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10月24日,是毛岸英同志诞辰93周年的日子。毛岸英作为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长子,一名非常优秀的共产党人,亲赴朝鲜前线,最后英勇牺牲了。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周恩来说,毛岸英入朝一个月零三天就牺牲了,他吃过苦、留过学、打过仗,又经过农村和工厂的锻炼,在和毛岸英同龄的一代青年中,像他那样受过良好教育和多种锻炼的人是不多的。毛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对主席,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彭德怀说,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有些高干子弟甚至高级干部本人就没有做到,但毛岸英做到了,毛岸英是坚决请求到朝鲜抗美援朝的。
江泽民说,我听洪学智同志讲过毛主席是怎么把毛岸英送到朝鲜前线,毛岸英是怎么牺牲的以后,十分感动。假如我们所有的干部对子弟都能像毛主席对待毛岸英一样,我们的党一定兴旺,我们的党一定为群众所拥护。
重发2000年发表在人民网的一篇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毛岸英》,了解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人民英雄的生平故事,以表达我们对他的缅怀和敬意。
毛岸英和父亲毛泽东在延安
2000年11月25日,是毛岸英烈士牺牲在朝鲜战场50周年纪念日,他的亲人刘松林、毛岸青、邵华、李敏、李讷、王景清、毛新宇与他生前的战友赵南起、杨凤安等,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毛岸英牺牲50周年座谈会。许多人闻讯而来,大家回忆毛岸英,观看着新摄制的电视专题片《毛岸英——在抗美援朝》,许多人禁不住流下泪来。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的赵南起说:“毛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是毛主席的儿子呀!我们当初这些普通的人,不仅活了下来,后来都有了老婆、孩子、官位,什么都没耽误,可他却再也没有归来,最后连尸骨也没能运回国……”
毛岸英是怎样一个人
毛岸英方脸高额头,阔鼻卧蚕眉。180公分的个头与他的父亲毛泽东站在一起不分伯仲。1922年10月24日,他出生在湖南长沙的教会医院———湘雅医院。8岁时,与母亲杨开慧在板仓住所被当时国民党清乡司令部所属的“铲共义勇队”的区队长范觐熙(杨开慧家邻居)带领的枪兵抓获。后被解送到长沙“协操坪监狱”。
母亲被杀害后10多天,他才被舅舅杨开智、舅母李崇德从监狱接回。为了避免再被迫害,毛岸英与弟弟毛岸青、毛岸龙被送到当时党中央机关所在地的上海,由叔父毛泽民安排进了“大同幼稚园”。大同幼稚园是上海党组织为了安置救济和培养革命烈士的后代,由党的外围组织“中国互济会”出面开办的。其间,4岁的毛岸龙因病不幸夭折。1932年3月,党组织鉴于大同幼稚园的实质已经暴露,决定将它解散。毛岸英和毛岸青被大同幼稚园的创办人之一当时是地下党员并从事牧师职业的董健吾领回家中寄养,党组织按月出30元的生活费。
以后董健吾外出躲蔽追捕,他的前妻黄慧英负责照看,由于断了生活来源,日子清贫,孩子们吃不饱穿不暖,还时常挨打受骂,他们便离家出走,从此流落街头。解放后,毛岸英、毛岸青在不同场合都说过“那是《三毛流浪记》的日子”。
1935年秋,远在中央苏区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长的毛泽民,托钱之光,找当时中央特科的潘汉年,希望寻找毛岸英、毛岸青。直至1936年夏天,地下党才从一座破庙、一帮流浪儿中间把他们找到。随后托张学良东北军的部下、抗联总司令李杜,在他出国时带俩人到了法国的巴黎。半年后,由当时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的康生,一路照看着他俩到了苏联的莫斯科,并张罗着将他们送进了莫斯科市郊的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
随后的5年里,由于毛岸英聪明、好学勇敢、坚忍并爱好“军事、政治和时事”,他逐渐成了儿童院里的“小领袖”。他先后担任了少先队的大队长、儿童院的团支部书记和区里的团委委员。他应邀经常到各处去作报告。他写过一篇长达3000多字的文章《中国儿童在苏联》,文笔流畅优美,被当时正在莫斯科治疗臂伤的周恩来带回国,后刊登在1940年4月12日延安的《新中华报》上,报社还配发了“编者按”。
当毛岸英20岁时,他眼见着苏联卫国战争打得残酷而激烈。尽管他有主见,拒绝加入苏联国籍,但当战争来临时,他主动给斯大林写信,要求上前线。后来他又去找苏军将领再三请求,终获批准入了伍。他先入士官学校,后进军政大学。1943年,参加了苏联共产党。随后被任命为坦克连的指导员,获授中尉军衔,参加了对德国反法西斯的大反击。1945年,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接见了他并赠一把手枪表示褒奖。
