行车,吃饭呢,他大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家里带来面粉,自己动手做,一切只有一个目的,省下开支,有时间精力,去哲学学术的王国里去趟徉。
他就是陈永利,一个关中汉子,一个陕西愣娃,一个长期漂泊在古城西安的流浪者。
我琢磨,大概是因为陕西,西安这块土地文化底蕴特别深厚,文化氛围浓郁,才氤氲出他这样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怪人。说他是农民吧,他的大部分时间泡在城里,著书立说,为大学生搞讲座,说是专家吧,又没有任何职称,更没有一分钱的经费。我问他既然能花十年时间钻研为何不先搞个文凭找个工作,他倒说:“文凭我所欲也,真理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文凭而取真理也。”问及他的信仰,他说是共产主义、问他是共产党员吗,他又说不是,又云,加人共产党的未必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而真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也不一定非要加人共产党。闻听此言,直让我一个老共产党员感到一阵阵汗颜。
我有位密友,是位周易大师,在他讲课和预测过程中,我受到不小影响,由此深知《周易》研究之难。我的另一位挚友是位著名的中医,同时也是一位不露声色的哲学家。辨证施治使他的医术闻名遐迩,哲学的深邃更是令人望而生畏,然而通过和永利的几次谈话,他给我的印象似乎更“正宗”每当谈及他所涉足的领域,他便立改惯常的沉默寡言,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论证他的观点,很是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如果是一位不了解他的人和他谈话你绝对不会想到这位是一个家里种着七亩地的农民。
我最近所读的一本书中有关于什么样人才是真正的哲学家的论述:一个靠哲学谋生,挂着教授的头衔,高踞哲学的讲坛,读书破万卷,熟记前人的思想,可谓学问高深;另一个人,姑且说吧,只是一个流浪汉,读过不多几本哲学书,比起前者来望尘莫及,但是他天性敏感,热爱人生,情不自禁地思考着人生的种种问题,百折不挠地求索着人生的真谛,要他不这样做,就等于叫他去死。书中认 为后者才是真正的哲学家。该书还提供了一个抛弃坏的哲学家的方法:停止发钱给他们就行了。因为有许多冒牌的哲学家或者为了谋取权势,或者为了混碗饭吃,混在哲学家的队伍里,一旦哲学无利可图,那些冒牌的哲学家就会争先恐后的抛开哲学另谋出路,剩下的是那些真正热爱人生,热爱思考因而也真正热爱哲学的人。这样的人怀着苏格拉底的信念:“一种未经过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贫困也罢,迫害也罢,都不能阻止他们作这种思考。
我不敢也没有能力判断本书的是否能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我却可以断言以他的历程完全可以经的起这种考验。
和永利的相识是在我应陕卫视“开坛"节目之邀做的一场有关高考状元的教育类谈话节目之后,他当时作为一位现场观众,谈话中他的许多观点却与我不谋而合,因此我俩成了忘年交。当他告诉我一直研究老子准备出书之时。我还持怀疑态度。而当他时隔不久拿来初成的书稿邀我做序之时,不由我感到惊奇。
据我所知,《老子》《易经》庄子的《南华经》被合称为“三玄”是古代中国文化中最艰涩难懂的三本书三门学问。自古至今有多少学者对之趋之若鹜,因之玄奥却又望而却步。而如今这个普遍浮躁的社会中,一个仅有高中文化的打工者却对这文化上的至高点发起猛攻,不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以的身份和资历,相信决不会有那家出版社去约他去写可能在计划内出版的书,所以他对老子的研究完全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兴趣,我认为这样的人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
读完全文之后,一个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的老子仿佛站立在你的面前。他不在是那个被宣扬为脾气古怪只知道明哲保身主张复古倒退的老子,而是一个满腔热血,悲天悯人又充满智慧和策略的老子。他时时刻刻关注着人类的未来百姓的疾苦,痛斥着社会的不公,并提出自己建设性的解决意见。通过译文,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仿佛又回到了今天,在为人类的悲惨命运痛心疾首,在为百姓的苦难而愤愤不平。不知是该书的完全进入了两千年前老子的思维,还是老子的思维借助又回到了今天。
可以看出此译文的每一段话都经过的反复推敲。力求译文的准确和语言的简洁。观点上从不含乎其辞拖泥带水,力图用当代思想的精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国外一些著名思想的观点应证老子思想的合理性,发掘其现代价值。
与其他的译文相比,此译文可称为新见迭出,打了许多传统的译法,冲破了许多条条框框,尽管他的理解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毕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视野。
例如第二章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前人大多译为,天下都知道美的东西所以为美这就知道丑了。而本书则译为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美在什么地方之时,才能衡量判断出丑的事物。我赞同这样观点,人只要有一个审美尺度标准之时,才会不断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区分丑恶的事物。
就连著名的研究老子的专 家陈鼓应 先生,也将八十章中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段译为理想国度,人们吃的香甜,穿的漂亮,住的安适宽敞。本书的译文为:人们以自己所食为香甜,以所穿之衣服为美,以自己所居为安适。这种译法更符合老子的整体思想。顾名思义,《老子译析》着重老子的译文和评析,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把握老子的思想,加上了评析部分,另外通过章旨揭示每章的主导思想,这些都是有创见的。每章都加上题目方便读者记忆背诵。
大概就是因为人生无定法,人世间才有了供作家们玩弄笔墨的诸多悲喜剧,而每个人也都将在剧中去扮演各种角色。至于每个人在剧中的表现,也全看自己的能耐了。
我坚信永利总会有人生高歌的那一天。
许建国 甲申初冬·西安
(写序者为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 西安市社科院特邀研究员)
祈祷放行
李 孑
人生的道路曲曲折折,人生的状态形形色色,人生的光环七彩缤纷,人生的终结九九归一。条条道路通北京,什么样的道路不可以探索、冒险、披荆斩棘、劈山削岭、闯关破隘、浴血奋进。我曾为永利着急、担心、点津、教诲,甚至发过脾气,为什么不能自力更生,自谋生计,而要靠东靠西,昏昏度日,竟不知吃饭为第一呢?后来我想通了,他的人生之旅,何尝不也是一条通天之路呢?何尝不可以走下去,直到九九归一的终结呢?无论其过程多么不如人意,多么为人不屑一顾,轻蔑睥睨,多么难以融入主流社会,登堂入室为官府衙门媒体器物公认……但何尝不也是一条人生的旅行图呢?世界上有多少人,就可以有多少条人生之路,何必强求一致呢?
一个高中生,基建队的打工仔,铲灰沙垒房子的泥水匠,突然不打工了,要专心攻读《易经》、《老子》、《红楼梦》。住在大学门外十几年,但却不上大学,不考研,不要任何牌号和包装的自然人、人下人,连外观神态气质也不会赢人的流民。然而他却经常在大学生群里私下讲课、做报告,很受欢迎;而且从西安讲到北京,被怀疑、被驱逐、被拘留、被遣返,但最终谁也无奈于一个土老毛,没有任何名份的地地道道的小农民。可谁知在他的心中,还有着比天高比地厚比海阔比人圣的自述和自鸣得意,似乎上帝真神马克思毛泽东都无所谓,或者他就是他们的真传弟子和第二代巨人伟人。这大概也是小年轻常有的意识规律和过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为了讨口饭吃而跑遍了不少单位,均被拒之门外,因为没有文凭。他不得不回到原来的位置,盲流不是盲流,民工不是民工,共和国极具特色的城市幽灵之一。幸亏东碰西撞,总算认识了几个老人,劝他攻读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去认识一切,研究一切,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存在决定意识,相信他的身世、社会地位和切身经历,学习和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肯定会比那些琼楼玉宇殿堂衙门宝塔金顶上的权威专 家 教授精英们更快更好更真切更精通,至于那些仇恨和反对共产党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变色龙大骗子们,更无法相提并论。当然也有人不相信他能驯服归顺,走上正轨。可事实证明,他还是走进去了,走上了一条光明正大灿烂辉煌的无产阶级战士应走的道路。虽然路途遥遥,万里长征刚刚起步,却也可喜。不过,一切人生之旅都有雄关险阻、莽林山洪、狼虫虎豹、大盗窃贼。绝对不可能像独生子女小皇帝那样捧着骄着一切愿望都满意;绝对不可能像掠夺者暴发户那样开着皇冠奔驰在血汗白骨混凝铺垫的高速公路上撒野横飞;绝对不可能像继承遗产世袭爵位气势磅礴挥霍无度地游戏万物消费人生的纨袴子弟那样称心;绝对不可能像浑浑噩噩醉生梦死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混世生灵般自如自得。陈永利还是要奋斗拼搏,出几身冷汗热水。
他已经出过一本诗文集《世纪的雄鸡》,虽然不成体统,难以归总,但却有不少人欢喜,特别是那极不规范极不蹈矩极不传统的思维和作法,一个特殊的另类——怪异之奇,反引人关切。他独闯天下,投石问路的第一次回音,总算有了。看来,自己踏出一条生路的可能还是有的。现在的《老子译析》,是他出版的第二本书了,虽然不可能尽善,但也有美味。特别是开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解析对照古典精品,有可取之处。确切与否,还可进一步探索研究,因为一切都在进行之中。
毛泽东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到目前为止,一切文明史的书写和“史记”,区别和界碑就在于是否以阶级斗争的观点、以公有制和私有制之分界线和分水岭去鉴别分析判断一切。古人有其局限性,然而今人,凡是用几千年来私有制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意识形态去认识解析诠释评判和书写一切的,凡是为私有制服务的,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只有以公有制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意识形态,用全新的头脑和眼光去看待一切书写一切的,才算是真正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最先进最宝贵最新颖最可佳的,值得颂扬的东西。看看那些繁荣昌盛批量生产的万类煌煌巨著,有几多脱胎换骨逃出了几千年私有观念和剥削阶级的巢臼。说什么伟大著名史诗经典等等,可笑也可悲。陈永利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功力虽然不足,但正在努力,而且在同辈人中,特别是在知识精英之中并不多见,尚难成为方阵和气候,实应珍重。离开马列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去论道诲人,必然误入歧途,实不可取。永利似有所悟,正在苦斗奋进,但愿好人能给让路,宽容放行。
为老子正名
自序
长期以来,许多人一直认为老子代表着奴隶主阶级的没落思想。说他既对现实不满,却又无能为力,既感到自己的没落,但又不甘心这样灭亡。于是幻想开历史的倒车,企图挽救没落的贵族势力的命运。还说老子并非为人民说话,只不过是下了台的旧阶级,对新上台的暴发户的谩骂。我认为这些“罪名”对老子全是不实之辞,起源于对《道德经》的误读,因此,我们必须根据《道德经》原文对老子重新认识。
周国平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中写到:盖棺论定,只适于二三流的思想家,对于天才伟人并不适用,旷世的天才犹为如此,因其本身包含着巨大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为世人的争论留下了广阔的余地。有哪一个独创的思想家,不是在生前死后戏剧性地经历着反复被误解,被重新发现的过程。这样的评论同样适用于老子。
尼采在他的著作无人问津之时悲叹道:“这真是可怕的经历,在我从内心深处发出如此的呼喊之后,竟然听不到回音。”当他预感到身后被他人误解之时,认为有义务、有必要替自己的作传。因此向世人宣告:“看哪,我是这样一个,别将我和任何人混淆了”。在他看来,伟大的思想家正是凭借被误解的程度而成就其伟大的。这样的话也正是老子想要说的,作为历史上善于发现真理的伟大哲学家如老子所言:“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尽管他们的语言、国籍、肤色、时代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体会、对真理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所遭受的境遇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一、孤独的老子对言论被误解发出的警告和悲叹
身处闹市之中的老子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当众人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就象是到风景名胜 春游或到星级酒店赴宴一样兴高采烈,我却对此无动于衷象个不懂事的孩子,不知道该到那里去。众人都有玩不够的赏心乐事,却好像偏偏将我遗忘,我真地就这么傻吗?众人好像什么都明白,惟独我对许多问题充满疑问,表示担心。我和这些人不同,因为我将道德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悉心供奉言听计从。(据二十章意译)
在第七十章中,老子这样评论自己的言论:我的言论多么容易理解,多么容易在社会中推行,可天下竞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了解,认真奉行。言论总是有一定的主导思想,事物的矛盾也会有一个主要方面。正是因为社会上无知的人太多,所以他们无法了解我的真实意图。了解我的人越少,按照道德要求去做的人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这就是那些满腹经纶的圣人生活处境极为艰难的根本原因。他们的理论人生价值往往超越时代,因此得不到同时代人的认可。
天才人物或伟大的思想家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与世人不同的处世风格,因其远离俗世生活保持真我,才能实现人生超越,在认识上具有超时代的收获,而这些无不以他们付出巨大的个人牺性为代价,暂时不被理解是他们的共同命运。
二、“三宝”老子对自己思想的高度概括
老子提出的是社会的原则问题,而不是细节的具体设计,好像在现实中没有多大的操作性。这在急功近利的人看来没有用处(不肖)。
那么,老子为何要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为人处世的宝贝呢?
1、“慈”、爱心,老子曰“慈故能勇”。
仁慈即爱心,是做的人第一大要义。只有一个有慈爱之心的人,才会为他人,为人类的痛苦而感到极大痛苦,大慈大悲便是此意。因为痛苦,才会去寻找摆脱痛苦的智慧真理。因为对人类有无限的爱,才会有为人类幸福自由而牺牲的勇气,才会为天下的共同事业不遗余力地奋斗(歙歙为天下浑其心),这样的人老百姓才会关注他的一言一行,这样的人才会甘心情愿做人民群众的儿子。在他的眼里就没有一样对人类无用的器物,他才会极力地去挽救每一个人,不愿看到任何 一个人受苦受难坠入苦海(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他才会无条件地善待他人,对人表示信任。(德善、德信)这就是老子所塑造的圣人的真境界。(据四十九章)
一个人有了对人类无限的爱,他就会产生为人类而负责,敢于说实话的巨大勇气。因要不怕他人的打击报复,他还必须是个英勇的战士。柏拉图曾说,一个崇高的,能够对所有存在进行深思,为全人类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人,会把个人生命看得很重要吗?爱智慧、爱真理、爱人类就必须有勇气为之牺牲。
2、俭,俭故能广,老子论节约。
注重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节约就是对人力物力资源倍加珍惜,不忍有一丝一毫之浪费,只有注重节约,生产的规模才可以不断扩大,否则扩大生产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
因为节约一个人的消费观才可能是以其所食为香甜(甘其食),以其所住为安适不必过度装修(安其居),以其所穿之衣为美观不用追求什么时尚(美其服),从而才不会对财力物力造成浪费。这些都是外在的感观肢体的享受,不该成为有志之士的追求的人生目标。如果一个人 ,他的情感非常强烈地集中在有关智慧真理正义之类的事情上时,他就只在乎心灵的欢乐。他就不会整天担心着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总之他会放弃感观的快乐,从而去过一种比较节俭的生活。
3、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不敢为天下先”是许多人认老为子不作为,消极保守明哲保身的依据,并以此断定老子胆小怕事。岂不知,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只是策略,最终目的是要“成器长”。把自己的思想理论武器搞成天下最优秀无双的。这就好比两个长跑队员,在比赛中途一般都不会主动领跑,很注重保存体力,到了最后阶段是非冲刺不可的。韬光养晦应该是心里想的不是口头上说,刘备如果明目张胆他对曹操说明此点,恐怕早已成了曹操刀下之鬼,将韬光养晦挂在口中大力宣传,只能证实自己软弱无能不敢抵抗强加的侮辱。这就不能怪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的点子。
三、老子全力塑造的理想人格“圣人”
在老子五千言中,“圣人”一词就出现了三十二次之多,孔子的《论语》中多次提到的则是君子。显然圣人比君子要高一个级别,如果说孔子是个硕士导师,那么老子也许就是个博士导师。现在就看看老子笔下的圣人有何特点。
1、为而不争的圣人
老子在第八十一章明确提出,对于客观规律人们只有认识他,把握它,以之为人类造福。而作为圣人最根本的原则是有所作为,而不要争名夺利(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同时又补充说,一个人只有不争夺计较个人名利,才不会有常人的忧患,(夫惟不争,故无尤)由是可见,老子并非教人处处与世无争,无所作为,而是要有所作为,但不要在个人名利上过于计较,这才是摆脱忧患的秘诀。
2、圣人是人民群众的好儿子,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的为人处世原则效法天地。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的原因是为不仅为自己而活着,因此上圣人就应该为了老百姓而活着,在群众面临危难之时,能够将自己的个人利益抛在脑后,将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这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永远怀念。
在人民的面前,作为圣人必须抱定这样的信念,急百姓之所急,善待每一位老百姓,从来不要想给自己积累财富,为他人做的事越多自己越是感到人生的充实(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爱因斯坦曾提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应看他从社会上得到了什么,而要看他向社会贡献了什么,这与老子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不是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是什么。一个具有这样人生价值观的人,你能说他消极没落吗?
3、圣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
小不忍则乱大谋,作为圣人就必须做到忍辱负重,受得了一时的委曲,则可以保全大局,受得了一时的冤枉,就能够等到正义伸张的那一天。不要仅看到自己的长处,就可以做到处事是非分明;不总以为自己正确,便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不居功自傲,便可以再建新功;不摆臭架子,学问做人方面才可以不断长进(据二十二章译)。
四、什么样的人可做人民的领袖?
这一点对当官的人就是说如何得到群众的拥护,对群众来讲就是如何寻找自己的领袖。
1、一个宠辱不惊不计较个人利益的人
老子在第十三章提出,一个人之所以有太多的忧患,就在于他十分看重个人利益,当他没有超乎众人之上的个人利益之时,他还会害怕什么?他将成为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者。所以一个人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以自己有限的生命为天下人谋永福,如果他全心全意的投入个人的身心,寄托在天下人的共同事业之上;而且这些选择完全是出于自愿,那么这样的人才可配受天下人的重托。
作为当政者不不可图一已之私利而损害天下的人利益,否则就会失去为政之本。(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人民拥护的条件
条条河流归大海,老子以此自然现象得出圣人得到人民拥护的前提条件在于,言下之,身后之。象大海居于河流的下处一样,承认人民的伟大,把自己利益放在群众利益之后。如此以来走在群众前面,人们不会觉得对他们有所损害,不会产生对百姓的重压,那么老百姓都会推举你作为他们的代表,谁也不会对你产生反感,这样你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据六十六章)
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在管理之中不是寻求个人的利益而是寻求被管理者的利益,这样管理的阻力就会大降低,就不会产生暴力抗法的局面这些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根本原因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利益不统一、甚至完全对立。
五、老子高度关注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在群众中的最高威信如何表现?
