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梁孝,哲学博士,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研究》一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重点出版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丛书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和出版社授权产业人网独家发布部分节选。
引言:中国的国家主权、工业化、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的。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必然会出现不同于欧美,甚至是“反”欧美的特征。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都不能忽略全球资本主义的冲击,不能忽视赶超的历史进程,不能忽视赶超进程中大国间的博弈,不能简单地把欧美的发展道路、社会模式、理论框架作为标准抽象地评判中国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解决工业化所面临的问题中形成的、发展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贫困的农业国。在这样的一个国家进行快速工业化,领导人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有什么样的国内条件?他们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如何创造条件进行工业化?当时的历史条件又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制约他们的选择?在解决问题中,什么是不可避免的代价,或者说是制度成本?什么是决策错误?这些讨论自然会远远超出单纯的工业经济和技术。
世界工业革命的起源
工业革命是从手工业向现代大工业的跃进,其核心是现代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工业革命推动欧洲生产力迅速提高,世界格局发生巨变。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并非是简单的经济过程,它必须从整个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外部市场需求的扩大,海外财富的掠夺,军事霸权的争夺等多重因素来理解。工业革命给西方资本主义霸权提供了物质基础,反之,西方霸权又支撑现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不断扩张。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大工业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成为现代国家争夺的核心。
一、工业革命改变世界格局
古希腊和罗马帝国之后,欧洲陷入黑暗的中世纪。与中国、印度相比,欧洲当时是世界的穷乡僻壤。寻找东方的财富是欧洲探险家的梦想,而蒸汽机和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
(一)欧洲人是上帝的宠儿吗
在1924年的老上海,大约是暑期。在一辆电车的头等座位上,坐着白人父子。儿子也就十一二岁,长园的小脸,面颊白里透红,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和平而秀美。车上的一位中国青年人,不由得仔细地多看了这个孩子几眼。谁知,白人孩子到站下车时,在青年人面前停住,突然把脸向这个青年人尽力伸过来,恶狠狠的,好像是说,黄种人,看罢!你配看我!然后下车扬长而去。年轻人羞辱、愤怒而又无奈。他知道,白人孩子凭借着种族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势,在这个孩子眼中,黄种人就是劣等人。
这个青年人把这次经历,这次羞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名为《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抨击白人身上的种族主义。这个青年人就是写了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作家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文学家,可能不太了解欧洲的历史。其实,欧洲历史辉煌的时期是在两端,早期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时期,晚近是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帝国时期。从罗马帝国衰落的公元500年到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1500年间,欧洲是一个贫弱之地,是欧亚大陆经济版图上的遥远边陲。欧亚大陆中心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经常劫掠欧洲,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都曾对欧洲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冲击。匈奴首领阿提拉在公元5世纪在欧洲纵横驰骋,以至于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可见欧洲人的痛苦和无奈!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他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中认为,所谓欧洲,实际上就是在抵抗欧亚中心地带草原游牧民族的侵略过程中形成。这也反面说明,当时欧洲的积贫积弱。