毛岸英5岁时与毛泽东分别,1937年11月他15岁时恢复了与父亲的书信联系,毛泽东与儿子谈时事、政治、谈读书,表现出了他对长子的情有独钟。毛岸英对当时已在中国党内确立了领袖地位的父亲,则是依照自己的判断,逐渐从了解、理解、认同与敬重走向了能够与之进行思想的交融与沟通。1946年1月,他23岁时,回到了阔别18年之久的毛泽东身边。
初回国的毛岸英很“洋气”。懂俄语、英语、德语,穿着苏军呢子制服和马靴,会跳交谊舞,写得一手似乎无师自通,得到了乃父真传的狂草体的好字,为人处事有些不拘小节。毛主席对他要求很严格,提醒他:延安虽“土”,但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到处都有“真人”,不要“显摆”自己,他立即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自愿地穿起了大裤裆的棉裤,进“劳动大学”用双手的老茧换回了“毕业证书”。他经常出门去拜访老革命、老同志,虚心地向他们讨教。他参加土改工作队,还抽时间翻译出版了恩格斯的《法德农民问题》等论著。
毛岸英在政治上逐渐成熟。可以在父亲面前坦诚地谈论他对当时权高位重,许多人认为很了不起的康生、陈伯达等人的不好看法。以后他从中央宣传部调到社会调查部,任李克农的秘书兼翻译。建国初期毛主席出访苏联,他参与了安全护卫工作。
对毛岸英在实际中表现出的政治思想水平,老一代和熟悉他的同志均有过客观公正的评价。1948年,周恩来对毛岸英在土改中的表现及他总结的有关土改工作经验,给予过很高的评价。赵南起也说过:“毛岸英在政治上确实很成熟。我常想,假如毛岸英还活着,文化大革命就可能不发生,或者他不会让江青的‘四人帮’那样猖狂……”这话可以看作是对毛岸英个人能力的一个认定。
毛岸英是怎样入朝参战的
关于毛岸英是如何入朝参战的?有说是李克农让去的;有说是军委作战部的李涛选定的……事实上是毛岸英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当中央在讨论是否出兵抗美援朝的时候,毛岸英就懂得了自己对父亲的支持,儿子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他要带个头,带头去朝鲜参战。
是否要派兵出去抗美援朝,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中最费踌蹰的一件事。胡乔木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中曾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记得有两件事使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毛岸英当时跟主席很亲近,发生的这一切情景他当然都看在了眼里。
那时的毛岸英,政治上已经相当成熟。他似乎有一条看不到的触角,能够深入到毛泽东的内心世界里。他可以从许多外人看不到、或者不太注意的细微之处的变化,来感受毛泽东的思想脉搏。比如,他当时在父亲卧室大床的床头,看到毛泽东正翻看《东周列国志》。他看到了划了线的“假吾道以伐虢,虢无虞救必灭,虢亡,虞不独存……”的话,他便联想到国与国、唇亡与齿寒、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这真是毛泽东在读书,毛岸英在读父亲。
彭德怀后来说过:“毛岸英是志愿军里的第一人。”应当包含这样的意思:毛岸英生活在毛主席身边,比较早地知道了中国要派兵抗美援朝;毛岸英是在主席设家宴为彭德怀饯行时,确定去朝鲜,那时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在听取了民主人士的意见后,刚刚确定用“志愿军”的名义用兵;毛岸英是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儿子。
全国解放后,毛岸英多次提出下基层工作。他打算下到工人们中间去,边工作边搜集他喜爱的民间谚语。他在与他的好友、蔡和森的儿子通信中这样说过。后来他终于去了北京机器总厂。那还是他托周恩来出面向李克农说情,社会调查部才放他下去,但人事关系仍没给他转。
当时,毛岸英完全可以呆在机器总厂当他的党总支副书记,不必参军去朝鲜。但是,他与毛泽东心心相连,息息相通。有道是“知子莫如父”,毛岸英已经是识父莫若子了,遂坚决地请求上了战场。
至于他为什么留在志愿军司令部里,工作在彭德怀身边?那实在是因为毛岸英懂俄语、英语,过去又从事过机密情报工作,是个合适人选的缘故。抗美援朝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这样回忆说:
“彭总入朝时,为了和驻朝鲜的苏联顾问取得联系,确定带一名俄文翻译,原先确定从延安时期就担任中央领导俄文翻译的张伯衡同志,但当时张已担任军委外文处处长。由于大批苏联顾问来到北京,张伯衡工作很忙,难以离开,后来又挑选了一名年轻的新翻译,可是军委作战部长李涛同志提出,入朝作战非常机密,应选一名经过政治考验和可靠的翻译,当时时间很紧,我立即向毛主席请示怎么办。主席立刻就说:‘那就让岸英去吧,我通知他。’就这样,毛岸英就随彭总一起入朝了。”