浅薄的官员会说,让老百姓怕自己才叫有群众威信,其实不然,老子认为只有当老百姓不害怕长官的威严时,那才叫在群众中树立了最高威信。也就是说官民平等,双方无话不谈能平等交流之时,那才叫有群众基础。不要讥笑老百姓所居住的茅屋草舍,更不要讨厌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只有当官的不讨厌老百姓时,老百姓才不会厌烦当官的。作为当官的更应当自尊自爱,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就比老百姓高贵。有的人,总想用讨厌别人来显示自己的高贵,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据七十二章)
2、社会治安不要官逼民反
当老百姓的生活处境到了失去的只是锁链,而得到的则是全世界的时候整个社会秩序就会很快反过来。当老百姓到了活着也是死,反抗也是死的时候,死刑对老百姓就失去了威慑力。所以社会上如果要保持普遍地对死刑的恐惧,那么对于社会上那些为非作歹使老百姓不能安生的人,就应抓住个杀掉一个,看那个歹徒还敢胡作非为。社会上有一个常设机构专门执行这一任务,倘若有人敢于超越职权行使这一权力,也应当把这些人早早除掉,以免引起社会恐慌。这就好比一个人不是木匠却用斧子乱砍,那么很少不伤及自己的手指(据七十四章译)。
3、老百姓负担为何沉重?
老百姓的负担之所以总是减轻不了,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上靠税收生活的人太多太多,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安居乐业难于治理,是因为各项达标政绩形象工程搅扰了农时。老百姓之所以冒着被打击报复的危险上访,是因为当地领导过于追求生活的奢侈享受。这些老百姓都无法生存的问题,难道不比一些人急于提高生活享受的问题更重要,许多人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怎么能一味的给少数人不断加薪。(据七十五章译)
4、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造成的?
自由竞争的趋势总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使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因为人类社会眼下的分配原则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你越是没有钱就越是成为别人的利用榨取的对象。解决防止贫富两极分化产生的途径,只能是用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分配原则,取代人之道的分配原则。人间的分配原则应当效法天降雨露之法,老百姓并没有得到谁的命令,却能够平均地得到雨露的滋润,分配公平了贫富分化就会减轻,人类中的矛盾冲突就不会如此激烈。富国奴役霸占弱国的资源,弱者就只有搞恐怖,富人奴役穷人,穷人就找机会暗杀富人,这些现象背后的祸根是分配不公平,人与人之间不平等,那里有不公平,那里就会有反抗斗争。
5、老子对腐败的痛斥(据五十三章译)
老子心中最为敬畏的是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走在真理的光明大道之上。真理的大道是多么的平坦宽阔,可人们总是喜欢走崎岖的错误之路。朝纲的腐败是多么迫切地需要清除,田地是多么严重地荒芜,国库是何等空虚,而那些当权者,却一个个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坐着高档小车享受着公款吃喝,占有着一生花销不完的财富,他们不是人民群众公仆而是群众的硕鼠,这难道是革命烈士为之抛头颅撒热血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吗?
六、老子对战争的态度
1、战争的危害
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一个依靠真理正义行使权力的国君,绝对不会凭借军事实力的强大,迫使强奸天下人的意愿,以服从自己的意志(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因为战争总是给人类造成极为恶劣的后果。烧杀抢掠的军队过后,大片的土地荒芜,发生过大的战争过后往往伴随着灾荒瘟疫的流行(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见于战争的大量损毁人力物力的危害,在老子眼里,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先进的军事武器是对人类有不祥之兆的杀人利器。人们应该对此表示讨厌反对,军事手段不是正人君子常用的实现目的途径,不到万不得一之时莫要动用,即便是用军事手段达到了目的也不要过于高兴,如果将杀死他人当作人生美事,那么此人就是一个以杀为乐的人,一个以杀为人生乐事的人,怎么会得到天下人拥护爱戴呢?(据三十一章意译)
2、战争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贪婪
在一个理想的能够按照真理正义的原则办事的社会,天下太平战马不必在沙场上奔驰征战。人们仅用战马的大粪以肥农田,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无道社会,人类陷于战乱之中,可怜的战马在战场上生下马驹,这一切都是因为统治者贪得无厌,过失有比无尽的贪欲更大的吗?,灾祸还有比不知满足的野心严重的吗?对于一个有知足之心的人或国家,他常怀满足之心,就不会有吞并占有之心,就根本不会成为战争的策源地(据四十五章)。
3、用兵的原则
充分重视敌人。对军队而言,人常说骄兵必败,最大的祸患在于盲目的轻视敌人,战斗准备做的不充分,就会导致失败,那么你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会落在敌人手中。毛泽东讲我们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一定要充分重视敌人,提倡杀鸡要用宰牛刀,尽可能用局部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敌人一部。
以奇用兵,行动让敌人摸不着规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五十七章)
如果是管理国家就一定要按规章制度办事,而在用兵方面则一定要出其不意,防其不备。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面对敌军一定要积极主动掌握主动权创造战机,不轻易向敌人发动攻击,要打有把握之仗,对于指挥一定要服从上级领导的决策。对于战斗中坏的方面要考虑充分,胜算的机会要少考虑。
4、如何处理外交关系,防止战争。
国家之间战争的发生,起初表现为外交关系的恶化,因此外理好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对于战争的预防尤为重要。
一般说来作为小国,或经济落后的国家,不会向大国,经济发达的国家主动发起进攻,所以作为大国,经济发达的国家应该拿出高姿态,尊重小国,主动帮助欠发达国家,这样世界就比较容易实现和平。如果大国看不起小国就会产生吞并小国的念头,发生吞并战争,如果小国总觉受大国的欺压也会主动发兵攻打大国,不是因为看不起他国去发动战争,就是因为被看不起而发动攻势。话说回来,大国不过是想拥有更多的国民,小国也不过是想参与更多的事务,双方的愿望可以同时实现,关键要让大国首先拿出高姿态敢于吃亏帮助小国,这样就不会发生战争。(据六十一章意译)。
七、老子贵柔思想的代表“水”
如果要在自然界中寻找一种物质,体现代表老子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那么作为天下之至柔的水就再也合适不过。
在老子看来,天下事物中再也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能够向强大刚硬事物发起进攻反抗的,那种事物也比不上水的执着,致于世界上没有任何物质能将它取代(天下若矛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天以易之。七十八章)水的柔弱不全是完全初地服从人的驱使,更包含着不屈不挠永不停息的反抗。人们平时为了生存才会忍辱负重,但是到了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才会表现出内心的坚强,所以时时表现坚强是为人处世的下策,能做到守柔居弱不引起他人的注意才是人生之上策。(人之生也矛弱于水,强大处矛毕竟处上,七十六章)
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就象水一样对人类具有许多的好处,却从来与世无争。善于选择自己的居所,善于查找思想的根源,善于办事有能力,行动善于抓住时机,因为从不和人竞争,所以生存没有危险。
要知道,天下最柔弱的事物,才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事物中自由出入,以流水的品格处理人事外交,才能使你处处显得游刃有余。(据第八章四十三章)
八、老子论个人修养
对自己寄希望过高的人难以自立,办事要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由小事到大事,由容易到复杂的规律,急于求成反倒使事业难于推进。(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心中有一个成功的标准目标,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失败,不失去失败的阵地,就终有一日能挑战成功。自己却不因受辱而极力辩解,知道什么是光荣却能忍受耻辱,如此以来德由量进,量由识长,你就可以大度包容一切事物(据《老子》二十四章和二十八章意译)
了解他人需要具有一定智慧,正确评价,认识自己才能做到是非分明。超过战胜别人要靠自己具有一定的实力,能够不断战胜超越自我才是一个真正的强者,懂得满足的人,时时刻刻都会感到物质精神生活的充实富有,敢向先命运挑战,才是真正有志气的人,不失去操守气节的人他的光辉形象才会永不磨灭。人虽然死了,可他的发明创造,作品理论还在为人类造福的人,才是真正的永垂不朽(据三十三章译)。
九、道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对世界所有认识,均以对道的认识为前提基础,那么道就究竟有何特征及存在意义呢?
道是万物之宗,天地之根,孔德之容、万物之奥妙,四大之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说道是万物生成的老祖宗。道先天地而生,生天生地,一切生命物质皆源于道,所以道是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一个人不管有多高的德行都必须服从真理(道)做事讲话有道理,道是有德之人的行动指南。
对真理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人了解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奥妙。正义的人认识她就去做好事,真理是战胜邪恶的法宝,另一方面有人也是依靠认识一些规律技巧来保护自已的坏事不被发现,由此来看客观规律本身没有主观能动性,关键在于看她被谁所认识掌握。
在天地间有四种最为伟大的力量,道、天、地、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是宇宙的根本大法。大道的法则是一开始便如此。自然者,原本如此,应当如此,今天不如此将来必如此之意,道没有原因,不可追问。人类万物对他只有服从,顺应万物的本来面目不去打乱,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不是存在的主宰,而是存在的守望者,用老子之言,就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十、道的认识价值
1、认识道可以把握未来,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2、当权者如果能认识道,并依之办事,万物将对之顺服(道常无名朴虽小,无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3、道是历史的归宿,就象千万江河归大海一样,未来的世界必然属于真理(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4、天之道的发挥作用的特征,从不可与人竞争但他总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人若不依从真理一定的规律事业不可能成功。历史从不主动召唤,一个个历史人物,事件就应运而来自动发生。天之道看似恬然却早已把一切都充分准备,没有一事被遗漏。也就是说,人类历史的进程早已被大道这种无形的力量有计地划安排好了。在李淳风,袁天罡的《推背图》末尾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茫茫天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意即人类历史的进程是客观规律和人类主观能动性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人类即不可惟命是从听之任之随被逐流犯奴隶主义错误,又不可盲目自大,企图凌驾于历史规律之上,所谓“天运人功理不穷”正是告诉人们这个道理。
对于历史,自然规律秩序的理解,会启示人们应当怎样建立,或者建立怎样的合理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我们的目前社会是一个人人与整个社会做战的经济社会,人与人企业及各个社会职能部分利益的不统一甚至对立,是社会动荡治安混乱的根源。维护这样的社会秩序,使道德资源大量流失,人们几乎进入了无法无天的荒蛮时代,道德的沦丧愈发显示了道德资源的可贵,重树道德伦理观念必将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因此《道德经》在全国普及乃至在全世界发挥大作用的时代已为期不远,正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今日道德真理力量被极大削弱的今天,正是道德力量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的契机。中华民族古代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其主题正是整合世界的政治,经济伦理秩序的混乱,恢复规范,使人类获得新生。当然要想用中国优秀文化拯救世界,就首先要从大海沉船中先救出自己。
如果中国人用自己的文化不能解决自身道德沦丧、经济发展问题。何谈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所作为。所以,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把握优秀的文化资源,开发智慧之泉,医治心灵的创伤,健全民族的魂魄,办好自己的事,而后才能谈及为人类做去力所能及的较大贡献。
一章 众妙之门
【章旨】
本章相当于《老子》一书的前言、论述此书的意义。世界时可知的,道、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可以谈论的,能够说得清楚,也有弄明白的必要。这对人类如何组织自己的社会秩序,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意义极为重大。最后着重点出,观察评价万事万物变化,领悟其奥妙的总门户在于“同出而异名”,即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辩证地看问题、事物都有好的积极的一面和坏的消极的一面。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领悟世界的奥妙、历史发展的规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皦(jia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真理、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可以谈论的,谈这些很也有必要。揭示真理是能够办到的,她的揭示对人类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
天地初生时的情状,恐怕谁也无法说清楚;能够确信和探讨的是万事万物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所以我常常放弃一切主观愿望,用此种心情来仔细观察分析,万事万物变化中的奥妙。但是总有一个想法,不断徘徊在心间,想要看到历史万物发展的总趋势与归宿。
这两种观点,是观察同一事物而产生的截然不同的想法,这其中却包涵着极为深刻的道理,这是了解一切事物难点之中的难点,关键中的关键,但是这却是了解领悟—切事物发展变化奥妙的总门户。这也是体悟《道德经》全文真谛的入口。
【评析】
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切思想,总是用可以了解地、毫不含混的文字很容易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否则的话,无非是想要掩盖这样一个事实,他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表述。真理是完全赤裸的,表达的方式愈简单真理的影响就愈深刻。这就像一个人过重地追求穿着的华丽,饰物的华美高贵,就愈是表明一个人的平凡、空虚、内在心灵财富的匮乏一样,装腔作势,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表述风格,足以显示一个头脑的平凡、才智的平庸。
正如叔本华所言:凡是具有明确观念或见闻知识的人,都用直接方式把他们表述出来,因此,总是力图表现出明确清楚的概念和判断,所以他的作品,既不冗长乏味,也不含混模糊,因而根本不会令人生厌。我想这就是老子五千言历时两千余年而长兴不衰的原因。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如果照他人的理解,道如果说得出那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那么这就相当于说老子认为道不可知。既然道不可知,谈论出来就不是他想要表达的道,那他还写此《道德经》干什么呢?是纯粹为了制造混乱吗?显然那种译法不符老子的原意。
所以老子的意思很明白 ,“道”既有谈论清楚的可能,也有谈论清楚的必要。而要认识大道真理,必须学会“同出而异名”,既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的看事物,否则就不可能认识,万事万物变化的奥妙。
这一章老子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世界道是可知的,其次对道的认识涉及人类的终极关怀,帮助人类找到了归宿。最后指出,同出而异名,是认识万事万物历史发展规律的总门户,只有从这里才能步入真理的殿堂。
二章 美与善
【章旨】
此章论述事物的相对性,认识判断一个事物,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即所谓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等,都是相互比较而言的。当你拥有了个准确客观的标准时,你就能不受主观限制,公正评判各种事物,并由此概括圣人的处世原则。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美在什么地方,拥有一个审美标准之时,就能发现丑恶的事物行为;当天下人都知道善的行为为何被人称道,好在哪里之时,人们就能够发现不良言论与行为。
所以呀有和无总是相互产生,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现有事物总要化为无有,困难和容易总是相互比较而言,长和短相互衬托,高和下互为参照,有振动就肯定有声音,有声音肯定是某处发生了振动,前与后相互追随。
所以,圣人办事从不违背客观规律,推行着不用言辞表达的身教(做出样子,不必喊破嗓子)。万物都会按照自己的本性生生不息,不会对圣人有任何怨愤之辞。自己的理论发现、发明创造,从不申请专利据为已有,而让其为人类造福,有所作为而从不自恃有功。大功告成却从不大功独揽居功自傲。正因为他从不贪功,所以他的历史功绩谁也抹煞不了。
【评析】
培根认为善的定义是有益于人类,这是人类一切精神和道德中最伟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备这种品质,他就成为一种自私的比禽兽好不了多少的东西。作为老子要培养的理想道德人格,首先就要具备向善审美的特性,而要懂得行善与审美创造美就必须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善,有了适当的标准,才能在生活中区分善恶,美丑。而做为对立事物的双方以是相互依存又互相转化的,决不可将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作为理想人格的圣人,首先 要为众人做出的样子。
三章 不尚贤
【章旨】
老子在此章揭示了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源在于“尚贤”,“贵难得之货”和“见可欲”,针对这些现象,老子提出自己的治世原则。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注重人的职称名分,百姓就不会明争暗斗,弄虚作假;不把那些难于得到的货物,看得过于贵重,百姓就不会产生盗窃贩卖的念头;社会上没有可以引起人占有欲望的东西(实行公有制),百姓就不会胡思乱想图谋不轨将其据为已有。
所以,圣人治理的国家,一定要减少百姓的占有欲望,但却一定要他们吃饱肚子:减弱他们的斗志,但一定要让他们有个强壮健康的身子骨。经常使百姓没有太多的知识和太多的欲望,同时也不让那些有一定智力的人胡乱倡导什么潮流。治理天下之时,不要违背这些原则,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评析】
我们当今的社会,如果不搞什么达标验收、职称评定,单位内部就不会明争暗斗,使人际关系空前复杂。不将那些贵重文物标出天价,谁会产生盗窃的念头。人心被扰乱的原因,在于私有制社会引发了人的占有欲望,然而欲壑难填,岂能靠高薪来养廉。对财富的占有永远也没有满足之日。惟有实现公有制,当全部财富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财富,只有使用权对每个人具有实在意义之时,人也就没有占有大量社会财富的必要。占有财富的矛盾被解除了,生存的斗争停息了,社会自然会安定下来。可见马克思与老子两个善为道者,也是微妙玄通,英雄所见,妙哉!
四章 道 冲
【章旨】
道虽然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是万物得以演化、生长的起点,先天地而生。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的力量实在无穷,他的能量怎么也用不完。源远流长,他是生成万物的老祖宗。谁能阻止大道历史前进的车轮?谁能从纷乱的现象中体悟发现真理与真理齐光,成为道成的肉身,看得见的真理?与真理同呼吸共命运!
真理永远平平淡淡地存在着,难以推断在它之前还存在着什么,天地未分之前,它已经独自存在了。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将它产生出的。好像比天帝还在先。
【评析】
道在空间上来讲,是所不在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把它充满,没有什么可以把它的能量用尽。
从时间的久远上来讲,它是成就万事万物的老祖宗。而它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它自始自终摆放展示袒露在哪里,等待人们去认识了解。
五章 天地圣人
【章旨】
圣人之德效法天地。天地如果没有好生之德,就不会营造万物人类生存的环境;圣人如果不为百姓着想,又怎会关心百姓的疾苦与死活。如果下文意思为圣人不讲仁爱,那么老子又怎么会将“慈”’列为“三宝”之一,为什么还要讲圣人为天下浑其心。所以译为圣人不讲仁爱与老子全文整体思想不符。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yue)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如果没有一点爱心,就会把万物随意处置;圣人如果没有爱民之心,就会将百姓看得一文不值。
苍天大地之间,不就象一个巨大的风箱吗?当档板(活塞)在风箱中间之时,它可以向前后自由移动,档板来回的次数越多,呼出的气体就越多。爱说话的人,经常会被逼到墙角,理屈辞穷、无言以对,所以说话一定要适度,注意分寸,不要把话说绝。
【评析】
这一章恐怕要涉及宇宙意志,历史终结,圣人意义的问题。天地有没有好生之德,圣人有没有为生民设计的必要,对于历史还是放流自认还是积极行动顺应天道? 如果天地都是不仁的,对待万物爱咋地就咋地,圣人的行动也就师出无名。
所以我的倾向是天地有大爱,历史有终结,圣人有作为。天人有职分,大道留给人类的美好结局,不是放任人类消极等待而来的,而是人类整体在圣人的带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然结果。
六章 谷 神
【章旨】
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的生养关键在于谷物之神提供了必须的食物,谷神若死了,人类及各种生物都将失去生命。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为万物提供食物的谷神是永远不能停止工作的,它是万物生成的产道,她是天地生养万物的根本所在,她从不间断地发生作用,它的作用没有穷尽。
【评析】
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那些看起来生生不息的动植物是难以长生的。而那些使动植物死去的杀生的力量也是不会停止工作的。既然杀生者不死,那么养生者谷神也是不能死去的。这是历史前进人类更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所在,有了这个条件,历史上动植物人类的各种戏剧才能一幕幕上演。
七章 天长地久
【章旨】
圣人效法天地,天地为万物活着才能长生,圣人为百姓活着,才能万世流芳。为人民作牛马的,人们永远记住他,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苍天和大地是世间的长寿之物,他们之所以长生不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单单为了自己的存在而存在,乃是为万物而存在。所以,他们才能万世长存。
所以,圣人总是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大众利益之后,自己身先士卒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完全为大众的利益而活着。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大公无私,才使得自己名垂清史吗?
