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地区,有一个传奇的红色家庭,父子三人先后投身革命,并在中共五大同时被选为中央委员。父亲一生为信仰所驱,曾是全中国青年的精神领袖;两个儿子在我党担任重要职位,一年内先后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氏父子三人: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
2011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三)》陈延年纪念邮票
风雨激荡,皖籍才子上下求索
陈独秀,原名庆同,字仲甫,清光绪五年(1879年)出生于安庆一户官宦人家。他自幼勤奋好学,17岁便考中秀才。翌年,参加江南乡试的他因为厌恶八股文而落第,并进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开始积极进行反清宣传。这时期,他与第一任妻子高晓岚生育了长子陈延年(1898年)和次子陈乔年(1901年)。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陈独秀积极参加武装讨袁,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前往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这时起,他开始用家乡的独秀山为自己取笔名“独秀”。
独秀山又名独山、卓笔山。康熙《安庆府志》、民国初年《怀宁县志》均记述其“西望如卓笔,北望如覆釜,为县众山之祖,无所依附,故称独秀”。
1915年,从日本归国的陈独秀感慨于中国思想界的鱼龙混杂、万马齐喑,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发起猛烈进攻。此后,他愈战愈勇,先是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延揽许多知名学者参与新文化运动,其后领导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并于1920年8月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陈独秀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赞誉他“创党有功”。
救亡图存,青年才俊投身革命
就在陈独秀义无反顾擎起新文化运动大旗,以决绝姿态划破思想界茫茫黑夜之时,他的长子陈延年和次子陈乔年也怀抱救国之志来到上海半工半读。两位少年白天在外发行《新青年》,饿了吃烧饼,渴了喝自来水,晚上就住在《新青年》编辑部。他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为时人所赞。1917年,兄弟二人进入震旦大学(今复旦大学)学习。这时期,他们对无政府主义思想颇为向往。
1919年,陈延年和陈乔年通过无政府主义学者吴稚晖的保荐以及华法教育学会的资助赴法留学。留法期间,兄弟俩看到了无政府主义的弊端。在周恩来、赵世炎等的积极争取下,他们转向马克思主义,离开法国留学苏联,走上革命道路。
毛泽东与陈延年、陈乔年曾有接触,他这样评价陈延年:“在许多地方,我看出了他的天才”。图为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毛泽东与陈延年、陈乔年互相勉励为革命理想奋斗终身
从苏联回国后,陈延年先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驻粤特派员,后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乔年先任中共北京地委组织部长,不久改任中共北方区委组织部长。兄弟一南一北,父亲在上海居中,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共五大于特殊时期在武汉召开。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三人在会上同时被选为中央委员,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段特殊记忆。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
严守秘密,兄弟二人血荐轩辕
然而,正当陈延年、陈乔年意气风发,欲与反动敌人斗争到底之时,不幸降临了。1927年6月26日上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与赵世炎等在上海区委所在地秘密召开江苏省委成立大会。会间得到消息,有人被捕并已泄露大量情报,需要紧急转移。下午3时,因担心秘密文件的处理情况,陈延年等人冒险返回,被国民党军警发现,因而被捕。
本来,由于保密工作严谨细致,当时并没有人知道陈延年的真实身份。他以“陈友生”为名写信给父亲老友汪孟邹,请求他设法营救。汪孟邹找到胡适,胡适又找到曾经资助兄弟二人出国读书的吴稚晖。吴稚晖一向对兄弟二人的道路转变耿耿于怀,得知陈延年被捕的消息,立即写信“祝贺”上海国民党警备司令杨虎:“今日闻尊处捕获陈独秀之子延年……”就此暴露了陈延年的身份。
得知陈延年乃陈独秀之子,又是我党的青年才俊,敌人企图从他的嘴里挖出我党的核心秘密,对其施以酷刑。陈延年为保护党组织,宁死不屈。1927年7月4日,被捕之后的第9天夜晚,年仅29岁的陈延年在上海龙华被凶残的敌人以乱刀砍死。
陈延年牺牲后,陈乔年化悲愤为力量,继续投身革命工作,并担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长。在极险恶的环境下,他与省委书记王若飞等不断变化斗争方式,在隐蔽战线上与敌人巧妙周旋,使得在大革命中遭受严重破坏的上海各级党组织得以恢复并巩固。
然而,正当上海革命力量开始重新聚集之时,却遭到来自叛徒唐瑞林的致命一击。1928年2月16日,正在上海召开秘密会议的陈乔年不幸被捕。虽在狱中受尽酷刑,但他始终一字不吐,一无所获的敌人决定将其杀害。
临刑前,同志们问陈乔年:“你对党、对家庭有何遗言?”陈乔年回答:“对家庭毫无牵挂,对党的尽力营救表示衷心感谢!”并乐观地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1928年6月6日,年仅26岁的陈乔年在哥哥洒下热血的地方——上海龙华英勇就义,兄弟俩牺牲的时间相隔不到一年。
大江东去,逝水流年;
英雄风骨,永留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曹辉,季天琴,刘以顺,光华时.回望百年中国大家族系列之十五:安徽陈氏——一部百年悲壮史[J].新闻天地,2011(07):52~58.
[2]徐光寿,徐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的上海往事[J].档案春秋,2018(12):20~24.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