毛主席本人在1951年3月,与他的老友周世钊的谈话中,也解答了“毛岸英为什么要上朝鲜前线”的问题。他说:
“当然你说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战场上,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是你想一想,我是极主张派兵出国的,因为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我的这个动议,在中央政治局的会上,最后得到了党中央的赞同,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要抗美援朝,我们不只是物资的援助,金日成同志的告急电报是明写的‘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岸英是个年轻人,他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去农村劳动锻炼过,这是很不够的,一个人最好的成长环境就是艰苦!在战斗中成长要比任何其他环境来得更严更快。基于这些原因,我就派他去朝鲜了。”
毛岸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10月25日志愿军刚入朝后,就在仓促的情况下与敌人接上了火,所以后来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定在这一天。第一次战役的时间也是从这一天算起直到11月7日结束。彭德怀这才抽出时间与志司首长研究并宣布了志司总部处、部级干部的正式任命。成立了一个直属彭德怀领导的司令部办公室,负责作战指挥和来往电文处理,大家习惯称“彭总作战室”。组成人员有彭德怀从西安带来的张养吾、杨凤安,从北京总参来的成普、徐亩元,还有13兵团的丁甘如、杨迪。赵南起是朝鲜族人,当时在总部是彭德怀的朝鲜语翻译,毛岸英是俄语翻译,也分别被任命为作战参谋和机要秘书。原来的党小组扩大成党支部,毛岸英从原来的小组长继续被推举为支部书记。
第二次战役是11月25日开始的。这之前,毛岸英为彭总会见金日成和苏联驻朝大使担任翻译,随后又连夜整理会议纪要,熬到很晚才睡觉。当时敌人似乎已经发现了大榆洞是个重要目标,所以飞机来得很勤。彭德怀是个大军事家,性子烈,不怕死。有人在回国汇报工作时谈到了志司在朝鲜的防空问题,远在北京的毛泽东和军委放心不下,多次打电报提醒注意。据记载就有10月21日,10月27日,10月28日,11月21日的电报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11月24日,毛主席又致电彭德怀等人,“请你们充分注意领导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志司也决定:25日凌晨4时开饭完毕,除作战室值班脱不开身的,其他人员必须进矿洞内隐蔽。
为了劝彭总离开作战室木板房,毛岸英还向洪学智出了个主意,那就是把彭总随时都离不开的作战地图“先斩后奏”地移到防空洞那边去,彭德怀这才被洪学智连拉带拽地离开了作战室。
有文章说毛岸英是从防空洞里跟出去又返回木板房内热饭吃才遇上轰炸的,这是不确切的。当时他与高瑞欣、成普、徐亩元是值班人员。敌机这次飞来得隐蔽又突然。四架野马式战斗轰炸机,当时平飞而来连俯冲的动作都没有做,就迅速投下了带亮点的燃烧弹。因为毛岸英与高瑞欣所处的位置离门较远,他们又在专心地收拾作战地图和文件,站起跑出来的动作迟缓了些,还没等跨出房门,就被上千度的燃烧弹爆发的高温吞噬掉了。
为什么人们对毛岸英知之甚少
毛岸英牺牲在朝鲜,遗骨没有迁移回国内安葬,毛泽东和彭德怀的想法是崇高的,也是一致的。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双方的损失都很重大。据志愿军司令部1953年9月统计:志愿军战斗伤亡36万,非战斗减员(包括病退、病故和事故、裁减)38.6万,二项合计74.6万。朝鲜人民军伤亡26万。美伪军被我军毙伤、俘虏为109万。
我军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不可能把尸骨全部运回国。但中华民族又讲究“叶落归根”、“活着见人,死了见尸,”所以毛主席又必须带这个头。他的内心也万分痛苦。这就是他为什么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这句古诗作为对刘松林请求的回答。正因为如此,后来才有14万人民子弟兵,埋骨在朝鲜各地近百处陵园和墓地中没有迁回来的事实。