欧洲兴起于1500年。水手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印度。这样,就可以找到一条替代被穆斯林世界控制的欧洲通往印度的商路。1492年8月2日,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率领三艘帆船出发。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后来西班牙人又在美洲发现黄金、白银,开始了欧洲的殖民时代。通过杀戮当地印第安人,抢夺黄金白银,欧洲人抢到了第一桶金,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本”。1498年,葡萄牙人达·迦马率领四艘帆船绕道好望角,来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中心城市卡利卡特。回去的时候,达·迦马搜集了一船胡椒和肉桂,回到家乡卖了大价钱,是整个船队探险经费的60倍。暴利让葡萄牙人眼红了,他们要独霸这条商路。不是通过商业竞争,而是用武力把对手消灭掉,把对手赶走。葡萄牙人以一种“海盗+商人”的手段,最终独霸这条商路,并美其名曰“持剑经商”。后来的荷兰、英国纷纷效仿。由此,欧洲人开启了所谓的“大航海时代”。这是欧洲兴起的原点。实际上是欧洲人在母国的庇护下,纷纷驾船出海,碰到强大的国家就老实经商,碰到弱小国家就掠夺。现在好莱坞有一种星际探险类型的科幻电影,总是描写一只宇宙飞船船队在外太空探险、作战,消灭黑暗势力,消灭邪恶生物。这背后,笔者怀疑,是否无意间渗透着欧美人对大航海、大探险时代的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
但是,在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力却是乏善可陈。欧洲是欧亚大陆一个荒僻的角落。1498年,达·迦马到达印度卡利库特,但是,却没有带来任何反响。葡萄牙人带来的都是零碎小物件和羊毛织品。看看达·迦马献给卡利库特统治者的礼单:羊毛织物、帽子、珊瑚珠串、脸盆、罐装的油和蜂蜜。[1]笔者不太了解印度当时的生产水平,但是,想想我国传统评书中国家间互赠的礼品,达·迦马的这份礼单实在是太差了。卡利库特的统治者卡拉巴尔王公对这些东西毫无兴趣。他让达·迦马给葡萄牙国王带回一封信,信上说,他的国家繁荣富足,他希望从葡萄牙得到的是黄金、白银、珊瑚和胭脂。[2]实际上,应该替达·迦马感到幸运,这要是赶上暴君式统治人物,还不落一个羞辱君王的罪名,掉了脑袋。更重要的是,不仅统治者没兴趣,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没兴趣。由于葡萄牙,以至欧洲的生产水平落后,葡萄牙商品在葡萄牙本地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在印度卡利库特的价格,根本就无法进行贸易。
因此,欧洲人在1500年时,只能抢,只能进行所谓的“持剑经商”。
真正改变欧洲人的生产能力,改变欧洲人在欧亚大陆经济版图地位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从此欧洲真正崛起,欧洲列强瓜分世界,成为上帝的“宠儿”。
(二)工业革命巨变
一般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760年。标志性事件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被广泛应用。推动蒸汽机发明的是两个行业,一个是棉纺织业,一个是炼铁业。
棉纺织业在当时是英国的新兴产业。16世纪尼德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约三万名纺织工人逃到英国,给英国带来了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属于轻工业,需要的资本较少,资金周转快,容易获利。英国棉纺织工业很快发展起来。最初的棉纺织业都是手工操作,家庭式小作坊生产。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这种织布器械改变了过去织工们用双手相互穿梭的织布方法。织工们只要用两脚交替踏板,飞梭就会自动地织成布匹,工作效率由此提高了一倍。随着飞梭的改进和应用,织布技术迅速领先纺纱技术。六个纺工才能供应一个织工所需的棉纱。
提高纺纱技术成为当务之急。1765年,织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手摇纺纱机,被称为“珍妮机”,又称多轴纺纱机。纺锤的数目开始时装八个,后来增加到十六个,到1784年增至一百二十个纺锤同时工作。棉纱产量由此大幅度增加。但是,珍妮机的缺点就是必须用手摇。1768年,普雷斯顿的理查德·阿克莱发明、制成了(实际上是偷了别人的发明)水力纺纱机。这种机器使用滚筒以不同的速度纺成棉纱。从此,纺纱机的转动不再依靠人力,而是利用自然力。英国也从此能够制造出纯棉织品。水力纺纱机体积较大,不适于家庭分散应用。它需要建造厂房,集中生产。1771年,阿克莱在德比郡附近的德温特河岸开办了英国第一家水力棉纺纱厂。工厂出现了。不久,他雇佣了六百多名工人,其中多数是工资较低的童工,这是近代机器大工厂的开端。