【评析】
智者所虑不在一已一时之利,而在于民族国家百年之大计,为了长远更大的利益,他们在有生之时,成了一个物质上的清贫者,但是却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奉献为己任,或是有了不起的技术革新,科学发明,或是提出了推进历史进步的思想学说。他们的无私之举必然获得人们永久的纪念。这难道不是珍惜生命的表现吗!要想长生,寻求生命的永恒,就不应当单单为了自己而活着。人要想万世流芳就要具备天地无私同载,无私同覆的胸怀,甘愿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放弃自身的所有,甚至牺牲生命。这样的人历史会永远留下他的英名。
八章 上 善
【章旨】圣人为他人而活着的具体表现就是在人世不断地积德行善。而行善就要象流水一样,善待他人,以水的品行处世,才能无忧无惑。
【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乐善好施的人,就象流水对万物的作用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为植物提供水分,为动物饮用,而自己从不争较什么,总是流到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去,干别人不愿干的为人服务的事,这样的事物就更加接近大道、真理和圣人的处世原则。
居住善于选择地方,善于挖掘思想根源,适时奉献自己的爱心,善于兑现自己的诺言,从政善于治理国家。办事有能力,行动善于选择时机。做人就要象流水一样,只有自己不争功夺利。你的心中就不会有太多的烦恼和忧愁。
【评析】
做为积德行善的圣人,就要象水一样,多做对他人有利的事而自己从不争名夺利。没有人打扫厕所,我去打扫,没有人见义勇为,我就挺身而出。这样的人就越是符合大道的要求。
西方的一位哲人认为,人有三种快乐的源泉:
1、满足“生命力”而得的快乐,如饮食休息睡眠等。
2、为满足体力而得之快乐,如散步、奔跑、骑马、体育运动之类。
3、为怡情所得之快乐。
我们所运用的力量愈是高贵,快乐就愈大、其再现性就愈高、更稳定,怡情之快乐是人类所独具。只有强大睿智的人能热切地关心一些纯知识性的事物。他思想丰富,生命充实而有意义,从事有价值有趣味的对象追求,因此其自身含有最高贵的快乐源泉,其他的快乐就被抛弃。
九章 持而盈之
【章旨】
对于与人为善的人,有四种行为不为:不自满,不害人,不积财,不霸道。当其功成名就后,就立即激流勇退,退居二线,就可保永无后患。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
自以为有个后台有所倚仗就骄傲自满,自吹自擂,不如早些放弃此种心态;仔细揣摩锐利你的害人利器,难保不会有一天露出马脚,阴谋破产被绳之以法。金银财宝堆满一屋,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没有什么力量让你将这些东西长期据为已有;手中有了点权钱就骄横跋扈、横行乡里,这是为自己和后代埋下了祸根,大功告成、美名成就,就应退居二线,才符合天下之常理。
【评析】
这一章是老子对四种人骄傲者,害人者,敛财者,当权者严厉的警告。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欺骗别人,欺骗老百姓,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不管你的伎俩多么高明,老百姓最终回会识破阴谋。
十章 玄 德
【章旨】
本章从个人修身养性角度入手,提倡勇于退守、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并进而将它推广到政治领域,要求做到甘守其雌,无为而治。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译文】
人的精神与肉体神形相守为一体,能够做到永不分离吗?
调整气息致力在柔和之中,你能做到向婴儿那样,天然淳和无知无欲吗?
清除思想的错误与偏见,能够连一点点错误都没有吗?
爱护民众治理国家,没有高超的智慧行吗?
天门都有开启和闭合之时,人生岂能为没有暂时的失败?
对于一个明白许多道理,具有各种能力的人,不让他有所作为,他闲得住吗?
不断地创新发现,不断地日积月累,自己发现发明的却不申请专利、独自占有,有所作为但从不当作自己的夸耀资本,身为官长却不依照个人的意志独断专行,这就是一个人永远令人倾慕敬仰的高风亮节、高尚情操和道德风范。
【评析】
此章老子情绪激动的一连六个反问告诉人们。人总是要死的,要想回到婴儿状态也是不可能的。再细密的观察总是还有被遗漏的,热爱祖国,报效人民是需要知识的,要想有所作为总是要遭遇面对失败的,有了才能肯定是要发挥的。在人生的前进路上,你会碰到各种不同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积累知识经验。一旦成功了,不要骄傲,不要任意宰割别人,这就可以达到老子所说的最高的道德境界。
十一章 无之用
【章旨】
一般人认为一件东西若不存在,就不会认为它有何作用,而老子反对的正是这一点。并举例说明,有了具体的形状,只是让事物具备某种功能,而真正要用的是里面的空间,“无”即“空间”怎能没有用途呢?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共同插在一个车毂之上,如果车毂中间没有可容车轴插入的空间,那么,会有马车的发明创造吗?
揉土烧制成各种容器,当这些容器中间是实的,没有空间,这些器具,能起到盛东西的作用吗?
凿窑洞开窗子作为人的居室,当房子没有空间,那人能住得成吗?
所以说,让它有具体的形状是为了让其具有某种性能,真正对人有用的,是容器房子中的空间。
【评析】
常人的眼中,只看到有形的东西而经常忽视无形的东西的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象,找不到现象下面的实质。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现象变化的背后是人们思想的变化。是变化在前的思想引起了之后的诸多变化。那么,将来的历史变化也必将从思想的变化开始。有了思想才有理论,有了理论才有导向,有了导向才有具体的政策举措。历史才能最后找到突破口,社会才能更美好。
十二章 五 色
【章旨】
要体悟大道至理,就不要停留在感观的刺激享受上,圣人只注重内在修养和心灵的需求,不会被世界的表象所迷惑。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五颜六色的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
五花八门的各种音响吵得人震耳欲聋。
各种美味佳肴,将人吃的越来越馋,败坏了人的口味。
郊外打猎,开车兜风,使人人心发狂忘乎所以。
那些难以得到的贵重物品,使人投鼠忌器行为有所妨碍。
所以,圣人总是图一些实在的、有益的东西,而不会为耳目一时的享受投入更多的精力,他自然会放弃物质刺激,而主要寻找精神食粮满足心灵的需要。
【评析】
哲学家都是爱智慧的,当他的情感集中在关注心灵的欢乐中时,他对肉体感观的享乐就会忽视或放弃。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这些坏心智的东西,不会是他在意的对象。不会成为他们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十三章 宠 辱
【章旨】
老子分析了争宠或担心受辱者心理。一个人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他有太多的个人利益,当他放弃自私自利,完全投入到天下人共同幸福事业中去时,他将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者。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受人民重托治理天下。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得到别人的宠幸赏识或被人侮辱看不起,就大喜过望或大惊失色激动异常,总是害怕大的灾祸降临到自己头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争宠的人,首先是缺乏足够的自信,感觉低人一等,所以受到别人的赏识就高兴得不得了,失宠之后又觉得受了侮辱,丧气得不能说。
人为何总害怕大祸临头呢?
我之所以有操不完的心,是因为有自身利益和财产,总怕被人瓜分共产了。假如我没有与社会对立的个人利益,那么我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
所以,一个人最为可贵之处在于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天下人谋福利的事业中去。如果他全心全意地为天下人着想;他本身就喜欢自觉地为天下人类的共同事业而奋斗。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受人民重托做人民的领袖治理天下。
【评析】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不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更不会在他人而前哗众取宠。人总害怕大祸临头,是因为将自己的利益放不下,作为一个热爱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人,必须经过苦与乐的严峻考验,并且没有任何艰难或恐惧的感受以及环境的恶化使他们丧失这种对人民的爱和对民族国家的使命感。没有这种爱和使命感的人将被大众所排斥,而那些像真金不怕火炼一样经受住各种考验的人,才配做人民群众的带路人。
十四章 夷 希 微
【章旨】
夷、希、微是对宇宙最小物质(或时间)的描述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测不准、无头无尾,又无所不在。无古不成今,无今不成古,察己知人,察今知古就是因为掌握了历史的规律。
【原文】
视之不见名日夷,
听之不闻名日希,
搏之不得名日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 皦 ,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着它却感觉不到,因为这种东西太小了,超过了视力所能分辨的范围。
听着它发出的声音,却什么也听不出来,是因为声音太小,人的听力接收感触不到(频率太小,如短波)。
摸着它也感觉不到,是因为这种东西极其细微。
这三种东西不可能详细地区分开来,就把它当成一种物质。它的前身由何而来,人们搞不清楚,它的功用从不向人隐瞒,可人们就是将它说不明白,最后就当这种物质根本不存在。
这就叫处于没有任何具体形状的状态,没有任何事物的景象,这种事物是处在若有若无之间。
面对着她(历史)也看不到她的开端,跟随着它也看不到她的终结。运用古代的历史经验,以预见把握今天的社会发展,能察今知古,以古观今,能了解推断古代社会的情状,靠的是掌握了历史演进变化的规律。
十五章 善 为 道
【章旨】
此章是对真理的描述和殷切地呼唤,对于追求真理的人,切忌骄傲自满、浅偿辄止。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而)新成。
【译文】
历史上那些善于探寻真理的人,在心灵深处可以融汇贯通,取得共同的认识,深奥得常人难以理解认识。正因为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我也只能将真理大致非常勉强地描述。
犹犹豫豫真理向每前进一步都象冰天雪地里跋山涉水一样异常艰难。
真理充满忧患,又被四邻所敬畏(至理不出俗理胜矣,一旦真理出现,所有的谬误都将原形毕露,它们怎能对真理不感到害怕)。
多么庄严啊!她是人类姗姗迟来的最为尊贵的客人,将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福利。
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就象一块将被融化的冰块,忽隐忽现,忽明忽暗,但永远不会消失,反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更加明亮夺目。
敦厚淳朴呀,她是多么地朴实无华,来不得半点修饰(真理是赤裸裸地)。
空旷辽阔呀,真理的胸怀是多么地宽广博大,无所不在,又无所不包。
谁能从各种认识中澄清真理?谁能将暗藏的真理给人们阐明?谁能用真理不断地为人类造福?追求真理是那些从不骄傲自满的人,正因为他们不自大,所以才能将对真理的认识,推向深入。
【评析】
这是《道德经》中最为难理解的一章。
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的存在。不会因为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改变,而不断改变的是人们的认识水平。所以古往今来,那些善于追求真理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比较一致的,不管他们之间的时空距离有多大。这一点在常人来看很难理解。探索真理是艰难的,就象寒冷的冬天跋山涉水每前进一步都要犹犹豫豫,付出很大艰辛,可是所有的谬误作为真理的邻居无不对之感到害怕,因为真理一旦出现,所有的谬误都要破产。真理是人类最为尊贵的客人,将给人们带来无比的福利,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就象一块已将被融化的冰块时而漂浮在水面,时而埋没在水底,可他永不会磨灭。真理是朴实无华的,用不着半点修饰,俗话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十六章 致 虚 极
【章旨】
上一章是对真理的描述,那么怎样观察体悟到真理呢?就要抛开杂念,安静心灵,观察各种事物,格物致知,认识各种规律,慢慢地就能体悟认识真理。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译文】
抛开一切私心杂念,让心灵处在完全的安静之中。
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我就用这种心情来不断地细心观察。芸芸万物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归宿。找到了归宿他们就从此安静下来,这就是说,它们已经实现了价值、完成使命。完成使命是万物存在的常规,明白这个常规就能明辨是非处理各种事物问题。不了解尊重这个法则,违背规律进行操作没有不失败的。
知道了这些常规,就能够大度包容各种事物,在包容之时对各种事物、各个民族要尽可能做到公正、公平,能做到公平就能够得到大家的拥护成为好领导,领导顺从天意,替天行道,你的事业就可以长兴不衰。这样的话,你一辈子活到老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危机。
【评析】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能够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而那些徘徊在千差万别现象之中的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不能透过烦乱的现象看到本质,因此在他们的心中无法建立关于现实事物的清晰模型,看不到事物的真相,不能进行沉思,以建立关于美好,公正善良事物的合理概念,并维护其存在。
水静则明烛须眉,人心亦然,当你能够不受外界事物纷扰之时,才能看到其真相,也就是说观察世界自己要有一颗安静的心灵。叔本华认为,知识的迟钝是心灵空虚的主要表现,惟有经常兴致勃勃地注意观察外界事物方能除去许多人脸上流露出的空虚。心灵空虚又是生活厌倦的根源,人们需要寻找观察许多事物来填充空下来的心灵。
明白了事物的常规,还必须具备宽广的胸怀。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气度。因为,斤斤计较心胸狭窄,这种缺点与观察事物力求客观公正的心灵品质是不相容的。他必须没有偏见,偏爱,才能对他物做到公正,办事公正,人们就会信服,符合天道,事业就会长久,一生就不会遭遇恐怖和危机。
十七章 太 上
【章旨】
真理是极为高深的道理,持有不同态度的四种人,人们应当将其区分开来。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极为高深的学问,有的人积极探索,寻求真正理解把握;次一等的虽然表面上研究亲近她,却不过图个叶公好龙的美誉,做个样子罢了;再次的人,对此类学术探讨敬而远之,不闻不问,最次者不但自己不研究不思考还要给研究者泼冷水,横加侮辱、打击、谩骂。一个人对一种信仰本身就缺乏坚定的信念,所以时事稍变,他就改变了初衷,放弃了信仰,是个墙头草随风倒。
哎呀这句话说地多么地好,大功告成、事情办好就激流勇退,百姓们都说我,应该如此。
【评析】
孔子曰:上语,可语中人以上也,是说高深的道理对中等知识水平以上的人讲才能听得明白,那么“太上”,显然是指极为高深的学问。老子按对待学问态度的不同分为四类人,积极探索,寻求真正的了解的人最可赞的,下来的是没有诚意,但想以此混口饭吃,不是以学术为使命,而是以学术为职业的人,最差的两种是敬而远之,和看不起理论研究的人。
十八章 大道废
【章旨】
老子在此章揭示出仁义、孝慈与忠臣这些现象的虚伪与无奈。根本原因在于大道废,只要立大道,其他一切就无所谓。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当社会不能按照大道的法则处理各种事物之时,社会才出现了对爱心、正义的呼唤;各种聪明智能出现了,这其中包含着极大的骗局;在家庭成员不能和睦相处之时,人们才有了对父慈子孝的提倡;国家领导头脑发昏、是非不分之时,才显示出忠臣直言进谏的可贵。
所以说,究竟那个是本,那个是末呢?你要仁义还是要大道,要忠臣还是要国家安定面临危机?
十九章 绝圣弃智
【章旨】
圣人是天道的首倡维护者,但高明最有水平的圣人,却不会凭借智力,呼唤义务捐献和利益刺激来治理天下。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最高的圣人,不会凭借智谋办事,但百姓会得到百倍的好处;最有爱心的人不在乎义务捐资表现爱心,可他却能使百姓做到子孝父慈;最为巧妙的办法就是放弃个人利益实现全面的公有制,人类占有财富的矛盾消除了,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盗贼产生。
世人在这三方面已经陷地太深,要克服这些痼疾,只要教育百姓有一个平常朴素之心,减少自己的私心和占有欲望,一个人便会得到最高的学问,从此不会再有烦恼和忧愁。
【评析】
“绝”在此章里是“极、最”的意思,而不是灭绝的意思,一心培养理想人格圣人的老子,又怎么会突然指出“灭绝”圣人的主张,他岂不是自相矛盾。
在第二章中,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之语,与“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意思相近,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放弃与社会利益相对立的个人利益,将所有的个人财富当作社会财富,所有的人对财富只有使用权不存在占有权之时,盗贼存在的条件就不具备,强盗小偷自然就会绝迹。
二十章 唯与之阿
【章旨】
圣人是精神上的孤独者,生活在世间与俗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孤独是哲学家的共同命运。
【原文】
唯与之阿,相去几何?
善与之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飂 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德母。
【译文】
唯唯诺诺的恭敬待人与阿谀奉承的溜须拍马的行为能有多大差距?
行善与作恶的行为又有多大区别?
人们都害怕的,你不害怕敬畏也不行?大家都对丑恶行为熟视无睹,不见义勇为,荒唐呀!这个世道何时是个尽头!
众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就象是吃不掏钱的酒宴、春天里公费旅游登高望远一样兴高采烈。可我却对此无动于衷,象一个不晓得利害占便宜的婴儿。
无精打采地,不知道该到那里去。众人都有折腾不完的赏心乐事,却惟独与我无关,快乐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我真地就这么傻,不懂得享受生活吗?整天看似稀里糊涂地。那些人好像已经把什么问题都彻底解决了,而我却对许多问题充满疑问。他们精于对个人利益的算计,而我却毫不在意,逆来顺受。我的胸怀象大海一样宽广,我的思维象轻风一样永不停息。他们都是有后台有倚仗的人,而我却顽固不化、固执己见,受人鄙视。我和他们不一样,就在于我要对得起良心,特别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
【评析】
这是老子全文中,惟一一次披露自己心灵世界的一章,表现了他的困惑,孤独,矛盾,失落,无奈而又执着的复杂心理。
哪一个心灵正常的人,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理解呢,然而,哪一个真正独立的思想家,不曾体味过孤独的滋味呢?“众人皆醉唯吾醒,吾方高驰而不顾”,不能易志以从俗的屈原是这样的。他们在世人眼中,被视为狂人,傻瓜和疯子,孤独乃是一个值得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时的感受,孤独乃是真正的思想家的必然命运。
尼采高呼看在上帝的份上,请别把我和任何人混淆了,老子也声称,“吾独异于人,而贵德母”他们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价值理念。一个人内在心灵财富愈多,求之于他人的愈少,他人能给自已的也愈少,故智慧愈高,愈不合群。
天下无道,圣人窜匿,在一个不适合的环境中,清醒的哲学家伟大的圣人,对大众的疯狂是无能为力的,没有人在公共场合,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没有人愿意说真话,坚持真理做正义的同盟,而坚持正义的人就象落入野兽群中的人,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做坏事,又无力独自与这种普遍的享乐主义及野蛮行径相对抗,他惟一能做的只是独善其身而已。
哲人的命运已经包含在他的性格和使命中,他的真诚,勇敢,创造性,注定了他的孤独,戴上独创这副锁链,一个人就会见弃于世道,生命便失去了常人所热望的每一样事物。甜蜜的爱情,幸福平静的生活,儿女天伦之乐,同时代的人赠给他的礼物唯有孤独。
孤独,也是真正的思想家避免无谓牺牲,保存自己,慢慢开发,开发自己心灵财富的避难所,当然老子也不例外。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章旨】
圣人在世间是孤独地,内心世界却有极为丰富多彩、他追求真理,满足心灵需求,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以此。
【译文】
具有极高德行的人能够大度包容,他惟大道真理之命为服从原则。但是大道做为一种事物,往往让人琢磨不定。在若有若无之间,有天下最为美好壮观的景象;隐隐约约之中有天下最有价值的伟大事物。在深远不可见之中,有天地的精华,他的精华是这样的真实,永远值得人们信赖。自古到今谁也将他的名分抹煞不了,不断地满足广大仁人志士的心灵需要。
我是怎么知道大家的心灵都靠他滋养呢?就凭这个,因为她是天地的精华。
【评析】
不要以为哲人的生活只有苦难,孤独者自有一般人想象不到的陶醉和欢欣,那就是心灵财富的充实。
作为圣人或哲学家,最根本的和最高贵的品质是他必须接受真理的领导,随时随地地去实践真理,体现道德,从道不从君,服从真理而不畏权势。否则他就会成为一个骗子,政客而与探讨真理的学术无缘。这必须是他心灵中最迫切最真挚的需要,历代的贤哲志士,无不在寻求真理的过程获得心灵的满足。
二十二章 曲则全
【章旨】
圣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又是如何与世人相处的?此章便讲圣人的处世原则。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译文】
受得了一时的委曲,才能够保全自身,受得了暂时的冤枉才能等到伸张正义、平反昭雪的那一天。苦难的日子总会有个尽头,旧的东西会慢慢更新,少的时候总渴望获得,拥有许多财富学问的人,却对人生感到困惑。
所以,圣人抱定一种信念,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不光看到自己的优点,才能明心见性,不总认为自己正确,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不骄傲自满,便可再建新功;不摆架子,才能不断长进。因为圣人从不和人争夺什么,所以,天下人谁也没有和圣人竞争的必要。古人所说受得了委曲才能保全的这句话,难道是假话吗!的确为了保全就不能不这么做。
【评析】
大丈夫能曲能伸,不能忍辱焉能负重,在特定的的条件下为了保存实力就必须委曲求全。不要怕受暂时的冤枉,云开日出,总会有正义伸张,万丈阳光照耀你我的那一天。面包会有的,蛋糕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眼下拥有的少,却会不断地得到而那些拥有很多财富的人却对人生感到困惑。究竟那种人生更值得一过。
二十三章 希 言
【章旨】
少说话多思考才合乎自然。追求真理的人走的是同一条路,遵守着共同的道德标准,热爱真理的人自然会受真理青睐。
【原文】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
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少说话才合乎自然法则。
超强台风刮不了一个早上,特大暴雨下不了整整一天。刮狂风、下暴雨的是谁呢?是苍天和大地。天地尚且不能长时间刮大风、下大雨,更何况人呢?说地越多往往是废话连篇,不如多想少说,说一句话却能让人耳目一新。
所以,那些探索真理的人,走的是同一条道路,遵守着同样的道德标准,你所抛弃不用的,别人也同样抛弃不用,志同道合者应当团结、联合起来。
共同追求真理的人,真理也愿意被他们得到;遵守共同道德准则的人,高尚的品德也乐意被他们所拥有;你所不在乎的东西,那东西也不在乎乐意离开你。
有些人本身就没有坚定的信仰,信仰危机发生在他身上还值得奇怪吗?
