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他们日夜奔波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熟悉每一条破旧的胡同,每一栋豪华的大楼;他们知道你家在何处,了解你的作息,清楚你的脾气。但你却对他一无所知。今天,土逗坐上快递车的副驾驶,和日日在城市间飞驰的快递小哥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双十一又要来了,快递公司们纷纷兴奋地宣布快递费涨价,涨价,涨价!听说,快递小哥们要月入上万了?
从2017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快递业进入单日快递亿件的时代。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的网购人数占全国人口近4成,“剁手党”们成功让中国的快递业务量连年增长,自2014年开始我国快递市场稳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快递服务送达效率也在提升。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公布数据,72小时准时率在2016年已达到的75.53%;距离在1000公里以下的快件中,有84.62%能够在48小时内送达。
快递小哥自备小拖车,东西多而大的时候就用车装在一起拖着走。
辉煌的数字的创造者,是随着快递业飞速扩张而形成的庞大的快递员群体。双十一快到了,众多快递公司已经提前进行准备,加紧招兵买马——沉默奔波了快一年的快递小哥总是在这个时刻才频繁地曝光。太习以为常的常被忽略,快递小哥默默地承包了你的所有网购,你对他却可能一无所知。
土逗君对快递员这份神秘的职业“伺机已久”。快递怎么送?送快递到底赚不赚?快递小哥住哪里?生活的怎么样?为了搞清这些问题,土逗坐上了快递员小韦的副驾驶,和他一起边送快递边聊天,走近你看不到的快递小哥。
躲在北京长安街胡同里的快递点
快递小哥小韦所在的某达快递藏在北京长安街东头不远的胡同里。随着手机地图导航过来,只能看到巷子边的墙上挂着大大的“某达快递”,没有门店,只有堆在墙边的货物告诉寄件人可到此墙边寄件。
一个姑娘来此寄件填单,以快递箱为桌。
从这堵墙边一个不起眼的小门进去,拐好几道弯,才是这个快递分点的正经办公室。若不是专为找人或是有重要业务而来,或许很少有人会走进这个堆满了杂物的、看似是私人居所的小小院落。
进去才知道,快递办公室同时也是快递员的集体宿舍。进门的第一个房间里有十个上下床铺,再往里是一台电脑,再进一个房间就是老板娘和老板一家的房间。屋内没有柜子,衣服、生活用品都挂或堆在床边,房间里蚊虫不少。
老板娘说,洗澡的地方就在进房间的玄关通道处,那儿有一个花洒,进屋的门和房间的门两边一关,就能洗澡。要是有人洗澡,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也出不来——快递员们平时这样冲澡。
快递员的“浴室”。
长安街东侧地价极高,国家单位机构众多,名建筑不少,旅客常顾。这简陋破落小屋显得格格不入。快递分点的老板说,这个办公点是总公司花一万元每个月的租金租下来的。在这样的地段为快递员提供住处,是快递公司为保证附近货品及时到达的必要投资——在分秒必争的快递行业,公司没有理由让快递员每天花一两个小时上下班。对于快递员小韦来说,这个地方则是他每天快递工作的起点和终点。
电车飞驰送件急,常常白跑好几趟
快递员小韦来自河北,曾经在建筑工地上做过混凝土,2013年在另一家快递公司当过快递员,来这个新公司跑快递已半年。
每天伴随小韦出行的是一台配有后装箱的快递专用电瓶车,“13年我在某通干快递,一开始是脚蹬的三轮,到那儿之后两个月就改电动了,我赶得比较巧。”如今,小韦的电动快递车技十分纯熟,遇到施工区域、泥泞小巷、单行道、堵车道等各种路况,他骑着电动车都如履平地。
送快递是一件争分夺秒的事情。按照规定,快递需要在一定的时间里送达。在快递系统信息化的之后,快递小哥的行踪在客户那边一目了然,这无形中增加了快递员的送货压力。“每一个快件我一扫,客户就能看到我手机号。有些着急拿货的,就打电话来催件,不赶紧送到人家就投诉你。”
取件同样也变得更加急迫,“以前人家叫取件都是打电话,现在都搞手机app,你两个小时之内没有去拿系统就自动扣你10块钱。”小韦也很无奈,“有时候上17层的,在那里等电梯心里面就焦躁,就想,还有那么多件,电梯咋还不上来呢?”
早上7点和下午2点,快递员们每天需要在分货点集中两次。货车和快递员会在这片空地上“接头”,前者将外来的货物运到此处,快递员则抽捡属于自己负责的街道的货品,用大头笔在包装箱上做便于识别的标记以便在送货过程中迅速辨识,提高送货速度。
但快递员不够快,也并非全是快递员自己的问题。比如遇到客户不在,就要把货带回去,下回再送,三次都投递失败,跟公司确认了才能退件,小韦有时要白跑好几趟。在他看来,下雨天反而好做:“下雨天都在家里头,一喊一个准。”客户的态度和拖延症都让快递小哥十分头疼:“干快递啊,有的时候,脾气再好你都受不了。给打电话,他们态度不好,说半天。还有呢,有时候你到了门口他半个小时不下来,跟他打电话,他说‘好好好’我马上下去”,结果你始终见不到人。”
小韦在送货点门口一边等迟到的收件人,一边给另一个用户打电话:“我给你打过电话,你今天在吗?哦,那你明天在吗?应该在?行,那到时候电话联系成吗?诶好那明天见!”
