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了重要战略资源地位的稀土华丽转身,身价倍增。然其产业链下游低端应用问题,或许是一个不该忽略的隐患。
文 | 本刊记者 刘青山
2011年在稀土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5月1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22条”)。总结了2005年以来几大部委对稀土产业的整合措施,从行业准入、开采生产、出口配额、价格调控、生态环保等方面明确了指导原则,提出了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格局时间表——1~2年建立,再用3年完善。
紧接着,工信部稀土办公室设立,国土资源部、工信部、商务部等分别召开全国性调研及会议,进一步落实“国22条”。
6月13日至14日,前所未有高规格的全国稀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将稀土行业的整治和加强工作责任到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
随后,人们看到的是,多家稀土企业停产,上马环保设备;央企攻城略地,稀土资源整合推进神速;欧盟大员及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纷纷到访我国,就稀土出口问题“交换意见”;WTO更裁定中国限制九种原材料出口不合规定,剑指我国稀土管制政策。
除此之外,“稀土革命”后的价格狂欢也足以让人铭记今年对于稀土行业的特殊性。
与年初相比,如今稀土精矿、稀土氧化物和金属价格普遍上涨了6~10倍。其中,中钇富铕矿达53万元/吨,应用广泛的镨钕金属已在150万元/吨以上。无论是涨速还是涨幅,都呈现出了火箭般的态势。以氧化铕为例,今年5月上半月报价仅为820万元/吨,如今已超过3000万元/吨。
对于此轮涨势之猛烈,不少人都表示“没料到”。
各执一词
对于稀土价格上涨原因,各界观点并不尽一致。
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在7月14日表示,稀土目前的价格并不高,包括轻稀土和离子型稀土在内的稀土价格仍处于上涨通道。据张忠介绍,随着国家对稀土资源税税额的大幅调高以及新的《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包钢稀土的稀土氧化物生产成本出现了高达7倍的上涨。
“下游现在的涨幅是上游的合理反应。”他表示。
作为中国最大的稀土企业,包钢稀土的观点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稀土上游企业的立场。
对于成本抬升价格之说,多位受访专家均表示认同,但也表示这不是唯一原因。
筹备多年,有望于10月正式挂牌的中国稀土协会筹办负责人王彩凤也将稀土高价的原因归结为三点:政策推动、囤积居奇、成本提高。
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则认为,稀土上涨的原因比较多样化。既包括各级政府对稀土资源管控力度的加强,也包括各稀土骨干企业加强了对资源、生产、价格等的管理和整顿。同时他还提到,面对应接不暇的快速涨价,不少企业甚至个人开始囤积稀土;有些企业对价格持续上涨仍有较高的预期,因而有惜售心态。“各种因素的叠加和倍增效应,在涨价惯性得不到抑制的情况下终于酿成眼下意外的高价。以谱钕为例,以为涨到80万-100万元/吨就差不多了,没想到涨到了150万元/吨。”
“现在的价格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值的五六倍了,尽管成本确有上升,但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涨幅。”中国稀土学会专家窦学宏认为,稀土价格暴涨主要是由于国外储备稀土行为,而国内供不应求,加上流通领域人为的炒作,与“蒜你狠”、“豆你玩”等行业涨价一样,有些贸易商趁机囤积居奇,价格骤然上涨(他称之为“土老冒”)的背后明显有投机因素。
与此呼应的是,目前有报道称,包括高盛在内的不少金融机构都已介入了稀土交易。
7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布会上,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针对一些境外的媒体认为中国政府操纵稀土价格时表示,稀土价格的回升是稀土价值回归的体现。他解释说,稀土不仅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型产品的普遍上涨的今天,稀土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卖个土豆价。
这是对稀土涨价的首次正式官方表态。
福祸相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稀土企业的无序竞争造成了稀土价格长期处在白菜价、猪肉价的水平。
“有一些地方企业还有私营企业用高薪把国营大厂的总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挖走,全国一下子就建了100多个稀土分离厂,每年的产能超过15万吨。而全世界的需求量才10万吨,供大于求,价格也就下来了。”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徐光宪回顾起那段历史非常痛心。
极低的利润空间导致开采企业不得不去抢夺资源,掠夺性开采,以不断刷新的产能来维系薄利多销的运营模式,致使中国稀土储量急剧下降,占世界的比重从最初的90%急剧下降到目前的30%;低价形成了所谓的“低价竞争优势”,导致了外国稀土开采、分离产业关闭,习惯性依赖中国,同时构建自己的战略储备库;低价也导致了对稀土资源珍稀性认识不足,引发了严重的采富弃贫、滥用稀土产品等问题。
针对低价对稀土产业的影响,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严纯华建议,有必要通过控制资源和低端产品出口促使价格上扬,从而刺激国外企业恢复本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张安文也认为,稀土的价格除了包含基本的成本外,更应该把开采、冶炼分离产生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考虑得十分充分并摊入相应成本。
“高价时代来临后,从采矿到冶炼分离企业都千方百计在提高稀土的利用率,有利于提升稀土应用产品的规格档次。”张安文举例称,过去箱包厂都在使用永磁材料做扣子,“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涨价终究是一把“双刃剑”。
随着高价时代的骤然来临,困扰稀土行业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改善,但新的问题也如期出现了。如今,诸如节能灯、风机制造、核磁共振等应用企业对价格上涨叫苦不迭。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就表明,风电机组厂商的代表企业之一金风科技已饱受永磁价格上涨之困。作为风电机组的重要原料,永磁材料现货价格的近十倍攀升,相当于让每台1.5MW永磁直驱机型成本每千瓦增加400元。
使用稀土发光材料的三基色节能灯是国家重点推广节能产品,此前,稀土材料在其成本中的比重仅为10%,如今随着发光材料10倍乃至更高的上涨,稀土材料的成本比重已攀升至70%。“价格每天都在变化,关键还买不到。”
买不起或买不到稀土发光材料的节能灯企业开始恢复使用价格便宜,但节能和环保效果都较差的卤粉发光材料生产;电机制造企业买不起稀土永磁材料,又开始使用能耗大、体积大的硅钢片;原来成本就相对较高的稀土储氢电池现在更加竞争不过锂电池……对于每台机器要使用成吨稀土材料的直驱风电机组、核磁共振机器等产品而言,压力显然更大。
诸多产业因稀土材料使用而得到进步的产业,如今开始出现倒退现象。
进还是退?
