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产CPU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国内已经出现了X86、ARM、MIPS、SPARC、RISC-V、SW64等多种指令集,其中,SW64是申威自主研发的指令集,RISC-V是开源产品,龙芯在3A4000以前也是基于MIPS进行添加和修改。X86、ARM、Power都需要英特尔、AMD、ARM、IBM等美国、日本/英国公司授权,这在当下这种国际大环境下,是非常危险的。
特别是对于国内ARM阵营厂商而言,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的风险。由于某司在设计上依然ARM授权,在制造上依赖台积电工艺,在美国发起制裁之后,其ARM CPU已经“绝版”。
前不久,龙芯基于LoongArch设计的3A5000 CPU已经完成流片,龙芯自定义LoongArch后,短期可以兼容MIPS的生态遗产来过渡,长期则建设龙芯自主生态。
这其实值得国内ARM CPU厂商借鉴。特别是最近睡王延续了懂王的对华策略,继续对某司卡脖子。ARM授权已经是高悬头顶的利剑,风险不可小觑。一旦英伟达完成了对ARM的收购,ARM将完完全全成为一家美国公司,那么,形势将更加严峻。
除了这方面风险之外,ARM授权限制颇多,而且费用不菲。在ARM32时代,ARM对指令集授权非常谨慎,只有苹果、高通等不超过5家公司获得了授权。在ARM64时代,ARM在授权上放开了一些,这主要是因为ARM64和ARM32是完全两套指令集。
为了避免重蹈当年英特尔同时维护X86(32位)和安腾的覆辙,ARM希望吸纳更多玩家扩大ARM64生态圈,并希望借助客户的力量推广ARM服务器,所以在ARM64的授权方面大开绿灯,国内不少企业也因此获得了授权。
不过,即便获得了授权,费用着实不低,据小道消息,国内某企业的授权费用为每5年1亿美元,到期后重新谈判,而且还有不可修改添加指令,仅限于服务器领域,不可转授权等条款。某明星企业更加有钱,买的授权等级更高一些,当然,花的钱也更多。
然而即便如此,重金买来的ARM授权也无法抵抗风险,这已经被实践证明。而在生态上,ARM桌面和服务器的生态一直没能起来,国内ARM厂商搭便车的意图化为泡影。由于在性能、成本、生态上都被X86压着打,国内ARM厂商的桌面和服务器CPU标榜“自主可控”,拼命往XC市场、国企采购冲。
铁流认为,中美两大国之间虽然不会陷入美苏冷战那种格局,但回到蜜月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未来美国时不时利用技术优势卡脖子将成为新常态。在这种背景下,国内ARM厂商死抱ARM的瘸腿是毫无道理的,也是目光短浅的。一个立足长远的选择就是开发自主指令集设计CPU,同时短期兼容ARM生态过度,长期则建设自主生态。
过去这几年,国内ARM厂商一直标榜自己是自主,但一家公司在2014年亮相第一款ARM CPU之后,在6年多时间里,CPU核只是小修小改,IPC提升不足20%,主要性能提升依靠台积电工艺提升。
而另一家公司则横空出世一款高性能CPU,由于技术都是迭代演进的,英特尔、AMD、ARM、IBM的CPU都是如此,国内这些年一方面横空出世的CPU都有外来技术来源,比如华芯通从高通买源码,宏芯从IBM买Power8,兆芯从VIA买CPU和GPU技术,澜起的京逮CPU则是用了英特尔的X86核......更让人惊异的是,这些CPU都在打自主旗号。考虑到上述先例,以及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很让人怀疑某ARM CPU的自主含金量,及其技术来源。
如果国内ARM CPU能够基于自主指令集开发高性能CPU,那么,不仅能够摆脱ARM这道枷锁,还能锻炼并证明自己的能力。一位行业人士这样评价龙芯LoongArch:“这其实也是给国内很多企业一个信心——架构实现能力和软件才是硬实力,有了这个能力,换个指令集并不是难事”。
在XC的实践中发现,指令集的影响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大,X86+统信/麒麟并没有比龙芯/FT+统信/麒麟有过多优势。因为很多都已经是跨平台的,部分软件也可以专门进行移植。在有XC市场兜底的情况下,自主指令集并非不可能,而是敢不敢做的问题。
放眼国内,龙芯和申威就都走了自主定义指令的道路,放眼国外,RISC-V的崛起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甚至连MIPS都投入RISC-V阵营。如果企业格局太小,在物质上被现有的这一点既得利益绑架,在精神上奉行跟在洋人身后吃土的策略,那么,只会成为一个2.0版的“贸工技”型企业。
在中美关系不睦和国产化替代的大背景下,必然会被时代的精神所淘汰。当下,人民群众需要是真正能够把英特尔、ARM赶出中国市场的自主CPU,而不是依赖ARM等外商授权的CPU。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