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国西北边疆是地缘政治学所谓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要冲。其安全与稳定不仅取决于我国及西北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等内部因素,周边国家政治生态及世界大国的对华战略等外部因素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及中国的和平发展,国际势力包围、限制甚至分裂中国的意图更加明显。世界大国特别是美国不断强化与日、韩、澳等国军事同盟关系,从东南方向所谓“第一、第二岛链”围堵我国的同时,又以反恐等名义驻军中亚,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对中亚进行渗透,使我国处于腹背受敌态势。从国际视角分析影响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的主要国际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边疆安全是与国家兴起俱来的重要问题,也是近现代民族国家间冲突与融合难以回避的问题。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绝大多数为信仰、语言及文化不同的多民族聚居地,这为边疆安全问题增加了不确定性性和复杂性。我国西北边疆不仅具有边疆的一般特征,作为西北边陲,它是连接我国与南亚、中亚、西亚及欧洲的要冲,自古便是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安全战略屏障,西北边疆的安全与稳定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稳定,而且影响中亚乃至整个亚洲的稳定。冷战结束后,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改变,中亚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性显著上升,重新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不断增兵中亚,从西北方向对我国实施战略包围,这与其长期以来在中国沿海以台湾为中心,从日本列岛到菲律宾群岛,延展到印度洋呈“C”字型岛链对中国的包围构成呼应态势,这对传统认为我国安全战略大后方、战略纵深的西北构成巨大威胁,大大限制了我国的战略空间。
历史上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缘地位使其政治疆界变迁频繁,并成为包括东西方文化、多种宗教文化、农耕文化与草原畜牧文化等在内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走廊。近代以来,中国西北边疆又成为西方列强瓜分的重要目标,其消极影响至今依然存在。从民族因素分析,西北边疆边界变迁的频繁性及迁徙移民的多样性,使得这里的民族成分十分复杂。目前,少数民族人口占西北边疆总人口的六成以上,很多民族跨界而居,与境外一些民族在语言、宗教、文化上有着传统联系,而与我国中原地区传统文化交流和联系相对较少,统一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乃至国家认同意识较为淡薄。从宗教因素分析,西北边疆地区宗教形态复杂多样,伊斯兰教、天主教、佛教等世界性宗教在西北边疆23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均有分布。据统计,该地区信奉各种宗教的信徒约2300多万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 49.55%。这些复杂的现状给国际上大国干涉和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后冷战时代,全球化推波助澜,民族主义潮流涌动,都不断地刺激着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分裂分子。2009年新疆“7-5”事件表明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其深刻的国际背景值得深思。因此,从国际视角出发,分析西北边疆安全的国际影响因素显得十分重要。
一、国际视角下的中国西北边疆
(一)边疆的一般含义及中国西北边疆的地理区位
1.边疆的一般理论。边疆这一概念属于历史范畴,当人类出现并建立了不同的利益共同体之后,用界线来标示各个利益共同体所占据的地理范围。边疆问题从一开始就具有政治性,并与利益密不可分。在当代,边疆是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字面上看,“边疆”一词所指的是国家领土或版图上的边缘性的部分,是国家一个特殊的区域,是相对于国家核心区的外围性区域。西方学者一般认为,边疆概念可以追溯到希腊和罗马时代,但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边疆理论,则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特别是在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出现之后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依托现代科技革命提供的手段,西方的边疆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边疆从有形的陆疆、海疆、空疆、天疆等地理边疆发展为经济边疆、信息边疆、文化边疆、利益边疆等无形的“边疆”。
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我国的边疆概念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并与民族问题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我国边疆地区多与民族地区高度重合,如蒙、藏、回、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就是边疆地区。在我国历史上,边疆的形成和最早的边疆概念的出现,都与秦统一中国后中央集权制王朝国家的建立分不开。秦汉时期,随着王朝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边疆的概念逐步形成。到18世纪中叶,我国开始有了确定的边界,边疆的概念也随之获得了新的内涵,在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依照国家的边界来界定边疆的概念逐步确立。马大正认为:“边疆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边疆包括陆疆和海疆。陆疆是指沿国界线内侧一定宽度的地区,具有与邻国相接的国界线,同时具有自然、历史、人文诸多方面自身特点。”近几十年来,关于边疆的基本理念中,边疆首先仍是一个区域地理概念,但又逐步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一个国家的利益边疆既可以与传统地理边疆叠合,也可以打破传统地理边疆的限制,借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式拓展本国的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边疆理念已经赋予新的内涵,它与国家战略应当高度契合。边疆依然是国际法公认的主权国家行使对内最高管辖权的地域界限。
