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俄务实合作的推进,西方担心中俄合作会对自身影响力形成制衡,因而出现了不少“唱衰”的刺耳声音,“中国威胁论”、“人口扩张论”、“中国原材料附庸论”等充斥报端。
受西方影响和煽动,这些并不客观的声音在俄罗斯国内也时有出现。据俄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萨里茨基透露,一些西方国家驻俄罗斯基金会的分支机构会专门花钱雇人撰写反华文章,然后在俄报刊上发表。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俄中友协主席季塔连科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西方媒体“唱衰”俄中关系,其背后的用心是搅乱和破坏俄中之间的合作,因为西方担心自身利益和影响力受到影响,不希望甚至很害怕看到俄罗斯和中国开展良好的合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陈玉荣对本刊指出,相对俄美关系的起起伏伏,中俄关系发展却不断提高和跨越,西方有离间中俄合作的图谋,俄罗斯国内的“中国威胁论”也有西方背景,但在俄罗斯并不是主流,这些声音与10年前相比也已经变得微弱。
所谓“中国人口扩张论”
近年来,西方一些学者和媒体刻意渲染“中国正在对外进行经济和人口扩张”,说俄罗斯人口稀少的亚洲部分面临中国化的威胁,失控的中国移民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企图煽动俄国内对中国的不满情绪,妨碍中俄走近。
对此,俄滨海边疆区行政长官米克卢舍夫斯基今年初在莫斯科举行的一次记者会上说,所谓“中国人口威胁远东”的论调根本站不住脚,“实际上,在滨海边疆区生活和工作的中国人只占当地人口的百分之一,数字能更好地回应所谓中国威胁论”。
目前在俄罗斯工作或生活的中国公民规模尚无准确的统计数据。综合中国驻俄使领馆、各地华侨华人社团、俄罗斯政府机构提供的信息,总人数在50万左右,以商业人士和劳务人员(建筑工人、菜农、厨师)为主,留学生、使领馆工作人员、媒体记者、国企等派驻人员为辅,并主要分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及欧洲部分的中心城市、俄远东与中国交界地区等。
俄联邦移民局的统计数据指出,中国劳工在俄罗斯外来劳工中占第二位,第一名为德国;2011年,具备合法劳务资格的外国劳工为250万,而非法外国劳工达到1500万,主要来自独联体国家特别是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
综合来看,近几年,在俄中国公民的主要群体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受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俄消费市场疲软、个体经商环境有所恶化、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被关闭和俄强化外来劳工管理等的影响,加之受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态势持续趋好的吸引,赴俄商业人士和劳务人员呈减少趋势。
俄罗斯知名汉学家拉林认为,中国移民问题的确是俄罗斯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苏联解体后、俄联邦成立之初,当时的中国已经进行改革开放很多年,俄罗斯出现了担心中国威胁的言论。当时在俄罗斯远东的中国人大约有10万人,后来每年增加1万到2万人次,自2000年以来,大概增加了20万人次。但拉林指出,人次指的是次数,一个人可能多次过境,因此实际增加的人数没有这么多。
在拉林看来,劳动移民是正常的现象,而且中国政府意识到俄民众的忧虑,不会通过俄罗斯来解决其劳动力问题,“中国人口侵略的说法,目前来讲是个神话,属于无稽之谈”。
拉林说,接受中国移民也是好事情,从经济学的角度,俄罗斯将珍惜所有投资者、所有劳动力,而中国是俄主要的投资和劳动力供给国。
所谓“中国原材料附庸论”
2009年,中俄关系在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各领域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俄罗斯正在成为中国能源和原材料附庸”、“中国能源威胁论”等,企图离间中俄能源合作。
季塔连科说,中俄双方油气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对双方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中国来说,俄罗斯是非常重要的能源进口多样化来源之一,对俄罗斯来说,这是实现油气销售多元化的重要步骤。
季塔连科认为,中国人有句俗语,叫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眼光要放得长远,这是中国智慧,在油气合作方面也一样,俄罗斯不会只充当中国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国也必须考虑长期、互利共赢的合作,这符合俄罗斯和中国双方的利益。
