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建筑工地,除了那高高的吊塔和精心搭建的建筑框架,最显眼的恐怕就是围墙边成排的集装箱了。如果不曾走近工地,不曾走进这些集装箱,你永远不会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本文记者走访了多个建筑工地,为我们揭开那一个个集装箱中的蜗居者——农民工的“柜族”生活:拥挤、低廉、不安全、没有归属感。
由集装箱改装成的简易工人房,在城市并不少见。记者近日走访南宁市多处工地看到,住集装箱成了很多在工地上打工的建筑农民工的常态。一个小小不到10平方米的集装箱,一般会住8~10人。这些白天在工地上干着繁重的体力活,晚上住在集装箱里的农民工,有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名字———城市“柜族”。
1、集装箱里的“蜗居”
随着一场又一场的秋雨,南宁的气温逐渐走低。傍晚六七点钟左右,天色已逐渐暗了下来。王世背着一个装满工具的挎包快步走进位于工地一旁的“家”里,一进门就解下满是油污的纱布手套,拿起热水瓶给自己倒了杯水,边嘟囔着:“今天可真冷啊,下着小雨,这天气最适合吃火锅了。”王世的提议得到了舍友们的同意,大家分头行动,利索地开始准备晚餐。
王世来自贵州,是一名电工,现在南宁市安吉大道一处建筑工地打工。王世和其他的7个人在南宁的“家”,仅仅是在工地一旁的一个集装箱里。记者走进去,发现这小小的集装箱里要住上8个人,确实有点拥挤———在放了4个有上下铺的铁架床和一张摆满生活用品的桌子后,整个“家”里显得满满当当、拥挤不堪。如果屋里有三四个人在,来回走动就必须侧着身走。门口的角落凌乱地堆放着电线和工具,门上还挂着一块小黑板,写着当天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记者发现,在城市的各个施工工地上,农民工住在集装箱里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大学明秀路口一处闲置工地上,记者发现一栋两层的集装箱,上层用来住人,下层用来办公。在大学路的另一处工地,一名农民工正提着桶、毛巾和衣物从两层的住人集装箱下楼,到工地上的一处简陋的“洗澡房”洗澡,由于没有热水,这名农民工把热水烧好后提到楼下。
拥挤的集装箱,简陋的居所
2、价格低廉,日租仅4元
在住人集装箱的外墙上刷着这样几个字:“日租金仅需4元”,并留下一串电话号码。记者拨打了其中一个电话号码了解到,这些集装箱都是由一些专门出租集装箱的公司来安装的。接电话的罗经理告诉记者,他从事住人集装箱出租业务已经十多年了,基本上只要有建筑工地的地方,就会有住人集装箱的存在。“现在很多工地都喜欢租集装箱来给农民工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搭建活动板房。因为集装箱算下来会更划算一些,工地只需付一定押金,我们就用吊车把集装箱吊来安装好,最低的日租金4元就可以。需要更大的集装箱或者另外安装空调等设施的,价格稍微高一些。但是还是会比活动板房便宜。”
除了划算以外,集装箱也更灵活更耐用。“活动板房基本上拆过两次后就变形了,不能再次使用。而集装箱是整体焊接结构,没有拆卸组装问题,不存在变形问题。搬迁也不费劲,因为集装箱房屋可以整体移动,可以叫吊车整个吊走,特别方便省事。”罗经理说。
农民工王世告诉记者,在他所在的工地上,农民工也不全住在集装箱里。一些工期长的工种如钢筋工、模板工等,被安排到离工地不远的农民工宿舍。“那儿的条件好多了,夏天还有空调。”像王世这样的仅需在工地干一个月的短期工程建筑队,就要住在集装箱里。“这没什么,除了地方小点其他还挺好的。打工本来就是走南闯北,临时住的地方也没法讲究这么多了。以前我们打工的时候还住过更差的呢。”王世挠着脑袋说。
3、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农民工住在集装箱里,对于施工单位而言确实省事方便。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民工“蜗居”在集装箱里,存在令人担忧的安全隐患。
几个月前,南宁市新阳路进行道路维修扩建,施工方贪图方便,便租来一个集装箱安放在一旁的人行道上,让施工的农民工居住。当时记者发现,安放在人行道上的集装箱,并不像在建筑工地上那样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农民工做饭、洗澡,甚至日常用电,都非常不方便,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
记者看到,这个安放在路边的孤零零的集装箱虽然不大,但是有门有窗户。集装箱里住着一对农民工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为了解决用电问题,农民工夫妇只能和路旁的商户老板商量,每个月付电费,从商铺里拉出一条电线来用。每到晚饭时间,他们就把电磁炉和小桌子从屋里搬出来,一家人围坐在路边吃饭。“虽然拉电线不安全,可也就只能这样了。我们工期也不长,过一阵子就走了。”这位农民工告诉记者。
在多处建筑工地记者了解到,由于条件简陋等原因,私拉电线、堆放易燃易爆物品、违规使用“热得快”等容易发生火灾的电器的现象并不少见。安吉大道上的一个地铁二号线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正因如此,他们对于农民工宿舍的安全问题监督十分严格,定期派人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求立刻整改,防患于未然。
临时的厨房
4、临时“家”能否更温暖
记者查阅网上资料了解到,在国外,将二手集装箱改造成集装箱房屋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产业。集装箱房屋是以废旧集装箱为基本模块,采用“工厂制造加现场安装”的预制式模块化建筑模式。目前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将废旧集装箱组装建成各种样式的商场、厂房和酒店,不乏成功范例。
这种住人集装箱的创意前几年传入中国,在深圳、厦门、重庆、上海等城市兴起。将集装箱稍微改造,就“摇身一变”成为有窗有门的小屋。相比国外,这类住人集装箱在我国基本上仅用于解决工地工人临时住房问题。
虽说农民工对生活质量上要求不高,住在集装箱里也能将就,不过,他们希望能够改善居住环境,希望能有一点小小的个人空间。采访中一名农民工向记者倾诉了他的烦恼:“集装箱里住了10个人,空间太小,每个人都没有隐私了。给家里打个电话,全屋子的人都能听得到。”农民工王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工程队里有一名小伙,觉得住在集装箱里条件太简陋,人太多不方便,宁愿花600元到附近的城中村租房子住,“他觉得虽然租房要花钱,地方也小。但至少是一个人一间屋。”大学西路一处工地的保安也告诉记者:“工地上住在集装箱里的人很多,人来人往的,有时候容易丢东西。上个星期还有一个人说他手机不见了呢。”
如今,新阳路上的工程已经完工,那对农民工夫妇住了几个月的“家”已经被移走,曾经住在里面的农民工也不知去向。采访中多名农民工期盼,希望社会各方面能为像他们这样的外来务工群体提供一个安全方便、能满足基本住宿需要的临时的“家”,更好地利用集装箱等资源,提供更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他们,不希望当一名“柜族”。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