1779年,兰开郡的塞缪尔·克隆普顿吸取珍妮机的活动架子和水力机的纺纱滚筒的优点, 发明了综合纺纱机,又称走锭精纺机。这种机器纺出的纱既精细又而结实,一次能够带动三百至四百个纱锭。综合纺纱机自然代替了珍妮机。
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对原棉提出了极大需求。1793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美国人艾里·惠特尼发明轧棉机,可以快速清除棉籽。[3]
随着整个棉纺织的产业链条逐渐整合,驱动机器的动力问题开始凸现出来。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随之出现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蒸汽机早就出现了。发明蒸汽机的经济动力是欧洲原始林木减少,因此炼铁所需的木炭逐渐减少,这样,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煤矿中经常渗水,只有不断抽水才能保持矿井不塌陷。1702年,托马斯·纽科曼制造出有经济价值的蒸汽机。他用蒸气机发动水泵来从矿井中抽水。但是,这种蒸汽机的效率很低,只有煤矿才用它。
瓦特的贡献就是他改进了蒸汽机,极大地提高了功能效率。18世纪80年代,瓦特的蒸汽机获得成功,不仅在英国本土使用,而且能够出口。
蒸汽机的使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但是,蒸汽机在工业中却极大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现代大工业走上历史舞台。首先,蒸汽机使机器依赖的动力发生了革命。以前人们在驱动机器时用的是人力、畜力、水力、风力,这些动力不仅能量有限,而且受到地理条件的极大束缚,限制了机器系统的规模。应用人力的纺织机器,纺织生产的规模只能是作坊式的。由水力纺纱机产生的工厂则是几百人的规模,但要靠大河流提供动力。而蒸汽机给纺织机器提供了巨大动力,且不再受到地理限制。其次,蒸汽机提供的巨大动力可以驱动巨大的机器系统。机器系统是按照设计自动运转的。动力驱动的机器系统越大,运转的效率就越高。一个工人操作的现代纺织机器的生产效率是一个使用纺车的织布高手的百倍、千倍。第三,工业革命之后,生产从手工作坊向现代工厂转变,现代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这也意味着生产力的巨大提高。
蒸汽机的故事在此才刚刚开始。
随着炼铁和精密的铁制品出现,固定的蒸汽机发动机被改进成可以移动的发动机。这样,蒸汽机被用于水上航行。首先出现的是内河蒸汽机。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在哈得逊湾航行中使用了瓦特的蒸汽机。1815年,乔治·斯蒂芬森把蒸汽机安装在运行的车辆上,蒸汽带动的火车头诞生。1821年,英国开始铺设铁路。1826年,英国铺设一条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它可以把船上的原料运送到工厂。火车每小时可以行使16英里。想一想在泥泞道路用马车运送矿石。这种速度在当时是多么惊人!然后,远洋蒸汽船出现,可以用蒸汽驱动转轮横渡大西洋。随后,又出现了推进器。蒸汽机直接连接轴承,转动推进器,同样的速度,用煤比明轮蒸汽船少一半。
蒸汽机在能源开采、原料运输、生产、产品分配的各个环节被应用,整个经济运行的速度空前提高,整个经济体系也在空前扩张。
还有一点不能忘记。蒸汽机在棉纺织产业中应用,不仅推动了这个产业的跃进,而且对上游产业如钢铁、冶金、采矿等产业、对下游的印染行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进而又对化工技术形成需求,促进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而基础科学的发展又转而促进产业技术的发展。科技和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现代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现代科技在生产中被自觉地应用,不断地革新,生产力快速发展,工业体系以指数式扩张,这是现代工业生产和传统农业手工业生产之间质的区别。
工业革命极大地发展了英国的国力。法国、德国等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地位,也通过各自的方式发展现代工业,工业革命在欧洲展开。
欧洲的生产力也由此迅速超越亚洲,并远远地甩开了亚洲。
(三)山雨欲来
1757年,经过特拉西战役,印度成了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下一个目标是中国。
1793——1794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不断深入的时候,英国马噶尔尼使团访华,要求北京和伦敦互设使馆、开放沿海更多通商口岸。为了取得更大成果,马噶尔尼使团携带了大量显示英国科技和工业实力的产品。马噶尔尼使团的随行人员包括一位外科医生、一位机械师、一位冶金学家、一位数学仪器制造师,五位每天晚上进行音乐演奏的德国乐师。马噶尔尼给中国皇帝的礼物要显示英国工业化的成就。其中有四轮马车、镶满钻石的手表、英国瓷器,还有出自雷诺兹之手的国王和王后的肖像、一只热气球、望远镜、加农炮。[4]这与达·迦马的礼物真是天壤之别。
