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沂水情蒙山魂给我们的精神“补钙”——献给建党95周年
刘同江
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承续、发展于建设改革时期,是鲜活的教材、永远的财富、流淌的历史。今天,虽然暂离了血与火的考验、缺衣少食的窘迫、手提肩扛的劳苦,但追梦筑梦的中国人,面临和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考验与风险一点也不比过去少,弘扬沂蒙精神,仍为和尤为时代所需。
用沂蒙精神补补精神之钙。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需要经常汲取、补充。八百里沂蒙,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没有强大的理想信念,产生不了这种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的壮举。现在是和平时期,流血牺牲的情况少了,一些人也理想淡化、信念动摇了,一些党员干部“四风”问题较重、“三个自信”不足。重温沂蒙精神,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挺立精神脊梁。
用沂蒙精神提振攻坚勇气。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涵。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问题、新矛盾,需要爬坡过坎、勇于担当,把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转化成攻坚克难、突破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建设时期的沂蒙精神转化成拼搏创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改革开放时期的沂蒙精神转化成不断超越、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用沂蒙精神提升为民情怀。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突出特点,群众路线是沂蒙精神的底色,“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催人泪下的场景是党和人民、军队和人民血肉联系的生动写照。今天,重温沂蒙精神,牢记人民恩情、重塑鱼水关系、厚植为民情怀,仍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精神,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一说起沂蒙精神,我们眼前就会浮现“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形象,浮现冰冷河水中为解放军战士扛门板、搭人桥的妇女群像,耳畔就会响起“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的歌声。新形势下,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接受、认同、践行沂蒙精神,既要灌输,更要讲究入脑入心,多讲沂蒙人民的故事,多创作体现沂蒙精神的文艺作品,让沂蒙精神更鲜活、流布更久远。既要说,更要做,把沂蒙精神贯穿到工作、学习、创业之中。既要听,更要看,亲临沂蒙这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红色文化符号遍布的没有围墙的学校,人们往往被先烈的壮举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种印象、作用和力量是只在外地听听沂蒙传说所不可比拟和替代的。
其实,沂蒙精神中蕴含的大爱、大忠、大勇,不仅是红色的精神财富,也是超越政治的“普世、普适”的价值理念,值得所有人追求、践行,从这个意义上,沂蒙精神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永不过时、永远鲜活。
通联:山东省德州日报社 刘同江
地址: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方红路2177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