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拍摄
我们今天的时代,更倾向于将失败归咎于个人的不努力,好吃懒做等道德因素,可事实果真是这样么?三和大神这样的现象难道仅仅只是孤例么?那又该如何解释那些付出了艰辛劳动却仍未成功的劳动者呢?为了弄清楚问题,我便试图在打工艺术文化博物馆中找到答案。
真的是个人不努力么?共青团广东省委2002年做了一次有关进城务工人员的情况调查,调查显示,80.5%的打工者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47%的打工者没有休息日,休息1至3天的占33%,4至6天的占17%。一位工友这样告诉我,他03年的时候在厂子打工,那个时候每天工作14个小时,日常就是做工吃饭睡觉洗衣服轮轴转。我不知道如果这都不能算作努力,什么样的付出又该称之为努力?
时代是在向前发展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相对丰富了,那么今日劳动者的境遇有没有好一点呢?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乃至滴滴司机都是平台经济发展之下新的职业。他们从早到晚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一份关于外卖小哥一日作息的调查显示,他们每天为消费者送上美味佳肴,自己却常常难以果腹;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相较于过去工厂的工时也是不相上下。除此之外,平台经济之下的劳动者更为无奈的一点在于劳动关系确认的复杂性,这让他们在面对资方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时候,更容易处于不利地位。
当事实以如此诡谲的面貌呈现出来,原来努力工作和个人成功并无必然联系,就不免做一个追问: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呢?改革开放之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而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充分的劳动力保障,开始是离土不离乡,南巡讲话之后,私营经济迅猛发展,外资企业大量进入中国,由于私营和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90年代中后期,大量农村进城务工潮开始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打工者们流动的历史开始了。在早期各类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企业们也在做着各自的“努力”,但一个相同的共性就在于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竭力降低所谓劳动力成本,于是市场的竞争竟然陷入了一场逐底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报酬除了维持劳动力的自循环,别无他用。
既然所谓努力的真正逻辑是这样,那么不去努力可以不可以呢?想来也是可以选择的一条道路,这也能解释三和大神这样的现象。大神们早些年也是在厂子里拼过命打过工的,十几小时搭进去,有时甚至会被黑中介欺骗,实在是看不到做工的前景和出路,这才成了大神。
可不是所有人都甘愿这样选择,中国的父母总是愿意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牺牲很多的。一位已是母亲的工友这样和我讲,她自己零几年打工时,一个月在全勤,加班加点的情况下,最多不过六百块的收入。我很疑惑,那怎么能攒到钱呢?她笑着告诉我,那个时候娱乐条件少,日常吃住厂子会管,生病也是捱一捱,没有其他的花销,就攒了一些。她还说,老家山清水秀,城里很难吃到的各项水产甚至不用在老家花钱都能吃的到。但是她还说,我不想孩子和我一样,呆在老家,最后只能走上打工的路子。谈到孩子,她遗憾的讲,早些时候出来打工,为了钱没有上社保,前几年孩子入公立学校需要社保证明,可她却没有。
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崔永元曾为打工博物馆这样留言:“每个现代化的城市,都是一座打工博物馆。”我们应该庆幸于有这样一座博物馆记录了我们在高速发展中所不为人知的一面,我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劳动者们可以骄傲的高唱:劳动最光荣!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