对于稀土价格上涨给下游特别是核磁共振、风力发电和发光材料行业带来的压力,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也表示认可。但他觉得,今年下游企业一定能接受并逐步消化涨价带来的影响。
中国稀土协会筹办负责人王彩凤则认为,目前荧光灯、储氢材料用稀土量均在下降,随着技术进步也有不少材料被不断替代。她还告诉记者,国外会有更多的稀土矿重新开张,对此(稀土涨价)不必过分忧虑。
至于风电企业面临的成本困境,据行内人士透露,这早在年初就已被预料。“井喷式”增长造成的产能过剩,使得风电行业已呈泡沫化,价格的竞争激烈势必难以消化原材料的压力,会让一批企业倒闭。对此南京稀土应用学会理事长王仲山的看法是,“就是用成本优势迫使企业升级转型。”
针对稀土价格暴涨可能会对中国目前尚显脆弱的稀土高端应用产业带来冲击,有专家称,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确定稀土合理的“价格区间”,以支持高新技术的发展。
不过刚不可守,柔不可久。不少专家对稀土价格的骤然上涨势头能否维系仍十分关注。
上涨的势头难以长期维系。“因为下游的需求不足以支撑,这从不少下游企业的观望、囤积乃至‘逼上矿山’等举动中就可知道。”张安文解释称。
作为稀土应用企业的代表,钢研科技集团已经开始涉足稀土开采,中科三环还参股了赣州两家稀土原料生产企业。分析者认为,这与确保原料稳定供应不无关系。
“包括高盛在内的国际金融炒家介入,意味着稀土随时有可能从高点跌落下来。届时,中国稀土产业企业将苦不堪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
“现在就像一场击鼓传花,何时花落谁手还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出现骤然下降,也会很麻烦。”窦学宏认为,暴跌一旦出现,将引发行业信誉、产业信心等一系列问题,也将导致人才流失等现象的出现。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则希望“稀土应用企业要理性看待和适应稀土价格上涨”。他强调,稀土价格大涨的局面在6月末普遍停止,一些小型贸易商纷纷抛货,个别品种价格有所下跌。进入7月,稀土价格逐步企稳。
深度隐忧
在价格狂欢的同时,稀土产业的并购整合也在不断地掀起新的高潮。
记者注意到,中铝上半年连续与江苏、广东、广西等省区签署合作协议,并在稀土大省中唯一还没有进行综合开发的广西成立了涵盖稀土矿产资源勘探、冶炼分离、深加工及稀土科研、贸易为一体的中铝广西有色稀土开发有限公司。同为央企的五矿和中色则分别在江西和广东频频发力。在北方,内蒙古也再次掀起了稀土企业整合高潮。
毫无疑问,造成价格长期低迷不振的中小企业恶意竞争的乱局,将随着整合力度的加大得到根本扭转。但无论涨价、整合,还是限制出口配额,如果始终都是在围绕着稀土资源做文章,对于目前中国的稀土行业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在“国22条”提出的加快稀土关键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上多做文章。
有研究人士撰文指出,稀土行业不同于普通制造行业,更多的附加值集中在中下游环节。在整个稀土产业链上,稀土精矿、分离产品、新材料、器件价值比例约为1∶10∶100∶1000,目前中国的稀土产业大多还停留在稀土精矿、分离产品方面,新材料及器件价值研发与应用虽然也有大发展,但与日本、美国、德国等稀土应用强国仍有不少的距离。加之西方发达国家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在每6项新发明就有1项需要稀土资源的今天,我国稀土高端应用能力始终严重不足。
节能灯是中国在稀土应用方面仅有的强项,全球的90%左右都是由中国制造。吊诡的是,但就是这盏小小的节能灯,在欧洲遭受到了长达8年的反倾销诉讼,直到2008年欧盟撤诉。
日本地震后,中国IT产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因为液晶屏、等离子屏、触摸屏等零部件都需要从日本进口,这些产品无一例外都是稀土应用产品。
应用能力缺失成为了中国稀土产业极大的隐忧。
“一旦挟技术优势外国应用企业有了自己的稀土供应商,应用能力严重不足的中国稀土行业将一败涂地。”张安文认为,解决应用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按照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社会分工。由汽车制造、IT企业、新能源公司等等各行业具体应用企业,按照实际需求应用,进行专项研究攻关。当然,前提是有合理的定价机制。
“如同号召大型矿产公司领军稀土资源整合一样,国家也应该出台政策,促进大型企业积极投身到应用领域。”张安文如是建议。
在记者截稿前传来消息,7月14日,商务部公布了2011年第二批一般贸易稀土出口配额,共计15738吨。该数字较去年增加了约97.3%。此决定一出,欧盟即表示“高度不满”,称中国的稀土政策并未发生重大改变。美方则认为,这对中国而言应是一个危险信号。
“稀土革命”或将面临颠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