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还难有实质性进展
张志坤
中俄关系已经很好了,达到相当高水平。有人就此评论称,“两国的战略互信已经达到很高水平,领导人交往就像串亲戚一样。习主席就任以来已是第6次访问俄罗斯,习普会已经是第21次。想想看,就是普通的两位朋友,如果远隔北京莫斯科之遥,如何能够做到在不满5年之内会面21次?”
这是多么密切的关系啊!将其形容为亲戚,也许并不未过。
但这还不够。前几天中俄元首举行会晤,新闻报道说,中俄两国还“一致同意携手努力,不断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就是说,对现已经如此密切的中俄关系,中俄还要继续将其加以“深化”。既然这样,人们不禁要问,中俄关系还将深化到何种程度?会不会因不断的量变而发生质变,从而出现实质性的进展变化呢?
一些人认为,中俄关系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乃至出彼此关系的飞跃,既合理又应该,因为基于中俄关系的世界责任与正常的战略逻辑,这完全是期待之中与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笔者以为,现实往往比逻辑更复杂,仅就目前的情形看,中俄关系却似乎难以再取得实质或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是战略定位各不相同
中俄两国都对发展中俄关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彼此对这种关系的定位却各不相同。就俄方而言,俄罗斯关心的是如何抗衡西方的战略进攻,是如何借助中国的力量赢得同西方的战略较量,发展中俄关系的主要立足点就在于此;而对中国来说,中国所关心的是如何同西方合作、共赢,只是由于西方接连不断地逼迫、压制,迫使中国不得不发展中俄关系来减压,试图据此令西方对中国有所顾忌,不为已甚,中俄关系的主要着眼点就在于此。中国发展中俄关系,并非指望同俄罗斯联起手来同西方决雄雌、定高低。这样一来,即便中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抗西方的合力,但充其量也是有限水平的合力,只不过各取所需、各取所用而已,彼此的关系也就只能在同盟以下的水准上徘徊了。
接下来不能不说的是,两国的战略逻辑也各不相同
当代中国的国际政治学说与俄罗斯的国际政治学说大异其趣。在俄罗斯看来,武力也只有武力,才是最后的裁判。因为奉行这样的哲学,所以,俄罗斯在外交与国家战略安全上一直都以斗争为基本手段,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而中国则与此相反。那个在交通事故中被撞死了的吴建民,曾是中国外交界的代表人物,其理论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当今中国的外交与国家安全战略哲学。按照吴建民的说法,人类已经进入到了只能合作、只有共赢的时代,战争手段已经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了,一切都应该通过谈判来解决,也只能通过谈判来解决。按照这种说法,斗争已经失去意义,合作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因而中国不会也不可能同任何国家搞对抗,被动的对抗都极力回避,更遑论主动的出击。正因为这样,当今中国除了制裁朝鲜以外,没有对任何国家进行任何形式的制裁;也正因为这样,在发展中俄关系的时候,中国方面总忙不迭地要大声宣告“不针对任何第三方”。
这也就是说,中俄两国在基本战略逻辑上有着难以弥合的分歧。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同战略逻辑下自然就有不同的行动路线。正因为这样,所以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中国与俄罗斯在国际安全事务中风格与轨迹截然不同,原因盖在于此。所谓中俄两国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看法,也只不过是表面现象,看法虽然一致,具体做法却可能大相径庭了。
正因为这样,目前的中俄关系就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可能达到的顶点,今后发展也不过就是做点锦上添花的文章而已。譬如木材与钢铁,能紧贴在一起就很不错了,想让二者深度融合,无论如何也是办不到的事情。
其实,就真实底蕴而言,现代中国的精英们洋化、西化的成分或比重相当大,他们心中都有浓厚的欧美情结,他们并不甘心让中俄关系高于中美关系,很多时候只是由于不得已,才勉为其难地发展中俄关系。前几天,《环球时报》发表了题为《美国靠不住,中俄才是真朋友》的社评文章,标题就透出一股酸溜溜的醋味,既然这样,人们不妨拷问,你怎么知道美国靠不住?是不是已经向人家靠了很长时间,结果是热脸贴上冷屁股,才这般发牢骚呀?由此,人们就不能不想到的那个著名的“中美夫妻关系论”,接下来就不由得要想:即或中俄已经如亲戚一般,但“亲戚”能比得上“夫妻”吗?
所以,中俄关系今后还将徘徊踯躅、逡巡难进,大概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