毛主席一直提倡少宣传个人,他在世时,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都健在,他当然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足以宣传,也不会同意别人去宣传他。自古以来,人命是关天的大事,但是作为像毛泽东这样的了不起的革命家和政治家,对于长子的为国捐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彭德怀,反倒宽慰地说:“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近年来,虽然有些文章和作品反映过毛岸英,但是由于毛岸英去世早,留下的资料少,与他接触的当事人少等原因,加上有些干部子弟的行为,使人们群众不满,所以,毛岸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人们缺少完整的了解。
1991年3月1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韶山毛主席故居参观,看到了毛岸英1949年10月写给表舅父向三立的信,当即叫人复印了一份,他语重心长地对周围的人说:如果我们每个党员,每个干部都像毛岸英同志信中说的那样,做人民的忠实儿女,我们就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他还说:毛主席对子女要求很严,对全党的干部子弟也是一个很大的教育。要宣传毛主席是怎么教育子女的。在这方面,我们后代人都要像毛主席那样,对子女严格要求。
3月17日,江总书记在长沙听取湖南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在谈到干部廉政建设时,拿出复印的毛岸英的信,念了几段给与会者听。他说:我看了这封信后,感慨系之。假如我们所有的干部对子弟都能像毛主席对待毛岸英那样,我们的党一定兴旺,我们的党一定为群众所拥护。
……
这是党和人民对毛岸英的最高评价和赞赏。毛岸英不愧为“志愿军里第一人”。
毛岸英入朝参战虽然只有短短的34天,他没有作出如同邱少云、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那样的英雄壮举,更没有获得任何荣誉称号和纪念奖章。但是,他作为“志愿军的第一人”,其中值得挖掘和品味的东西,以及他和毛泽东在这场战争中,在硝烟散去,在今天中国迎来了和平与发展的环境时留给人民的思考,更显出了它的弥足珍贵。
历史是人民写的。人民不会忘记曾为他们作出过贡献和牺牲的任何人。
难以忘却的纪念
毛岸英生前最关爱的人是与他同甘苦、共患难,情同手足的亲弟弟毛岸青。1950年10月14日,毛岸英最后告别的亲人是他的岳母。他向张文秋鞠了4次躬,拜托了4件事,其中一件事是请求她给岸青每月一点儿零花钱并照顾好他的生活;另一件事是希望岳母促成“岸青与少华妹妹的婚事”。如今已是解放军中将的毛岸青和少将的邵华夫妇谈到这些往事时,仍然动了感情。
毛岸英的妻子刘松林,对丈夫永远地离她而去,总以为是梦。当她守寡12年坚不再嫁时,毛主席无奈之中,便让邵华去劝她。谁想到,儿媳妇道出的“心结”让毛泽东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为了这对夫妻的情深意笃,也是为了自己的“疏忽”,毛主席的双眼淌下了不多见的泪。刘松林说:“岸英瞒着我去了朝鲜,再也没有回来,我最后连他的尸骨都没看到,连他的墓地都没去过,怎么可能考虑再婚的事?!”后来,中办来人转达毛主席的意思,说已安排秘书沈同陪她们去朝鲜为岸英和长眠在那里的志愿军烈士们扫墓。
临行,主席拿出自己的稿费为他们每人置了身新衣服,并嘱咐说:“你们去看望岸英,这是我们家的私事。不准用公家的一分钱;不要惊动朝鲜的同志;住在大使馆里;也不要呆得太久。”
刘松林探望丈夫毛岸英的心愿终于实现,抚摸着那冰凉的水泥坟冢,望着“毛岸英同志之墓”的竖碑,她的心碎了,她不相信但又不得不相信眼前的现实。她常叹道:“普通人家,每年清明或忌日时,都可以到亲人的墓前寄托哀思,可岸英离开我有50年了,我一共才有为他扫墓的4次机会,我的心呀……痛啊……”尽管她后来听从毛主席的劝说,与一位空军干部结婚并生育了三个子女,但她对毛岸英的缅怀之情延续至今。
毛新宇是毛岸英的侄子,毛泽东唯一的孙子,是毛岸青和邵华的儿子,现在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说,他心底有一个愿望:就是作为毛家的后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学者,并有责任来讴歌这个红色家族里的革命忠烈: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刘谦初、陈振亚(系张文秋二任丈夫,毛新宇姥爷)张振国(毛新宇舅爷)、杨开明、杨展(杨开慧的堂弟与侄女)。日前,由他撰写的40万字长篇传记文学《我的伯父毛岸英》也已由长城出版社出版,在纪念毛岸英牺牲50周年之即,作为敬献给烈士的一份祭礼。
1949年10月,毛岸英与爱妻刘思齐的结婚照
1990年10月25日,刘思齐、邵华与毛新宇为毛岸英烈士祭扫烈士墓。
《生活时报》 2000年11月28日
附文一:毛岸英遗孀刘松林在朝鲜大榆洞寻访岸英牺牲地(图)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5 月22 日 | 文章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刘松林和中国驻朝武官杨锡联及朝鲜人民军少将安永基一同,在毛岸英烈士墓地前敬酒。夏宇/摄。