【评析】
《易传》有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没有思想,不深入思考的人总是话多。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话还是少说为妙。
人与其说在追求真理,不如说他在追求能够被真理所拥有,所以追求真理,也就是说要让自己的言行,思想去符合真理的要求。
热爱真理的,真理也同样爱他,喜欢被他所拥有。抛弃远离真理的人,真理也乐得远离他们,你爱真理,真理就会爱你,帮助你。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章旨】
本章说明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要追求真理,就不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后跟的人,难以长久站立,一心想迈大步朝前走的,难以远行。喜欢自我表现的人,缺乏自知之明。自以为是、感觉良好的人得不到表彰,居功自傲者难以再创辉煌,爱摆臭架子的人,难以有所长进。
这些心态,对于寻求真理的人来说,就象是带着过多的食物,反而成了行动的累赘。谁不讨厌这些人?所以,有志于探索真理的人,不要犯这些错误。
【评析】
认识真理有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来之太易,定不珍惜。
认识真理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还有几种毛病必须克服,不要只看自己的长处,不要总以为自己正确,更不能有点成绩就骄傲自满,摆臭架子,否则你就会离真理越来越远。
二十五章 四 大
【章旨】
此章是老子对道的正面描述,这里的道是指天地未分万事万物浑然一体的状态,既宇宙演化的起点。最后,又指出域中四大道、天、地、人间的相互关系。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种浑然一体的物质,在天地未分之前就己经存在。它是多么地寂寞又无限辽阔,自然存在而不轻易改变,不断地运转循环往复从不停歇,它是天下事物的本源。我不知该把她叫做什么,就起个名字叫“道”,勉强地称她为天下最为伟大的事物,她大得无所不在,没有尽头,不停地反复运行。
所以,道是最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人类力量也是伟大的,世间有四种最为伟大的力量,而人类就占居了其中的一个。
人类的组织原则应效法大地无私同载。
大地效法苍天的法则无私同覆。
苍天顺从大道的法则无私共同成就各种事物。
大道所固有的法则一开始就是这样。
【评析】
作为万物本源的道,在天地未分,时空未明前是一个完全的统一体,也是生命演化的起点,天地人都由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
在此老子高度肯定了人类的伟大力量,而人类之伟大,不在于其为所欲为,而在于人类必须依从天地道的自然规定。
道法自然,不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界,否则就不会称“域中有四大”而是五大,意思是,大道所固有的法则自其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子,“自然”一词包含是这样,应该这样,必然如此之意,决不会随人的主观愿望而变化。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章旨】
这一章讲圣人应当自重安静,不可图虚名,更不能因自身的利益损害天下人的共同利益,否则必被人民所抛弃。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笨重的事物通常是轻浮之物的根基,安静能制服躁动。所以,圣人每天行事,从不忘记自尊自重。即使有很好的表现自己的露脸机会,也将它看地很轻。
可是,为什么总有些高级官员,仅仅为了一己之利就敢轻视损害天下人的共同利益呢?轻视公共利益就会失去民心,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迟早会失去人民所赋与的权力。
【评析】
树根树干是沉重的,树叶是轻浮的,所以树根树干要做树枝树叶的根基,物理上讲,笨重的事物居于底部,这种事物稳度就加大。
遇事不 慌反应平静的人,能帮那些急急忙忙,慌慌张张的人拿主意。作为一个领导,不要把好事直往自己身上揽,荣誉功劳都是自己的,否则内部就难以团结。谁若轻视反对人民,谁就无不被人民所打倒推翻。
二十七章 善 行
【章旨】
圣人在世,在于挽救许多人,免于沉沦充分使用各种事物,使他们的价值都能充分发挥实现。
【原文】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惜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动的人,不一定非照别人的固定事迹去做;
善于言谈的人,别人找不到任何漏洞破绽;
善于计算的人,不用计算工具;
善于保密的人,没有保险箱,谁也探测不到:
善于结交的人,没有合同书,谁也无法破坏他们的联盟。
所以,做为圣人总是善于挽救每一个人,在他们眼中,没有一个对社会无任何用处的人;善于使用各种事物,所以不会将之轻易抛弃,这便是极高的走向光明的智慧。
所以有特长的人,是他人学习的榜样,干得不好的人,衬托出他人的优秀。不要认为老师有什么了不起,积极地向老师学习,学到他的绝活,对老师而言,不要爱惜赖以为师的资本,积极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
虽然有极高的智慧,却装出一副稀里糊涂的样子,这便是为人处世自保其身的要诀。
【评析】
前人的经验, 我们一定要借鉴,但万不可死般硬套,非要照着前人的一着一式去模仿。
做为圣人将善于改造挽救每一个人,充分运用每一种事物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正如《圣经》上说,基督再来,不是要定人的罪,而是要让人悔改以便挽救每一个能挽救的人,所以人人都要学好。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所以有高深智能的人,在一些场合还要装出迷惑的样子,这是自保的妙决。
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章旨】
人生在世,难免遭遇挫折、失败、被误解、被侮辱,应当怎样面对这些境遇呢?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译文】
知道什么是英雄成功,自己却从不放弃失败的阵地(失败是成功之母)。甘受他人的冷嘲热讽,走自己的路管他怎么说,这样便是一个有德之人,象婴儿那样无知无欲,对待周围的一切。
知道什么是光明正大,自己被人误解抹了黑却不介意,这样博大的胸怀可做为天下人的榜样,这样他就永远不会脱离道德的轨道,他的事业就可以无限壮大发展。
知道什么叫光荣,自己却甘于忍辱负重,天下就没有我承受不了的事物,如此满足了道德的最高要求,做到了朴实无华。将这些朴素的思想推广开来,便可以做为改造人们思想灵魂的有力武器。圣人按照这些原则去治理天下就可成为一个好领导。
所以,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各子系统间的关系不可分割。单独拿出一两条就没有多大意义。
【评析】
是人,谁不想当英雄,当一个没有污点,光荣而又光明正大的人。但是一个有德之人却是能忍受失败,不怕被人抹黑,不怕被人误解侮辱的人。好的运气固然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优厚的环境中暴露一样,最好的品质,极高的道德素质,也正是在厄运中,在失败在被人侮辱之时表现出来。将要担当重任的人,必然要求具备超人的毅力,高度的包容心。
所谓大制不割是说人的许多品质往往相互联系,一个好的机制拿出一部分,就失去意义,整体的效能决不是个体部效能的简单相加之和。
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章旨】
本章讲国家权力对社会的作用。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
或强或羸 ,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那些声称自己一旦得到治理天下的权力,就一定能解决现有社会问题的人,我明白他实在是不得已才这么说。国家的最高权力是不可自为的,强取的人必将以失败告终,勉强得到的人,最终也很快失去了手中权力。
所以,有些事物有时需要有人在前面创新开路,有时需要追随他人,有时需要哈气加温,有时需要吹气致冷。有人掌权使国家强大,有人掌权却使国家病弱不堪,有人为国家取得许多荣誉,有人当权却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
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把握分寸,做事不过分,从不穷奢极欲,办大事,就别想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地走向成功。
【评析】
历史的发展自有一定的规律,当革命高潮之时,将成就大批的英雄人物,而在专制时期,一部分人才注定要被压抑埋没。所以条件不一样,有时一个人必须冲锋陷阵,有时难免出现高潮和底谷,一时的挫折失败都在所难免,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成功一定属于你。
柏拉图认为,一个粗鲁没有教养的灵魂,只能导致过度和没有分寸。而真理是远离“过度”而与“适度”相近,列宁不是说真理如果稍稍前进一步,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国人一向认为过犹不及,为此做为一个圣人或哲学家的品质,其天性是适度优雅的,这样就容易觉察到现实事物的理念。
三十章 道佐人主
【章旨】
本章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要达到目的,但不可不择手段。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按照大道原则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人,不会凭借军事实力的强大,让他人服从自己的霸权意志。那么他的事业还会有个好的下场。大军所到之处,难民逃亡,田地荒芜,荆棘丛生,大的战争过后,必然会有瘟疫灾荒发生。
我只是善于实现那个目的罢了,不会用强大的武力强人所难。战争为不得己而为之,用这手段达到了目的,更不能摆架子,炫耀武力,自高自大,达到了目的也不要骄傲自满,采用军事手段达到目的,实属被逼无奈,战胜了也不要自恃军事实力的强大。
事物壮大之后,便会走向衰老,这就叫远离天道,违背原则的事,还是早点停止吧!
【评析】
历史已经证明,那些依靠军事实力,想要称霸天下,奴役全人类的反动战争,没有不失败的,决定战争失败的,不是军事实力,而是人心向背,进行的战争只要保护了自己的利益,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就不要进一步扩大。如杜甫诗所言:“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三十一章 兵器不祥
【章旨】
上章讲战争,此章讲兵器及对战争应有的正确态度和作战方法。
【原文】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所有的兵器,都是用来杀人的不吉利工具,它所具有的破坏力量使得爱好和平的人谁不讨厌它。所以,有道的君王不会靠这些东西解决问题。
君子居住常在不显眼避静的地方,如果带兵作战,则一定要积极主动。军事武器虽然是不祥的杀人工具,不是君子常用的手段,万不得已才动用,必须用正义的战争消灭反动势力。尽量少用为妙,取得了胜利也不要自鸣得意,战斗得胜就高兴地不得了的人,都是些以杀人为乐的人。
对于那些以杀人为乐的人,怎么能够得到天下人的拥护,成就平治天下之伟业呢?
作战之时,有利因素要尽量少考虑,不利因素,一定要考虑准备充分。偏将军的话仅供参考,上将军的命令千万要坚决服从。来不得半点含乎,就象在丧礼上服从司仪的口令一样。对于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敌我将士,要怀着沉重的心情,将他们悼念,用隆重的葬礼让他们安息,他们都是无辜地呀。
【评析】
上一章是对战争的整体态度,此章则是对的具体问题的应有态度,兵器都是用要以杀人的不祥(不吉利)工具,最好不要使用。
一旦战争难以避免,用兵之时就一定要积极主动,提前做好应战准备,敌人看到无机可乘打不赢,就会放弃开战的念头。
战争目的是消灭战争,而不是为了杀人,面对战死的敌我将士,一定要怀着沉重的心情,将他们安葬,这反映老子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章旨】
老子对道的作用充满信心,侯王只有按照道的公平原则去做,才能化育万物。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
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通常不在乎什么名分,它朴实无华,虽然极其细微,但是天下没有什么力量能够让它臣服,相反,侯王如若能遵守大道的原则,万物都会向他顺服。
天地阴阳之气交汇,形成雨露降下来,百姓没有得到谁的命令却都均匀地得到滋润。所以,治理天下有个名号原则,这个原则也已经有了,就是公正、公平,这样就明白管理的目标。有了目标行动就不会迷失方向。大道对于天下人就象所有河流,都要注入江海,未来世界必然是真理正义的世界。
【评析】
人类是不可能让客观规律来服从自己的意志的,相反人们只有按照这些原则去做,才能令万物信服,与自然和平相处。
一个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最好的特征是公平,能给予社会成员一个平等的起点,社会环境公正,人们心理就平衡,社会犯罪现象就能从根本得以防止和控制。
马克思曾充满信心地预见,未来的世界是哲学的世界,未来的哲学是世界的哲学,那么老子对真理正义的胜利也充满信心,就象川谷之水归于大江大河一样,历史止于真理归于真理。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章旨】
这章是流传极广的几句人生格言,告诉人们应当自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及什么是真正的强者、富有和长寿。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了解他人需要一定的智慧,了解自己才能处世明达。超过他人需要具有一定的实力,不断地超越自我,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懂得满足,才是真正的富有之人。敢于向厄运挑战,是真正意志坚强的人。永远不变节失去操守、迷失方向的人,他的事业才能长久。人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理论或发明创造还在为人类造福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永垂不朽。
【评析】
所谓的明智,就是能准确的认识评价他人和自己,认识自身的缺点,是一个人最高智慧的表现。不要靠阴谋对手破坏别人,而应当充分提高自己的实力,做为强者,不在于多少次打倒了对手,而在于他不断的超越自我,使技艺思想境界不断地提高。
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充实富有,也不必看他拥有多少财富,而是看到他没有知足之心。拥有金钱再多,他不感到满足,那他还是个穷人。
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被一次次失败所吓到,不因为环境的变化而 改变自己的信仰才是真正的有志气气节的人。不要象一些学人成了墙头草,上级决定干什么,他就发文章说什么好。政治风向稍有变动,立刻推翻自己以前所说的一切, 将自己的学术信仰换成几枚提高生活水平的硬币,这样人的学术生命不会长久,他们这些人呀,必然是为了一时的不受寂寞,获取的是万古之凄凉,历史的耻辱柱将牢牢地把他们定在上面。
做人不要追求生命不长寿,无志空活百岁,只有那些为人民利益 而燃烧青春牺牲了生命的人,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
【章旨】
这一章讲大道之所以成为世间最为伟大事物的原因。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的原则是无所不在的,任何人也不能将她任意歪曲。万物都倚仗大道而存在,谁也脱离不了,成全了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保护养育着万物,却从不以主人自居。这些都是由大道无意之中完成的,大道值得颂扬地方就有限,但是万物的生成都归功于大道,而大道又不以自我为中心,大道值得称颂的就太多太多。
所以呀,因为大道从不自封为伟大,才使得大道的形象更加伟大。
【评析】
一个真正的伟大的人物绝不会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相反他能认识到群众的智慧,认为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要因为自己突出的贡献而向社会向他人提出提高待遇的要求,那样反而使自己人格降低,大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成就了一切而默默无闻,永不停息地工作着,这一点值得每个人去效仿。
三十五章 执大象
【章旨】
只有真理才能使天下太平,真理又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但是惟有她可使人类受益无穷。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视之不可见,
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
一个掌握了符合了社会发展大方向的有道社会,天下没有人不向往。人们都各得其所互不伤害,这样的国度怎么会不安宁太平。就好比悠扬的乐曲、饭菜的香味,使路过的客人情不自禁地驻足欣赏品尝。
真理这东西,将她说出来,淡淡的没有什么味道,没有看电影热闹,也没有交响乐雄壮,但是他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没有穷尽。
【评析】
没有真正的需要,便没有真正的快乐,真理对人的意义取决于一个人渴望真理的程度,她所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精神上的需要,而不是感观上的快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就是说,人只有放弃看轻物质享受时才能体验真理,真理的作用不是图好看好听好吃而在于她能不断地为人类造福,人类的智慧资源是惟一的一旦开发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十六章 微 明
【章旨】
许多事件发生之前都有一定的细节先兆,如果能注意观察,就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及早防范。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将要收网之前,一定要让网尽量地张开以便网住更多的鱼。将要削弱某一事物之前,一定先让他有一定程度的强大。将要废除某一事物,让其永远退出历史舞台之前,肯定先让其兴盛张狂一时。将要在那里取得许多财物时,一定会给当权者少量的贿赂。这就是事件发生前细微的先兆。鱼游出了深渊,就会有生命危险,对于一个国家,最先进的新式武器,不可轻易在人面前卖弄。
【评析】
上帝要谁灭亡必先使他疯狂,历史若要消除世间的罪恶,必先使世间罪恶,混乱到无以附加的程度,共产主义国际共运将要复兴之前,肯定会遭遇重大的挫折。恩格斯也曾言,历史的灾难总是以社会的进步获得巨大的补偿。历史的发展必将有利于弱者。
为人处世要注意观察细节,细节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动机,从而采取相应对策保护自己。
当你将最先进的军事武器展示他人之时,别人就会技术攻关,破解难题,从而对你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章旨】
侯王管理天下的原则要符合天道,化育万物的准则在于满足百姓的合理要求,如此以来天下自会安定太平。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通常不会主动去做某件事,但是天下任何事物的造就完成都离不开它。当政者如果能按照大道的原则去做,万物都将自动得到化育。化育万物会引发人们的诸多欲望,我将用无名的朴素意识教导他们,使其没有过分的要求。人人都没有太多的欲望非分之想,天下就会自动安定下来。
【评析】
前面提到,道常无名,朴虽小,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这次提出万物将自化。化是化育,顺应各种事物的发展需要,《中庸》一文中也提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是化育。
柏拉图将人的心灵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欲望部分永远不会满足于对财产美色的追求,而理性和激情部分将监视欲望,以免它充满肉体感观的快乐,并因为变得强大而不尽其本份,反而想去控制它本无权控制的部分,从而因贪欲而毁掉人的前程甚至是整个生命。因此对于人的欲望,必须用无名之朴,加以制约,人过分的不合理与他人有害的欲望被扼制之后,整个天下都会太平,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和平相处。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得
【章旨】
此章论述了德、仁、义、礼之间的关系,提醒人们一定要分清主次本末,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从不将道德教条化,这使他自始止终都成为有德之人:德行差的人将道德教条死硬化不知变通,从而使自己成了无德之人。
道德之人不积极倡导推行道德,却符合道德的原则,下德积极倡导道德,却有时常违背道德。富有爱心的人做事能够顺应道德;只讲义气的人做起来就会损害道德。到了制定详细的村规民约行为规范来倡导道德之时,人们早己失去耐心无人响应,将其远远地抛在一边。
所以说,当符合人道的社会秩序被破坏之后,才有了对高尚品德的提倡,加强思想工作不解决问题,又开始了对爱心的呼唤,爱心的呼唤令人麻木之后,又开始号召人们要见义勇为,号召见义勇为也无法使社会风气好转之时,又制定许多奖励的制度,发见义勇为奖、拾金不昧奖,这些都不解决根本问题。
制定一定的制度,签订一定的合同是人们忠诚信任感淡薄的表现;人们已经获得的认识是人们认识社会的精华,同时囿于旧见又可成为导致愚昧落后的开始。所以大丈夫总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为次要矛盾投入太多的精力,搞一些实质性有益的东西,而不图形式外表的华美,圣人无他,善于选择而已。
【评析】
