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触流水线工作的新鲜劲一过去,剩下的只有乏味
毕业后初入工厂时,我尚是一个兴趣广泛的文艺青年。
我喜欢文学,喜欢旅行,也喜欢做手工。
当时我理想的生活无非是有一份有闲暇的工作,业余时间读读书,做做手工。
所以,当我见到工厂中的各种程序文件时,由衷地惊叹于它们的细致缜密。
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一个手工爱好者来说大有裨益,它们非但能够使我顺利完成作品,也能帮助我避免一些失误,并且降低成本。
对于一个技术爱好者,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智力挑战。
可是,工作本身却枯燥乏味。
新鲜感消散后,剩下的只是重复性的动作。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在新岗位上的前几个月总是进步最快的。
随着对业务的熟悉,工作内容日益显得索然无味,好像条件反射似的,根据外界的刺激做出特定的反应即可。
就比如查询国标吧,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在脱离真实情境的条件下,根据那些符号的特定形状,去查找到正确的数据。
这其中甚至不需要理解那些符号的意义。
后来,我有意地去创造机会,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类型的劳动。
流水线上的劳动过程总是被精密分割、严格控制,而组装钳工和维修钳工的劳动还保留了较多自主的成分。
设计工程师距离一线劳动者更远一些,而工艺工程师则直接规范控制劳动者的劳动过程。
此外,我还参与过自动化设备替代手工劳动的技改。
各种孤立的世相愈发连结成一幅统一的图景:资本与权力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与改造。
真正干过活的人多少都能体会得到,第一手经验永远是一切技术知识的来源,任何形成文字的知识如果与事实不符的话就会丧失大部分意义。
实际上,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劳动培养了一种观察事物的能力,一种尊重事实的态度。
这种素质恰恰在许多领域内都是必需的。
在很久以前,工匠的劳动甚至孕育了科学与艺术。
那么现在呢?
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指出下列几种事实:
一、对于流水线、全自动设备、或者办公室里一些软件的操作,动脑的可能已经被从劳动中剥离出去。
对的,伪脑力劳动者们快醒醒吧,电脑无非一种高级机床,软件就是机床夹具。
很多组织形式的设置(比如检查)与技术上的考量(比如防呆装置)都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工人们是不认真的或者不负责任的,总之是需要外力去规范控制的。
二、对于保留动脑成分较多的劳动,比如维修钳工,脱产的技术人员所编制出的文件往往指导意义很有限(更别说官僚体制内的博弈了)。
而一线工人的知识往往保存在记忆中,呈现出个人化情景化经验化的特征。
某同事曾经戏言,他的工作与工人是两条平行线,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用的,他还是个工艺专责!
这样一种组织形式非但压制了人的全面发展,还制造了许多无意义的劳动。
三、依附于脑体差别的种种细节,比如在工装设计中,一些很适合现场情境的解决办法,比如砖头/塑料布/铁丝等等,虽更容易被劳动者采纳,却不会被技术人员编制在文件中,因为那“不是活”;
再比如,一线劳动者为了工作需要,有时会自发地为各种零件命名,通常是称呼其特征。
而在技术人员那里,更多的是依据功能来命名。
不是有一句话吗,普通话是一种掌握军队的方言,更不用说工作环境与劳动强度的差异所造成的那种脆弱的优越感了。
一言以蔽之,脑体差别不仅仅是劳动过程的分割,还意味着一种价值观,一种文化。
于是,体力劳动再无乐趣可言,成了压抑人精神的存在。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僵直重复的肢体动作之后,晚上闭上眼睛那些零件还会蹦跶在眼前。
再加上出于工时的考虑而刻意怠工的举动,车间成了充满斗争与焦虑的场所。
我先前在产线上实习时,工人们宁可用手也不使用更方便的工装。
在参与某次技改中,新的设备受到工人的变相抵制……
实际上呢,作为技术人员,比较尴尬的一点是,智力挑战的乐趣与资本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以上仅仅是对脑体差别的一个简单的举例说明,实际上,资本主义对劳动过程的改造远远不止于此,以下再举两例。
在众多的工艺与管理书籍中,速度的定义都是用时间作分母。
然而在科学史上,在对速度的定义这个问题上,时间是做分母还是分子存在过争议。
随着漫长的实践,其他的可能消失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剩下一种静止的成体系的知识。
这个问题详情我无力考证,我只想说,用时间作分母更方便在效率上做加法,用劳动总量作分母,更适合在劳动时间上做减法。
也就是说,这里面隐藏着一种生产主义的预设,前者更适用于效率不断提高的情况,而后者更适用于总需求不变的情况。
可知我们日常看到的一些貌似中立的知识实则有着更深的内涵。
另外一例,我想先摘录一下“动作经济与效率法则”。
“关于人体利用的原则:双手应同时开始,并同时完成其动作;除规定休息时间外,双手不应同时空闲;双手的动作应对称地同时进行;动作用最适应最低层次的身体部分进行;尽可能利用物理的力(惯性、重力等);尽量采用连续的曲线运动,避免急剧转向的动作;动作应尽量轻松自然和有节奏;动作用最短距离进行;排除不必要的动作。”
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别扭?
实际上,有过体力劳动经验的人应该都体会得到,这样的一种总结与改造是多么地有利于提高效率、节省体力。
可是问题在哪里呢?
它是一种剥离了劳动者感受的知识,这种精确地观察与计算完全不涉及劳动者的感受。
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这种知识会呈现出这样的形态呢?继续看。
“动作研究的方法
动作研究按其精确度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方法:
1、目视动作分析法……
2、影片录像分析法……
3、动素分析法……”
发现问题了吧,在这种关于劳动的知识的生产中,劳动者仅仅是“物”一般的存在,他们的感受只有在遭遇利润时,才会被重视。
哪怕在工业心理学中,也没有给内省法留有太大余地。
这种知识生产的组织方式决定了它生产的是一种压迫性的知识,同时本身也形成了一种等级制的社会关系。
或许,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更迫近的问题是工资收入的微薄与劳动环境的恶劣,这很正常。
面对切肤之痛,又怎能默不作声?
但是,这种斗争只能在一定限度内改善劳动者的处境。
同时,应当看到,较之名义上的所有权,劳动过程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生活。
今天我们劳动者掌握着全部第一手的劳动经验,这恰恰是一把开启大门的钥匙。
劳动者不但要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还要成为劳动过程的主宰者,文化的创造者。
只有到了那一刻,劳动者才能摆脱以往的苦难命运,人类历史才会迎来新的开端。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