在中朝双方人员的一致努力并经刘松林同意,毛岸英烈士牺牲的大致地点被确定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旧址前一片松林下
2006年5月12日,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牺牲后的第56个年头,朝鲜的大榆洞迎来了一位客人,她就是毛岸英生前的妻子刘松林(原名刘思齐)。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牺牲,时年28岁。这一年,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18岁。这一天,距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仅一个月。毛岸英牺牲的地方位于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大榆洞。
刘松林此次来访,是她第五次来到朝鲜,前四次都是去往桧仓祭拜毛岸英烈士墓。对于已过古稀的刘松林来说,能亲自前往大榆洞,寻访毛岸英烈士的牺牲地,成为刘松林半个多世纪来最大的未竟心愿。
彭德怀地下指挥所
12日上午11点10分,刘松林一行经过约3个半小时的长途颠簸,抵达大榆洞。五月的大榆洞在翠绿群山的掩映下,宁静而安详,遍地的苍松翠柏高大挺拔……
大榆洞作为原志愿军总部所在地,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地下指挥所。这里原是日本占领朝鲜期间留下的一个矿洞,在洞口前,讲解员金英姬向刘松林介绍说,1950年11月22日,彭德怀司令员进驻此地。但从头一天开始,敌人似乎就发现了首脑机关在此的蛛丝马迹,附近连续出现侦察机,从第二天开始就进行猛烈轰炸。刘松林听到此处,说道:“当中央得知这一情况后,曾几次专门致电要求司令部注意隐蔽,保证安全。为说服不愿进防空洞的彭总,参谋人员还特意将作战地图拿进隐蔽部,才将本不愿进洞的彭总拉进防空洞。”
刘松林在朝方陪同人员微弱的电筒光照射下,沿着洞口用于运输矿石的窄轨往深处走。狭窄的矿洞中,头顶上方就是伸手可及的岩石,周围是阴冷潮湿的空气,如果没有灯光,完全是伸手不见五指。往里走过约30米,在矿洞的左边,一丝微弱的阳光让隧道明亮起来,原来这是矿井中另外一个向外运送矿石的斜井,井内绞盘、小车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现在静静地躺在那里,成为那段艰苦卓绝时代的见证。
往前再走50米左右,矿洞的尽头是彭德怀使用过的4号洞。不到8平米的面积,摆放着三张木桌和五把椅子,在这一由木板钉成的墙壁上,挂着毛泽东主席和金日成主席的画像。当地陪同告诉我们,作为当年彭总在地下掩体内的临时指挥所,屋内布局都是依照当年的布局摆放的。
毛岸英工作的作战室
走出地下指挥所后,刘松林一行走上防空洞左边的一个小山坡,这里就是原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所在地,1950年11月25日的那次轰炸将地面上的建筑全部付之一炬,现在的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在这间朴实无华的房子里,摆放着长桌和条凳,长桌上有一部老式电话机和一幅军用地图,地图的名称为价川以南战役要图。查阅志愿军战史,地图描绘的大致是志愿军穿插至美二师后方,围歼美2师、25师各一部的战役态势。
站在地图前,刘松林良久沉默不语,这里曾经是毛岸英工作、生活的地方,作为机要参谋和彭德怀的俄语翻译,年轻的毛岸英或许就曾在这幅地图前奋笔疾书,辛勤工作。当年毛岸英离开在病榻上的刘思齐时,没有告诉她将奔赴朝鲜战场的消息。谁知这一去竟是永别,直到3年后刘思齐才知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12年后才第一次奔赴朝鲜祭拜毛岸英烈士墓。
发现防空猫耳洞
走出作战室后,刘松林开始不断询问当地向导和中国驻朝鲜武官杨锡联少将,从她与陪同人员的对话可以感觉到,尽管这是刘松林第一次来到大榆洞,但她对这里的情况却似乎非常熟悉。
刘松林说:“这里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问过许多曾经经历过这场轰炸的人,希望通过他们的描述,尽可能还原当时发生的一切,我要多看一看这里的实地情况,希望能找到毛岸英牺牲的具体地点。”
“为躲避空袭,当年这里挖了一些个人用的猫耳洞,空袭来的时候,毛岸英已经跑了出来”,刘松林一边走一边说。11月25日那天空袭来得非常隐蔽和突然,美机没有做惯常的俯冲动作,在飞过总部上空后,突然又返回到总部上空投下燃烧弹。正在地面作战室内工作的毛岸英听到警报后,立即冲出房间朝猫耳洞跑,但就在他离洞口还剩三分之一的路程时,燃烧弹落在旁边,上千度的烈焰吞没了他。“要是找到那个猫耳洞,说不定就能确定他是倒在哪里。”
听到这里,随行的中朝所有陪同人员都开始努力寻找那些回忆中的猫耳洞。就在此时,中国驻朝武官助理刘中彬在前面一个小山坡上喊道:“这里有一个小防空洞,会不会是这里?”
