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奉行的是“实用主义”,“具体是贸易自由还是贸易保护,要看哪个对自己的经济有益,总之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来实施”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发自北京 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本是一对矛盾,但是,如今他们却并行不悖地出现在西方对华的贸易争端中。
最明显的例子是美国最近一周来频繁的动作:美国总统奥巴马3月13日宣布,美国已联合欧盟和日本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一项针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贸易诉讼;19日,美国商务部终裁认定中国输美钢制车轮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20日,美国初裁认定,中国输美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接受了2.9%至4.73%不等的补贴;也是在20日,美国商务部做出两项终裁,认定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输美二苯代乙烯增白剂存在倾销行为,认定中国输美镀锌钢丝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
如此的“防守”与“进攻”并举,美国的目的很明确:既要狙击对美国产业构成威胁的进口产品,也要确保美国亟需的战略产品进口畅通。
美欧能够“扭曲规则”
西方国家提起贸易诉讼,通常的目的都是“限制中国出口”,而关于稀土的纠纷与其他贸易争端有点不大一样,是“要求中国出口”。
长期以来,中国以不到世界50%的稀土储量来供应全球90%以上的稀土用户,多年来,稀土开采区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从2008年开始,出于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中国对稀土实行严格的出口配额管理。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对稀土资源的整合,目的是改变中国“稀土大国”却掌握不了“稀土命运”的被动格局。
中国整合稀土的系列政策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满,他们多次起诉,称中国的稀土政策有违世贸规则,尽管美国多年前就已封存丰富的稀土资源,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它借WTO向中国发难。
2009年6月,美欧就曾将中国铝土、焦炭、萤石、镁等9种原材料出口政策诉至WTO“投石问路”。今年初美欧赢了针对中国9种矿产资源的世贸官司,这增加了西方对在稀土案上赢中国的信心。
WTO在总的原则上虽然要求成员国共享市场资源,但对成员国的某些特殊要求也以“例外条款”的形式给予尊重。中国在10年前加入WTO时,就在签署的议定书中列出了84种产品的出口可以援引“例外条款”加以限制,但是稀土并不在其范围之内。
尽管中国现在多次强调:出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加强对稀土开采和出口管理,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中关于保护可用尽自然资源的例外条款。但是,美日欧坚称中国对稀土管制有违WTO规则,这次他们起诉中国他们有一条重要理由:中国的出口限制政策提高了中国以外地区的原材料价格,同时压低了中国国内价格。这种政策导致下游生产商面临巨大压力,并被迫将业务、工作岗位和技术转移至中国。
对于争议,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分析:“9种原材料出口诉讼案时我们也提到保护环境,我们的理由也能成立,但是涉及到太多国家的利益,他们会说——你保护环境可以,但是不一定要采取出口限制政策。”
“在原材料出口管制贸易诉讼案中,中国已充分领教了西方的厉害。”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在美欧主导下制定的世贸组织规则本身就并不完全公平,即使是本身公正的原则,凭着娴熟的玩弄规则技巧,美欧西方国家也常常能够成功地扭曲,反而给依据世贸规则初衷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扣上“违规”的帽子。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看来,这次稀土争端不是出于策略而是一种战略考虑,美国通过起诉却能够达到“心理威慑”的作用。“美国就是要打掉中国战略资源的主导权,他们从各方面把你的资源主导权给瓦解掉。”
发达国贸易保护主义有增多趋势
9种原材料和稀土,西方国家拉着贸易自由的大旗对中国进行起诉,但是在其他领域,它们则是动用贸易保护的“大棒”。
商务部曾透露,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从轮胎、钢材再到陶瓷等,经常成为反倾销调查的对象。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国会在经济拯救法案中增加了购买国货条款,第一个竖起保护主义大旗。同时,美国为保护主义兴起做了“充足的功课”,仅在“国家安全”的名义下就有从1917年的《与敌贸易法》到2007年的《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等十来部法律法规,此外还有诸多涉及反垄断、反倾销等与保护主义相关的法律法规。江涌说:“任何一个美国不喜欢或有挑战性的竞争对手,美国都可随便用某一种名义加以拒绝。”
最近一周来美国密集的贸易保护行动表明,近一段时间,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急剧抬头。“WTO本身就具有保护机制,对一些国家又赋予特别的机制,这些年他们针对中国的反倾销一直处于第一位并不奇怪。在当前危机下整个世界经贸大国都在退缩,贸易保护主义在衰退形势下都会激发出来,尤其是美国”。江涌说。
张燕生也认为,如今贸易自由主义有向西方保护主义回归的趋势,从理论上说这叫全球化失控。“美国推动全球化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得到全球化的红利,他让世界各国提供如劳动力、石油等资源,价格则按美元计价,最后怎么可能是我们受益呢?”
华盛顿著名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世界银行驻中国前首席代表黄育川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有一种趋势正在形成,即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多,而贸易开放越来越少。
利益说了算的“任意主义”
无论是以贸易自由的名义,还是以贸易保护的名义,在贸易争端中,西方国家总是能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武器。它们不仅利用WTO的相关法规,还利用国内法,比如美国对高新技术的管制就如此。
“关键是话语权在起作用。”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当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重塑造贸易新规则时,发达国家则开始从“压你开放”到“管国内政策”。他们会说中国的劳工标准低应该提高、环境成本应该提高,这实际已有超越WTO超越多哈谈判的趋势。“稀土就是这样,本来中国管制没有问题,但是提高了西方进口的成本,西方又说这不行。他们掌握话语权,能够把坏的说成好的、总之是要符合他们的利益。”
江涌说,在解决贸易争端时,即使美国发现现有的法律体系不能起到保护本国利益,也会很快地缔造出新的机制,比如最新的TTP(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协定),“关键是西方和美国有一整套的霸权机制,即使没有,他们也可以很快造出来。”
曾有学者总结,国际贸易更像是一种任意主义:当西方国家暂时不需要的商品就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他们国内需要的商品就强迫中国扩大出口,强调自由贸易。
在江涌看来,国际贸易也并非像任意主义那样“随心所欲”,西方国家奉行的是哲学上的“实用主义”,“具体是贸易自由还是贸易保护,要看哪个对自己的经济有益,总之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来实施。”
知名财经作家张捷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西方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标准在于 “你强的地方他保护,他强的地方推行贸易自由。”
在国际贸易中,“自由”与“保护”随机应变不是今天才有。多位专家均提到英国和美国的例子,英国1860年推行自由主义,而英国衰落后则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当美国控制世界时又接过自由贸易的大旗。
张捷说:“自由贸易的背后是美元的霸权,如果没有美元结算权美国就是孤立主义,当年英镑通行世界的时候英国也曾要求中国开放口岸进行贸易。”在张捷看来,自由贸易的核心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没有垄断,有垄断等就是宏观经济学要政府干预了,全球货币如果是被垄断的,就不具备自由贸易的理论假设。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