人们想要靠法制来制约社会风气的败坏,来增加人与人之间忠诚和信任感,殊不知法律繁多是社会风气变坏的必然产物,有人言,有多少法律,便有多少罪恶,法律制定的速度,跟不上犯罪的形势。犯罪的猛增,产生于社会分配不公,不符合大道,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原则,所以社会风气的好转,要依赖于整个社会制度的公平合理,社会制度保护了人的尊严之时,人就不会产生报复社会的仇视他人的念头。
人们的认识水平是不断提高,认识提高之后会否定以前的看法,前人已经认识到的是人类认识的精华,但是完全依赖前人,就会成为经验主义,在实践上造成损失。我们的社会也出现了为道德立法的奇思妙想,结果如何,正如老子所言,上礼为了而莫之应。叔本华提出,最强有力的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不是事物表现出的,使人们误入迷途的虚幻的假像,甚至也不直接地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相反,是在于人们先前接受的观念,存在于偏见。它作为一种似是而非的先验之物,横亘在真理的道路上,因而就像一股逆风,使航船难以抵达彼岸。
三十九章 得一者
【章旨】
上章读后人们难免对道德有没有永恒不变的准则产生疑问;回答是肯定的。各种事物都有固定的原则,以下为举例说明。
【原文】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
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
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一开始就有惟一准则的事物有:
苍天遵守着保持空气清新的准则,大地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安宁,各种规律原理从不间断地发挥作用。谷物之神保证提供人类及各种动物有维持生命的食物。
各种生物保持生生不息代代延续,权力机构始终保持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其他事物都有同样的道理。
假如,苍天不保持空气清新,那么天体恐怕早已裂开;地球不保持安宁,恐怕早己爆炸;各种规律原理不发生作用,地球恐怕早就不自转;谷物之神不给生物提供饮食,许多生物物种早已灭绝。生物自身不繁殖生育,它恐怕早就断种;权力机构没有威信,社会早己大乱。 所以,卑贱是尊贵者的根基,高高在上必须以下面的事物为基础。这就是侯王常自称孤家寡人的原因;不是吗?给一个人太多的荣誉头衔就失去了意义。我不想做一个光彩夺目的美玉供人玩赏,只愿做一块平平凡凡丑陋的石头,自由自在地生活。
【评析】
绝对自由不受任何原则制约的事物是没有的,世界的社会秩序,包括自然环境的维持存在,在于各种事物都遵守着一定的原则。平凡,贫贱是杰出高贵的底色,正如绿叶映花红,站得高,必须要有牢固的根基,否则爬得越高将会摔的越重。做人最好还是有颗平常心。
四十章 道之动
【章旨】
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地深入,历史的向前运动都包含对现有认识及一定社会秩序的否定,这便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向着现有认识或事物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在深入,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表现。
真理的作用被削弱,处于低谷之时,正是真理最大限度发挥其威力的前夜契机。
天下万物的产生都是有一定条件的,而现有的事物哪一样不是从无到有的。
【评析】
向着现有的认识或社会秩序路线的相反方向发展,这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规律。有人总结经济学以异端为契机向前发展,也就是由非主流认识不断地战胜主流认识,以前视市场经济为异端,而现在倡导市场经济成为主流,然必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市场经济也必将被其异端所取代。
当社会秩序违背了公平正义原则时,社会将深受其害。当此之时,真理的作用被极大削弱,但是这个时候又是真理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契机,最黑暗的时候是黎明之前,社会矛盾激化充分暴露正是彻底解决的前奏。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章旨】
本章从闻道后不同表现的几种人谈起,指出人们对大道的许多误解,最后指明大道虽隐藏在各种事物中,但只有她才能使人们的事业走向成功。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士听到有关真理的言论,勤勤恳恳终生奉行。
中士听到之后半信半疑犹豫不定。
下士听到之后肯定会哈哈大笑。的确如果不被这些人嘲笑的话,说明你的观点算不上真理。
古人早就说过:
明明白白的道理,有人怎么也听不明白。
历史的前进,在一些人看来,好象是复古倒退。
平坦的大道有人总认为崎岖难行。
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虚怀若谷。
清白的人往往横遭歹人的侮辱。
思想品德极为高尚的人,有人对他的作为还不满足。
创立一些道德言论,总好象你偷借了前人的思想。
本质纯真质朴的人总有人找污点挑毛病。
最大的空间找不到它的角落。
最有威力的思想理论武器在历史发展的最后关键环节被研制成功。
大的声音响的次数就少。
最大的景象人们无法描述它的形状。
真理隐藏在万事万物中,但是只有她才能借给你有力的工具使你获得事业的最后成功。
【评析】
为什么人们听到有关真理的言论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正如庄子所言,双目失明的人是无法与之共赏美丽的景色 ,双耳失聪的人无法欣赏美妙的音乐。不光在生理上存在这种现象,有人在心灵上对真理是个天然的聋子,瞎子,你讲的再透彻,深入浅出的道理他就是不明白,历史的前进有时看起来是在后退,或者说历史有时也需要以退为进,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需要经过多次反复。
在一个视自私自利为正常的社会,信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教条,那些坚持公义走上平坦的真理大道上的人,反倒被少数派视为不正常。德行越高的人胸怀愈是宽广,所谓德由量进,量由识长,所以人欲宏其德不可不大其度量。人越是光明正大,越是要能忍受各种屈辱。对于贪得无厌的人,别人对他再好,他也不会感到满足,要想有所新的建树,就必须借助前人的成果。本性天真的人看似信仰不坚定,一种工具,他的作用越大造成这种工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它的成功就越不容易。
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所谓不鸣则已, 沉默中的爆发一鸣惊人,人生中的极高境界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大道隐藏在各种事物之中,还不能被人们普遍认识,可是人们只有借助大道真理,才能使人们的共同事业,获得最终成功。
四十二章 道生一
【章旨】
此章是万物生成论的简图。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彀,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大道产生之初天地未分,万物混而为一,之后,开始第一次分化,太极生两仪,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再后天地间出现了万物之灵的人类,大道一统下的天地人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充满生气保持着世间秩序的协和。
人们最讨厌的是孤独寡德凶残之人,而王公却以此做为自己的称谓。所以,有的事物因为受到暂时的损害而最终获得好处,有的因为得到一时的好处,却受到一生损害。人常用来教训别人的话,我也这样教导你们,称强斗狠蛮不讲理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我将成为开创道德素质教育的鼻祖。
【评析】
东方人的道德理念,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认为逞强斗狠,强人所难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以此来促人自律,获 得心理的平衡。
人总是难免犯错误,有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知错不改执迷不悟,所以有的人因犯错误改正后,终生有益,有的人为了一时利益而造成一生的遗憾。
四十三章 至 柔
【章旨】
这一章说明守柔的好处,办事不可硬来,如水遇到阻挡就转个弯,但总方向不变。
【原文】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事物当中自由出入,没有具体形态的物体自然可以进入没有任何间隙的事物。
我就是从这里知道了不碰硬蛮干的好处。不空喊教育,做出具体样子,不违背客观规律从而使人们普遍受益,当今的人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评析】
人们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要让别人做到,自己就应率先。办事不能碰硬要懂得迂回战术,以柔克刚。一大堆石头,火车汽车都过不去,而流水却从石头间的空隙,顺利地通过,这就叫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机会对人都是均等的,要想成功就必须改变自己找到机会,创造机会。
四十四章 名与身
【章旨】
此章提醒人们注意思考名与身,身与货,得与亡那个究竟对自己更重要的问题,分清主次,人生才不会迷失。
【原文】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名誉和身体那个对自己更重要?
身体与拥有的财物那个对自己更有意义?
得到与失去某物那一个更令人担心?
所以,对爱过度地投入势必造成极大的感情浪费,过多地收藏聚敛必然加重失去时的损失。懂得满足的人才不至于招致羞辱,知道适时而止就不会遭受凶险,这样可以保障你一生平安无事。
【评析】
老子用三个设问句,提醒人们重新思考几个问题。有的人为了财货把自己的生命搭上了,这样值不值呢?人都喜得不喜失,其实得到的你就得为之操心,失去了它你将更自由,所以哪一个更令人担扰,对这些问题换个角度来想,你立马就得到解脱。
既然,爱的太深会造成极大的感情浪费,就不必将爱情看得过于神圣,既然过多的收藏会增加来日更重的损失,就不要为自己过多的聚敛。
心里有个知足之念,就不会招致羞辱,懂得人生的目标意义,人生就不会迷茫,这样就可保一生长久平安。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章旨】
常人总是直线思维寻找实现目的的直接途径,而有智慧的人却会换种方式迂回前进,所以他们的做法经常被人误解。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完善的事物在人们看来还有所欠缺,用起它来却没有任何弊病。
十分圆满的事物还有人感到美中不足,可他的作用却没有穷尽。
最正直的人好象总在委曲求全,
最巧妙的办法看似笨拙,但能彻底解决问题;
最高水平的辩论能手语速迟缓,却象重炮一样,一举掀翻对手的观点。运动可以抵御寒冷,安静能消暑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才是天下人的正道。
【评析】
大器晚成的发明创造,会集大成的著述,在人看来还会有欠缺的地方,但发挥作用时不会产生流弊,当社会正义充盈邪不压正之时,不知要对人类带来多少的好处。所以,社会环境的改变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必经之路。
能在心中坚持正义的人,表面上看似屈从了不良的思想做法,办法越是巧妙往往操作越费心思,优秀的辩论能手,不在于口齿伶俐,而在于抓住对方的要害,一举驳倒对方观点。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章旨】
无道与有道社会两相比较,老子指出无道社会的根源在于贪欲。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在一个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战马不用奔驰沙场,仅用其粪以肥农田。在一个无道的战乱社会,可怜的战马在荒郊野外征战之中产下马驹。
灾祸还有比无法满足可耻的占有欲望更大的吗?错误还有比贪得无厌更严重的吗?
所以一个人一个国家能有知足之心,才是能够被满足的前提。如果他们常怀满足之意,那里会有战争产生的根源。
【评析】
人和国家都一样,人不知足因贪财好色使自己身陷囹圄。国家不知足,就会挑起战争,给世界人民造成灾难。所以要成就一个有道的社会必须理清战争的根源,过多的贪欲,将会为自己的国家民族酿成大错,日本、德国不正是这样吗?美帝若不反省必步入德国日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尘。
四十七章 不出户
【章旨】
这一章讲圣人独特的认识功能,处理天下事与家事一理,故不出户可知天下,因其有极高的思维悟性,故能以极少之所知,推及更多的未知。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译文】
不出家门,也能明白如何处理天下的人事关系,不用看到窗外事物,也同样能明白天下的大道理。他的志向极为远大,而他读的书并不很多。所以圣人不亲自实践同样能获得真知。不用亲眼所见也能说出事情的原因,不用亲自操作,照样指导你把事办成功。
【评析】
认识真理靠的是心灵,而不是眼睛。做为哲学家,力图陈述其独有的世界观。他就需要静下心来对所感悟 到的一切进行深思,因此他就需安静地独处,以便完成他的思想和作品。所以他欢迎孤独呆在家里。好充分挖掘其内在的心灵财富,他们 视独处的闲暇为至高的善,其他的一切如社交旅游等非但不重要甚或是令人厌烦的。心灵的财富如同一个国家的资源。资源短缺的国家需要大量的进口。心灵财富贫乏的人要从外界寻找刺激寄托,他们越是东奔西跑到处旅游,说明他们的心灵越空虚。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章旨】
本章讲两种人,有种人为做学问而做学问,另一种为寻求真理而研究学问,这大概可视作庸才与天才间的根本区别。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为做学问而读书学习,学的东西就与日俱增。为寻求真理而做学问,就要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抛弃非真理性认识,不断地抛弃谬误,直到和真理完全一致。在不违背真理的前提下去办所有的事,就不会出现事故。如果办事总出问题,那么你水平能力就还不足以治理天下。
【评析】
做学问的人知识越积越多,寻求真理的人却要不断地放弃,以使自己的言行完全符合真理的要求而不违背 。在符合真理的前提下不论干什么都可以成功。
知识之可贵,在其量不在其质;智慧之可贵, 在其质而不在其量。学者们充其量是个知识的仓库他们知道的虽多,但很少有自己独到的东西。他们 治学靠一种“ 愚钝的勤勉”埋头苦干一点一滴地搜集着各门学科 的现成 理论靠别人的思想度日。而一个真正 的思想家向往闲暇以便自由地从事创造玩味自己的思想,尼采认为自我教育是造就一个思想家的唯一途径。没有什么教育者,作为一个思想家。一个人应当只谈自我教育。这也许就是上一章老子所讲“圣人不出户知天下,见天道”的原因。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章旨】
这章讲圣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原则,无条件地与人为善和信任他人,为了天下人的共同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子。
【译文】
圣人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思想,只是他急百姓之所急,处处为他人着想。对我好的人,我友好的对待他、待我不好的人,我同样友好地对待他,做为一个有德之人,首先要能与人为善。可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于不可信的人,我也表示对他充满信心,有德之人首先要信任他人,让他们先建立自信。所以圣人活在世间为了天下人的共同事业,倾出所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百姓们都关注着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呀,都是人民群众的好儿子。
【评析】
圣人 者有常人之形而无常人之情。圣人外形和一般人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思想感情想法不一致。常人之心,经常想自己怎么样多挣钱。怎样才能使自家好。而圣人心里却想着大多数老百姓,为了改善人与人的关系。做为圣人你对他好,他对你好;你对他不好,他也友好对你。可信的人他相信,不可信的人他也相信,做为倡导道德的人自己首先要无条件的对人友好,信任他人。对人,你给他尊严之时,他就会慢慢维护自尊自爱。圣人在天下为了天下人奉献了自己的所有,他们都是老百姓的好儿子。这一点《圣经》也有 相近的论述,“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做对你有用的人。 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五十章 出生入死
【章旨】
此章讨论人生死的概率,在动乱时如何保全自己享其天年。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人从出生到死去,有三成人属于正常死亡,三成属于意外死亡,还有三成本来是可以享其天年的,但因为过于贪图生的享受,贪污、腐化、偷盗、抢劫、触犯刑律使自己过早死亡。
听说那些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受到犀牛老虎的攻击,到大军之中也不用披甲戴盔手拿兵器。这样犀牛的硬角,老虎的利爪就派不上用场,兵器也没必要伤害无辜之人。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从不处在距死亡很近的危险境地。
【评析】
当今的社会为何群死群伤的事故接连不断呢!因为这种制度把大量的打工者逼到了要么危险的生存要么安全的死亡境地,不要抱怨打工者炸不醒,而要看到这种制度对他们是多么无情。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写到。如果一个人伤害了另一个人的身体,而且这种伤害引起了被害人的死亡.我们就把这叫做杀人,如果杀人者事先知道这种伤害会送人命,那未我们就把他的行动叫做谋杀,但是如果社会把成百上万的无产者置于这样一种境地 ,既他们不可避免地遭到过早地非自然的死亡,遭到如同被刀砍开枪所杀一样的横死,那么群死群伤性事件的原因就很清楚。事故 的发生是必然的,因为打工者已被迫处于死亡的境地。他们正被一种看似无形的力量所谋杀。
五十一章 道生之
【章旨】
本章讲道与德对万物的意义,受万物尊崇的原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大道给了万物生命,大地用博厚的胸怀将它们畜养,给万物以具体的形体,让它们不断地发展壮大。所以万能物没有不尊重道德的。道之所以被推崇,有德之人所以被尊重,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事情。
所以大道让万物不断地新生,积德行善,让万物不断成长发育,滋养着并保护着它们。自己产生而不据为已有,从不自恃其功,独断专行,这就是大道天地绝无仅有的高尚品德。
【评析】
大道使万物得以产生,给万物以具体的形体,给万物以生存的学问让各个物种形成一定的规模。所以万物自然对天地大道充满感激,同样在人类之中,人们也尊敬道德之人,这是社会之公理 而不是接到了谁的命令才会如此。
大道生养万物,却从不把它们当做自己的私人财产,一任万物各取所需。从不处自恃有功随意处置万物让人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天地的德行真是深厚,永远值得人去赞美,做人的原则也当如此。
五十二章 母 子
【章旨】
这章讲原因与结果的关系,知道原因就可推断结果;知道了结果同样可以查找出原由。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译文】
天下的万事万物的演化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它是产生万物的本源(道)知道了这个本源,就可了解事物的普遍规律。同样的道理,了解了事物的本质,也可推知产生此种事物的原因,这样以来一生也不会迷惑,临死也不会迷失方向。
闭住口,别瞎讲,关住门,别急着办事,先仔细思考,想清楚后,行动就不会白费功夫。不认真思考乱说一气,又干这又干那,这人就叫没治。能以小见大,以柔克刚,用大道的眼光看问题,一切都一目了然,处世就不会为自己留下祸根,这就叫习惯成自然。
【评析】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推导得出结论,根据一个被证明的结论同样推断证明所需的已知条件,因为两者存在逻辑关系。
从事哲学深思的人决不是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人。他们 也不会在社会上到处奔走,他们总是想的多说得少。有人说人生下来就犯个错误,闭着眼睛哇哇叫个不停。从事哲学思考就要从其他事务中解脱出来,这就需要他心中有问题,关起门来进行思考。
一位哲学家说,哲学虽未替我赚进半文钱,却替我省了不少开支。尼采不是也说过,朋友逃到你的孤独里去吧,一切伟大的事物和荣誉才能发生,新价值的发明者总是处在离市场和荣誉很远的地方,我的朋友带着你的热爱与创造力,往孤独里去吧,慢慢的,正义(真理)会拖着脚跟在你后边。
五十三章 介然有知
【章旨】
这章是老子对一个反动腐败社会强烈地批判与遣责,理想的社会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
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
【译文】
如何才能使我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真知灼见,走在那真理的光明大道之上,这才是我心中最盼望最敬畏的呀!真理的道路是多么的平坦,而人们偏偏喜欢走自私自利崎岖的谬误小道。
朝庭的腐败是多么严重,迫切地需要清除。
田地撂荒三农问题严重到了何等地步。
国库又是何等空虚,而那些人民公仆,却西装革履,洋房小车,公款吃喝,不厌其繁,应接不暇,他们占有着终生也享用不完的社会财富,这是人民的公仆,还是吃人民肉喝群众血的硕鼠,革命烈士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难道就是这个样子吗?