大家都加快了脚步走了上去。这个猫耳洞位于作战室对面的小山坡上,恰好毗邻彭德怀曾经使用过的休息室,从作战室跑到洞口大约有100多米。站在洞口前可以看到,洞的上方是一条小路,洞口由水泥材料构筑而成,大半已被黄土掩盖了起来,只剩下一点月牙形部分还露在外面。杨锡联少将开始仔细观察洞口及周边地形,并不时与朝方人员小声商议。
花岗岩纪念碑
但过了一会儿,大家得出结论,认为这个猫耳洞应该不是当时的防空掩体。首先该洞位于山坡上且离作战室较远,相比之下,地下指挥所洞口距离要近很多,紧急情况下人应该向更近的防空洞隐蔽。其次,该洞由水泥材料构筑而成,当时志愿军司令部地址刚刚确定下来,不可能有水泥构筑的猫耳洞。而且该洞上面仅有一层薄薄的泥土覆盖,强度很差,起不到防空的作用。而朝军方人员也认为,这个洞很有可能是原来的日本矿主留下来的。
听到这个结论,刘松林的脸上显现出失望的神情,她是多么希望这就是毛岸英当年奔向的那个猫耳洞啊!但是,要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找到56年前那个回忆中的猫耳洞,实在是太困难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霜岁月让这里的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仅凭只言片语和推断,要想确定半个世纪前毛岸英烈士的准确牺牲地点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刘松林这位74岁的老人还是在众人搀扶之下走上山坡进入坑道,仔仔细细地观察,希望能找到哪怕一点点有关毛岸英牺牲时的蛛丝马迹。
最后,在中朝双方人员的一致努力并经刘松林同意,毛岸英烈士牺牲的大致地点被确定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旧址前一片松林下。这片松林是朝方为纪念毛岸英烈士特意种下的,共有12棵,站在这些高大挺拔的松树前,刘松林沉默良久……
为标记并纪念毛岸英烈士牺牲地,刘松林决定要在一个松树下立一块小石碑,石碑由花岗岩制成,碑高1.1米,基座高25厘米,象征着毛岸英牺牲的日期11月25日,刘松林并草拟了碑文:“毛岸英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于1950年11月25日,因美帝飞机轰炸牺牲于此处。”落款为“刘思齐 2006年5月12日”。
“岸英,我来了!”
随后,中朝双方为毛岸英烈士举行了一个纪念仪式。仪式上,刘松林说:“岸英,我来了!今天总算圆了我55年来最大的心愿。来大榆洞之前,我到朝鲜来过四次。但直到来到这里以后我才发现,大榆洞才是我真正应该来的地方,我早就应该来了。这是我天天梦里想的地方,在梦中我来,就是想看到你,就是想看到你的背影,哪怕是擦肩而过。”说到这里,刘松林已是泣不成声,她身旁的朝鲜人民军翻译朴秀莲则是一边流泪,一边用哽咽的声音将发言翻译给陪同的朝鲜人民军少将安永基。安永基少将紧锁双眉,双目紧闭,泪水也情不自禁地顺着眼角流了下来。
刘松林接着缓缓地说道:“岸英,这是我第一次来大榆洞,但也很可能是我的最后一次。我老了,不能再来看你了。你牺牲在这里,这里就是你的朝鲜母亲,在她的怀里你献出生命,在这里你经历了难以忍受的极大痛苦,中朝由鲜血凝成的友谊中有你的一份,你就在这里静静地安息吧!”
