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烟花里的永恒记忆
张小兰
[农奴戟按语]
“灭国先灭史”中外反动派为了彻底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内处心积虑地丑化毛泽东及毛泽东时代;在国际上,恬不知耻地鼓吹哥尔巴乔夫、叶利钦瓦解苏联、颠覆社会主义的罪行;另外,尽力妖魔化朝鲜、古巴等仍旧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青年中起了极大的副面作用。下面介绍一篇解释一个真实的朝鲜及中朝人民的鲜血凝聚的友谊的文章。
===================================================
4月19日下午,一架载有参加“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中国艺术团全体成员的高丽航空图134小型客机,在绵绵细雨中轻巧地凌空飞离平壤,窗外静谧的田畴很快被乌云所模糊,仿佛刚才朝鲜同志与大家在机场握别时情不自禁的泪眼。
朝鲜留给我们的是一段绝非寻常的记忆,这种记忆不像是可以随风而逝的空中云朵,而像是一股流淌在身体里的殷红血液,参与到你生命活动中最深刻的思想内容之中。对于没有去过朝鲜的中国人来说,朝鲜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主义邻国;而从朝鲜归来之后,外界所言的关于朝鲜的神秘和陌生,都化作一种似曾相识的深厚情感,心中会充满一种对这个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理解和难忘记忆。也许只有我们这些经历过特殊时代洗礼的中国人,才能够拥有一种对于朝鲜的深刻理解和兄弟般的情怀。
缤纷的节日
节日是一种最能体现国家或民族文化特色的窗口和载体。在烟花烂漫的4月,朝鲜的节日特别的多,因为4月里的纪念日特别的多。今年又是“逢五”的年份——金日成主席诞辰95周年、朝鲜人民军建军75周年、最高领导人金正日被授予元帅军衔15周年(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长14周年)、金日成的母亲康盘石诞辰115周年,一系列隆重而热烈的纪念活动,都要在春暖花开的4月里上演,4月从而成为朝鲜一年中最俏丽、最热闹、最繁忙、最激情的月份。
每年一届的“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是朝鲜为纪念党和国家领导人金日成诞辰(4月15日)而举办的国际艺术盛会,已经成为朝鲜向国际上展现莺歌燕舞、国泰民安景象的一张文化名片。该艺术节旨在集中展示各国的文化艺术,加强各国文艺工之间的团结和友谊。在这一珍贵和难得的艺术盛会上,应邀来到朝鲜的各国艺术家们要在“自主、和平、友谊”的主旋律下,表演一系列的声乐、器乐、舞蹈和杂技节目,其中大多数是反映各个国家民族风情的作品,也有一些是选自世界著名歌剧、舞剧的精彩片段,还有专为艺术节特别创作的讴歌金日成主席和金正日将军等内容的作品。今年的情况大抵也是这样。
中国艺术团于4月7日抵达平壤之时,淡粉色的金达莱和浅黄色的迎春花刚刚开始在各自的枝头绽放,满街的妇女却早已经穿上了亮丽的节日盛装,开始将平壤装扮成花的海洋了。此后,满城的金达莱、杏花、桃花、迎春花竞相开放,仿佛谁在刹那间挥舞巨大的画笔,一下子渲染出平壤浓烈的春色。从4月10日艺术节开始的那天起,从老人到儿童各个年龄段的妇女,都毫无例外地身着姹紫嫣红的华丽民族盛装或漂亮的五彩裙装(年轻女性的脸上还化着精致的淡妆),彩云一般地一朵一片地在城市里飘来游去,实在是美得让人心醉。相比之下,男人的服装倒显得单调,在街头巷尾无法和妇女们争夺眼球。
排练的人群,美丽的色彩,洁净的市容,清新的空气,万众的喜悦,单纯的心灵,宽敞的街道,安静的马路,是几个闯入我们的视野和感觉之中的突出印象。
在这个让人感到亲切的城市里,我们瞻仰了金日成主席的遗容,参观了万景台金日成故居,向金日成主席的铜像敬献了花圈。
朝鲜的节日除了拥有亮丽的色彩和万众一心的欢笑之外,还留下了一种举世无双之美,即整齐划一之美,10万人(以学生为主)参与表演的大型团体操《阿里郎》的文艺演出,就是这种整齐划一之美的集中代表。
从严正整肃、气势雄浑的汉隶到各种表现人们精神风貌的线条艺术,无论你如何联想,创作并首演于2002年的世界最大规模的团体操《阿里郎》,都是难于比拟和举世无双的。《阿里郎》表演的精华之一——由手持粘贴彩纸画板的1.8万名学生组成的舞台背景,不断整齐地变换着图像或文字,以补充场地表演者通过体操和音乐舞蹈所不能体现的艺术内容,被称为“流动的美术”。《阿里郎》震撼人心的表演,充分体现了朝鲜人民的精神风貌,让那些对朝鲜持有偏见的人也会肃然起敬。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能容纳15万名观众的平壤五一体育场,因为《阿里郎》的演出而人气格外火爆,演出从4月15日一直持续到5月底。中国驻朝鲜使馆文化参赞孙晓红看完《阿里郎》的表演后激动地说:“这才叫做艺术精品!”观看《阿里郎》的门票从50欧元到300欧元不等,吸引了大批专程前来观看的外国游客,其中大多数是韩国游客。在《阿里郎》的感召下,人们开始用一种新的目光了解朝鲜。
回家的感觉
中国艺术团团长、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闫文清对前往机场送别的朝鲜文化省沈东杰副相说:“我们在朝鲜感觉非常亲切,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他的话绝不仅仅是客气的寒暄,确实代表了我们内心的感受。沈东杰副相在登机口外紧紧握住闫文清的手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血肉铸成的,地久天长。”他的话也是发自中朝两国人民心灵深处的共鸣。
在平壤,由河北省歌舞团和山东省杂技团组成的中国艺术团特别参观了位于凯旋大街侧畔的中朝友谊塔。手捧着珍藏在塔内的志愿军烈士名录,又有谁能够不被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所形成的中朝人民之间的刻骨深情所感动!名册上那些已经植根于我们脑海里的闪亮名字——毛岸英、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罗盛教,引发了我们内心多少往事的回忆。
记者当时还在心里默默对着毛岸英的名字说:有人来告诉过你吗?那个曾经和你一起在上海街头无依无靠流浪了5年、因为在墙上写下打倒反动派口号而被反动军警打伤大脑的你最心爱的弟弟岸青,已经在今年3月23日与世长辞了。你千万别太难过了,他活了84岁,看到了咱们国家天翻地覆的发展和变化,你们是全中国人民的自豪和骄傲!
