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班刚过,张海超就开着车疾驰在高速上,他要去邻县医院的ICU重症监护室探望去年救助过的尘肺病人。
这不是他第一次去ICU,以前自己进过,现在都是去探望别人。去的次数多了,也就经常能看到跪倒在地痛哭的家属。
看到他们的时候张海超都会走过去扶一把,递个纸巾,不为别的,只是想着大家都是有难处的人,能帮一下是一下。
张海超是幸运的。
今年37岁的他是国内肺部活检第一人,也是当年有名的“开胸验肺”新闻事件主人公。
2009年他在媒体的帮助下顺利的拿到了赔偿金,成为中国有名的尘肺病人。
24岁到37岁,从满腔热忱到心如死灰,张海超13年的青春一晃而过。如今他是一名公交车司机,从早上六点半上班到晚上九点下班,每天在河南新密城乡29站的路线之间往复循环8趟,日复一日。
△公交车司机张海超
张海超感觉自己的人生也像这条公交线路一样,直至夜幕降临,才可以停止循环转圈。
但是家中偏瘫的母亲和得了脑梗的父亲,还有上初一的女儿琪琪都在等着家里这个顶梁柱回家。
每年的冬季让张海超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冬天交通限行,每天公交车的收入能多几十张一元纸币,恨是因为尘肺病人的冬天因为寒冷空气会变得很难过。他的手边常年备着口罩和保温水杯,但也止不住时不时会有的剧烈咳嗽。
2013年,张海超因为尘肺而患上了气肺,换肺是他唯一的出路。为了延续生命,他花了一半赔偿金进行双肺移植,现在他身体里正在呼吸的肺是别人的。
从这时起,他需要终生服药来抗排异,每日的13粒药丸需要消耗200多块,而他每天的平均收入是160块。
张海超听医生说有一个肺移植病人在过年的时候,觉得吃药太晦气,就停了两天,结果年没过完人就走了。
“饭一顿不吃还行,这药一顿不吃就要命了。”张海超害怕,每天饭没有按时吃,但却按时按点的吃药。
△没赶上午饭,只剩下坨了的面条
早上发车时间太早他经常来不及吃早饭,通常都是在跑了一个来回以后路边买两个包子对付一下。
之后撑到下午两三点他才会吃午饭,但经常是打好了饭又因为急事发车了,再转一趟回来时,面条不仅凉了,也坨了。
但是为了移植双肺后抗排异,他牢牢记着每天早十点晚十点的吃药时间,丝毫不能含糊。
下了晚班的张海超拎着一桶的一块钱回了家,因为他的公交车是自己买下来的,所以他除了白天按照公交公司的线路和时间跑以外,晚上还可以自己再多加几个小时的跑车时间。
除了每月固定上交给公交公司的钱以外,晚上挣得钱,就都是他自己的。
△夜班公交车上的收费桶
每到月末时,张海超都会拎着三大袋子零钱去超市换成整钱,再赶去银行还信用卡。虽然出来后他只剩下几百块钱,但他心里也是高兴的,因为这个月又挺过去了。
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最起码现在不能倒下。
幸运的活了下来的张海超成了尘肺病人心中的英雄。
2011年,大爱清尘基金成立。发起人王克勤在看到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后想起多年前自己见到过的尘肺病患者被活活憋死的案例,重新开始关注尘肺病,并启动了“大爱清尘·寻救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公益项目。
项目成立最初,张海超就作为志愿者加入了。
只因他们今天走的路是他走过的,而那些沉重的呼吸声离开他也不过几年时间,他知道呼吸有多难,也知道能够继续呼吸有多么奢侈。
△到病人家中去的张海超
相对比被众人所熟知的张海超,长期得不到赔偿,最后因为病情的加重只能放弃维权,回到老家,买些便宜的药,勉强维持生命,最后难逃劫数,这是大多数尘肺病农民工的真实写照。
张海超尽己所能地帮助尘肺病患者,给农民工友普及尘肺病知识,穿着印着“大爱清尘”的黄色马甲奔走各地。
他各处奔波着给尘肺病患者做咨询服务,捐赠制氧机,给尘肺病人家庭中的孩子提供助学金,他的标志牌轿车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就已经跑了十五万公里。
