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奥塞梯战场上的三场战役
2008年09月04日 来源:新华网
8月10日,在格鲁吉亚南奥塞梯自治州的贾瓦区,俄罗斯士兵坐在一辆装甲车上。新华社/路透
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面积3900平方公里,对于波澜壮阔的世界格局来说,实在是一滴小得不起眼的“毛毛雨”。然而,就在这不起眼的战场上,如今正在同时上演三场战役,这三场战役对世界大格局的影响之深、之远,目前还难以估量。有人说,南奥塞梯引发的战事,将成为“9·11”之后世界格局的又一个拐点。
攻城掠地的热战
1.格鲁吉亚:收复“失地”加入北约。2003年,格鲁吉亚“玫瑰革命”成功,亲美的萨卡什维利上台,获得了加入西方“民主阵营”的“入场卷”。然而,格鲁吉亚要想完全投入西方怀抱,尤其是躲进北约的保护伞,还需要一张“身份证”,就是要解决自己的领土问题。北约明文规定,新入约国不能存在领土和主权纠纷。而格鲁吉亚的两个自治州——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一直和格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不服管辖,企图另立门口。格主动挑起事端,意图在收复“失地”,整理门户,尽快加入北约。
武装收复南奥塞梯,庞大的俄罗斯军团是格军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大山。南奥塞梯大多数人持有俄国护照,格出兵南奥塞梯,俄罗斯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要想让俄罗斯不敢轻举妄动,就必须找到一个更为强大的靠山。7月,美国国务卿赖斯到访格鲁吉亚,萨卡什维利在与赖斯会晤后,高兴得“手舞足蹈”——在南奥塞梯问题上“得到了美国毫不含糊的支持”。难怪俄外长拉夫罗夫在格俄战争爆发后,宣称没有美国的支持,格鲁吉亚断然不敢出兵。
美国表态,相当于给萨氏吃了一颗定心丸。剩下的,就是择机而战。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日,适时,恰值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度假,总理普京身在北京,无暇他顾。萨卡什维利认为,此乃天赐良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待生米煮成熟饭,俄罗斯反应过来,一切已晚。8月7日深夜,月黑风高,格鲁吉亚军队在重型武器掩护下,对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采取了闪电行动,由于南奥塞梯军队只有3000士兵,武器库里只有87辆老掉牙的T-72和T-55系列坦克,格军几乎没碰到像样的抵抗。8日上午,格军已占领了茨欣瓦利。
2.俄罗斯:我的地盘我作主
然而,格军前脚未稳,俄军已紧跟而至。格鲁吉亚、乌克兰一直被俄罗斯视为抵抗北约东扩、维护自己势力范围的最后一道屏障。格乌加入北约,就等于北约把大炮架在了俄罗斯人的家门口,俄罗斯人岂会轻易同意?
“梅总统”和“普总理”会晤后,两人意见高度一致:“绝不能轻易放过侵略者”。这是俄罗斯30多年来第一次参加国外战斗,这一仗不仅关系胜负,更关系俄军在世界军事上的地位和形象,不仅要胜,而且要胜得干脆、漂亮。梅普组合一声令下,曾经在车臣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俄第58军作为先头部队,开拔南奥塞梯,20个摩托化步兵师、7个空降师、独立陆航团、防空导弹旅紧随其后。同时,北高加索军区空军第4军出动60架苏-24前线轰炸机、100架米格-29战机、60架苏27战机、40架L-39轻型教练机、30架Su-24MR战斗侦察机以及75架米-24武装直升机,对格境内军事目标进行打击,为陆军提供空中支援。
这是拳击台上超重量级拳手与次轻量级拳手的一次较量,未经交手,胜负已分。俄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一路狂扫战斗力薄弱的格鲁吉亚军队。格部队溃不成军,很快就迫退回原点。总统萨卡什维利连连向美国和北约求援,声称“民主正在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原苏联外长、在格总统大选中败给萨卡什维利的谢瓦尔德纳泽揶揄道,“俄罗斯坦克纵队隆隆开进格鲁吉亚,显示这只大老虎终于发怒,猛击那只挑逗自己多年的小老鼠”。
北极熊以实际行动向格鲁吉亚及其背后的美欧支持者宣布:“我的地盘我做主”,俄罗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战,美欧对俄地盘的侵蚀,应该适可而止了!