【评析】
邪恶是对心灵最大的毒害,正义真理对心灵是最好的慰藉,孔子云:“ 朝闻道,夕死可以。”对于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用心灵体味到真理的面容,从而使自己大踏步走在符合真理的光明大道之上,这才是真正的哲人心中所最敬畏和向往的事情。这样的人生是多么美好,这样的人生道路是多么平坦,但却很难被大众所理解,世俗的社会完全是另外一副景象,充满了危机,贫困,浮华和不公平,这样的社会完全背离了真理。
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
【章旨】
这章是老子在全社会实现其理想的模拟简图,通过榜样的力量示范的效果实现终极理想。类似儒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原文】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以国观国,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有所建树的人,谁也动摇不了他事业的根基。善于选择信仰的人,谁也改变不了他的信念。如此以来,后代子孙都会永远纪念他。
只要有一个人用道德修养了自身用真理武装了自己,健全理想的人格,道德的作用就第一次得到印证。他的人格影响到全家,道德便有了进一步发展,整个乡邻都有了理想人格,道德的作用便有了长足发展,一个国家全力培养出理想人格,道德作用就获得空前丰收,天下人都用这种道德准则要求自己,道德素质教育便在全世界得到普及。
所以,一个人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一个家庭可以效仿他人的家风,一个地方可以学习另一个地方的先进经验,一个国家可以学习别的国家发展兴盛的作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是怎么知道天下一定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就靠模范火车头的带头作用。
【评析】
这一章老子谈了理想社会如何实现的问题。
智者所虑不在一日,而在百年,甚至直接设计人类的终极理想。眼光愈久远,他的建言就会发挥时间愈长,历史也就难以逃脱他的视野。当然,这就需要他的思想极具历史穿透力,这样的话,他将获得人类永远的尊敬。
只有遵守道德维护共同的理念,一个国家才能强盛,一个民族才能繁荣复兴,社会的问题才能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好转。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世界,当世界失去了道德的约束,人们才会深刻认识到道德的可贵,那么新的道德秩序的建立也就为时不远了,老子不是说过,将欲废之,必固兴之的话吗?现在应当说,对于道德世界的确立正是将欲兴之,必固废之。道德必然承担起救世的角色。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章旨】
道德修养境界极高的人,象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因其无害人之心,故不遭受他物的损害,不被视为敌人。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最有德行的人,就象一个天真无邪的婴儿,毒虫不螫他,猛兽不抓他,凶猛的飞禽也不攻击他。他的筋骨柔软却时常把拳头攒得紧紧地,虽然不曾知道男女之事他的小鸡鸡却时常勃起。这是他精气充沛的缘固。他就是整天啼哭,声音也不会沙哑,这是因为他心里平和没有怒气。知道和为贵是人之常理,知道这个道理就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使众生受益一切就会吉祥如意。心中有了怒气的人,就会称强斗狠与人玩命。事物壮大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走向衰老,就会被历史所淘汰。所以,不符合大道的事还是早点停止。
【评析】
成人因为世故圆滑,才会失去儿童时代的轻松和快乐, 天才艺术家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保持了儿童时代的心性。不擅长算计,更不会在人际交往中察言观色,他们率真而行,根本不会在乎什么世事洞明的学问和人间练达的文章,所以心里不会象其他人那样有太多的压力,其可贵之处在于不失赤子之心。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用于人际关系,当你充满攻击性之时,你就 会成为攻击的对象,赤子没有攻击性,所以他就不受攻击。
什么叫益生日祥,就是对众生有好处,你的事业就会吉祥如意,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自然之间都应当和平共处。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章旨】
认识大道的人,首先要从一般事务中解脱出来,在孤独中进行理性思维,这样才能逐步认识真理。得道之人就是道成的肉身,看得见的真理,此人才是天下之至尊至贵。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译文】
明白大道通晓真理的人,往往不轻易溢于言表,整日大谈大道理的人,其实对大道一无所知。闭住你口吐白沫的嘴,关住你迎来送往的门,让你的欲念平静下来,从一般事务中解脱出来,心平气和了,慢慢地你就可看到真理的光辉,与真理同荣共辱,同舟共济,这就是与真理完全一致,同呼吸共命运。
正因为如此,有的人因为不能被真理所拥有,就主动地亲近真理。
有的人,因为得不到真理的青睐,就开始疏远远离真理。
有的人,因为得不到真理,就尽力做些对真理有益的事。
有的人,却因为得不到真理做出许多损害真理的事情。
还有人,因为轻易不能被真理拥有,就越发感到真理的珍贵,相反有人因为得不到真理,就认为真理很下贱,一分不值。
所以说,真理才是天下人最为尊贵的事物。
【评析】
认识真理是天下最为难能可贵的事,它对寻求真理的人有极高的要求,需此人能够完全放弃个人的一切,去符合真理的要求,当它追求接近真理已到了不能再接近的地步,他本身就成了看得见的真理,成了真理的化身,他就能与真理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言谈举止就无不散发着真理的光辉。
真理如此庄严,得到她的人不会夸夸其谈,整日说真理如何如何的人其实对真理很无知。
追求真理和追求爱情的情形差不多,因为未能得到却有好多不同的反应。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章旨】
此章指出了治国和用兵的原则,并告诉读者其中的原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白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
治理国家就要堂堂正正、光明正大,而用兵打仗则一定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用没有扰民之事的执政原则来获得天下人的共同拥护。
我是怎么知道这些原则的?请看这些现象:当天下人忌讳太多,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时,百姓的生活就会更加贫困,当民间人人自危大量防身武器随身携带之时,说明这个国家的社会治安已经混乱不堪。当人们骗术技巧越来越多的时候,各种希奇古怪难以想象的事物就会出现发生。当各种法规制度越来越多之时,说明国内的各种盗窃抢劫违法乱纪事件发生的越来越多。
所以有道的圣人总这样说:
当我顺应客观规律时,百姓就自然得到教化,当我平心静气清心寡欲之时百姓自然而然地走上正道。
当我不扰农时没有许多要办之私事,百姓生活自然实现共同富裕,我没有什么贪欲,百姓自然就会保持艰苦朴素作风。
【评析】
治国和用兵的原则是不同的,治理国家就要正儿八经的,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依照法规制度去执行,领兵打仗,就不可按步就班陷入套路,别人就容易对付。
在管理天下方面,原则上不要搅扰天下老百姓的正常生活。
上有好者,下有效者,上梁不正下梁歪,上层人士不胡作非为,清心寡欲,老百姓的生活就会自动富裕,走上正道,社会风气就会自动好转。
五十八章 祸福相倚
【章旨】
判断事物必须有个客观正确的标准,否则善恶难辨是非不分,看待事物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好事可以变成坏事,祸事也可转化为幸运,矛盾的事物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圣人作事处世一定要注意分寸,勿走极端。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一个国家政治氛围宽松,民风就淳朴厚道:国家政令严苛实行高压,其民众看起来就象惊弓之鸟整日神经兮兮。灾祸呀幸福有时有倚靠在它的旁边;幸福呀灾祸往往埋伏在它的身后。谁能一次就给它下个最终结论呢?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标准,坚持正义的人反被说成个人出风头,积德行善的人反被说成兴妖作怪图谋不轨。人呀一旦迷失了方向,就与日俱增变得长时间顽固不化。
所以呀,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处世方正却不有意刺伤他人的感情,廉洁奉公却不显得待人态度生硬,正直无私却不表现得肆无忌惮,光明磊落却从不炫耀卖弄。
【评析】
好事里面有坏事,坏事里面有好事,好坏祸福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相互转化。要判断事情的好坏,是福是祸,必须先设定一个公认的标准,如果没有正确的标准立场,那么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就不准确,用错误的标准来衡量,正确的言论行为反倒成了错误的,助人为乐行善的人反倒被说成出风头想要兴妖作怪,人一旦迷失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顽固不化,所以圣人面对这些人之时,一定要注意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五十九章 啬
【章旨】
啬是对老子三宝之一的“俭”具体阐发说明,可奉为待人治国的重要原则,爱惜人力物力,资源就不会匮乏,这样你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
处理人事、对待自然,没有比注重节俭更重要的。只有节俭爱惜人力物力资源减少浪费,就是对资源的短缺做了极早准备,如此就可以说为子孙后代积下了阴德,重视积德的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什么困难都能克服的人他的事业便可以无限壮大发展。这样的人可以用来治理国家。掌握了治国的根本原则,治理的国家就可以长兴不衰。这就是加固事物的根基,使根扎的更深更牢,就可以使它的道理。
【评析】
这一章论述了爱惜人力,物力的意义。不浪费人力,物力资源,那就是 将人类将来面临的困难提前考虑到了,及早地做好了准备,为了子孙留下后路,积了阴德。可眼下的一些人,干着卖祖宗田,断子孙路的勾当,良心上竟过得去,一个重视积德行善的人,以天下利益为重,那么他就拥有无穷的力量,没有打不败的敌人和克服不了的困难。如此以来,他的正义事业就可以无限地发展壮大,用这样的人,这样的原则来管理国家,难道不能够国富民强!
六十章 治大国
【章旨】
讲治国的又一原则,必须顺应大道的规律,倘若如此,这些规律就无从发挥其破坏作用。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
治理一个大国就和烹煎小鱼的方法一样,不要翻来覆去地折腾个没完,政策多变,人心必乱。倘若能按照大道的原则秩序,安排处理天下的事物,其他原则,破坏性的规律就捣不了鬼发挥不了破坏作用,并不说它不再发挥作用,而是他发挥作用时不再危害人的利益。不光这些自然规律不伤害他人,圣人处世也不会故意和谁过不去。人与自然规律互不伤害,人不违背自然,自然就不会报复人类,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无可挑剔被最好地解决了。
【评析】
治理国家主要是确定一定的社会秩序,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当理想秩序确立之时,就不要乱动,就象烹小鱼,翻动地多,小鱼就成了碎未。
当依照大道原则的社会秩序确立之时,其他的破坏力量就无从发挥作用,人与发挥作用的自然经济规律互不伤害,道德就发挥了适当的调节作用。
柏 拉 图说真正爱好哲学的人是那些对真实的存在进行认真思考的人,他们不会有时间来观注世俗的人,并因为与他们争吵而变得充满敌意和恶感。他的精力集中在对永恒有秩序事物的观注和深思上,它们之间既不伤害也不被伤害,总处于按照理性有秩序地活动的状态。
六十一章 大国下流
【章旨】
这一章老子提出如何处理大小国外交关系的准则,大国应当拿出高姿态,礼上小国,可使天下和平安宁。
【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处理外交,就要象江海在小河面前甘居下游一样,在小国面前拿出高姿态礼让小国,这样天下的国家都乐意与你交往,就如同一家有女百家求。
雌性动物常常寂然不动,那些雄性动物就主动前来交配,而且交配之时雌性动物总是平静地处在雄性动物的身体下方。
所以呀,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充分重视照顾弱小国家的利益,就会取得小国的信任,前来归附;同样一个小国充分尊重大国对大国表示谦下,也会取得大国的信任和庇护。
所以呀,不管是大国对小国谦下取得小国的信任,还是小国对大国谦下取得大国的护佑。大国的最终目的不过想拥有更多的子民,弱小国家也大不了是想参与更多的国事。如果让两者同时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么做为大国的一方,更应当多给小国一些援助好处,给小国以更多的尊重。
【评析】
这一章是论述外交的,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之所以爆发战争,是大国不能对小国平等相待,看不起小国,忽视小国独立的利益,小国呢,如果感到自己土地,资源,人口不及大国,也会夺取土地人口资源扩充实力。
问题的解决,关键要看大国一方,大国多吃点亏,小国得点好处,就会顺服大国,两国都能和平相处了,那么两国民众就能得到长远的利益。
新中国成立之后积极援助了许多小国,坚定的站在第三世界一边,获得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好评,才有人称中国是被第三世界抬进联合国之说。这便是“大国者下流”的好处。
六十二章 道 奥
【章旨】
大道真理乃正义人士的精神支柱护身法宝。但坏人也会化妆成真理,打着正义的旗号来保护自己,尽管如此大道仍被天下万物所重视。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译文】
大道的原则或真理,包含着万物的本质之源和变化的奥秘。他是正义事业胜利的法宝,但是那些干坏事的人也会用他们来保护自己。谬误常披着真理的外衣到处招摇撞骗,为害一方。美好的言谈言论可以拿到大众场合去讲,并能获得人们的尊敬,美的行为才能被他人所接受。一个不懂得向善学好的人,为何一下子就把他完全放弃呢?
所以就是当上了总统,有许多随时听命的大臣,拥有最高的权力,坐最高级的小轿车,也比不上这被真理拥有的滋味。
过去的人为什么将大道真理如此地器重呢?他们并不是想要得到什么好处,而是避免自己决策失误,成为历史的罪人。
所以得道才是天下最为难能可贵的事。
【评析】
研究哲学,认识真理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呢?一位西哲说,哲学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学了这么多年哲学竞没有害人,哲学虽未为我挣来着半文钱,却为我省却了多少精力不至于浪费,省却了多少开支。是的,对真理的追求可防止生活中厌倦的侵袭,避免厌倦所产生的恶果,远离恶友损失和浪费。而这些行为都是把幸福寄托在外界的人所必然遭受的烦恼。当然追求真理会使人人远离犯罪之路。
《易传》中讲,君子出言,善则千里外而应之。就是说善的言论才能令人信服,得到真理的感受,胜过俗世间任何人人羡慕的物质享受,所以认识真理大彻大悟远比当国王的意义重大,国王易当,佛最难成。
六十三章 为无为
【章旨】
这章讲办事的原则和方法:不违背客观规律,从小事做起,从容易处入手,充分地重视困难,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办事不要违背客观规律,做事时就不会出现事故。将没有什么口味偏好,当做自己的偏好。什么你的名气大,我的名声小,他的资产多,你的财富少,用自己的博大胸怀高尚品德对待他人的怨言。
做困难之事,要从容易处下手,要办成大事就先从小事做起。天下难办之事肯定是从比较容易着手处逐步干成的;天下的大事,肯定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的。所以那些圣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急于求成要办大事,所以才最后终于做成了大事。一个人如果轻易随随便便就给别人赌咒发誓,那就肯定很少兑现诺言。总是认为事情好办准备不充分,结果肯定处处碰上困难。这就是圣人特别重视困难,从而使自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原因。
【评析】
人常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吴承恩说过修道的孙悟空“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不论什么高深的学问重大的课题,只要你能够充分的重视,不懈的努力再加上方法得当,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要办大事就要看得起小事,倘若眼高手低,一生将一事无成。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章旨】
这一章近似对质量互变规律的讲解。事物的变化由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所以做事要防微杜渐,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才能获得最终成功。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当事物处在安静内部未发生变化之时,它原有的状态性质容易继续保持;当事件未曾出现不良征兆迹象时,就比较容易谋划防备。越是酥脆的物质,越容易掉渣流失,越是细微的东西越容易挥发散失。(分子运动论)要办某事在别人还没有下手时就及早动手,治理国家管理企业要在没有出现动乱人心涣散时,事前提防。
合抱粗的大树,那是从毫毛末端小的一粒种子慢慢长成的;九层高的楼台,那是由一筐一筐的土堆积而成的;千里远的路程也是一步一步走完的。谁要是急于求成违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办事肯定失败,固执己见将失去暂时取得的成绩。所以圣人从来不违背这些规律,办事就不会遭遇失败;不执意妄行就不会前功尽弃。
许多人经常在事情就要成功时,因为主观上松懈大意而遭受失败。倘若他们在事情将要结束时,能够象开始时一样认真谨慎,又怎么会失败呢?
所以圣人从不想那些不该想的事物,不把那些难于得到的事物,看得过于珍贵,从不学习那些不该学的技术知识,却善于借鉴别人走过的人生道路。自己总是辅助万物顺应其本性,而不是扰乱破坏。人不是存在的主宰,而是存在的守护者。
【评析】
海德格尔称人不是存在的主宰。而是存在的守望者,孙悟空对佛的皈依,野性的充分 发挥个性的为所欲为并不是人的伟大,人类的最高生存境界。
人类的伟大其存在意义在于帮助自然界顺应自然界维护一定的社会自然秩序。因为人也生存在这种环境之中,对自然的掠夺征服必招致自然界无情的报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物的质变来源于量的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事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起初时非常认真,将要成功时心里松了劲,高兴的太早结果忽视了不利因素而导致失败。所以做人不要被暂时的成绩冲昏头脑。毛泽东批评李自成,称进京赶考新中国的成立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教育群众,党内如果出现了修正主义你们应当怎么办?