△帮忙看肺部CT的张海超
如果说以前的张海超是为了自己的生命维权抗争,那现在作为志愿者的他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尘肺病人得到帮助而努力。
公交公司的同事都说张海超是“不务正业”,如果他专心开公交,认真过自己的生活,张海超的负债也许不会从五年前的20万变成60万。
即便是负债累累,张海超在帮助其他病人上却没什么好犹豫的。
在一次给尘肺病人紧急做手术的时候,病人的家人一时拿不出来那么多钱,张海超就用自己的钱先垫付上了,而这钱也是他原本打算买药的钱。
他的手机也时刻都在响,他每天都能接到无数个来自全国各地尘肺病患者的咨询电话,有时候患者会辗转城市找到他上班的车站,等着向“前辈”学点维权的经验。
在尘肺圈子里,他是一个标杆人物。在很多尘肺病人心中,张海超是希望更是支柱。
在我们跟访的一天中午,一个打工者跟他打电话求助。这名打工者在北京、上海的医院都可以确诊是尘肺病,但企业老板迟迟不给工作证明,医院也没办法开职业病诊断书,事情一直拖着,他问张海超怎么办。
张海超张了张嘴,想多说点什么,但最后只说了句:“你先把身体照顾好,只要命还在,后面的就不怕”。
张海超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微薄,没有办法提供给病友们想要的,但病友来找到他,他也绝不袖手旁观。
△在医院帮助病人申请补助
他知道自己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也希望现在好好活着的自己能让他们看到灰色生活中的一线希望。
很多病人家属在见到张海超的时候眼里都会充满亮光,他们看着如今能工作挣钱的张海超,想着“他原来也是尘肺病人,现在这不活的好好的,还能挣钱呢”来宽慰自己。
“要坚持做下去,多的不敢说,能让他们活下去就好,能多活一天就是一天的胜利”。
为着这以天计算的希望,张海超开着他那明显动能不足的汽车,匆匆去了另一个尘肺病人家里。
在家的张海超,不是最有名的尘肺病患者,也不是尘肺病英雄,而是一个努力赚钱养家的儿子和父亲。
2013年肺移植手术后,医生告诉张海超,四五年之内的死亡率非常高,而目前肺移植患者术后生命最长可延续十年。
现在的张海超一家四口,三口人都患有重病。父亲有脑梗,母亲半身不遂,家里唯一的健康人是他还在读初中的女儿琪琪。
△冬至一家人一起吃饺子
经济压力加上病痛折磨,外人看这个家庭是多么的不幸,又多么的让人心生叹息。
可张海超自己不这样想,他觉得现在的生活挺好,而且他希望能更好。
他说人活着就是幸福,但人活着不是重在岁数,而是重在生活质量。
“你看我现在能接送孩子上下学,冬至了能给父母包顿饺子,还能挣钱,我还想着再婚,开始新的爱情呢。”
张海超虽然从不说,但他其实想给琪琪再找个妈妈。
△懂事的女儿
自从得病和妻子离婚以后,琪琪就跟着他生活。平常工作虽忙,但他仍是有时间就陪着琪琪写作业,听琪琪讲课本上的知识,但其实他一个都听不懂。
他不想错过女儿长大的一点一滴,也心疼女儿因为跟着自己没能经常去游乐园玩儿,也没有那些同龄女孩儿都喜欢的新版玩具。
他希望琪琪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能坐在办公室里的工作,不为挣钱,只因为这样的工作不会得尘肺病。
周末又到了,张海超带上琪琪回到老家,因为父亲不会做饭,平常只是吃些水煮青菜,于是他每周都去给父亲炒一大盘肉,备下一周的吃食。
△张海超的父母和女儿
这些年的张海超已经不再怕死了,也对生死麻木了。
加入“大爱清尘”公益组织以后,他陆陆续续经历和见证了400多场的死亡和告别,包括尘肺病患者、单位的工友、肺移植的病友,对于生死这个问题,他已经看淡了。
今天的他感谢这个胸腔里别人的肺,也珍惜这能顺畅呼吸的每一天。
他不想去考虑这个肺能给自己多少年的时间,他只想现在好好的活着。他要让年过古稀的爹娘过上好日子,要看女儿琪琪上大学,结婚生子,要继续为患上尘肺病的农民工兄弟奔走。
能活着,就什么都会有。既然活着,就好好活。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