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RISC-V基金会中国顾问委员会主席方之熙表示,中国芯发展有两条路是走不通的。“一条是关起门来自己做一套东西,比较典型的就是龙芯。因为芯片还是一个商品,性能再高,没人用就无法体现出价值,所以必须有相应的生态系统发挥价值。第二条路就是跟在别人后面,国内有许多公司做x86、ARM、Power的芯片,在某些特殊领域,用这些指令集架构确实可以做一些事情,但是因为受到ISA所属公司知识产权(IP)的控制,很难取得成功。”
RISC-V这个全球开放的架构没有知识产权的限制,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方之熙表示, RISC-V既不是关起门来自己做,也不是跟在别人后面,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希望中国能够抓出这个机会,开发出自己的CPU或者MPU(微处理器)。
方之熙的讲话确实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ARM被外商牢牢控制,这一点在此前ARM遵守川普禁令制裁华为事件就已经应验了。又比如龙芯走自主路线受软件生态影响,商业上开拓会比较困难。
但将自建技术体系视为走不通的发展路线,以及将龙芯称为“关门”,搞封闭路线就非常值得商榷了。
龙芯坚持“从开源中来,到开源中去”
诚然,龙芯走自主路线,但这并不意味着龙芯是“封闭”的。相反,龙芯坚持“从开源中来,到开源中去”,而且在产业链上下游拥有大量合作伙伴。
就软件来说,龙芯就选择拥抱开源。目前国际上的四大浏览器平台Firefox、Chrome、Edge、safari,其中Firefox由mozilla完全开源、Chrome的开源版本有Chromium、Edge部分开源、safari基于开源webkit而来。龙芯同时支持Firefox浏览器和Chromium浏览器。
浏览器的用户体验有产品皮肤功能特点的因素,更多的则在于内部技术通路的打通。JS引擎作为浏览器的三大核心组件之一,对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有着重要影响,浏览器团队经过长时间打磨,完成了JIT技术的研发,累计4万多行代码,并协助开源社区人员,完成了MIPS分支在Mozilla和Chromium国际开源社区的代码提交。
为了支持党政信息化业务,JS引擎技术是浏览器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国内从事该技术的团队估计不会超过20人。为了提升浏览器HTML5、WebRTC等音视频应用用户体验,龙芯完成FFmpeg、libvpx、openH264等基础视频编解码库的优化,独立累计向开源社区提交数万行代码。为了提升图形图像用户体验,龙芯完成了skia、jpeg、libyuv、pixman等基础图形图像库的优化并开源,部分已经提交到国际开源社区,累计1万多行代码。
另外,龙芯还在2019年4月正式发布了基于龙芯3B3000 CPU的KVM虚拟机产品解决方案,可以支持全功能的虚拟化云主机系统,支持以Spice协议和QXL虚拟图形为基础的云桌面应用,支持Openstack等主流云计算环境。这是中国IT企业首次完成”从CPU到系统”全链条虚拟机产品的自主研制,也使得龙芯CPU生态系统具备了支撑完整云计算环境的应用能力。
就硬件来说,龙芯早在数年前就将GS132和GS232两款CPU核向高校和学术界开源,助力教学改革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系统能力培养,实现“设计真实处理器,运行真实操作系统”。就CPU开源这一点,在大陆来说龙芯是非常罕见的。是很多标榜自己选择“国际主流”、“开放路线”的大陆CPU公司目前都没能做到的。
就产业链合作伙伴来说,早在2014年,龙芯就有400多家合作伙伴,上万名研发人员围绕整个产业链做研发。而且产品线也初具规模,从SSD主控、机顶盒芯片、数控机床控制芯片这类应用到PC和服务器都有产品。
现在,一些人有一种思维定势,由于龙芯奉行独立自主路线,就给龙芯按一个“封闭”或“闭门造车”的标签,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按照这个逻辑,英特尔、ARM都是“封闭”,都是“闭门造车”,恰恰如今最成功的两家CPU公司,都选择了“封闭”的路线,这足以说明,自建生态的的路线才是正途。
而国内一些人对于自建生态畏惧如虎,将自建生态视为“封闭”、“闭门造车”,从根源上看,还是缺乏精神之钙,习惯于“跟着洋人身后吃土”。