六十五章 愚 民
【章旨】
老子的愚民理论一直被视为糟粕,但观察当今的高科技犯罪,的确和犯罪分子的知识水平有相当大的关系。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做愚民的注解,譬如改革若要做通所有人的思想工作,而后推行,根本就不可能。可见“愚民”政策确有可取之处。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
古代那些善于按照大道原则办事的人,并不是非要将这些道理给民众讲得清清楚楚,而是对他们有所保留。社会之所以难于治理,是因为有人的小聪明太多。所以要凭借小聪明治理国家,就耽误了国家大事;不靠耍手腕治理国家,这是全国人民的福气。知道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掌握了治国安邦的要领。按照这个法则去做,他就会功德无量。
玄德的道理太深奥,现在人的道德水平与之相差太远,与人们的一般认识正好相反。虽然这样,但还只能如此才能使人类社会达到理想状态。
【评析】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那些善于按照真理办事的人并不是要向所有的人把全部道理说透,因为对大多数一般群众来讲很难形成关于未来理想世界的清晰图景。好比一个工程师,他心中有整个工程的图纸,所以由他来对所有工人进行细致分工,每一个工人只要干好自己手中的活路,整个工程就有指望。
社会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人们自以为聪明有着太多的价值理念。所以依靠所谓的精英能人来管理国家,他们就会成为集体国家利益的蛀虫,不要依靠这些人才是国家民众福分。
深奥的道德与大众的价值理念太远甚至截然相反的,虽然这样但是还只能如此这般才能使天下顺从天道。
人们以为活着就好,所以那怕是植物人,也要尽可能延长他的生命。殊不知如果活着对一个人完全是痛苦。那么活着岂不意味着对他是一种惩罚,早日结束这种痛苦为何不能称为行善。
六十六章 江 海
【章旨】
这一章讲什么人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适合做人民的领袖。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千万条河流之所以都流归江海,是因为大江海洋都处在河流的下方,因此它才能统领江河。
所以一个人要想处在万民之上,就必须重视百姓利益;要想走在百姓前面做他们的带路人和带头人,你就应当将自己的利益完全放在大众利益之后。这样以来,你就是处万民之上,人们就不会感到有什么重的负担,走在百姓前面对人民利益也就没有什么妨害。这样的话,天下人都高高兴兴地推举你做为他们利益的全权代表,谁也不会对你有什么反感。
你从来就不与人争名夺利,因此天下人谁也就没有任何与你争权夺利的可能与必要。
【评析】
本章以百川归海的自然现象,说明圣人对民众应持有的态度。告诉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值得大家拥护。此章也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民主思想。
在柏拉图看来,一个正直的人没有野心,不会为了金钱和荣誉而去当官,因此要想这样的人当头,就必须采取强制手段,主动推举这样的人做共同利益的代表。因为一个好的领导寻求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大家的利益,而那些坏的领导急着统治别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所以会通过行贿,等不正当途径积极寻找当官的门路。这就是好人讨厌当官的原因,其实权力并不丑恶,关键看掌握在什么人的手中,对于那些能给群众办事的人群众就要积极主动地去推举他。
六十七章 三 宝
【章旨】
这章老子将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高度概括为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并说明原因。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理太博大宽泛了,好像一点用处都没有,不具操作性。对了,正因为讲的是大道理,原则问题,所以好象不能操作。如果能够立即实行,那么我需要花多长时间将其制定的多么详细呀。我的理论概括为三个要点,我始终如一,按照这些要点去做。第一叫仁慈,第二叫节俭,第三叫不争先当头。因为有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所以激发起我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因为注重节俭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所以我的事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不争先当头,所以能制成最有威力的思想理论武器。倘若今天让我没有仁爱之心去表现勇敢,不注重效益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不注意保存实力,急着当头领先,那我不知死过多少次了。
所以,只要有博大无私的爱,什么样艰苦的作战条件,也能获得最后的胜利,用来守家卫国,则固若铜墙铁壁。苍天若是想救助与谁,就是让他有更多的爱心。
【评析】
柏拉图认为最好的哲学家对大多数人无用,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并且这种无用(即不肖)的原因不在于一些最优秀的人,而在于别人。因为无论贫富,病人应去敲医生的门,任何需要领导的人,必须主动寻找能领导自己走向幸福的人,真正的好的领袖决不会请求别人接受自己的统治,更何况哲学不是一般的技术技艺很难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工作。
做为一个圣人或者是哲学家是最有爱心的人,因为慈才会悲,不愿看到人们遭受苦难,故尔寻找普渡众生出苦海,免沉沦之渡船,愿为天下浑其心,爱真理必意味着不怕为之而牺牲,而牺牲是要有勇气的。
当一个人的情感非常 强烈地集中在一种事物之上时,他对别的事物的注意力就会减弱。他的情感将完全集中在心灵的快乐之中,因此就会放弃肉体的快乐,他就不会在乎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所以他在物质生活方面肯定是有节制的,那些需要大量金钱才能获得的奢侈消费只能被他人看重而不是他,他的生活肯定是俭朴的。因为圣人的目的在于求达真理,那么在其他方面他就不会与人一定要争个高低,乐得让别人去占先。叔本华讲,人要获得独立自主和闲暇,必须自愿节制欲望,随时养神养性,更不要受世俗喜好和外在世界的束缚,这样的人就不致为了功名利禄,或为了博取同胞的喜爱和欢呼,而牺牲了自己来屈就世俗的低下的欲望和趣味。
六十八章 善为士
【章旨】
这一章主要讲任用人才服务自己的根本原则,在于“为之下”,你要让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效力,你就必须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无后顾之忧,从而不会分散工作精力。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善于当武士的人不轻易与人动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被人所激怒丧失理智,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让敌人抓住任何机会,善于用人为自己效力的人总是将被用者抬举地很高。这就是任何人也争夺不去的德行,也是用人最有力有效的方法。这个原则相信古今中外不会有例外。
【评析】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新中国成立之后,美苏有好几次想对中国发动战争,因为中国大搞三线建设,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做好了应战准备,从而避免了战争的爆发。
将帅不可怒而兴兵,因为发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性的控制,从而造成无法收拾的后果,刘备因为桃园结义的关张被害而大怒,兴全蜀之兵讨吴,导致了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的惨败,破坏了三国鼎立的平衡。怒而兴兵,就象蜜蜂把生命拼在对敌手拼命的一螯之上,所以,人或国家军队在受到伤害,侮辱后的制怒之术是等待时机把报复的希望留在将来,要战胜敌人,首先不要让敌人有可乘之机,这几个方面是为人处世对带兵者的素质要求,不会随历史的推移而改变。
六十九章 用 兵
【章旨】
这一章讲作战的策略、兵法上的原则,行动没有规律让敌人摸不透,战术上高度重视敌人,同时肯定实力相差不太大的作战双方,正义的遭受屈辱被侵略的一方将获得最后胜利。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如,哀者胜矣。
【译文】
用兵的人曾这样说过:我不敢以自我为中心,而要积极和敌人周旋,不敢冒然前进一寸,而宁肯有把握地后退一尺。这就叫军事行动,没有让敌人捉摸透的规则,敌军挽起袖子迫不及待想和我军全力决战时,却找不到我方的行踪,抓不住我方的一个士兵。
最大的灾祸对军人来讲,莫过于骄傲自大轻视敌人的作战能力,轻视敌人麻痹大意疏于防备,我最有价值的一切设备宝贝都会被敌所有。所以相互对抗作战的两方,正义的正当利益被侵略,悲愤的一方士气旺盛,必然能够获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评析】
纵观历史主动挑起战争的一方大多归于失败,所以不要主动挑起战争,古代的战争易守而难攻,所以主动进攻的一方会遭受更大损失,军事行动兵不厌诈,让敌人摸不着行踪,拖着敌人鼻子走,敌进我退,敌驻而扰,敌疲我打,战争军国之大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大意轻敌,轻视敌人麻痹大意,就会遭受象被日本突袭珍珠港一样的损失。
七十章 吾 言
【章旨】
越是优秀的思想,往往越是难以使人理解,甚至被人曲解误解。老子对自己的理论充满信心,但对现实又无可奈何,只能满怀经纶天下之大经,穿着破衣烂衫流浪世间,悲剧的原因不在自己,人可以保证其有盖世的才华,但他无力保证能够被当权者所重用。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译文】
我的言论是多么地容易了解,又是多么容易在社会上实行;可是天下却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更没有人去认真推行。言论都有一定的宗旨主导思想。事物的矛盾也有个主要的方面。正是因为这些当权者太无知,知识水平不够,所以难以领会我这套理论的玄妙及伟大意义。
了解我的人越稀少,按照我说的圣人准则去作的人在社会上就更为可贵难得。这些就是历朝历代至圣能人都有只有穿着破棉袄,却心怀天下拥有治国安邦的旷世才华,也只能在民间悲惨地流浪的原因。
【评析】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名声愈持久,则它的来临就愈迟,一种理论观念,愈超前愈被常人难以理解,而这种理论的意义就愈大,这已成为通则。大凡所有杰出的作品都需要时间来展开,它流芳于后世的名声如栎树成长得十分缓慢,而那些盛极一时的名声,就像一岁一枯荣的草木,来去匆匆,虚名则如昙 花一现转瞬即逝。
为什么呢?一个人愈是为后人所拥有,愈是属于人类,那么他愈易为同时代的人所不容,因为他的写作并不是准备写给他们看的,而只是把他们作为整个人类的一部分,为他们写的,他们的作品中没有丝毫故意引人注意,常人熟悉的色彩,所以他的作品及所做的一切被同时代的人视为怪异而不能为人所知。
叔本华将此类人称为恒星一样的作家,他们犹如恒星固定于苍穹之上,默默地写作发出光芒,影响各时代及全世界,所以他们的光芒往往要在许多年以后,才能达到地球上人的眼前,才能被人们认识了解。
七十一章 知不知
【章旨】
人说最强的灵魂出于忧苦,最伟大的个性灼满伤痕。一个人除非经历过许多的挫折和磨难,否则无以成为伟大或优秀。这两句话可做本章的注解。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的人装不知道,这是上策;不懂装懂肯定要出问题捅漏子。一个人还只有出过许多问题,才可以促使他以后不出或少出问题。圣人不在有人生困惑,是因为他曾经有过太多的困惑,当他把这些困惑想通,觅得人生的真谛之后,他就已经大彻大悟,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
【评析】
好的运气固然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令人惊叹,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苦难的挫折是人类精神的炼狱,是人生中最亮丽的风景,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它像一所学校能培育睿智和砥砺志气,延宕思绪,激发情感,拓展心灵空间,真正的人生需要苦难同时苦难以它冷峻与无情,使强者的命运获得价值与升华。没有苦难的生命静如死水,无法体验深沉的幸福,从而丧失它原初的震撼力量。
人正是在不断的战胜苦难之中,体味到人生的韵味,丰富了生命的深刻内涵。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章旨】
此章讲管理者对民众的应有态度。理想的当权管理者是不会让百姓怕自己的,而是将自己当成民众一员,共同受宪法保护,处处平易近人,百姓的真实情况能及时了解,这样才可以在群众中树立最高威信。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译文】
当百姓不必敬畏领导的威严时,那么就可以说他在群众中树立最高的威望。不要瞧不起,讥笑百姓居住的茅屋草舍,不要讨厌百姓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只有你不讨厌百姓,百姓才不会厌烦你。所以圣人们总有自知之明,不会过分自我表现,自尊自爱,却从来不会自认高人一等。他们总是能事事做出最佳的选择。
【评析】
有人错误地认为,要当好领导就必须让部下怕自己,这是完全错误的。共产党人是代表群众利益的,那有群众怕共产党的道理。良好的干群关系不是猫和老鼠的关系,而是与群众打成一片,群众对领导什么样的意见都可以提,那么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就可以全面掌握,准确地处理问题,就可以在群众中树立威信。斯大林讲一个对人民掩盖真相的政党,害怕阳光和批评的政党,并不是政党,而是一个注定要灭亡的骗子集团......只有正在完蛋和注定灭亡的政党才会害怕阳光和批评。(《斯大林选集》上卷345页)
有的人以为对别人表示讨厌能显示自己的高贵,结果使自己成了人人都讨厌的人。认识自己是一个人最高智慧的表现,了解自己就不要处处表现自己,自以为高贵。
七十三章 勇 敢
【章旨】
看了此章,让人想起关于大学生张华救老人于粪池而牺牲所引发全国性的大讨论。张的见义勇为行为到底值不值老子对此也感到头痛,后半章则讲天道发挥作用的方式。
【原文】
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道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 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译文】
有勇气敢作敢当与歹徒搏斗,就有可能被杀就义,有勇气但不去和歹徒搏斗,则有可能活下来,这两种选择究意那一个对自己会更有利或有害,苍天到底讨厌那种作法,谁能把其中道理讲清楚。就是圣人对这两种作法的选择也感到特别困难?
自然的规律,从来不会首先向人们宣战,但是它总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不必发出什么预言,但各种事物都应运应时而生,不必发出号召召唤,一个个历史人物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个个出现,登上历史舞台,看似寂然不动,其实它把一切都准备谋划好了。
天罗地网布满天下,无所不在,虽然比较疏松,但是无论是谁也休想逃脱应有的善恶报应,终极历史审判的最后制裁。
【评析】
老子讲的“勇”是心理上的不怕牺牲,而“敢”则是付诸行动,为了使一个人的生命发挥最大作用虽有不怕死的精神却要懂得死有所值,不在小事小非上表现鄙夫之勇,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客观存在的规律,人们只能认识它按照它去办事才能获得成功,它从来不预先告诉结果,事情的结局却从来逃不出它的掌握,历史进程中一个个历史人物和事件,不用召唤按照一定的秩序发生,天道看似冷默,却把一切都给人类计划好了。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章旨】
这章反映老子的执法思想,提倡严打,反对超越职权乱执法。保护好人,将犯罪分子干尽杀绝,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译文】
民众已经被逼地没有活路,死都不怕了,你又怎么能用死刑让他们感到有所震摄?
要使民众害怕死刑的制裁,对于那些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人,我抓住一个就杀掉一个,看他谁还敢胡作非为,搅扰百姓的正常生活。在平时就专门有个政府机构执行这个任务。如果有人超越职权来办这件事也不要手软,将这些人也格杀勿论。这就象一个人,不是木匠却用斧子乱砍,很少有不自伤手指的。
【评析】
好多遵纪守法的老百姓最后也成了杀人犯,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那些横行乡里,欺男霸女的人,欺人太甚,百姓咽不下这口恶气,才除之而后快,法律是保护守法者的,要想使守法的人不犯杀人之罪,就必须将那些活着,对守法的人构成威胁的人,提前除掉,当然人命关天,执行这一任务必然要慎重,要有一个专门机关。如果,谁都想执行这一特权,天下秩序就乱了套。
七十五章 民之饥
【章旨】
本章揭示百姓负担沉重,社会难以管理,百姓动不动就和人拼命跳楼的根本原因,提醒当政者,解决问题先要分清主次轻重。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
老百姓之所以饥寒交迫,是因为他们的上面需要靠税收养活的人太多太多,所以百姓负担才会如此沉重。
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不服管束,是因为上面的领导者有太多的扰民之事,搞得人心难安。
百姓之所以不死了,是因为上层之人过于贪图生活的享受,逼得他们已经走投无路。
难道这没有办法活下去的人的问题,不比一些人想要活地更好的问题更重要?应当首先考虑予以解决。
【评析】
我们一直在高喊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企业的税赋,为什么总是减不下来呢?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上需要靠税收来生活的人太多了,所以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就要把食税之人尽可能地减少,社会上从事生产劳动的少,从事投机的食利阶层增多,低层的百姓就会不堪重负。
七十六章 人生柔弱
【章旨】
这章老子以常见自然现象为例说明人生守柔居弱的好处。要长期生存就必须有一定妥协,为人要内方外圆。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为了生存下去时,往往处处表现出柔顺和软弱,但当他真正面对死亡之时却显得无比坚强。世间的万物草木,当它还活着的时候,质地比较柔软脆弱,当它死了失去水分时,就变得枯干扎手。所以那些喜欢称强斗勇的人,是快要死亡的,而那些看似柔顺者,则是要继续生存下去的。所以过度地强兵军事扩张,百姓就不胜重负,木质坚硬的树木往往被人早早砍伐当武器使用。所以坚强是下策,柔弱是人生处世的上策。
【评析】
在常人看来,只有自己成为强者,才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如此以来人人相互较量,造成了人与人的全面战争,这是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源,对此老子反其道而行,力主人皆应守柔居弱,这是保全自己图谋长远利益的上策。
尼采也认为在生存竞争的情况下的结果也和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规律相斥,竞争的趋势总是有利于弱者,因为弱者是大多数而且善于通过忍耐,伪装狡诈来保存自己,强者为追求强力却不惜牺牲生命,因此强者较容易毁灭。
七十七章 张 弓
【章旨】
这一章是对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的痛斥,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用天道取代人道,培养天下人,使其都具有圣人的理想人格。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低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自然的规律和拉弓射箭的道理一样,射高了就向下压压,射低了就向上抬抬,用力太大就会把弓拉折就少用点力,力气不足射不到目标,就要加力。可见自然的分配法则是多了的要减少,不足的要补充。
可是人类通行的分配原则却不是这样。你的财富本身就不够用,还要受剥削,将剩余价值用去增加有钱人的资产。哎!谁能将自己多余用不完的财富,奉献给天下没吃没住的可怜劳动人民呢?只有那些品德高尚的人。
这就是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大功告成而不独占的原因。他们用自己的清心寡欲展示着他们的贤德。
【评析】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分配的原则只能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剩余价值的私人占有,占有生产资料的人越来越富有,而出卖劳动力的人越来越贫穷,贫富发生两极分化。这表现为发达国家奴役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奴役剥削贫困地区,富人剥削穷人。这样人类通行的分配法则与上天“天降雨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公平分配原则是相反 的,因而人类社会充满了各种危机,经济上的不平衡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富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得不扩军镇压他人的反抗 ,世界上的战争恐怖活动就在所难免。所以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用天之道代替人之道的分配原则,在实现公有制之后,占有社会财富的斗争就停息了。人类就会将精力用在如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上。
那时人们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最终脱离动物界进入人的理想生存环境之中。
七十八章 弱水攻坚
【章旨】
本章以水为喻再次阐述柔弱攻坚获胜的道理。告诉人们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才是英雄本色,提醒人们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正确的言论分析和大众的认识往往正好相反。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再也没有比水更为柔弱的了,但是能够向坚强的事物不断发起进攻的,没有超过水的。水的这种本性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改变或取代。滴水穿石,绳据木断这些软弱战胜强硬,轻柔战胜刚健的现象,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就是没有人奉行这样的人生哲学。
所以圣人总是说,能够受命于危难之际解决最令人头痛的社会难题,那你才称得上是国家社稷的主人;在国家出现严重危机之时能够确定正确路线力挽狂澜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他才称得上人民的英明领袖和革命导师。
正确真实的话却总是引起许多人的反感和反对,和常人的感觉刚好相反。
【评析】
老子提倡的守柔居弱并不是他的真实目的,而是要通过暂时韬光养晦保存实力最后战胜强大的事物。
当一个国家面临重大危机之时,受命于危难之际帮助人民度过难关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效益好的企业领导谁都能当。一个烂厂子有人将其起死回生,那才能充分说明此人才干。
七十九章 和大怨
【章旨】
这章老子提出解决恩怨的关键在于每个人都提高修养,友好地对待他人。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大的仇怨,肯定还有小的纠纷,这怎么说是最好的做法呢?所以呀,做为圣人即使他有足够的理由,也不会过多责备他人的过失。德高望重的人就应当准备评判事非解决群众纠纷,没有什么德行的人最少做到无牵无挂问心无愧。天道的原则是不会偏爱某一个人的,但是他总是帮助那些与人为善的人。
【评析】
在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难免产生仇怨,一心想要扯平是不可能的,冤冤相报何时了。有理的一方,只要对方能够认错就不要耿耿于怀对过去念念不忘,得理不饶人的做法很可能引起新的争斗。天道是不会偏向哪一方的,做人和处理国家的外交关系都一样,把握住一个原则爱人如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永远地善待他人。
八十章 小国寡民
【章旨】
本章是老子向往的理想国的简图,国家不能太大,大了管理难度就加大,人口也不能太多,符合今天的计划生育少生优生政策,否则资源显得匮乏。这样的国度人们的消费观很知足,以其所食为甘,以其所穿为美,因人心充实,故不需太多的交往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纠纷矛盾就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见老子的见解对当今社会仍有许多可取之处。
【原文】
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理想的国度幅员不能过于辽阔,人口密度也不能太大。这样即使有供几万人用的剧院体育场也用不上。使百姓一代一代在自己的土地上生养不息而用不上盲目外流,受颠沛流离之苦,动不动就被人收容。如此社会上就是有轮船火车,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乘坐。
即使有坦克装甲车先进的军事武器也没有用武之地,没有必要用它们来摆开大战的阵势。让人们通过书本了解世界,学习知识就行了,修什么信息高速公路,科技无论如何先进发达都解决不了道德信仰危机。
在这样的社会,人们香甜的吃着的是自己口中的食物,感到美观的是自己身上所穿的衣服,觉得安适的是自己所住的房屋,自得其乐的是本地的风俗和习惯。这样的生活人们心里是充实的。所以自出生到衰老也没有相互交往的必要,不必到别人那里寻求安慰。
【评析】
人常说猪多没好食,人多没好饭,所以理想的国家不追求幅员辽阔就没有吞并战乱之苦。人口也不能太多。多了平均资源就会降低生活质量就难以提高。
人们的生活有保障就不会四处逃难受奔波之苦,那么火车轮船虽生产出来也就没有乘坐的必要,人民的生活问题解决好了,没有经济危机发生,那么就没有发动战争,向他国转嫁危机的必然,那么战争武器就没有用武之地,没有战争的根源,信息大战也就没有意义,信息技术就不会用于战争。
如此以来,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以其所食为香甜,以其所衣为美观,以其所居为安适。就不会对人力物力资源造成极大浪费,新型的致力于节约的消费观就能形成。这样的消费观比市场经济社会那种奢侈浪费破坏资源的消费观不知道优越健康多少倍,慢慢缓解资源短缺的秘诀也只能在这里。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章旨】
本章是《道德经》的尾声,老子在此不想为自己作更多的辩护,提出了做为自己极力塑造的理想人格圣人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对待客观规律的根本态度,人们不可能战胜取消这些规律,而应当充分运用这些规律为人们造福。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
既以与人已愈多。
天之道, 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忠言逆耳,可信的实话实说往往令许多人心里不痛快不舒服,同样那些叫人听了感到春风得意心里美滋滋的话,往往都是些欺上瞒下的谎言。真心向善作好事的人不会为自己刻意地辩解,一心想为自己辩护树立高大形象的人,都是些叶公好龙的伪君子。有真知灼见的人往往并没有读太多的书,出太多的作品;而读了许多书,动辄著作等身发表了几百万字作品的人,其实根本没有真知灼见,对大道一无所知。
圣人从来就不想为自己积攒什么财产,他总认为给别人做的事越多自己的精神生活越是富有,给与别人的帮助越多,自己的生活越是感到充实。
人不是存在的主宰而是存在的守护者,所以应让万事万物回归它们本来的面目,回归应有的秩序和状态。对于自然规律人们了解掌握能利用它,而不要伤害违背它,否则将遭受无情的报复;作为一个圣人的根本原则就是要有所作为,却从来不要争功夺利。