但是,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的请求。乾隆皇帝告诉英国人,中华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英国人那些奇技淫巧,中国并不需要。
这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国、一个侵略成性的西方海权强国与一个古老的封建的农业大国、一个传统东方陆权老大帝国的最初碰撞。
很多人批评清朝皇帝妄自尊大,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要求,使中国错失了现代化的机会。其实,这种说法是典型的马后炮,根据历史结果苛求历史人物。由于中国的地理特点,中国历来的忧患来自北方游牧民族,而不是南方或海上的小国。中国是个农业社会,英国人带来的这些东西,除军事外,基本上没有市场,自然很难引起中国皇帝和官员的兴趣。比如,钟表,这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它把时间精确到小时、分、秒。这是与大机器生产的精确性和工厂制度相联系的。我国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是粗线条的时间感觉。钟表只是富贵者的玩物而已。历史事实也证明,在英国和中国的贸易中,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有巨大需求,而英国的工业品,尤其是纺织品(当时英国的新兴产业),在中国没有销路。英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英国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最后,英国商人只好靠在中国卖在印度种植的鸦片来平衡贸易。而鸦片在英国是禁止贩卖的。
不过,确实可惜的是,中国官员没有重视马噶尔尼带来的加农炮和望远镜。这是西方海上军事力量的象征。
一个是古老的农业帝国,按照古老的理念来理解自己在世界的中心地位,按照古老的怀柔远夷原则,接纳藩属小国的进贡。一个是凭借工业革命迅速崛起的现代工业帝国,一个对世界版图开始有了清晰了解的海上帝国。二者之间的胜负没有什么悬念,悬念只是时间。
1840年,中国人知道了英国“坚船利炮”。随后,中华帝国屡战屡败。
工业革命让英国人成了世界帝国,也让欧洲列强疯狂地瓜分世界!
(未完待续)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下),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1页。
[2][德]安德烈·冈德·弗兰克:《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高銛、高戈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3]管佩韦:“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纺纱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杭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4][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胡利平等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3页
世界工业帝国的兴衰
工业革命给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获得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成为称霸世界的帝国。同时,军事力量又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不断开拓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从此,大国崛起,必然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工业的兴衰,预示着霸权的交替。
(一)英国平叛
圣西门是伟大的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1760年,圣西门在法国出生。可以说,圣西门与工业革命同龄。这位思想家一直关注着英国的工业革命,并为工业革命的成就所鼓舞。他认为,一个工业社会*即将来临。圣西门认为人类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是神学和军事阶段,人们的思维特点是想象,军事首领占据主宰地位,社会的主要活动就是军事征服和掠夺财富。第二个时代是形而上学和法学家的时代,人们的思维特点是思辨。而未来即将到来的是科学与实证的阶段。人们的思维更重视经验和科学。科学时代是一个工业社会。在这个社会,社会的目标将是把人们组织起来,利用科学生产更多的财富,满足人们的需要。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人与人间的关系是合作。人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研究有效生产的科学家将会成为社会领导。相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将会消失,玩弄手腕的政治家也就随之消失。自然,军事征服,掠夺财富这些活动也将会消失。