3.北约:东扩没商量
眼看“小弟”被殴,对手又如此嚣张,北约又岂会善罢甘休?北约东扩,侵蚀俄国在前苏联时代的势力范围,压缩其战略空间,是美国长期战略,岂会轻易让其破产?
8月26日,美国迅速派遣海军“麦克福尔”号导弹驱逐舰、海岸警卫队“达拉斯”号大型执法舰和海军第6舰队旗舰“惠特尼山”号等5艘舰船前往黑海。同时,8艘北约军舰已在黑海北部集结待命,另外还有9艘北约舰艇也正风风火火赶赴现场。北约大军来势汹汹,摆出了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
俄罗斯毫不示弱,黑海舰队旗舰、刚刚击沉一艘小型格军战舰的“莫斯科”号立即重新出港,当着北约军舰的面,大搞包括导弹试射在内的一系列“武器测试”。双方剑拔弩张,横眉怒目,“拥挤”的黑海巨浪滔天,战云密布,随时都有“擦枪走火”的可能!黑海水域是中亚地区能源往欧洲输送的关键区域,也是西方和北约国家渗透俄罗斯中亚腹地的重要通道。这也再次印证了抢夺地盘才是这次各方因南奥塞梯大打出手的真实目的。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北约战舰和俄国战舰在黑海一字摆开,胜利的天平便再次发生逆转。8月29日,俄黑海舰队前司令放言:“20分钟内可全歼北约军舰集群!”这种过于夸大的自信恰恰显示出某种底气不足。对俄武装部队来说,击败比自己规模小得多、装备差得多的格鲁吉亚军队,相当于一次“例行演习”。但这场“演习战”却暴露出了俄军的缺陷——开战第二天,第58军司令官阿纳托利·赫鲁利耶夫便在格军的一次伏击中负伤,险些丧命;俄4架战机,包括一架图—22超音速轰炸机,被格防空武器击落。这都显示出俄军战术的落后,制空、精确制导能力的不足。相对经过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实战考验的美国“天军”,一旦“擦枪走火”,俄军胜算确实不大。
合纵连横的外交战
8月24日,美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麦克福尔”号抵达格鲁吉亚 新华社/路透
格鲁吉亚闪电战术攻入南奥塞梯,俄罗斯大军一举击溃格作战部队,北约战舰集结黑海,向俄罗斯炫耀武力,这些都说明这场地盘争夺战依然靠拳头说话。但21世纪的当今世界,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早已为世人所弃,各强在不断挥舞胳膊显示实力的同时,在外交场上也合纵连横,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外交支持。
格俄冲突发生后,美欧对俄罗斯一边倒地谴责,明目张胆地“拉偏架”,除白俄罗斯、叙利亚、委内瑞拉表态支持俄罗斯之外,大部分国家选择了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中立姿态。
8月26日,梅德韦杰夫总统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当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对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表示关切,认为俄罗斯此举可能会影响高加索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谴责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并要求俄方“重新考虑这一不负责任的决定”。美国方面明确表示,将在联合国安理会动用否决权,以阻止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加拿大、保加利亚、波兰、捷克、乌克兰、瑞典、罗马尼亚等国也发表声明,对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表示“遗憾”、“关切”或“谴责”。欧盟领袖9月1日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之策。法国外长库什内说:“欧盟27个成员国、5亿人口及欧洲的经济实力,必须在这场危机中显现出来。”看来,俄罗斯要想在欧洲获得一丁点同情票,几乎是不可能的。
隐藏幕后的“新冷战”
8月26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南部城市索契接受电视台采访。梅德韦杰夫当天表示,俄罗斯不希望发生新的冷战,但对于这一前景并不惧怕。 新华社/法新
美俄之间是不是在进行一场新的冷战?目前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美欧俄各方表态耐人寻味:8月26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南部城市索契接受电视台采访表示,俄罗斯并不惧怕“新冷战”;而美欧政要则纷纷回避新冷战之说,布什总统否认美俄正在冷战,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称,西方不想与俄罗斯进行一场“新的冷战”。