由周恩来总理和金日成主席亲自审看过模型、由1025块花岗岩和大理石组成、高达30米、建成于1959年的友谊塔,塔碑上的大字碑文“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们,你们留下的不灭的功绩和用鲜血凝成的朝中人民的国际主义友谊,将在这块日益繁荣的土地上永放光芒”,如今仍是两国人民美好情谊的真实写照。
真挚的情感
在平壤的13天里,无论是在演出的剧场,还是在我们居住的羊角岛宾馆,中国艺术团所到之处,都能深切感受到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正如山东杂技团桂中山团长所感慨的那样,从免费的洗衣服务,到一丝不苟的后台工作,即使是走遍全世界,也难以遇到像朝鲜同志对我们这样的热情友好、不计报酬、全力以赴的服务,特别是舞台工作方面,更难以遇到像他们这样的用情和用心的服务。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长金永南以及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崔泰福、朝鲜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李用茂、文化相康能洙、外务省副相金永日以及教育相、保健相等朝鲜党、政、军大批领导干部,4月17日在平壤烽火剧场观看了中国艺术团的河北歌舞专场。在演出结束时,河北歌舞团的演员们在舞台上打出了“中朝友谊万古长青”的红色横幅,博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金永南委员长高度评价了中国艺术团的演出,称演出十分精彩、独具风味,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丰富了“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的舞台。他对陪同观看的中国驻朝大使刘晓明等表示,继续加强和发展朝中友好合作关系是朝鲜党和政府及人民坚定不移的立场。刘晓明大使也表示相信,在两国领导人的亲切关心和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朝关系在新的一年将继续得到发展,今年中方派出由河北歌舞团和山东杂技团组成的82人的中国艺术团来到朝鲜参加“四月之春”艺术节,通过演出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高层如此,普通的朝鲜人也是如此。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朝鲜同志对中国艺术团都表现出真挚友好的情感。比如被我们亲切地称为“申同志”的负责河北歌舞团联络工作的朝鲜文化省教育局申相根课长就表示,他本人对中国只有好的感情,从金日成领袖时代开始就与中国结下了深厚情感,金正日将军也与中国结下亲密的感情。他虽然不会说中文,不能够与我们直接沟通,但是他对中国艺术团的无比周到细致的关心,已经将他的一片真情强烈地传达出来。“申同志”只是朝方接待人员的一个缩影,还有被我们称为“康同志”、“金老师”、“小张”、“小金”、“小周”、“小李”等等的朝方翻译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他们高度负责、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高水平的接待工作,实在是令人钦佩不已。他们与中国艺术团朝夕相处,心随中国艺术团一起跳动,彼此亲如兄弟。比如,当山东杂技团所带来的三个高难杂技节目《蹬板凳》、《单手顶》和《草帽》,成为平壤杂技馆杂技专场中最为耀眼的三个节目并全部夺得金奖时,朝方工作人员是那么欢欣鼓舞并充满自豪和骄傲,表示出对山东杂技团在艺术节上凭实力说话、技压群芳的表现,以及在艺术节期间所体现出的优良人员素质和团队作风的真诚敬佩。当年过花甲的河北团导演王利人指导舞蹈演员们在宾馆的楼道里精益求精地进行排练,一场比一场发挥出色时,朝方人员的内心也充满了无限欣慰。
友谊的种子
朝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朝鲜电视台正在播放中国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非常引人入胜。朝鲜中央电视台前段时间还连续三天播放了中国电影《暖春》,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朝鲜党、政、军领导3000人出席观看了《暖春》的电影放映专场,朝鲜观众被片中的中国普通村民善良淳朴的感情感动得泪流满面。
“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不但将友谊的种子悄悄播撒在中朝两国文化艺术工的心田,也播撒在前来参加艺术节的30多个国家的文艺工的心田。在各国艺术团所下榻的特级饭店羊角岛饭店,朝鲜主人顿顿都为大家准备了丰盛可口的饮食,尚不富裕的朝鲜人民如此盛情地款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让人不免产生无限的感慨。来自中国、俄罗斯、乌克兰、蒙古、印度尼西亚、格鲁吉亚、罗马尼亚、法国、德国等国的艺术家们,一边品尝着令人感动的美食,一边彼此交流着心得体会,从言谈中可知,大家的内心深处,已经铭刻了对朝鲜、对“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非常美好的记忆。
(《环球视野》摘自2007年4月26日《中国文化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