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打工女孩》。在读的过程中一直在想想表达什么思想。的调查是深入的,态度是认真的,记录是真实的。可以探求用意的是那些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描述方式和评论。而真正让我了解思想的是那段在TED大会上的视频。
从她的演讲中,我了解了她的本意:
美国和世界的iPhone用户,不用觉得内疚,没有美国人对商品的追求,就不会给中国打工者逃出农村进而在城市打拼的机会。无论这些打工者的生活工作境遇多么悲惨,都要感谢我们这些被消费主义驱使的美国人和追求利润的资本家。
《打工女孩》张彤禾演讲
这里有很多矛盾、纠结和悖论。有这样一个让人迷糊的逻辑:如果我们的生活比过去好了,如果我们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那么我们就要感谢改革开放,就要感谢外商投资,就要感谢资本家。
这个时候,我才突然理解了《漫长的革命》中威廉斯为什么用“共同体”这个概念。社会是一个共同体,当这个社会积累财富的时候,绝对不是哪一个人和哪一个群体的贡献,是参与其中的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社会中的人与人本来就是相互合作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是,当少数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的时候,就不会把人作为社会发展和财富增长的目的,而且会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去分裂人与人的关系,贬低人的价值。当人的价值,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价值被贬低了以后,资本家就成了养活工人的大恩人。
那么如何判断今天的改革开放?估计不能简单地用好和不好来判断。我们不能因为改革开放给经济焕发了活力就不去批判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我们不能因为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稍多的自由空间就不去批评官商勾结、丧失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给社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伤害。
其实,改革开放30后的今天,我们真该总结一下,我们的日子到底哪里好了,哪里糟了;我们真该反思一下,哪些人获得了无边的自由,哪些人却无法拥有最起码的权利。
资本主义最成功的思想战略是:让个人奋斗深入民心。
在东莞、在打工的世界里,打工者是非常孤独和孤单的。虽然打工者人数众多,但是,工厂、宿舍、打工者居住区,全都是“陌生人组成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生存,只能遵循“丛林法则”。只要这样的文化状态持续下去,资本的逻辑就会一如既往地所向披靡。去宣扬个体在这样的法则下的个性和坚持,表面上显得很“人性”,其实很残忍。
资本主义最成功的心理战略是:让每个人都相信可能性;
就是说:我可能和别人不一样,即使别人都失败了我也可能成功。这一心理战略就如同毒品一样,的确可以让人即刻兴奋起来,但是,长久下去,让人的整个机体失去生命力,并最终丧失灵魂。
这样去判断,我心中也有遗憾,其实我认同可能性,每个人都是一种可能性,但是,当资本的逻辑利用这一点的时候,它调动的是一个人急功近利、个人主义、言行不一这些东西。资本的逻辑动用所有的手段就是让人们忘记人的尊严,让人们忘记人与人之间是可以达到共赢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资本的逻辑到现在为止总是节节胜利的。
新生代打工者的确主动选择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是资本家的恩赐。首先,资本家如果不需要劳动力,那么才不会给工人任何恩赐;其次,国家和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体应该共同去为每一个人和全体人民着想。
由于我们惧怕了没有自由,所以我们就不顾一切地拥抱自由,而失去了对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的判断力。因为对中国现状的不满,所以我们中国人,从大学生到打工者都在做美国梦。这样的毒害是:我们不是立足现实,而只是追逐蜃楼。
我对美国只有粗浅的了解,2011年7月我在美国纽约工作了一个多星期,探访了社区机构、劳工团体和打工者个人。美国工人的恶劣现状让我瞠目结舌。这里就不详谈了。
但是,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对“付小费”这种文化现象的感受,在餐厅、宾馆、商场,顾客和服务生的关系就是“小费”关系,我感觉在这样的关系下,消费者和服务生的人格都受到极大的侮辱,但是,所有人都司空见惯。
这就是资本的逻辑的成功,让我们每个人都去侮辱别人,然后不以为然。我很高兴,美国的“小费”文化还没有传到中国。不要让服务的关系完全降低到金钱的关系,不要让人生活的目标完全降低到只为了挣钱。
吕途,北京工友之家工作人员,
已出版:《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