和平时期,边疆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战争时期则成为保护内地安全的屏障和国际争端与交战的场所。由此,边疆安全可以定义为在国家边疆范围内国家主权不受侵犯、边疆各族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安全受到保障的和谐状态。本文的边疆安全更多侧重于指国家主权不受侵犯、领土保持完整。
2.中国西北边疆。中国西北边疆的地理范围主要指古代西域地区,这一地区东起阿尔泰山,西到巴尔喀什湖,西南达葱岭,北到萨彦岭,南到昆仑山。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西北边疆的范围基本是稳定的,疆域也是明确的。
今天所说的我国西北边疆,地处中国北部安全战略区的西部,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和伊克昭盟、西藏自治区的阿里地区及甘肃省毗连国界的地区。总面积约2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5.7%,陆地东西长约3000公里,南北宽100~400公里,地域辽阔,纵深宽广,呈西部宽、东部窄的不规则“马蹄状”。西北边疆地区有着长达7500公里的国境线,占全国陆地边界线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周边邻邦最多的地区。自北向南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9个国家接壤,南与我国西藏相连,东接内蒙古。
(二)地缘政治视阈的中国西北边疆
我国西北边疆深居欧亚大陆腹地,是地缘政治所谓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西北边疆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其所处的欧亚大陆板块地缘政治战略方面。
地缘政治理论作为国际政治理论众多流派中的一支,其影响至为深远。1904年,麦金德提出“世界岛”和“大陆心脏地带”概念,认为由于物力和人力富足等原因,陆权国最终将战胜海权国,而世界上陆上力量主要集中在欧亚非三洲陆地板块组成的“世界岛”上,世界岛有两个心脏地带即东欧和中亚(包含我国西北边疆主体部分)。据此,麦金德总结出了著名的三段论:“谁统治了东欧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便控制了世界。”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发展了麦金德的“陆心说”,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认为“谁支配着边缘地带,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在今天,地缘政治学仍然是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及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如美国就认为欧亚大陆这一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地区陆上强权的存在,是对美国全球战略最大的威胁。所以,使之分化和削弱是美国根本的全球地缘政策之一。
根据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中国西北边疆地区既是世界政治“心脏地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边缘地带的一部分”。综合国内外世界地缘政治结构体系的研究,各国在国际政治或世界格局中的定位,可以归纳为世界大国、地区大国、通道国家、中立国、破碎地带等几大类。我国西北边疆无疑处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它是世界地缘政治结构体系中的多元结合部,有人将其称为地缘政治轴上的桥头堡。因为在欧亚大陆上有两条十分重要的地缘政治轴:一条横贯东西,从美、日贯穿到中俄再到欧盟;另一条纵贯南北,从俄罗斯、中亚到印度次大陆。中国西北边疆地区与中亚各国正好同时处在两条地缘政治轴的十字交叉点上,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不言而喻。从东西向的这条地缘政治轴来看,我国西北边疆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凭借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它在世界地缘战略上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其他边疆省区所不能替代的。它的西边有俄罗斯、欧盟、美国(直接驻军中亚),东边有日本、美国;中国的西北边疆处于它们的中心部位,沿着古 “丝绸之路”发展起来的现代国际通道,更强化了西北边疆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桥头堡作用。而从南北向的地缘政治轴来看,它纵贯俄罗斯、中国和印度三大国,中国西北边疆是这三大国的结合部,又把中亚五国的大陆腹地与印度洋上的出海口适接起来,重要性日趋凸显。
二、影响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国际因素
自近代以至今天,中国一直和世界大国进行较量,这个过程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分为两段。840到1890年代是和英国及其代表的欧洲列强;中日甲午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和日本;1960年代到苏东剧变是和苏联;近三十年,中美关系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及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与企图建立世界霸权维护世界旧秩序的美国相冲突,中美关系逐渐进入动荡期。
(一)美国对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影响
1.当今世界,美国作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以其超强地位对世界格局起主要影响作用,其欧亚大陆战略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存在潜在冲突。美国的对华战略及中亚战略是分析中国西北边疆地缘政治环境时必须考量的因素。“不能否认,就单个国家而言,美国构成对中国安全的最大外部挑战。”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有能力在全球布阵、随时打击世界任何地区的国家。因此,追求建立世界帝国和霸权地位。这不论从新兴国家挑战霸权国家的历史经验,还是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上地位与美国较接近的大国现实来看,美国都视中国为潜在对手。