1825年,圣西门去世。
历史和这位思想家开了个玩笑。确实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工业社会,生产确实占到了主要地位。但是,出现的却是以工业社会为基础的新型帝国,它能凭借工业实力,在全球发动战争,进行征服,进行掠夺。
1866年,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受到了一次挑战。
东非阿比西尼亚(现在的埃塞俄比亚)的皇帝狄奥多尔二世认为居住在当地的英国人蔑视他的政权,他把他们抓了起来。后来,他又认为英国政府蔑视他的政权,他抓了他所能抓到的所有欧洲人。在这之后,他又把前去谈判的外交使团也抓了起来。这些人被囚禁在偏远的山区要塞。1867年4月,在最后通牒无效后,英国政府决定武力解决。通过电报,这项命令迅速从伦敦传到印度孟买的总督府。
罗伯特·内皮尔将军负责完成这项远征任务。内皮尔也毫不客气开了一份战争清单:4个印度骑兵团,一个英国骑兵中队,10个印度步兵团,4门野战炮和骑乘炮,一辆山地火车,6门13.75厘米口径迫击炮,3000人的苦力负责运输。要求得到满足后,这位将军带领远征军从印度孟买起航,驶向红海沿岸的马萨瓦。这支舰队有13000名英国人和印度人,26000名随军者。还有13000头骡子和马、同样数量的绵羊、7000头小牛、1000头驴、44头大象。这个将军还带了一个活动码头,配备了灯塔和铁路系统。
登陆之后,这支队伍又跋涉640公里崎岖而炎热的山路,来到阿比西尼亚狄奥多尔二世据守的要塞。这位皇帝或许想到了英国海军的威力,因此躲到了离海岸千里的山区。但是,他根本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支远征军从海岸跋涉千里来攻击他的要塞。这位皇帝没有认真备战。最后的战斗反而简单。在雷雨交加之时,罗伯特·内皮尔将军发动攻击,两个小时激战后,战斗结束。狄奥多尔二世的武装力量死亡700人,伤1200人。而英国士兵只伤20人,无人死亡。狄奥多尔二世敢于挑战英国人,其勇气可嘉。可惜无谋无略。但是,这位皇帝还是保持了最后的气节,为了不被俘受辱,选择了自杀。阿比西尼亚是非洲唯一的基督教国家。1000卷古阿比西尼亚基督教手抄本和狄奥多尔二世佩戴的项链被送往伦敦。
大英帝国的这支远征军显示了惊人的战斗力。
英国的这次远征,完全依靠的是超强的实力。这里至少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快速的信息传播网。否则,按照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从阿比西尼亚发生截留人质,到英国政府讨论决策,再到孟买总督府进行筹备,不知需要多长时间。第二,迅捷的陆海交通。罗伯特·内皮尔将军的远征军有4万人,3.4万牲畜。这样一支队伍集结到孟买,再从印度沿海航行到红海。没有发达的海陆交通是无法办到的。这个将军还带了一个活动码头,配备了灯塔和铁路系统、一辆山地小火车。他有当时最强大的后勤供应能力,可以自己修筑临时码头、临时公路。至于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自不待言。
英国远征军依靠的与其说是谋略和斗志,不如说是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现代大工业。
(二)英国的工业与全球军事霸权
最强大的帝国实力是与最强大的工业相联系的。
工业革命改变了历史。欧洲15世纪崛起以来,有两种类型的帝国,一种是葡萄牙式的贸易帝国。其最主要特点是凭借海上实力控制海上贸易枢纽,控制贸易原产地,垄断贸易,从而获得财富。航海实力以及保守航线的秘密对于维护贸易帝国的地位极其重要。达·迦马开辟从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就是得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阿拉伯领航员的指导。葡萄牙人因此打破了阿拉伯商人的垄断。因此,葡萄牙人也严守贸易航线的秘密。但是,随着荷兰、英国的商人知道了这条航线,葡萄牙也就衰落了。另一种类型是工业帝国,如英、法和后来的德国。这些国家凭借的是超强的经济竞争力和军事力量,而二者的基础就是发达的现代大工业。工业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的地位。
在1867年英国远征军快速打击阿比西尼亚的狄奥多尔二世的时候,大英帝国正处于全盛期,英国的工业处于世界的顶点。
1851年,英国伦敦举行了水晶宫世界博览会,展示大英帝国的工业化实力。在这次展览会上,英国的工业实力让人们目瞪口呆:高效的农业机械、印刷机械、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气压机、起重机、机床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和桥梁模型,甚至武器装备等。
但是,有一点出乎人们的意料。最体现英国工业实力的并不是这些先进的机械,而是展馆本身——水晶宫。