事实上,坚持出口多元化是俄既定方针,俄罗斯从来没有把能源合作的“宝”押在中国一家身上。2009年出台的《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就已经明确强调,能源出口多元化是俄重要发展战略。
基于出口多元化的战略考虑,俄继续构建其石油天然气运输体系,通过与外国修建管道牢牢掌控销售市场,在强调欧洲和独联体仍然是俄罗斯能源出口主要市场的同时,大力推进“东向”战略,开拓亚太市场。但在“向东看”时,俄罗斯也在能源合作上对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一视同仁,巧妙采取制平策略。
俄向欧洲传统市场出口石油数十年,对欧洲贸易额中能源、原材料占比相当大,但从来没有过沦为欧洲原材料附庸的提法,如今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刚刚起步,出现这样的担心毫无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罗夫斯基曾指出,从这一角度看,如果说俄罗斯成了原材料附庸也首先是西方的原材料附庸。
对中国来说,所谓“中国威胁论”和“附庸论”都是“伪命题”。中国在历史上从未对任何国家进行过殖民统治,反而是有过被侵略掠夺的惨痛历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会将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
在中俄能源合作上,中俄是各取所需,优势互补,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相互关注对方的重大关切。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相向而行、互谅互让、合作共赢的态度开展能源合作。
所谓“中国崛起的风险和代价”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贝尔弗科学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莫斯科时报》前主编西蒙•萨拉江本月中旬在俄罗斯媒体撰文时,再炒“中国人口扩张论”和“原材料附庸论”等“冷饭”,并渲染中国在中亚地区与俄罗斯的竞争以及中国的军事威胁,说“中国的崛起对其邻居们来说并非毫无代价”。
他在这篇题为《俄需发展远东应对中国崛起》的文章中危言耸听,说俄罗斯应刺激乌拉尔东部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增长,从而避免该地区沦为中国的“原材料附庸”;中国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力日渐壮大,且主要是通过经济方式进行,这将最终导致俄罗斯丧失对这些地区的实际主权。
陈玉荣认为,来自西方的这些带有“嫉妒”色彩的言论并不会影响中俄关系大局,逆转双方的友好态势,事实上,两国关系目前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双方领导人建立了高度的政治互信关系,经济合作不断深入、领域增多。
对于这些言论,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经公开明确地予以反驳和回击。他曾表示说:“中国不构成威胁。我们长期为邻,知道如何互相尊重。”
西蒙•萨拉江还在文中说,中国的崛起不仅会增加俄罗斯本国的代价,还有在后苏联周边地区的代价。陈玉荣认为,这样无根据的推测言论带有冷战思维和零和规则的阴影,无论在上合组织的合作和中亚地区合作上,中俄坦荡,反而是美国做贼心虚。
她说,中俄与中亚国家携手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稳定无可非议,中俄关系代表的是一种健康的方向,中俄在中亚地区的主流是合作,虽然有潜在竞争因素存在,但双方共同利益更大。
相反,美国进入中亚,有将这些国家从俄罗斯怀抱拉走、遏制中俄的用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尊重俄罗斯传统利益,与俄罗斯一起发展与中亚各国关系,使之成为推进多边合作的典范。
有俄罗斯媒体指出,华盛顿的战略家们一直对中俄合作忧心忡忡,为此,他们在中国宣扬俄罗斯的负面形象,又在俄罗斯妖魔化中国,并通过其控制下的媒体在世界上抹黑中俄两国。
例如“中俄结盟论”,称中俄联手对抗西方,欲将上合组织建成“东方北约”。北约是冷战时期的产物,是一个军事集团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和它存在本质的差异,西方将上合冠以“东方北约”的称号,还是冷战思维在作祟。
事实上,中俄两国关系的定位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双方关系的性质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所以两国关系并非结盟关系。《上合组织宪章》则明确规定了该组织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以及对外开放的性质,不存在演变成军事政治集团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