【评析】
这一章是老子一书的尾声,也是老子对其整个思想简明扼要的总结。全书可能说了许多人不喜欢的话,但这些话却是真实可信的,说真话总是接近真理的。老子也不想再为自己辩解,因为真心为他人着想的人不再乎他人的评价。至于有人说,老子思想贫乏才做了区区五千字的文章。老了也明确表示有真知灼见的不一定要渊博的知识,相反为学日益的学者了解了许多别人的见解,自己却没有独到之处。
叔本华在论天才一节讲,天才身上放射出来的光芒将刺穿芸芸众生意识中的黑暗和愚昧,并在那里产生某些善果,生存意志的本能驱策天才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而丝毫不考虑回报、喝彩同情之类的事情。因而他不会为自己辩解,相反他完全将个人的私心私利置之度外,终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安于寂寞,发挥其全部才干到生命的结束。这样他考虑更多的是后世而非今世。是人类的终极而非眼下,因为迎合今世的实用主义会将人类带入迷途。只有后世才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随着时光的流逝,未来会逐步地产生那些具备辨别能力的少数人,只有他们慧眼独具认出他们的价值。他们这些人往往在孤独中度过一生,没有高贵的庇护人来奖赏他们的天赋也没有朋友与其欢庆。
天才的作品,只是一件神圣的祭品和他生命的真实果实。他的目标就是要把它贮藏起来留给后人。惟有更具辨别力的后人,才能使他的作品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为此目标,他只有忍受痛苦,戴上布满荆棘的草环,这草环终有一天将会开满鲜花,变成一顶光彩夺目的桂冠。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一点,努力完成捍卫自己的作品。
他象一只昆虫,在死期临近为孵化最后一窝虫卵而用全部力量把它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并知道这些小家伙在那儿获得生命的养料,然后它才会放心地死去。
老子与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教导共产党人如何作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老子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主要目的是要使人人都具有圣人这一理想的人格。那么,做圣人与做优秀共产党员之间有无矛盾冲突,这两种思想能否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看两者的主导思想、精神实质是否一致。
在对待群众的立场态度上,毛泽东毫不含糊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最关键的问题。做为共产党人及其政府,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又说,共产党的政策、言论、行动以群众是否拥护为最高标准。做为共产党要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老人对圣人的要求则是要象天地一样不自生,不为自己而活着。要做人民的好儿子为天下“浑其心”,在危险面前要“身先之”。在荣誉利益面前要“身后之”。圣人无常心要以百姓心为心,急百姓之所急苦百姓之所苦。老子还指出,一个人之所以有大的忧虑,是因为他有自身的利益。(吾所以有大患者谓吾有身)等到他没有与社会他人相对立的个人利益之时。他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他将成为一个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者。他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天下人谋福利的共产主义事业中去,他才可能为人类的共同事业做出较大贡献。这与毛泽东所讲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人民,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意思何其相近。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大家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成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老子在八十一章也是明确地指明圣人的准则,“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做为圣人的根本原则是有所作为而从不争名夺利。
毛泽东要求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符合人民利益,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老子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说一个人最高的德行在于他时时刻刻接受真理的领导,做为圣人不要成为民众的重负,不要对群众的利益造成妨害,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使“天下乐推而不厌。”
毛泽东在革命成功前夕进京之时提出“赶考论” 及“两个务必”:勿必使全党全军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品质,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谨防糖衣炮弹的攻击。而老子在五千言中更是反复强调圣人“自爱不自贵,自知不自见。”“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如此以来圣人才可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楷模,发挥其无穷的人格力量。
关于相信依靠群众方面,毛泽东讲了两条根本的原理,我们一定要相信群众,我们一定要相信党,如果否定了这两个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了。老子要求对待群众的态度是决不可以万乘之主的身份而以身轻天下。对群众善者吾善之,不善于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善德信,要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
毛泽东提出勤俭建国的方针,要求全国上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任何地方必须从开始工作的那一年起,就计算到将来的很多年。为恢复发展生产必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保存一切可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反对任何人对生产资料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这些做法与老子提倡的“俭”,“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是谓早服:以及“圣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甘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消费观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简单的对比可以说明,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与老子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圣人之间并无矛盾,所以倡导复兴中国优秀文化对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社会主义建设大有益处。
老子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为共产主义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的理论基础,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代表。这两种思想能否有机融合对中国的前途中国古代文化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将尤为关键。
老子的思想重在对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而马克思主义则重在寻找创建理想的社会制度。如果仅有圣人这一理想人格,那么在无道的社会他也只能独善其身,被褐怀玉而到处窜匿。而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又不可能没有合适人来使之正常维持运转,再好的制度都会因为人的原因而被破坏发挥不出应有的效能。所以老子与马列主义相互吸引,彼此的需要表现为,必须有一定的大环境来保障圣人的人格及其生存,一定的社会制度又依赖与一个个圣人的产生发挥其榜样作用,使之正常运转,简而言之,圣人需要生活在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环境之中,理想的社会环境也同时,也需要圣人的榜样作用,维持其环境的净化。
1、老子与马克思都有反对社会分配不公主张消灭剥削的一面。坚决反对个人无穷地占有社会财富。
老子讲“天地合以降甘露,民莫自令而自均”。分配要像天降雨露一样公平施与,对于占有财富者告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痛斥社会分配不公的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使社会贫富发生马太效应的两极分化。解决的途径只有用“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天之道取代人之道。
马克思同情被压迫人民,揭示了群众受苦受奴役的根源在于私有制造成的剩余价值的私人占有。剥削使得社会财富的源泉,源源不断地流入到私人的腰包,从而社会分化为两极,穷人富人,压迫者,被压迫者,空前的利益对立化必然造成人与人、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激烈冲突,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这些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建立公有制使人类的共同利益统一起来才能解除。
老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公有制,但从字里行间明确表达出这样的意思。“不见可欲,才能使民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又曰“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那么是什么引发激起了人贪婪的占有欲望呢?还是私有制,那么不见可欲,也只有在公有制社会制度中才能做到。当社会实行公有制之后,公民对物品只有使用权而没有占有权不能用之交易之时,就不会萌发偷盗的念头。
2、老子与马克思都有一个美好愿望,重建人与人的关系,反对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马克思一再强调,资本不是物,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成为奴隶;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才成为资本。因此资本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被压迫,被剥削的一种关系。马克思提出消灭资本主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正是要消灭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正如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到的,这种制度“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已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它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把医生、律师、教师、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奴隶,总而言之,它用公开地、无耻地、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有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这种制度促使个人敌视其他的一切人,这样就引起了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社会战争,这个战争在文化水平低的人那里不可避免的会采取粗暴野蛮的暴力形式,即犯罪。这种制度本身是社会治安恶化的根源。
这种社会制度下,必然充满了人与人之间对物质利益的竞争,竞争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利益对立,因此它是社会利益不统一不协调的产物,只有在公有制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利益的统一,以合作取代竞争。
老子讲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惟不争故无忧,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德善德信,看来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制度保障,从而得以充分实现。
3、马克思主义与节约
老子主要是从个人消费方面谈节约,马克思主义则是主要从社会制度上落实节约。
由于商品经济的经营生产管理方式对社会人力物力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马克思主义者务必坚决消灭之。
因为是以营利为生产目地,生产者只考虑自己的营利,因而就故意将商品搞成一次性地,花在不能增加消费效果包装上的人力物力也进一步加大。在运输途中,商品经过多次倒手就一步步增加了运输的距离和装卸地次数,并且使大量的中间食利阶层充斥其间,对社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只有在公有制社会支配产品之时,产品才能以最短的距离、最方便划算得运输、最少的手续完成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因而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可将至最低。
另外,从事银行、证券、保险、公正、税收等社会职能部门,在公有制条件下,将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些人所从事的全部是无效劳动,他们是社会上的食利阶层,根本不能创造社会财富,在未来的社会管理中也不必要,是属于造成“民之饥”,以上其食税之多的那部分人。
再者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及其暴力机构,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这个最大的寄生虫消亡之后,百姓的生活将要好更多。
4、老子与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观
老子与马克思、毛泽东等都有天下胸怀,力图为天下人谋福利,因此他们的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表达方式有差异而已。
老子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毛主席讲为人民利益而死,其死重于泰山,替法西斯反动派而死,其死轻于鸿毛。马克思讲:人只有他去做别人的手段,他才可以成为社会的目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同样适用于社会关系。谁以社会为手段,谁就会成为社会的手段,谁以社会为目的,他将成社会的目的。因此,谁要想成为社会的目的,成为别人服务的对象,谁就应当先做别人的手段,主动地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从社会上获得索取到了什么,而在于他向社会奉献什么。这难道不是共产主义价值观吗?为其如此才能建立起“交相利,兼相爱”的新型的使人人都快乐的人际关系。
以上的论述可以说明,老子的学说、毛泽东思想以及共产主义理论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三者的相互融合、共同促进是必然趋势,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必须,我们有赖于从此三者中提升出更理想的文化秩序,以救当今世界人类面临众多危机之急。
老子与中国文化复兴
一、老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首席代表。
在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时期,老子仅以其五千言,成为诸子百家的学术领袖,在其他各家之中都不难从“道德经”中找到自家的立家之本,如孔子讲仁义,不过是讲老子的“慈”发挥一下而已;墨家的言行特别注意“俭”,因而提出“节葬”,物以奉民用则止,诸加费勿施于民,减少不能增加消费效果的开支等,其他不在一一列举。鲁迅曾言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而老子是被奉为道教的始祖。黑格尔也曾评论孔子的思想极为贫乏,老子才是中国文化的真正代表。相比而言,孔子言语中多次提到君子,而老子则是要培养圣人,凭此就可知老子的确高于孔子一个档次。老子虽仅有五千言,可是其思想的深度、广度、精度、密度是古今中外无人能出其右者。所以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评比、比赛时,我们就必须派出老子这个优秀选手。
二、文化所面临的课题或任务
当今世界单就物质财富而言的确是极大的丰富了,但财富的分配却出现了严重失衡,贫富两极分化使少数人花天酒地穷奢极欲,好多人却食不果腹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因而使犯罪激增恐怖主义事件不断,人们发现自己过的并不幸福。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根本不考虑后果,因而对资源、环境造成了空前的破坏,从而使全人类面临巨大的危机。市场经济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现实的许多不合理现象正是这一“商业文化”所产生的恶果。
那么,当下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课题就是如何克服清除市场文化所给人类造成的毒害,让大多数人都能够长远地平静而幸福地自由生活。我们提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决不应当出自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出自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偏爱。不管是那族文化,只要他能救人类之急,我们就选择他,相信世界各民族都会接受她。
文化的目的是塑造人。因而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信仰。
市场经济中所需要的所谓有理性的“经济人”,总是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这种人必然是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反映到国格上就是弱肉强食,尽可能地利用欺压奴役其他不发达的国家,这才是社会动荡、战争不断、恐怖主义不绝的根源,所以这一整套价值体系必须推翻重建。
市场文化是为私人营利目的服务的,因此,它需要旺盛的社会需求,这样就会人为制造扩大社会需求,造成对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老子提出知足常乐,甘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消费观和生活习惯,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人与自然的平衡。
经济人是利已的,而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利他的是为天下的,从来不提倡竞争。既以为人已愈有,已以与人愈多。夫惟不争的无尤。
西方文化创造了社会财富,中国文化却懂得如何做人,如何使用社会财富,规范社会秩序,使人人获得幸福。
三、中国古代文化复兴的实质
一位德者学者发现每种文化复兴时时都需要从自己的源头那里不断充分的汲取营利获得动力,欧洲文艺复兴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那里汲取营养。而其复兴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形成。
同样的道理,中国文化要实现伟大的复兴,就必须充分重视吸收祖先的文化遗产。这是勿庸置疑的。而中国学术思想最活跃灿烂的时代,当属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一枝独秀或曰学术领袖首推老子,所以今天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研究推广老子的思想,而要推广这种思想又必须和当代思想的精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这几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必须是全球统一同一的共产主义大同世界文化价值理念的形成。简而言之。中国文化复兴的实质是共产主义文化的形成。
从历史来看,那些通过军事和经济手段来征服世界统一世界的做法,没有一个不失败的。世界的统一只能采用平和尊重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而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包容性,可以担当此重任。做为世界舞台上的四大主弦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文化以其持久性,温和性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必将成为主导世界秩序的最主要力量。如果说政治、军事、经济主导人的身体和财富的话,文化则是要主导人的思想意识,所以文化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马克思曾断言,未来的世界是哲学的世界,未来的哲学是世界的哲学。我们今天也可以毫不含糊地断定,未来世界的文化是世界统一的文化。未来世界的统一,必然是来自文化统一的和平统一。
四、中国文化复兴的依托
文化力量固然重要,但要靠文化单打独斗没有政治经济力量的支撑也是难以对现实秩序造成重大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的依托是资产阶级执政,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那么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复兴,将有赖于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共产主义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确立完成。确立的标志应当是共产主义性质的高度发达充分解放的社会生产力的产生。
历史发展的链条总是在其最薄弱的环节发生断裂。一种生产关系确立的时间越久,越不容易发生变化,新型的生产关系越是难以从其内部产生。旧中国高度发达、稳固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虽早早产生,却始终不能冲破封建关系。相应的欧洲社会在其并不发达、稳固的封建生产关系上,迅速地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和社会生产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在西方充发展高度稳固,因而共产主义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在其内部无法产生,那么这种生产关系产生的希望,只有在市场经济并不发达建立时间并不长久的国家中去寻找,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正好符合这一角色。相对于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而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变数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而且这种变化一旦发生,对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格局的冲击和影响也将是致命的,中国必将成为世界秩序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块倒下的骨牌,中国的改变将使世界的面貌秩序焕然一新,届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新秩序的倡导者,新规则的制定者。因这种秩序规则充分重视照顾各国民族的利益,第三世界国家就会群起响应,那么当今世界这种仅仅对少数国家有利的秩序格局就会迅速发生逆转。
中华民族应当为世界人民做出力所能及的较大贡献,这不仅是毛泽东的主观愿望,也是所有炎黄子孙的美好梦想,光荣义务,也是世界人民的期待。自汉唐之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重心开使逐步西移,到欧洲,到英国,再到美国,如今的二十一世纪这个中心,又开始准备要回到起点。中国的世纪正在到来。我们不是宿命论者,我们要尽可能地争取促成她的早日到来。为此每一个有志气的中华儿女都应竭尽全力,我们所做的一切将要使所有中国人及海外华人感到光荣和自豪。
后 记
在我自以为读通了《易经》之后,很快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老子》一书上,日后我对该书的兴致甚至超过前者。十余年来,老子五千言不知不觉中已烂熟于心,其中的名言警句可以脱口而出。有几次听到播音员或主持人引用着老子的话却声称孔子说,我就不禁为导师老子着急,做为学生,应当维护老师的知识产权。
陕西常自诩为文化大省,历史如何厚重,文化氛围如何浓郁,低蕴又如何深厚。可在历时十余年的探索当中,没有一分钱的经费,没有一种方式有力的支持,我倾十余年的青春年华,愧对生我养我的父母至今孤身一人也无怨无悔。我知道文化智慧资源是一旦开发便可使九州万国被恩荣,赤子苍头同感戴的一种一劳永逸的事。书稿完成了,正规的书号印刷费足令人望洋兴叹,我早已没有信心去寻找什么有关的部门寻求什么帮助或赞助。所以我只有找境外的书号,偷偷摸摸地印刷向社会悄悄奉上自己的研究成果。自筹资金也不怕再一次血本无归。做人嘛总得做点有益于社会的事吧。
出作品就和怀孕生产一样,有了就得生出来,那怕是怪胎死胎,更不论美丑。那总归是我的作品。有了不生,胎死腹中,那恐怕也会死于难产,出来之后任人评说吧。
该书书名由省哲学学会会长赵馥洁教授所取。陕西省毛泽东书法研究会刘文善执行会长题写了书名。省社科院毛泽东党史研究专家张宏志老师审读了书稿并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与我相识不久,从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人生的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老师欣然应允为为拙作写序。在此我一并致谢。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因患癌症被切除了胃脏和脾脏依然满腔激情的李子老师拖着病体为本书出世做了大量重要工作,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我在西安一向居无定所,若有对中国经济古代哲学《红楼梦》等深有兴趣的读者可直接与我联系。
电话:029-87762379
陈 永 利
2005年2月21日于寒舍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