“水晶宫”体积7.4万平方米,其身大部分为铁结构,外墙和屋面均为玻璃,整个建筑通体透明,共用玻璃9.3万平方米,铁柱3300根,铁梁2300根。整幢建筑实际上是当时现代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结晶。建筑物使用的材料为钢铁、木头和玻璃。水晶宫最重的铸铁是梁架,长24英尺,没有一样大件材料超过一吨;锻钢是圆型,平型的钢条,角钢,螺母,螺丝,铆钉和大量的铁皮。木头用于一些梁架或桁架,主水槽和帕克斯顿槽,顶部梁骨,车窗锁和横梁,底层走廊地板,指示牌和外墙;玻璃是平板或圆筒状,10×49英尺的长方型,每平方英尺重16盎司。3300个空心钢柱,同时作为平屋顶的排水管;为了解决玻璃上蒸汽凝结问题,帕克斯顿设计了专用水槽,长达34英里长的专利水槽并特别设计和制造了机器生产护窗栏杆等也用发明的机器来上漆。在伯明翰的强斯兄弟生产了30万块玻璃,尺寸是当时最大的,他们设计制造了安装玻璃的移动机器车,使工人乘装玻璃车在敞开结构上进行快速安装。
水晶宫是一个临时展厅。因此这个建筑是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代表。如果把水晶宫缩小的话,这个建筑就像现在孩子们玩的拼插玩具。玻璃、钢材、木头等做成的零件都是统一尺寸,便于工人搭建和拆卸。
水晶宫展示了英国的工业技术和高水平的现代工艺设计。
顺便说一句,水晶宫中也有中国展室。“在中国展区,宫灯高高悬挂,区内摆满了瓷器、丝绸、花伞、刺绣屏风、绘画等传统工艺品。”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听说西方世界要举办盛会后,立即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一种丝绸)装成12捆,紧急托运往英国。“荣记湖丝”质压群芳,夺得金、银大奖。徐荣村也因此被称为“世博中国第一人”。
但是,这只是作为商人的徐荣村个人的骄傲。中国已经被这个工业时代远远地甩在后面了。
或许,世博会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开放的胸怀,包容、欢聚、平等自由。但是,在这后面,是大英帝国居高临下,傲视一切。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凭借工业实力,建立了庞大的通讯网、铁路网和海上航线。1816年,电报被发明,彻底改变了信息传输方式。后来,马来乳胶出现,能够制造电缆。1851年,英国开始铺设海底电缆。1851年,第一条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15年后,跨大西洋海底电缆铺设成功。1880年,世界跨海电缆总长156105公里。英国主宰了电报时代的通讯。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扩张,铁路也随之延伸。同时,蒸汽机和世界领先的造船工业给英国带来了最强大的海军。在19世纪末,跨越大西洋仅需要10天,从英格兰到开普敦仅需要19天。
1851年包容欢聚的水晶宫世界工业博览会和1867年英国将军罗伯特·内皮尔将军从印度出发远征万里之遥的阿比西尼亚,是英国工业帝国的两副面孔。二者互为表里,无法分开。
(三)纽约世界博览会和美国崛起
工业是霸权的基础,工业中心的转移意味着帝国的衰落与兴起,意味着世界霸权的转移。而世博会是工业中心转移的一面镜子。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的坦克和步兵攻入科威特,并宣布科威特并入伊拉克。1991年1月17日,在联合国授权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轰炸巴格达,海湾战争爆发。多国部队消灭驻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伊拉克被迫从科威特撤军,28日达成停战协定。在多国部队66万人中,约70%多的人是美军。
第一次海湾战争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仍对美国毫不示弱。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对伊拉克展开军事攻击。此次美伊战争,美国绕开联合国,单方面开始攻击。欧洲盟国中只有英国参与军事行动。云集海湾的美军航母编队以精确制导导弹攻击伊拉克重要城市,然后展开陆上攻击。虽然最初伊拉克军队进行了一些抵抗,但随后迅速溃败。4月8日,美军进入巴格达。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不知去向。4月15日,美国宣布军事行动结束。美军死亡262人,阵亡139人,其中123人死于事故。在这之后,美国军队抓获萨达姆,并判以死刑。北非另一个美国的宿敌卡扎菲随后向西方示好。
美国的两次海湾战争与英国罗伯特·内皮尔将军远征阿布西尼亚狄奥多尔二世战争极为相似。此时正是苏联衰落解体,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之时。美国军力的基础也是现代工业和高科技。
就以通讯为例。二战一结束,美国就开始追求自己在通讯领域的统治地位。一方面,美国不断谋求自己在太空领域的霸权。1963年,美国成立了通信卫星公司,发售股份,禁止外国购买者。1964年,美国向西方国家提议设置国际电信卫星组织,管理通讯卫星国际传输网络,而这个组织的管理者就是通讯卫星公司。美国在这个组织中拥有60%的股份,有绝对的控制权。这形成了美国强大的垄断信息传输的能力。另一方面,美国大规模开发电子信息技术,由此产生了影响巨大的互联网技术。今天,美国又在信息技术和全球互联网领域牢牢掌握着控制权。美国同样控制着全球互联网网络。就象一棵参天大树只有少数主根一样,网络系统的核心是它的根服务器。现在全世界一共有13台根服务器,其中有一台主根服务器,剩下的是12台副根服务器。主根服务器自然设在美国,12台副根服务器中的9台设在美国。另外三台分别设在英国、日本和瑞典。英国和日本是美国的盟国,瑞典在北约的军力覆盖范围之内,实际上也是美国的地盘。可以说,世界上互联网络的核心——根服务器完全控制在美国的手里。