冷战后,美国推行建立单极世界的全球战略,对亚洲大陆的战略是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看来,从安全秩序上说,美国要支撑其全球霸权,必须控制欧亚大陆的两个支点,而对华战略又是美国亚洲战略的核心内容。因此,美国不断强化对中国的战略包围。首先,美国不断加强与日、韩、菲、澳、泰等五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并力图使其向中国西南、西北方向延伸;其次,美国极力抬升美印关系,扶印以制华。2005年6月,美印两国签署了十年军事合作协议。2006年3月美国总统访问印度,标志性成果就是两国在民用核合作方面达成的“历史性”协议,这被看做是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一样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而美国有意抬升与印度的关系无不包含着遏制中国的目的。2008年10月,美、印达成《美印核能合作协定》,美国默认了印度核国家的地位,是美印构建军事战略关系的重要里程碑。2009年7月,美印在扩大军事国防基础、太空和民间核电站建设的科技合作方面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表明美国谋求与印度在军事政治领域的长期合作。
2.美国对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影响,通过其明确的中亚战略体现出来。美国的中亚战略目标是:继续支持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独立倾向,把这些国家纳入西方体系,遏制并削弱俄罗斯、中国和伊朗在该地区的影响,并将其逐步变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1)苏东剧变后,美国积极支持中亚独立国家,并推销其价值观和西方意识形态,敦促这些国家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体,尽可能消除与前苏联和中国一致的意识形态成分,美国还积极培植中亚亲美势力,用强势文化进军中亚。一方面,是为了逐渐排挤俄罗斯的势力,另一方面美国欲使中亚成为他的欧亚战略工具,从而扼守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从中国西北方向牵制中国,形成一个对中国完整的战略包围圈。
(2)美国还不断加强与中亚各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合作形式不仅仅向这些国家提供军事技术装备、培训人员和提供经费,其重点在于与这些国家建立一种安全合作的法律框架。在美国倡议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塔和土库曼斯塔参加了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如果中亚某些国家加入北约,将会对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环境造成根本性破坏,中国西北边疆安全压力将会直线上升。北约还与中亚一些国家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此外,美国以反恐之名驻军阿富汗,持续增加对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影响。美国还在中亚国家屡屡发生的颜色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必然对中国西北边疆构成严重威胁。美国驻军中亚,利用中国西北边疆内部复杂的民族、宗教、文化等问题,近距离支持中国西北边疆分裂势力,对我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构建西北战略安全屏障等产生不利影响,也对我国西北战略腹地、传统的战略大后方及航天、能源等重要目标构成严重威胁。此外,美国企图运用民族分裂和颜色革命等手段伺机对中国进行战略进攻,2009年新疆的“7-5”事件美国发挥了背后推手的作用,其积极培植和利用国内分裂势力,对我国西北边疆进行分裂活动。
(二)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对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影响
面对中国的崛起,中国周边各国心态复杂,对华战略都不同程度地显露出两重性。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也是影响中国西北边疆安全最重要的国际因素之一。沙俄时期对中国的侵略,特别是对领土侵吞的历史记忆是影响两国关系的深层原因。一般而言,实力接近的地缘政治实体,其距离越近,安全困境表现得越明显。俄罗斯与我国具有漫长的国界线,同为世界大国的中俄两国,如保持友好关系,两国则分别从对方获取倍增的利益;如相反,俄罗斯将对中国西北边疆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
俄罗斯的西翼受北约挤压,东翼与日本存在领土争议,南方遭遇向北渗透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北约东扩及美国在中亚的驻军是对俄腹地的新威胁。俄罗斯希望通过加强中俄关系获取地缘力量,缓冲其在西翼所受的地缘政治压力。在经济上,俄罗斯需要扩大与中国交流以增进其经济活力,尤其需要通过中国为其远东能源寻求出路。但俄罗斯的人口、幅员、发展潜力及其政策传统规定其不会放弃大国心态。在近期,俄罗斯会与中国交好,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俄罗斯实力的恢复和复兴速度的加快,俄罗斯终将是我国西北边疆的地缘政治对手。
清政府同沙皇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历史是中亚国家发展对华关系中的敏感话题。从现实来看,独立后的中亚国家对我国西北边疆稳定影响最大。中亚是伊斯兰极端势力渗透的方向,美欧尤其视中亚为欧亚战略高地,力求加以控制,中亚各国对美欧势力进入该地区持一定欢迎立场,北约欲东扩至中亚,美国与中亚一些国家的军事战略关系已明显加强,这对中国西北边疆安全是一大隐患。
中亚国家对我国西北边疆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同源跨国民族问题上。从民族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历史的变迁,今天中亚地区的各民族大都是次生型民族。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土库曼等民族,几乎都是由历史上曾在该地区活动过的乌孙、匈奴、突厥以及后来的乌古斯、契丹、蒙古等氏族或部族不断融合、吸收逐渐形成的。而中亚位于欧亚两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东西文明的重要纽带,历史上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因而形成与中国较多的跨国民族。中亚五国与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同源跨国民族有9个,即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鞑靼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东干族(回族)、维吾尔族和汉族等民族。这些民族大多建立了以本民族为主体的独立国家。其中,乌兹别克族和哈萨克族是中亚国家人数最多的民族。在中国,回族有981.68万人,维吾尔族有839.92万人,哈萨克族有125.05万人,柯尔克孜族有16.08万人,塔吉克族有4.1万人,乌兹别克族有1.24万人,俄罗斯族有1.56万人,塔塔尔族有0.489万人。在这些跨国民族中,有可能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主要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因为这些民族在中国和中亚有关国家居住的人口数量较多,关系密切。