货量“天注定”,最怕罚钱白干
快递员是计件工资,送的越多赚得越多,越忙也就意味着收入越高。小韦告诉土逗君,他们送一个件才赚一块钱,周六日,能送一百三四,“我在这一行没见过一个月六千的,能拿4000就算不错了。”另外,这份工作几乎全年无休,“除非你请假,请假就没工资。一般请假不能超过四天,要是老板找不到人替你,也不好请。”
小韦和其他快递员一样,一个人负责固定的一片区域。“多就多送点,少就少送点。十个是你,二十个是你,五十个也是你。”但区域内的货量不由快递员说了算。周一是小韦最忙的时候,每周的这一天他从来没吃过中饭。到了每年的购物高峰期,更是加班加点:“双十一双十二的时候,得早点起,多跑几趟。这一片区域就你一个人,双十一想不加班到太晚,就靠个人能力了。”
分货点选在车流人流都很少的小街道边。一名快递员说,为了来回的货车和快递车不扰民,分货点不能选在另外那头的小区旁边。但是到了双十一,东西实在太多,早上很早就开始拣货,周边的居民还投诉他们扰民。
相对送件,取件单件收入更高。取件起步价是8块10块,但为了积累更多找他取件的客户,小韦会主动给自己的收入“打折”:“我们主要靠取件儿赚,老客户的话你就得巴结他,有时候8块钱,你就给他算6块钱。”
但最让小韦糟心的,是严苛的罚款制度。一旦丢件,后果十分严重,小韦曾经把一个货品放小区物业代收,并给客户发了短信通知,三天之后客户说没收到,丢件了,公司对他进行大额罚款,“我一天就挣一百多,我一天赔了一千。真操蛋。”
城市里你最熟悉陌生人
由于负责的送货区域固定,他对一切都十分熟悉。但他自己,却始终走不进这座城市。
小韦对片区的建筑分布与状况了如指掌。“这栋是社科院的宿舍楼,现在正在内外装修”、“这依次是李氏、内务、史家”、“这是国家机构单位不让进”、“那个小区没有电梯,得走楼梯”。一路上,快递小哥和大楼扫地的阿姨、看门的大叔、年轻的物业保安都熟络地问候两句,快递小哥说,“天天跑,都认识。”但小韦更熟悉的,还有他常常“家访”的客户:“这上面这户主人,女的,人特别好”、“他们家送一个礼拜了,头一次见到人。”
快递小哥对胡同里的每家每户非常熟悉,谁家的主人脾气好,谁家的货可以房门口,哪一家喜欢胡搅蛮缠,快递小哥清清楚楚。
但他们熟悉的一切却对他们并不“友好”。小韦是个热心人,一回来了一件大货,目的地是某酒店的8楼,“我到了她在的酒店时她刚好在门口,我说我给你送上去吧,结果人酒店不让我们这些人上,我就去跟人酒店领班说这货重,就让我帮人送一下。”
不只酒店,许多高档的场所是拒绝快递员出现的。电车开到某宝大厦,小韦领着土逗君到了一个隐秘的侧门进入大楼:“这栋楼客梯我们不能上,客梯是让客人上的。我们是走货梯,有时候等半个小时根本上不了,尤其到了吃饭点,送外卖全来了。有时候上了高层我赶时间,我就自己走客梯下,不过得小心,让物业保安逮着了他得说你。”
图为货梯内景,和大楼的外观相比,一点也不高大上。
快递员多是进城务工者。小韦说,他现在的同事,都是来北京打工的,以前有的干快递,有的在建筑工地,也有的干工厂,他的年纪算中等的,老的还有五十多岁的。“我就纳闷了,北京有啥好的,都往北京跑。”他说,要不是别的地方没活儿干,他也不愿在北京。
走过工地,小哥回忆起过去他曾经打工的工地,“以前我在工地上做混凝土,又是后敲钉子,手指头经常受伤,我四个指甲盖儿都伤过。看,我这就少一块肉。”快递哥伸出手指给我看。
小韦15岁初中没毕业就出来打工,如今三十不到,他已经有两个孩子,一个七岁,一个三岁,都跟着老婆在河北老家。在他看来,把老婆孩子接到北京是不可能的:“就我一个人平均都要80块钱开销,我一个人买盒烟十块,再加上喝点水都要花钱,还有吃饭呢,一顿二三十,一天还不止一顿呢,都在外边吃。老婆没工作,两个孩子要上学,带出来得花多少?养不起!”
工作之余他从来不出去玩,最多也就是在每天没件送的时候在简陋的宿舍玩玩手机。工作忙,和家人一年见不到几次,但家里的收入就靠他,他不能停。
这个城市从来不乏故事与奇迹,你习惯了这座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日间穿梭于职场风云,夜里灯红酒绿。而对于这个城市,快递员或许比你知道得更多:他们日夜奔波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熟悉每一条破旧的胡同,每一栋豪华的大楼;甚至,他们知道你家在何处,了解你的作息,清楚你的脾气。
他们撑起了现代城市的大多数细节,而他们的日夜却仿佛发生在另一个世界。他们看似与你很近,但许多城市的生活空间与权利却与他们无关。在快递业不断普遍化、高效化与技术化,并且创造出巨大财富的过程中,快递员却困在越来越严苛的劳动制度中,他们日复一日地竭力追赶不属于他们的时间,却赚不来一个家庭团聚。
到头来,最辛劳的是快递员,分大头的却是公司,快递员月入几万的传言不过是外界人的想象,不平等的劳资关系才真正需要审视。最值得尊敬的不是那些浮夸的数字,而是最熟悉你陌生人——那些快递员们的劳动。
:林深
摄影:林深
编辑:迟恩
美编:黄山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