其实,冷战之所以成为冷战,并非因为主角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是因为它是两个对立的意识形态阵营之间的对抗、遏制、斗争。南奥塞梯引发的这场战事,究竟有没有冷战的影子,不在卷入国家的多少,也不在双方对峙的强度多大,而是要看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从这一角度看,美俄这一场较量的冷战阴影便依稀可见。
苏联解体以后,世界大势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美国领衔的资本主义权力体系,一方面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继续追击,且变本加厉,加强了对七零八落的社会主义阵营穷追猛打,置之死地而后快;另一方面,随着美国新保守主义掌权,在意识形态领域扩大了斗争范围,一切“非民主”意识形态,一切“异我族类”,全部在打击范围,反恐扩大化、伊拉克战争、朝鲜核危机(社会主义国家、视为邪恶轴心)、伊朗核危机(伊斯兰政权)、以及前苏联和独联体地区接连上演的“颜色革命”,都与美国自冷战期间沿袭下来的意识形态战略难脱干系。
这种意识形态对抗特征鲜明的“新冷战”,表现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就是美国的“两手抓”战略:“一手软”——对前苏联的卫星国,独联体国家,采取绥靖政策,从内部加速政权更迭,加快其民主化进程;“一手硬”——至于俄罗斯这只当年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尽管早已“幡然醒悟”,走上“民主道路”,但美国并不放心,认为“社会主义的恶魔”在俄罗斯的影响并未消失,所以,转型后的俄罗斯也从未真正被视为“民主阵营的一员”。正基于此,有专家指出,俄格战争标志着美欧一直奉行的将俄罗斯拉进西方阵营的战略已经破产。
(《时事报告》主编 王万征)
“新冷战”来临?
:焦建
《经济观察网》网络版专稿 记者 焦建 冷战刚刚开始时的1947年,美国外交政策思想家乔治凯南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苏联行为的根源》,在文中,他这样写到:“苏联对外扩张行为的根源是其意识形态和环境的综合产物,但苏联会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因此西方阵营如能对苏联采取足够强硬的遏制措施,将使苏联退缩回去并面临一种被和平演变的前景。”
类似这样的,对俄罗斯保持的“审慎的警惕”,成为整整一代人的冷战记忆。它们至今仍然保留在西方政治观察家脑海中,并构成他们思维的基本框架。面对着新的、拥有与其不同价值观的新势力的崛起,从他们的角度来讲——任何不想对其价值观毫无保留接受下来的新势力,都是一种“危险的存在”。
他们从来不吝采用“新冷战”来册封双方的关系。整整3个月之前,西方世界公认的对手还是伊朗。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撰文宣称,一个“新冷战”的时代即将来临。他提前使用了“新冷战”这一称号,他把握住了西方与“异见者”总会发生冲突的规律,但他用错了对象。
这一次,冲突的对象依旧还是俄罗斯。
强硬的背后
但随着8月8日格鲁吉亚战争的爆发,一场本以为随着经济关系的不断加强已经构建了足够牢固的安全网、再也不会发生的军事冲突,还是在现实中发生了。
一年以前,就在凯南《苏》发表后过去整整六十年这个节点上,乌克兰政坛人物季莫申科也在《外交》上发表了名为《遏制俄罗斯——俄罗斯行为的根源》的文章。在文中,更加强调了俄罗斯冷酷的扩张主义的帝国传统。
现在看来,这篇原本是季莫申科为了给乌克兰和自己在一场“新冷战”里赢得一个“参战”位置的文章,不啻于一篇明确无误的“俄罗斯帝国”崛起的宣言书。
有学者这样分析冷战之后的俄罗斯:北约东扩之初,俄罗斯国力衰退,只能“猫着腰”反对;之后的颜色革命、反导部署,俄罗斯国力开始复苏,是“直着腰”周旋;而这一次俄格冲突,俄罗斯不惜与北约决裂,不惜“入市”受阻,已经能够“挺着腰”与西方对抗。
“8月8日事件成为西方个别阶层近年来推行的反俄政策的壮丽尾声。”这是俄外交部官方发言人涅斯捷连科就这一事件的评论,也是俄罗斯“挺着腰”站起来的标志。
有多种方式可以解释这样的崛起。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是最为简单便捷的方式。我们可以说,正是俄罗斯丰富的资源使得它拥有了说话的底气,而正是对这些资源的渴求使得西方不得不低声下气。以至于,来自西方自己的媒体在评论西方对俄罗斯行为的声明时都不得不这样写到:“虽然在俄罗斯宣布支持南奥塞梯及阿布哈兹独立之后,西方立即明确表示反对。但这也许只不过是一种外交上的辞令。”
西方底气不足更明显的例子发生在9月3日,俄塔斯社转载美国《华盛顿时报》的报道称,美国国务院负责欧洲和欧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弗里德已经承认,格鲁吉亚侵犯南奥塞梯是个“错误”。 他已经承认,美国政府正在重新考虑与俄罗斯的合作计划。