说完,刘松林慢慢走到角落,用纸巾擦去不断涌出的泪水。此时中朝双方所有人员默默地肃立,全场一片寂静。许久,陪同人员为刘松林斟上一杯白酒,端着它,刘松林走到树下,将酒缓缓洒在地上,说道:“岸英,这是家乡的浏阳河酒,喝了好好安息吧。”随后,刘松林的子女捧起大榆洞的一把泥土,小心翼翼地放入袋内,作为日后永远的纪念。
相聚总是如此的短暂,转眼间就到了离开的时候。下午1点临走之时,刘松林对东仓郡人民委员会委员长方世焕和事迹馆馆长刘春华说:“大榆洞保护得很好,我代表烈士谢谢你们,有了你们,中朝友谊一定会发扬光大。”
在依依不舍中,刘松林踏上了归途。
链接: 5月11日及13日,毛岸英烈士家属团分两批到达平壤。亲属团包括毛岸英生前的妻子刘松林、毛岸英的弟媳邵华、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和李讷以及毛新宇为代表的第三代子女,共计24人。家属团成员前往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旧址和志愿军烈士陵园,祭拜毛岸英烈士墓,缅怀志愿军将士的英雄业绩。在11日至16日为期六天的访问日程中,朝鲜政府给予了毛岸英烈士亲属团极高规格的接待。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记者:夏宇)
符文二:金永南会见毛岸英烈士家属团 感激中国对朝支持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5 月16 日 | 文章来源:新华网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15日在平壤万寿台议事堂会见了正在朝鲜访问的毛岸英烈士家属访问团。
金永南在会见时说:“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毛岸英烈士是我们朝鲜的亲密战友,朝鲜全国漫山遍野都渗透着志愿军将士的鲜血,中国人民用鲜血支持了我们的正义事业,我们不会忘记,深表感激。”
家属团团长、毛岸英弟媳邵华说:“朝鲜政府和军队对家属团的到访给予了周密安排,我们深深体会到中朝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坚不可摧的。”
朝鲜人民武装力量部部长金一哲当天会见并宴请了毛岸英烈士家属团。
毛岸英是毛泽东主席的长子。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志愿军司令部工作时因遭受美军飞机轰炸而在大榆洞壮烈牺牲,时年28岁。
毛岸英烈士家属团由邵华、毛岸英生前的妻子刘松林、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和孙子毛新宇等30人组成。家属团分两批于11日和13日到达平壤。访问期间,刘松林于12日前往大榆洞,祭拜了毛岸英烈士。14日,家属团全体成员还前往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旧址和志愿军烈士陵园,祭拜毛岸英烈士墓,缅怀志愿军将士的英雄业绩。(记者:夏宇 高浩荣)
符文三:朝鲜领导人会见毛岸英烈士家属团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5 月14 日 | 文章来源:新华网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副委员长杨亨燮12日在平壤万寿台议事堂会见了毛岸英烈士家属访问团。
杨亨燮首先对毛岸英烈士家属访问团的来访表示欢迎。他说:“毛岸英作为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长子,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朝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毛岸英烈士和志愿军所创下的不朽功勋。”
访问团团长、毛岸英弟媳邵华对朝鲜政府给予的接待表示感谢。她说:“朝鲜政府对访问团的周到安排充分体现了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此次访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年轻一代到实地感受,不忘历史,将鲜血凝成的中朝传统友谊发扬光大。”
毛岸英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长子,1950年11月25日,他在志愿军司令部工作时,因遭受美军飞机轰炸而在大榆洞壮烈牺牲,时年28岁。
毛岸英烈士家属团由邵华、刘松林、李敏、李纳及毛新宇等30人组成。他们于11日及13日分两批到达平壤。毛岸英生前的妻子刘松林在12日首次专程前往大榆洞,祭拜了毛岸英烈士。(记者夏宇 高浩荣)
附文四:大榆洞青山伴忠魂 毛岸英牺牲地
发稿时间:2013-08-05 17:10:00 :杨锡联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中国青年网
