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征的四大出发地之一,福建省三明市拿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勇气与魄力,闯出了一条中医药医改新路子——
2012年2月,三明医改拉开了序幕。这一年,福建省三明市率先“动刀”,一场剑指“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改在三明打响了“第一枪”。
9年来,三明医改彻底改变了这座地处福建中部山区老工业城市“以药养医、以西养中”的窘境,贡献了中医药医改进程中备受瞩目的地方样本,成为中医药医改攻坚克难中难得的经验参考书。
7月6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将以推广三明经验为抓手,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因地制宜学习借鉴三明经验,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其中提到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推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落实对中医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7月6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福建三明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三明医改经验。
这几年,全国各地有上万人慕名来到这儿,考察学习改革经验。“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事实上,三明市已经在它的行动中分享了答案——将坚持“中”字贯穿始终。
中医服务姓“中” 中医医疗服务价值充分体现
“许多医生改行了,有的调走了,因为开中药没有经济效益,更多的人改开西药不开中药了。”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中心主任丁建兴的一席话,揭示了医改前三明市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境。
中医特色不再、中药饮片无人问津、中药处方量日益下降,百姓看中医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不改革,中医药将无路可走。“一场被逼出来的改革”势在必行。
加大医保基金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制止中医类医院西医化,是三明市“被逼出来”的第一步。将中医医疗服务的价值提上去、让百姓看中医的花费降下来,是这场改革的明确思路。
为此,三明市率先实施了四个举措,扭转了三明市过去“以西养中”的尴尬局面。
实行中药饮片和24种中医非药物疗法医保零起付线报销政策,将中药饮片和普通针刺、温针、隔物灸法、头皮针等治疗效果明显、不易滥用的24个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的门诊报销比例提高至80%。
增设中医诊疗辨证论治费。在原诊疗费的基础上,增设中医辨证论治费,由医保全额报销,按照不同职称设置3元至10元的四个收取标准,鼓励和支持中医师运用中医思维诊疗。
提高中医诊疗服务项目价格。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收费项目170项,其中价格高于省级三甲公立医院中医类项目100项,与省级收费项目持平的70项。
2020年11月18日,居民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医保办咨询、办理手续(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这四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堪称‘率先’的举措,让中医医疗服务临床价值和技术劳务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营造出政府重视中医药、扶持中医药,百姓信任中医药、依靠中医药的医疗服务氛围。”三明市卫生健康委主任肖世宣说。
事实上,只要做几道简单的计算题,就可以感受到政府政策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
从医疗机构角度来看,在没有加重患者负担的前提下,一张中药饮片处方为医院多创造收入20元,从而极大的鼓励医院主动发展中医药。
从患者角度来看,2020年10月,三明的陈女士到三明市第一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于一名副主任中医师,总费用140.25元(草药费65.25、诊察费38元、辨证论治费7元、药事服务费30元),个人仅承担33.05元,统筹报销107.2元,这极大鼓励了患者选择看中医、用中药。
陈女士在三明市第一医院中医科门诊的就医结算单
“在医改之前,2012年医院一天的处方不到100张,现在处方量是280~320张,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400张。”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主任夏丽珍说。
据统计,三明市门诊选择中医药服务人群占比从2014年的4.68%上升到目前的10.3%,百姓看中医、用中药的需求得到充分释放。
2021年5月,三明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三明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政策对于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再度加码。
中医人能“中” 正向激励让人才劳有所获
2012年,对于在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工作的林医生来说是倍感压力的一年,她说,当时几乎全科的人都在想着怎么调离或转岗。
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收入太低。过去,林医生所在的康复科一直是全院所有科室中收入最少的之一,因为很少开化验检查,开的都是中药,治疗又都是推拿针灸,工作量还特别大。除了康复科,中医科的医护人员也面临着“兜里空空”的问题。
更令人忧虑的是,由于三明市医院中医药人员工资大部分是财政核补,医院引进和培养中医药人员存在一定的顾虑,导致中医药人才大量流失。
如何留住中医药人才,激发中医药人才的积极性,让人才能“中”会“中”?三明市决心为中医药人才带来实打实的“礼遇”。
三明市切实落实对中医药的投入倾斜政策,全市公立医院中医类在编专业人员的基本工资由当地财政核拨。对吃上“皇粮”的中医药专业人员,主管部门要对其中药的使用率和中医诊疗手段的应用进行考核,确保其姓“中”能“中”。