也许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被纷繁的事件给忽略掉了。这分析来自911事件之前出版的一本当时同样被人忽略掉但事后又被人记起的著作。查默斯·约翰逊教授在这本名为《反弹》的著作中,令人信服的证实了以下观点:“美国这个帝国一直以来在全球各个角落部署军队,并且运用资本和市场的力量迫使全球经济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整合。从美国士兵在冲绳的强奸案,到美国在亚洲金融风暴中扮演的角色从早期对萨达姆的支持,到始于1979年的在阿富汗的行动,美国的错误政策将为未来的灾难埋下种子。”
正是由于美国在冷战之后仍然延续冷战思维,鲁莽地扩展了自己在过去四十年中做出的各种承诺引发了一系列后果——这后果中就包含着俄罗斯的“触底反弹”。任何一个对俄罗斯的历史有着稍微粗浅了解的人都会相信,俄罗斯不可能成为一个单凭西方摆布的木偶。普京的强势回归是一个引子,经济上的强大提供了能量,但基本的立场仍然是由其最基础的本质所决定。
所以在最近库尔斯克的一次讲话中,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对一群退休的老红军说,“我们并不想侵犯国际政治当下的局势,我们只想为国家赢得尊重,为了我们的人民,为了我们的价值观。”
这一切给俄罗斯所做出的一切决定提供了条件。而在奥赛梯的战争不仅的确给北约的继续东扩划下了一条不能侵犯的“红线”,并且这也给了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其他的欧洲国家一个明确的强烈的信号——俄罗斯不会同意被人推来推去。
掣肘的西方
西方的外交政策制定者们肯定正在匆忙的做着决定。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究竟如何去面对如今对自己的安全局势有着强硬判断并且已经表示出强硬立场的俄罗斯?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便是真正弄清楚上文所提到的,究竟为什么俄罗斯会如此强硬?这与俄罗斯的崛起是否有关?是否与俄罗斯保卫自己的底线有关?
而考虑了上述的种种因素以后便可以发现,西方真正可用的措施并不多见。
在军事打击肯定会带来剧烈的使双方都难以承受的后果的前提之下,这种可能不太应该成为必选项。西方还可以告诉俄罗斯,它必须忍受无法加入世贸组织,无法加入G8集团,来自西方的投资减少、与西方的贸易降低等等这一系列的代价。有人相信,正在准备重建俄罗斯经济实力的普京知道,在今天的世界中,经济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但就像《新闻周刊》的声音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种错误的方法。相信普京会因为经济上的损失停止目前行动这一逻辑最大的问题是:普京并不仅仅考虑他一系列行动的潜在真实经济代价。假如需要的话,他还是将这一代价承受下来。因为,考虑经济发展的普京只是将之当成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他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俄罗斯的国家安全。而普京会不惜牺牲一切代价维护它。
而假如西方真的用经济手段来制裁俄罗斯的话,那些与俄方联合进行的空间开发及核能源项的废止将使得西方人反遭其害。不仅如此,切断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还意味着西方将失去很多的机会。
正是借助着西方挂起的石油高价风,凭借原油发了大财的俄罗斯如今财大气粗,俄罗斯的石油财富源源不断的运到西方银行的保险箱里,投资到西方的市场中,正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的经济。假如没有这一切,很难想象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对此,有种说法是,俄罗斯是亚洲居中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西方政府安全局势的国家。
西方人还有一个担心:假如真的使用经济作为武器惩罚俄罗斯的话,这将会把整个全球经济系统推向高风险的境地之中。因为这一经济系统的假设的前提便是——更加相互依赖紧密的经济才能不断制造繁荣、增强安全。各个国家们为了服务更加有效率的经济运行这一目的,有时候会牺牲一些自身的控制权及独立性。
这场游戏在所有人都公平竞争的时候将玩得很好。但假如一些重要的选手不参加,将使得整个收益黯淡不少。俄罗斯的能源及金融储备,已经使得它变成了国际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选手。
用游戏来比喻整个国际经济局势也许只是一种西方人遮遮掩掩的说法。也许问题的关键核心便是,西方不可能在缺少了俄罗斯的石油及天然气的前提下,还将这个游戏平稳无恙的继续下去。
面对这一个并没有太多惩罚措施可以制约的俄罗斯,西方世界,究竟该如何应对?