自主路线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CPU发展面临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两条技术路线的斗争。
自主研发路线在硬件上基于自主定义指令集,自主编写的CPU源代码研制芯片,在软件上自建生态。
引进技术路线是在硬件上基于买来的指令集授权或CPU源代码研制芯片,在软件上依附于西方成熟生态。
当下,我国的IT 产业主要建立在 Wintel体系(Intel的CPU 和微软的 Windows操作系统)和AA体系(ARM的CPU和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两大国外技术平台之上,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一旦西方政客借用行政力量收紧缰绳,中国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做利益交换,才能换来西方的“宽恕”,这使中国在当下非常被动。
从经济上看,华为、联想加入Wintel体系和AA体系,在商业上利润都比较有限,反而是Intel、微软、ARM、谷歌这些标准制定者和生态控制者能够赚大钱。苹果手机利润高,根源也是因为苹果开发了IOS,并牢牢控制着生态。
就产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如果总是外商赚大钱,中国企业赚“血汗钱”,那么,是无助于中国IT产业的长远发展的。
何况引进国外技术做不出新的技术体系来,因为我们很难动摇Intel和 ARM 对技术平台的把控,反而会造成国内企业继续依赖现有国外IT 生态的惰性,强化国外垄断企业已经形成的垄断。
因此,只有建立自主IT技术体系,才能最终破解制约我国IT 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和信息安全受制于人的问题。
RISC-V本质上也是跟随路线
从方之熙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他认为跟随X86、ARM、Power的路线和龙芯的自主路线都是走不通的。出路是RISC-V。并表示:
RISC-V既不是关起门来自己做,也不是跟在别人后面,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希望中国能够抓出这个机会,开发出自己的CPU或者MPU(微处理器)。
但仔细推敲,方之熙的讲话是有问题的,联系上下文,方之熙的讲话可能是屁股决定脑袋——方之熙的话概括一下,就是“X86、ARM、Power的引进路线和龙芯的自主路线都行不通,只有RISC-V才行得通”。
从实践上看,任何一个IT技术体系,都有一个主导权的问题。
Wintel体系里主导者是英特尔和微软。AA体系里主导者是ARM和谷歌。可以说,英特尔和ARM牢牢控制着X86和ARM指令集的发展和更新。也正是因为有英特尔和ARM这样的“强龙”,才能不至于生态破碎化。
而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者,大家都自己添加指令,结果往往是生态破碎化,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MIPS。
因此,一个成功的技术体系,必然是有主导者,有跟随者的,如果你做不了主导者,那么,必然就只能称为跟随者了。既然方之熙说,“不是跟在别人后面”,那言下之意就是要去主导RISC-V?
然而,现实却是,目前,RISC-V其实是被美国的机构控制的,指令集更新国内目前也没啥话语权,只是具备拿RISC-V开源的指令集设计CPU的资格而已,之所以选择RISC-V,也是因为想借助目前掀起的RISC-V热潮,认为RISC-V会有前途,将来可能会有一定生态,这样国内单位可以去兼容这个现有的生态。国内单位去跟风RISC-V,其实是在缺乏自建生态信心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国际上被炒的比较火的指令集去跟。这和早些年安腾火的时候,国内某单位去做安腾,后来SPARC开源后,又跟去拿开源代码改改做SPARC,ARM火了又转去做ARM没啥区别。
本质上说,RISC-V其实也是跟着国外机构和企业后面做。按照方之熙的说法,RISC-V是走不通的。
诚然,国内机构也可以在RISC-V的某个版本的基础上,自己添加指令集自己发展,但问题在于,如果采用这种发展模式,那就意味着脱离国际RISC-V主流生态,就意味着必须自建生态。
既然是自建生态,那为何不直接做自主指令集——还不如直接学SW,从头自定义指令集来的干净利索。何况,在川普火烧开源的情况下,基于RISC-V的某个版本添加指令集的做法还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