从2016年1月起,一套全新的薪酬制度全面运行。三明市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
在新的薪酬制度下,由于中医疗法与西医疗法相比,在一个患者身上所耗时间不同,分配机制也有了改变。
根据中医与西医个体化诊疗模式的差异,将中医治疗门诊工作量每人次所得工分系数相比西医内科医生工分基础上上浮50%以上,中药房单张处方工分系数在西药房单张处方系数的基础上上浮3倍以上。
新的薪酬制度实施以后,林医生的收入不断增长,工作积极性也迅速提高。
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总会计师张华金介绍,自从实行年薪制后,中医科医生最高年薪能拿到30多万,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按照医院的绩效考核规定,以往很多医生不愿意去的中医科、康复科现在也不愁招医生了。”张华金说。
三明市宁化县总医院副院长彭强介绍,三明市还将中医药人才招聘列入考核硬指标。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每年新招聘中医药专业人员要达到30%以上。
并且三明市对每年新招到的中医药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的2~5万的人才培养补助经费。
此外,三明市还打破中西医的壁垒,建立中西医融合机制。明确公立医院临床科室邀请中医会诊的次数和比例,促成在临床中融会中西医的行动自觉。
这一系列举措,足见三明市人才激励的决心。
目前,三明市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437人,全市现有每千人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58人,主任中医师年薪最高达到38.3万元,相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
百姓信“中” 中医服务在基层持续“走俏”
医改的成效如何?群众是否满意至关重要。
家门口就能看上好中医, 这是三明市的百姓以前未能享受到的福利。医改之前,三明市中医馆普遍存在中医药人才缺乏,尤其是后备人才紧缺的问题,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仅有1名中医药人员,有的中医馆干脆放弃中医,选择提供西医服务,无法形成团队,无法形成氛围,中医馆形同虚设,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也给想看中医的百姓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医改之后,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一组数字让人瞩目。
截至目前,三明市144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新建基层中医馆,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
“梅列区徐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投入使用后,开药取药更方便了,不用去县医院取药了。”患有高血压的李大爷说。
“中医馆的建设是真正为我们老百姓考虑,看上好中医,吃上放心的中药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来到三元区城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就医的市民殷阿姨说。
如今,三明市医改已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更加注重中医药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
2021年7月1日,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义诊活动
而基层中医馆的全覆盖正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生动体现。
为做强县级中医服务网络,三明市还增加财政投入,在尤溪县、大田县、将乐县、沙县、泰宁县等5个县新建了中医院新院区,明溪、清流县中医院在原址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为基层中医服务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
三明市还建立了县对乡、乡对村的中医师定期驻乡驻村制度,着力通过薪酬制度设计,引导中医专家到基层巡诊坐诊,让基层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乡医院中医生诊疗的服务,真正实现了中医资源的下沉。
此外,三明市还组织中医药工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使中医药理念、方法生动起来,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
迈入医改3.0时代,三明市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步履未停……
记者手记
“中”字先行促医改
三明医改自渐露头角以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只有走进三明,才能读懂三明医改取得的成绩,才能了解到这个中医药医改“模板”沉甸甸的含金量。
这场持续了9年的改革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在于始终瞄准关键环节——“中”字先行。
“中”字先行,是必须牢牢坚持的改革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不断完善。三明市政府重视中医药、扶持中医药的力度不断加大。
“中”字先行,是尊重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三明市以“年薪制”的人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中医药人才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和水平。
“中”字先行,是解决百姓痛点的关键环节。三明市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健康保障。
医改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三明医改中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果,正是坚持以中医特色为根本,融入创新思维的体现。
没有一场改革是在和风细雨中完成的。有了好的经验,接下来就是落实推广的过程。在学习三明经验的过程中,需要各地拿出决心和勇气,结合实际探索出更适合自身的中医药改革路径,让百姓真正享受到中医药改革红利。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