美国的崛起是和工业的崛起相联系的。
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界博览大英帝国的工业实力。但是,美国展厅展出的工业机械也让人眼睛一亮。马克思在1851年10月13日日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提到美国的工业发展,“英国人承认美国人在工业展览会得的奖,在一切方面胜过自己。一、橡胶,有新的材料和新的生产工艺。二、武器,有连发手枪。三、机械,有割草机、播种机和缝纫机。四、银版照相第一次大量应用。五,航海中的快艇。末了,美国人为表示自己也能够提供奢侈品,特陈列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巨大金块一块和纯金的餐具一套。”
1900年,巴黎举办国际展览会。美国工业技术自不用说,德国工业技术闪亮登场。如科隆的2060马力的大型发电机、来自柏林和马格堡的电机、能够举起25吨货物的起重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一种内燃机可以利用高炉的废能源,从排放的废气中获得1000马力的动力。这种内燃机自然被很多制造商所追捧。日本展出的钢甲板、管式锅炉也引起了欧洲人的关注。
在世界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家之间你追我赶。
1939年,纽约承办世界博览会。第一次看到这些代表美国最新工业水平的展品名单时,笔者感到非常惊讶。世博会场由霓虹街灯装饰,爱因斯坦启动按钮。美国无线电公司展出了收音机、电唱机。引人注目的是电视机。这是用杜邦公司生产的有机玻璃来制作展品,电视机内部的运行让人们一览无余。Westing house公司展出了电脑、电子眼、消毒用紫外线灯、机器人、机器狗和自动刷碗机。通用汽车公司吸引人的不是汽车,而是展台。通用汽车展示了一个未来的汽车社会,如国家公路系统,四叶式立体交叉桥。
英国主宰了蒸汽时代,美国主宰即将到来的电的时代。
在我国后来参加的博览会中,我国主要展出的传统的茶叶、瓷器、景泰蓝、绣货、绸缎、古玩、玉器、雕刻、木石等。中国产品最出名的是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茅台酒和张裕葡萄酒。而在现代工商业方面,我国展出的只是印刷工艺、化妆品、革制品、电器、铜钢制品等。
2009年,中国上海承办世博会。在一片喧哗过后,我们应该问一个问题,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是最新的科技潮流?在我们传统的历史文化之外,我们是否有代表新时代的科技产品?有多少?如果我们说不上来,那么,只能说,2009年上海世博会之于中国的意义,完全不同于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英国、1900年巴黎世博会的德国、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美国,我国的工业发展还要走很长的路。
注释:
1.在董果良所翻译、由商务印书馆所出版的《圣西门》选集中,一般都用“实业社会”这个概念,本意也可以翻译为工业社会。后来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继承圣西门的思想,提出工业社会。而经过法国社会学家雷蒙·阿隆,工业社会成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概念。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工业社会是与农业社会相对应的概念,强调技术和生产相结合的形式,而我们所说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主要强调的是哪一个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这里主要为了行文方便,采用工业社会。
2.参见[英]尼尔·弗格森:《帝国》,雨珂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155页
3.参见1851年:“帕克斯顿用‘水晶宫’‘装下’一个工业时代。中国网,2009年4月。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9-04/23/content_17659122.htm。
4.张曼:“1851年:伦敦的光芒”,《中国报道》,2010年第5期。
5.薄海昆:“世博会:大工业时代的水晶宫”,《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6.参见[英]尼尔·弗格森:《帝国》,雨珂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44-148页。
7.[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8.赵海建 :“美国巩固网络霸权”,《环球视野》2010年3月29日第285期。
9.转引自吴兴人:“马克思参观世博会”,《共产党人》,2009年第18期。
10.[美]杰弗里·弗里登:《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杨宇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