作为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社会矛盾体和复杂体的同源跨国民族,其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使不同国家的同源跨国民族产生一种本能的亲情感。但由于所处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心理上必然会产生民族间的隔阂。跨国民族中的跨界民族比较非跨界民族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许多领域,对所在国民族的民族利益、民族感情和民族尊严都会产生影响。正因为如此,中亚地区与我国的同源跨国民族是影响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国外民族极端主义势力对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影响
随着国际格局的演变及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潮流的发展,以宣扬民族分离独立、排斥外来移民为基本活动内容,以民族分立主义和种族排外主义为主要形态,思想极端、行为激进,具有相当破坏性和反动性的民族极端主义在世界民族主义浪潮中异军突起。一批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刺激催生了民族极端主义的发展,世界格局的转换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世界大国的干预对民族极端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大国在对待民族极端主义势力方面采取双重标准是民族极端主义活动猖獗的重要原因。国际民族极端主义势力潮流涌动对世界和平与稳定造成极大危害,同样民族极端主义也对我国西北边疆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了很大的现实威胁。民族极端主义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是一种要求在现行的民族国家或多民族国家政治体制中实现民族自治,或者从其中分离出来单独建立本民族的国家政治体系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分离主义对我国西北边疆稳定与发展有着严重影响。
2.宗教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是一种以共同的宗教理念为思想核心,以共同的宗教信仰为联系纽带,以同一宗教信徒为民众基础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一旦与政治结合起来就会释放出巨大能量,其作用往往是破坏性的。
3.泛民族主义。泛民族主义是指发生在东欧、中亚、西亚地区的以复兴传统帝国为目的的一种民族主义。特别是泛突厥主义和大蒙古主义对我国西北边疆稳定造成一定危害。泛突厥主义萌生于19世纪80年代,发起于俄罗斯境内的鞑靼知识阶层,他们中的一些人主张通过教育和语言改革,将操突厥语的民族团结起来,复兴突厥民族。苏联解体后,中亚操突厥语各国纷纷独立,泛突厥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土耳其国内的泛突厥主义者的野心也急剧膨胀,公然提出 “21世纪是突厥人的世纪”的口号,竭力拉拢中亚诸国,旨在营造一个以土耳其为首的包括操突厥语各国家及民族在内的跨欧亚的突厥国家联合体,其范围包括土耳其、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六个独立国家以及俄罗斯的车臣、鞑靼斯坦等地区。这对我国西北边疆的安全和稳定构成了极大威胁。2009年"7.5”事件后,土耳其表现极为活跃,总理埃尔多安宣称中国在新疆推行“同化政策”,之前还称要给“疆独”分子热比娅访问土耳其签证。
三、抵御国际消极影响,实现我国西北边疆稳定的对策
影响西北边疆安全的因素十分复杂,要消除这些消极影响,根本在于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协调、处理好边疆复杂的民族、经济、宗教文化等问题,不给国际影响因素提供可乘之机。要加快西北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着力解决边疆与内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宣传多民族共创中华思想,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及国家认同意识。此外,要大力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积极利用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经济一体化和多边安全协商机制,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不断扩大该组织的合作领域,进一步密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发展与西北边疆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西北边疆地区周边邻国众多,一般都与我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积极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意义深远。传统观念认为,中亚是中国“利益攸关的大后方”。因此,维护我国西北边疆安全首先就要发展与中亚邻国的友好关系。
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历史联系源远流长,虽然19世纪沙俄逐渐占据中亚后,中国与中亚的交往从属于中俄、中苏关系,但双方联系一直未中断。可以说,今天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是古“丝绸之路”交往的自然延续。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哈、吉、塔三国有3300公里长的共同边界,这为双方发展关系提供了地缘优势,双方的口岸经贸不断增加,大大方便了双边贸易和人员往来。同时,共同的安全利益把中国与中亚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中亚国家面临着诸多共同的安全关切,主要表现在:双方地理相接,边界交错相连,加强边界地区军事信任与合作,维护边界地区的稳定与安全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共同需求。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安全防务上相互依存,中国把中亚视为重要的战略缓冲区和不可缺少的安全屏障,中亚则把中国看做必须善处的邻邦和重要的安全依托,需要中国提供安全保障。