毕竟,我们无法预知某大国的下限,在某大国议员已经宣布要立法否认某公司在美国申请专利的情况下,又有谁能保障,某大国将来不会立法,对RISC-V发难呢?毕竟RISC-V掌握在美国机构手里,必须遵循美国的法律。
RISC-V前景被过度拔高
现在,舆论上和行业里部分人对于RISC-V已经过度炒作,过度拔高RISC-V的前景。这种炒作和几年前高调炒作ARM进军服务器CPU,ARM无限前景非常类似。
就纯商业模式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玩X86与在PC、服务器上玩ARM都注定要失败。
数年前,在英特尔的高额补贴下,国内一些厂商与Intel合作在手机和平板上推X86,结果是Intel亏损超过100亿美元,然后Intel壮士断腕。
ARM服务器在全球范围内退潮,高通、ARM、博通等公司已经用实践证明,纯粹的商业模式下,ARM服务器没戏。在国内外,X86依旧牢牢统治着市场,ARM服务器也就隔三岔五,个别厂商宣传一下,用PPT吊打Intel来显示存在感。
可以说,在纯商业模式下完全依赖“看不见的手”进行调控,后来者想要挤掉英特尔、ARM在各自强势领域的市场份额,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只有通过“看得见的手”进行调控,后来者才能有一个茁壮成长的机会,以“农村包围城市”和“二十年磨一剑”的方式逐步侵蚀英特尔和ARM的市场。
正是因为依靠市场的力量必然悲剧,要侵蚀传统霸主的市场必须依赖政策扶持。近年来国内耗费巨资引进了一大票境外CPU技术,各个鼓吹自己走的是“国际主流”、“开放”路线,在PPT上标榜自己“追平英特尔”,然后在商业市场被英特尔吊打,各个挖空心思标榜“自主”,往党政市场冲。
因此,对于RISC-V而言,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能够做的是在嵌入式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在物联网的大潮下,做一些嵌入式应用,无法在PC和服务器这类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市场有所作为。因为在这些方面依靠市场力量搞RISC-V,就会在PC和服务器推ARM,就如同在移动端推X86一样悲剧。
而如果动用政府资源往桌面和服务器推RISC-V,从操作上来说,还是把资源给已经有一定基础,并已经开始在党政办公中逐步开展试点的自主CPU更具可行性。
首先,自主CPU的裸CPU性能已经达到AMD那些“工程机械(打桩机、推土机)CPU”的水平,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党政办公的需要。国内团队如果不依赖技术引进,从零开始设计RISC-V的CPU,每一行源代码自己写,一步一步走到这个水平怕是要6—10年。而中国党政办公国产化替代不可能等RISC-V这么多年。
其次,自主CPU强调自建生态,目前就党政办公来说,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生态了,即便是像微信、QQ这类的应用,微信已经有了政务版,QQ也在移植中。而RISC-V则是一片荒漠。
再次,目前的RISC-V在的指令集并不适合用来设计高性能CPU,即便将来指令集不断完善了,那也是将来的事情,恐怕需要好几年时机。而如果老外一直很现实,致力于搞嵌入式,觉得高性能没市场因而没有搞这些指令集,怕是国内这些“跟随者”只能一直等下去了。
最后,就是制裁方面的问题。在某大国议员已经宣布要立法否认某公司在美国申请专利的情况下,又有谁能保障,某大国将来不会立法,对RISC-V发难呢?毕竟RISC-V掌握在美国机构手里,必须遵循美国的法律。
总结一下,RISC-V的未来在嵌入式,比如现在被炒的很热的物联网。搞桌面和服务器CPU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必然会像高通、华芯通、AMD等公司在服务器推ARM,或是英特尔在移动端推X86一样悲剧。
RISC-V对于中国在桌面和服务器CPU上的问题于事无补,而就嵌入式来说,自主CPU已经在一些行业有一定应用,RISC-V也不是唯一选择。
因而,对于中国来说,RISC-V只是在嵌入式CPU上的一个补充。如果RISC-V能像媒体炒作的那样兴起,那么,有望在嵌入式市场割据一方,但对于解决中国高性能CPU受制于英特尔的问题无能无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