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过雨的院子,牵牛花爬满墙壁,杂草从泥土里肆意生长,空气中散发着芬芳的气息。方建峰扯着输氧管颓然站在院子中央,和背后一片盎然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他像是一只满目疮痍的风筝,摇摇欲坠地挂在氧气瓶上,飞不高,也飞不远。氧气的线一断,生命也跟着骤然坠落,一切悄无声息。
尘肺十年:那些挂在氧气机上的风筝
:杨欣琦
凌晨一点,方建峰又一次从床上醒来,或者说他根本没有睡。被粉尘颗粒不断侵蚀的肺使他每一次的呼吸都极为困难。
他缓慢地挪动起身体,佝偻在床侧,鼻子上挂着的输氧管并不能使他的呼吸轻松一些,一旁是咕噜咕噜冒着泡的制氧机在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着。
呼吸这种对常人来说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对他来说却像是无力偿还的高利贷,而“尘肺病”则是债主,不停地压榨着他剩余的生命。
一
福建省莆田市,某石雕厂内,工人正在用手持切割机切割石板。锋利的据片落在灰白色的大理石上,伴随着刺耳的噪音,激起一团团尘,尘又伴随着地心引力,飘挂在石雕工人的身上。污染指数达到PM10的颗粒污染物代替了空气,被工人们吸入肺中。
今年30岁的方建峰曾经也是一名石雕工人。但他20岁时便罹患上尘肺病。“16岁时由于成绩不好没考上高中,只能辍学打工。那时候力气大得像头牛,每天能干十几个小时,干干净净进去,出来的时候都是看不见人。”他嘶哑的嗓音,像是一台老化的鼓风机,无力支撑这微弱的生命炉火。
尘肺,也称肺尘埃沉着病,该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发生病变程度与肺内粉尘蓄积量有关,蓄积量主要取决于粉尘的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和防护措施。粉尘浓度越高,分散度越大,接尘工龄越长,防护措施差,吸入并蓄积在肺内的粉尘量越大,越易发生尘肺,病情越严重。
“05年的时候老是咳嗽,以为是感冒,就拿感冒药吃,吃了很久不见好转,入院检查,医生说你这是尘肺,需要休养。”
这一养,就是十年。
“十年了,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对生活没有任何期望,行尸走肉一样。”本来正值壮年的方建峰,体重却还不到80斤,形容枯槁的骨架上没有肌肉,也没有脂肪,只有一层表皮松散无力地包裹在身上。
由于疾病的原因,从20岁开始,方建峰便一直在家养病,高昂的医药费和不断更换的氧气罐,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负债累累。生活的重担被迫由年迈的父母和妻子扛了起来。妻子负责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和方建峰的身体。
母亲每天凌晨四点起来做饭,早饭后六点多出门去工地做工。干得是力气活,要反复搬起大约二十斤重的水泥玉石板,一搬就是一上午。在工地做完工,又要赶着去菜地做下一份工。
金钱就像水泥,可以加固人的生命,可以防止人们的生命和他们最亲爱的人一起溃散。
“晚上睡不着觉,不敢闭眼,他睡着了我才能睡。”泪水在母亲布满褶皱的脸上纵横交错,疲惫的语气中满是心酸和无奈。
“不能赚钱没关系,人在就行。”
二
但是亲人的抚慰似乎缓解不了现实的残酷和尘肺病人内心脆弱。
确诊之后,老板拒绝应给的赔偿,拿着钱消失了。方建峰母亲曾多次找过政府,希望政府能够出面帮助解决问题,无果。
“像是得了艾滋病。”方建峰说,“在莆田,还有很多和我一样得了这个病的人,都是年轻人,但他们都不好意思说,很多人娶了老婆,不敢说,怕老婆跑掉,因为大家都知道,得了这个病就只能等死嘛,很多人死掉就死掉了。”
在尘肺病人的观念里,这个病是难以启齿的,一些人讳于检查,好像从确诊的那一刻开始,便失去了正常人的身份,被提前宣告最终的死亡。而以前家底的薄厚,则决定着病人求生之路的轨迹缓长。
五月梅雨季,豆大的雨点不停击打着斑驳霉苔的瓦顶,阴霾笼罩着天空,和病人肺中沉积的粉尘一样挥散不开。尘肺病人的余生是一个拉长了的消音过程,连同亲人的悲痛一起被时光损耗。
尘肺救助组织“大爱清尘”,曾经用监听仪器录下垂危病人肺中的声音。像是落满尘土的磁带,只余嘶嘶回音。似乎生命终将化为尘埃,又仿佛从来不曾存在。
“自杀过,没成功。有时候半夜难受,痰堵在喉咙里咳不出,就想,死掉就死掉,可这病让人生不如死。”被病痛折磨得心力交瘁的方建峰,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两个孩子长大。看着自己生命的延续,或许是上天能给他最大的慰藉。
下过雨的院子,牵牛花爬满墙壁,杂草从泥土里肆意生长,空气中散发着芬芳的气息。方建峰扯着输氧管颓然站在院子中央,和背后一片盎然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他像是一只满目疮痍的风筝,摇摇欲坠地挂在氧气瓶上,飞不高,也飞不远。氧气的线一断,生命也跟着骤然坠落,一切悄无声息。
2016年12月22日,方建峰因病情恶化在医院去世。他的心愿最终未能实现,而他不到80斤的体重,却成了他和家人这一生都无法承受的重量。
据统计,中国大约有600万尘肺病人,每年死亡人数是其他工伤死亡总数的3倍,是职业病中最严重的病种,其中农民工占9成,他们曾是煤矿工人、金矿工人、石雕工人,他们大多数就业环境差,缺乏健康知识,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得不到关注。
这篇文章取自纪录片《尘肺十年》。谨以此文,希望能为尘肺病患者发出一点微弱之声。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够自由呼吸,像呼吸一样自由。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