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日前就中美未来关系走向,在“中美交流基金会”刊物《中美焦点》(China-US Focu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以下是原文编译
习近平将于今年秋天访问美国,“新型大国关系”必然会是他要讨论的一个议题。但这一术语的含义依然有些模糊不清。一些美国人担心,这有可能成为瓦解美国同盟的一种工具。中国学者则回应道,这是一种真正的努力,是为避免新兴大国和现有大国间存在的危险动态。这种危险动态曾促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和一战的爆发。
展望未来,悲观主义者预言,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并寻求把美国逐出西太平洋,冲突迫在眉睫。一些人认为,要想提前阻止冲突,美国需要接受势力范围,将其活动主要限制在东太平洋。但如果这样回应中国的崛起,就会摧毁美国的可信性,导致区域内国家倒向中国,而不是制衡中国。相反地,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持续存在可强化区域内国家的自然制衡反应,并以一种鼓励中国做出负责任行为的方式,推动形成上述环境。
要想对中国的崛起作出一种适当的政策回应,就必须平衡现实主义与整合。20世纪90年代,当克林顿政府首次考虑如何回应中国的崛起时,一些评论家敦促克林顿当局在中国变得过于强大前采取遏制。出于两个原因,我们拒绝了这样的建议。首先,打造一个反中国同盟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区域内的大多数国家那时既想(现在也想)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也想和美国保持良好关系。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政策将毫无必要地导致中美未来的对立。我曾在五角大楼负责东亚事务,期间发表了很多演讲。正如我在那些演讲里经常说的那样,如果你把中国当做一个敌人来对待,那你肯定会拥有一个敌人。
相反地,美国采取了一种可以被称为“整合与确保”的政策。美国欢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美日安保条约得以复苏,以确保中国不会称为一个恶霸。如果崛起的中国在周边恃强凌弱,那么就会促使其邻国寻求平衡其力量。在此意义上,只有中国才能遏制中国。
构筑中国决策的环境
就评估中美的相对力量而言,这是一个关键点。(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曾撰文论及中国击败美国的方法。正如他所写的那样,“要想为其崛起打造一个友好的国际环境,北京需要发展比华盛顿质量更高的外交和军事关系。没有哪个主要强国能与世界上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因此看谁拥有质量更高的朋友,将会是中美竞争的核心。”就这一点而言,美国处在更好的位置,可以从这样的网络和同盟中获益。华盛顿有60个签约盟友,中国只有寥寥几个。就政治合作而言,那位经济学家估计,在世界150个最大的国家中,近100个国家倾向于美国,21个倾向于反对美国。
2011年,美国宣布,要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亚洲采取一种再平衡战略。一些中国人把奥巴马当局的“亚洲再平衡”视为了遏制形式,但这种遏制又不同于冷战学说。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基本上没有贸易和社会联系。但现在不同了,中美贸易量巨大,有25万多中国学生在美国就学。与美国采取遏制战略相比,构筑中国决策的环境是一种更为精确的描述。
一些分析家把中国视为一个修正主义国家,认为随着其力量的增长,它渴望推翻现有国际秩序。但是,与上一世纪的纳粹德国或苏联不同的是,中国不是一个羽翼丰满的修正主义国家。虽然中国参与了金砖国家发展银行的创立,促进了符合其需要的地区组织,但中国从现存国际组织中受益良多,不想摧毁这些组织。这些组织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等等。美国的盟友帮助形成了鼓励负责任行为的环境,而中国在意其声誉。
中国渴望在东亚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则拥有一些亚洲盟友并致力于这些盟友的防务。误判总是可能的,但冲突远非不可避免。中国政府有赖于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们意识到,中国还需要很多个十年才能达到美国经济的精巧性。德国曾拼命追赶英国,但也只是在工业力量上超越了英国。就总体的军事、经济、全球层面的软实力资源而言,美国依然领先中国数十年。此外,中国承受不起一种与德意志帝国相似的政策。太冒险的政策会危及其利益和国内外的稳定。
换句话说,与英国在一个世纪之前的作为相比,美国有更多的时间来管控它与一个新兴大国的关系;与当时的德国相比,中国拥有更多的克制动机。如果美国继续避免将遏制作为一种战略,如果中国接受美国在西太平洋存在的合法性,那么这将为构筑一种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一个机会。至于美国和中国是否会设法发展这样一种关系,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人的错误和误判总是可能的。但如果做出正确的选择,则冲突并非不可避免。(新浪国际:点点、刘国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