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看了诸多时事热点,或震惊或感叹或批判,终免不了有些疲软。舆论如流水,苦难却依旧。在平面里待久了,总觉有些脱离。早欲出门走出虚拟的电子世界,终于趁着中秋假日,游走于重庆街头。
提到重庆,笔者便想专门写写孕育于重庆的这样一个群体——山城棒棒军。
笔者对重庆棒棒军的记忆始于电视剧《山城棒棒军》,该剧描绘了棒棒这类群体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当时该剧还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山城棒棒军》剧照)
而后,重庆的棒棒群体再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在观看了一部2013年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后,导演何苦花了13个月和棒棒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拍下的13集纪录片。通过这种形式,了解他们的生活,揭开他们背后的故事,记录在这个时代中正在没落的棒棒们。自力巷53号,是片中棒棒们的住所。这片城中村,和不到三百米的繁华解放碑有天壤之别。该巷历来住的都是小商小贩和手艺人,靠着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过日子,自力巷因此得名。在棒棒眼里,手中那根棒棒要随时抗在肩上,“随便拿根棍子找饭吃的是叫花子,棍子是打狗的工具,而自己的棒棒是干活的工具”。他们靠自己的劳力自力更生,用肩膀挑起了一个新重庆,坚守自己的尊严。而作为城市的“万金油”,棒棒们干的也不一定是力气活。比如,雇主家舀狗食的铁勺掉进了厕所下水道,家里人急着用厕所,便找来棒棒进入厕所,从下水道中取出铁勺。
13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后做成了电影
随着交通和运输方式的改变,棒棒的业务随之减少了,棒棒们的困境也日益显现:码头都机械化装箱,不要“棒棒”扛了;不少人有了私家车,不需要“棒棒”了;工作环境差,收入少,物价上涨,年轻的“棒棒”选择改行。棒棒们处于行业没落的边缘,现只有一些头发开始花白或早已花白的人仍在坚守。他们居住的地方为了迎合新时代的发展,大多都已拆迁。而拆迁后面对租不起的房,回不去的农村,无处栖身的困境,也无处诉说。
棒棒在这座城市中是无声的,无法发声,无处发声,好像也几乎构不成什么新闻。他们更像像游走在城市边缘的孤独猎狗,好像从来都不属于这座城市,他们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负担下拼尽全力,也只是为了争取一些残羹剩饭。
我特意走到了自力巷,片中的巷子早已被拆迁,只留下自力巷社区的大门。自力巷边是在修缮的大楼,楼后零散地住着几个住户,但多已关上,无人在此。
重庆自力巷拍摄实景
抖音把重庆带火成了网红城市,游客蜂拥而至,好不热闹。站在洪崖洞下,解放碑前,山城最繁华处,人们为这些美丽的景象惊讶赞叹,拍照自娱,而这些最朴实、最勤劳、最平凡的棒棒们就站在街头巷尾,站在高楼大厦脚下,站在城市最繁华处的角落,却鲜有人看见。重庆日益繁华,但这繁华热闹似乎和棒棒们无关。站在路边,看着棒棒们,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诗句来。
现在已到九月中旬,渐入秋季,但重庆的夏天似乎还没有要退场的意思。棒棒们照旧出工,重庆的夏天还如此水深火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