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目前有179个公共屋邨、76万间公共房屋,全港近三成、超过二百万的市民住在公营房屋中。市民居住于公共房屋的比例高居全球第二。
公屋华富邨
不过大家会不会觉得奇怪,一向奉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经济的香港,为什么为基层居民供应大量廉价公共房屋呢?
官方的说法往往将公屋政策的起源追溯至1953年的石硖尾寮屋区大火,当时五万名灾民无家可归,港英政府为了安置大量受影响的灾民,就开展了大量的公营房屋计划。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查阅历史材料,早在大火之前,政府已经开始了兴建大量徙置区、公营屋邨来取缔寮屋的计划,1952年,香港第一个公共房屋屋邨“上李屋村”也已经落成,仅将香港的公屋政策视为火灾后的“德政”并不准确。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令一个主张“大市场小政府”的殖民政府,一反常态,这么积极影响香港房屋的供应呢?
让我们从香港寮屋的历史开始讲起,香港一直是个移民城市,1945年后因战乱,大量中国大陆的移民来香港定居,统计资料显示,1949年至1956年间,人口成长高达四倍之多。这些人在香港打工和生活,但却因为负担不起正规住房的楼价或租金,大量在石硖尾、黄大仙、茶果岭等区域以简易的铁皮、木板搭建寮屋居住。有意思的是,寮屋区作为由下而上自行搭建的非正规空间,也成为当时共产党、国民党做统战思想工作的基地,不少左派工会也在寮屋区组织基层打工民众、宣传反殖的思想。
1977钻石间的寮屋
寮屋为这些新移民提供了落脚之处,但居住环境、卫生都十分恶劣。众所皆知,港英政府和商界的关系相当密切,兴建公营房屋必然会损害到大地产商的利益,所以尽管寮屋居住环境极差,当时的殖民政府也完全不愿意介入房屋政策。殖民地政府在1939年的内部报告曾经提到“如果有房屋生活状况很差,甚至25个人挤在一间房屋内的状况下,政府应该找一些私人发展商、商家或是慈善团体来承包房屋的责任”。
拥挤的寮屋
不过香港民众也不是省油的灯
当时因为寮屋十分密集、木造建筑易燃,寮屋区时常发生大火。大火后,无家可归的民众忍无可忍,将长期被殖民政府剥削的愤怒爆发出来。英国殖民地官员麦道轲(JohnCrichton McDouall)在报告中写道:“密集的新寮屋区当前已经跨域或非常靠近通往九龙的大道,在紧急的情况下,如果九成的居民和有关当局合作,其余的三万多人仍然对当局构成潜在的威胁。”
1951年,东头寮屋区发生大火,因为欠缺安置措施,引发民众强烈的不满和投诉。当时的港督葛量洪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这正正就是共产党乐见的,中共党媒对政府作出尖锐的攻击,但更危险的是他们从广东派来的慰问团。”
1954年石硤尾大火后民众欢迎中共的慰问团
1954年石硤尾大火后中共的慰问团來港发放物资
1952年3月1日,中共华南分局派出“广东省广州市各人民团体慰问九龙东头村受灾同胞代表团”到香港,超过四千名群众中午1时开始在尖沙咀火车站等候,准备迎接慰问团。当民众得知殖民政府拒绝入境,回程时在九龙引起大规模冲突,几番拉锯后警方派出数百冲峰队警员,并向群众发放催泪弹及开枪阻止群众进入警署,射伤3人,才平息事件。这次骚乱中,警方共拘捕超过一百人,其中18人被定罪,12人被递解出境。
所以还原历史,香港的公营房屋政策并不是什么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正正是在民众勇猛的斗争下,当时的殖民政府才意识到寮屋区居民潜在的政治能量,正视基層民眾的居住问题,而开始对“不听话”的寮屋居民进行大量的投资,興建公營房屋予以安置。
另外,如果从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看,香港殖民政府从一开始是没有打算动用自己的财政,来进行房屋政策改革的。私人房地产发展商、商家、慈善团体等才是殖民政府原本的首选。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当初香港没有相应的群众行动,之后的公共房屋计划很可能就会由私人资本力量介入,沦为房地产资本又一次瓜分土地,以住房问题胁迫无产阶级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良机。
香港的群众运动,并不止于1952年的这次抗争。十多年后,香港由于一次劳资矛盾,爆发“六七暴动”,香港的麦理浩港督才会推行更具福利性质的变革,向群众利益有更大妥协。
由此可见,对于资本主义来说,是否实施更有利于群众的政策,根本点不在于土地是否足够、自身的财政能否承担,而在于是否有足够的群众性力量,来迫使整个社会的资产阶级愿意暂时在分配方式上做出让步。
在去年北京发生大兴火灾,清理dd人口时,有微信公众号平台用当地政府与港英殖民政府作比较,想要树立一个“有良心的政府”应该如何应对群众居住地大火事件。
也许是对历史的不了解,港英殖民政府就此被刻画成良心代表,而这种不了解的背后,其实是对社会发展历史中阶级斗争作用的忽视。如果连群众都忘记阶级斗争,那最高兴的肯定是资本主义,反正按照它们的良心,最好不过也就是按照它们自己制定出来的法律与规范来做事。只要你阻碍了它们的利益,它们该赶你走就赶你走,反正它们有着大把大把的法律与政策武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