1.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面临着分离主义、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等的严重威胁,双方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对付挑战。此外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互补性,这是推动中亚与中国关系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2.随着美国加紧向中亚的渗透,中国与中亚的安全合作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国在中亚的文化影响远不及西方文化、斯拉夫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加之苏联时期中国与中亚长期处于隔绝甚至敌对状态,使中国在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时不具有文化心理上的优势,不利于消除中亚国家对中国的戒备、防范和误解。而我国西北边疆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中亚国家存在跨界民族和相同宗教信仰等问题,任何一方出现重大事变或处理失当,都可能造成连锁反应,影响彼此的关系。
3.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关系还要考虑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影响因素,俄罗斯对中国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存有戒心。但中俄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战略安全领域,目前中俄互不构成威胁,面对美国在全球的扩张,在国际事务中两国有着广泛的共识,在反恐和领土主权维护方面互相支持。这都为进一步发展中俄关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大国的特性决定了双边关系的某些动向,容易引起局外的一方的疑虑,甚至感到某种“牵制”。这需要双方建立互信并加强相互沟通。
4.上海合作组织对于维护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关系,维护中国西北边疆安全意义重大。由中国、俄罗斯同中亚国家共同创建的上海合作组织是维护这一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多边合作机制。但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要不断扩大其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发展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旅游、环保等各个领域的有效合作,同时要加强其在共同维护和保障成员国所在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的作用。我国要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进一步调整中亚战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实现我国在中亚地区更多的建议权和控制力。这样才能对美国在中亚的扩张形成有力的牵制,平衡俄美在中亚的争夺,维护我国西北边疆安全。
(二)落实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坚决打击民族极端主义
针对我国西北边疆安全受国际势力影响较大的现实,应当在西北边疆地区采取恰当的民族政策,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切实加强西北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整合力度,调控极端的民族主义意识,培育整体的国家观念,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认同,培育共同的中华民族精神,特别是加强国家及公民意识,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和各种极端主义思想的侵蚀。
要正确宣传西北边疆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澄清民族分裂势力散布的种种歪曲和杜撰的历史在群众中的影响。尤其是对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以及所谓“东突厥斯坦”等制造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错误思潮和政治图谋,坚决予以驳斥和打击。
在正面宣传教育的同时,坚决反对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各种民族分裂和暴力恐怖活动。西北边疆宗教问题往往和民族问题、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既复杂又敏感。近几年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势力与民族分裂主义相勾结,大搞宗教政治化,极力混淆宗教与民族、宗教与政治的界限,妄图搞乱人们的思想,以求在宗教外衣的掩蔽下,实现其分裂祖国的目的。民族分裂从来都是外国侵略势力策动的。今天,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外敌对势力和西北边疆境内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日益加剧,他们的目的就是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因此,要从西北边疆民族分裂活动的深刻历史根源和复杂的国际背景,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和国际局势变化的大背景来认识这一地区反分裂斗争形势,对于民族分裂分子予以坚决打击。
(三)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抵御国际极端文化的消极影响
从维护边疆安全的效果来看,政治认同比军事认可更为有效,而文化认同又比政治认同更为长久。当今世界,文化作为一种“软权力”和认同的重要标准以一种放大的方式显示出来。不同民族和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民族或地区的不同文化都成为冲突的重要变量,文化所具有的保守性、民族性和排他性的一面强化了冲突政治解决的难度。同时,文化特别是同源文化也成为架构当前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同源文化的历史认同与血缘亲和功能及共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记忆、精神信仰、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共同情感归属,是催生冷战后国际合作、架构区域性政治经济联盟的重要媒介。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因历史、地理等多种原因,缺乏对中国主流文化应有的认同。而且与中亚国家存在十分普遍的跨国民族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制定恰当的文化战略,就能够有力地促进我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及区域合作的发展,共同打击这一地区的各种民族极端主义。因此,积极推动新时期文化建设,构建全国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是维护我国边疆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