2006年5月,我任中国驻朝鲜武官时,接待了访问朝鲜的毛岸英烈士亲属扫墓团,并陪同毛岸英烈士生前的妻子刘松林(原名刘思齐)谒访了毛岸英烈士牺牲地。
毛岸英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要求上前线,由于工作需要留在志司(志愿军司令部)工作。1950年11月25日在敌机轰炸时牺牲,忠骨埋于异国。作为长期在朝鲜半岛工作的我来说,这些感人的事迹已是耳熟能详。在那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二战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的战争中,毛泽东主席贡献出了他的第6位亲人,发扬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受到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敬仰。这种率先垂范的精神和品格,就连战争中的敌对一方也为之敬赞不已。
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大榆洞,是毛岸英献身的地方。刘松林是毛岸英牺牲55年后第一次到访大榆洞。5月12日朝方安排刘松林访问平安北道东昌郡大榆洞。
大榆洞曾是朝鲜一座有名的金矿。1950年10月22日,彭德怀在这里开设了第一处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入朝后与金日成的第一次会面就是在大洞村所在的山沟里。
走进主矿洞,往前50米,就是彭德怀的地下指挥所,前方另一处洞室,是电台工作间。看了主矿洞现场,我已找到当年敌机锁定作战室为空袭目标的根据:第一是主矿洞里的电台,志司入朝后,频繁的无线电通联肯定被敌军测向定位,确定为军事指挥机关,集中实施侦察和攻击。第二是作战室的铁皮盖顶木板房,作战室的铁皮盖顶木板房长达22米,比起那些朝鲜式的草房和工棚,军事目标的特点更为突出。第三是大榆洞志司的位置,与大榆洞一山之隔的大洞村有金日成的指挥所,和大榆洞构成了一组目标群。
走出地下指挥所,我们进入志司作战室所在的木板房。这是彭德怀的地上指挥所,也是毛岸英生前工作的地方。在作战室右前方不到20米处有一小片平地,上面长有12棵高大的松树。当时这里也有一座小房子,是志司作战处人员焚烧秘密文件用的。我脑子里马上反应出一个概念:“机要处!”据资料记载,敌机轰炸时,炸毁了两座建筑物,作战室和机要室相距就是十几米。现场核查资料与记载完全吻合。
毛岸英牺牲地究竟在哪里?看了作战室后我已心中有数,毛岸英牺牲的确切位置就是作战室木板房内。刘松林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确认毛岸英牺牲地的确切位置,立碑铭志,了却多年的心愿。考虑到在作战室内建立牺牲地标志已无可能,我提出判断和建议:烈士牺牲地只可能在以作战室为原点,半径不出20米的范围之内;如果确认作战室右前方的那片小平台比较合适,牺牲地在作战室内,碑立在那里也是可以的。刘松林和朝方的安永基同意我的建议,毛岸英烈士牺牲地位置定在小平台中心的一棵大松树下。
为标记毛岸英烈士牺牲地,刘松林提出要在松树下立一石碑,朝方安永基欣然答应。大家议论的结果是,石碑由花岗岩制成,碑身高1.1米,基座高25厘米,象征着毛岸英牺牲的日期11月25日。我从新华社记者夏宇的采访手册上取下一页纸,为刘松林代笔草拟了碑文:“毛岸英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于1950年11月25日,因美帝飞机轰炸牺牲于此处。”落款由刘松林签字:“刘思齐2006年5月12日”。
中朝双方为毛岸英烈士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由刘松林读祭文。她说:“岸英,我来了!今天总算圆了我55年来最大的心愿。来大榆洞之前,我到朝鲜来过四次。但直到来到这里以后我才发现,大榆洞才是我真正应该来的地方,我早就应该来了。”“岸英,这是我第一次来大榆洞,但也很可能是我的最后一次。我老了,不能再来看你了。你牺牲在这里,这里就是你的朝鲜母亲,在她的怀里你献出生命,在这里你经历了难以忍受的极大痛苦,中朝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中有你的一份,你就在这里静静地安息吧!”刘松林语调低沉,悲情切切。中朝双方在场人员无不动容。我接着说:“毛岸英是一代伟人之子,毛岸英是伟岸的英雄,毛岸英度过了伟大的一生,愿毛岸英烈士在地下安息!”然后是为烈士祭酒。浏阳河酒是我在大使馆的库房里发现,特意带过来的。刘松林说:“岸英,这是家乡的浏阳河酒,喝了好好安息吧。”我们依次把酒撒在地上,祭奠烈士。大榆洞的青山留下了毛岸英烈士的忠魂,朝鲜大地上渗透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刘松林在大榆洞土地上,寻找到了亲人的最后的踪迹,实践了毛主席“有机会时,去看看岸英牺牲的地方”的生前嘱托,也了却了她自己多年的心愿。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