“新冷战”来临?
现在,对于俄罗斯的邻居们来说,最让人头疼的是,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之中,很多前苏联的人来到了这些国家,他们也已经构成了这些国家人口的一部分。举例来说,乌克兰就有17%的人是俄罗斯人种,哈萨克斯坦是26.1%,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是接近40%。现在有证据表面,俄罗斯正凭借着一系列的文化项目希望在这些讲俄语的地区获得文化上的软实力。另外还有一些行动,更加具备政治意味。
假如俄罗斯入侵奥赛梯地区终止了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希望,下一个将是克里米亚半岛的某些国家么?当他还是总统的时候,普京曾经说过,假如乌克兰继续做着加入北约的大梦的话,俄罗斯将会把它“肢解”掉。但当时的局势使得乌克兰人把这样的威胁当成了耳旁风。现在,是乌克兰重新考虑一下这些话的现实实现机会的时候了。
按照巴索夫的说法,“乌克兰很容易就会被分裂开——因为它是由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构成的。”,“东部的经济依靠俄罗斯,而西部的则依靠欧洲;东部人说的是俄语信仰的是东正教,而西部则是说着乌克兰语,相信罗马天主教。”
乌克兰政府现在的担心是,假如俄罗斯达到了入侵格鲁吉亚的最终目的,这将引发克里米亚半岛的脱离论分子的活跃气氛。乌克兰采取的现实行动是,它立刻检查了到底多少克里米亚人拥有俄罗斯的护照(按照乌克兰的法律,双重国籍是违法的行为)。
虽然现实的景象看起来并不太让人担心。检查的结果是,在乌克兰的大约100万俄罗斯人口中,只有大约6000人拥有俄罗斯护照。而更让基辅可以安心的一个现实是,曾经支持重新加入俄罗斯的支持率,已经从过去九十年代中的60%下降到了如今的25%。但情形是否会一直如此,没有人可以保证。
北约本身在面临俄罗斯时已经面临着深刻的分裂:面对俄罗斯对北约潜在成员的威胁,北约到底该如何应对?德国和意大利——它们是俄罗斯最大的两个天然气客户——希望的是一种以默克尔的“以一种开放对话”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而美国则给予了格鲁吉亚坚定的支持,他威胁俄罗斯说,假如俄罗斯不从格鲁吉亚撤军,将面临着“危险的后果”。而波兰则立即与美国签署了战略导弹防御系统,这让俄罗斯万分恼火,并威胁说“波兰,假如真正展开这一系统的话,将让它自身暴露在核打击的危险之下——百分之百。”
这场战争使俄罗斯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俄罗斯是否要那些完全由西方掌控的国际组织,或者是回到另外一个极端的角落。这场战争也许并不能够给争辩的双方提供任何砝码,但假如它让俄罗斯开始了一次持续的与西方争辩的过程的话,这标志着俄罗斯将进入一个新的不可预期的新方向。重要的是,这将的确意味着,一场“新冷战”的开端。
好在,还有乐观的估计说,“目前俄罗斯所做的一切只是源于一种在复兴背景下对西方渗透的反应,现在俄罗斯的阶段性目标已经达成,它跟欧美都没有继续全面冲突的意愿、力量和希望。”
新冷战危机和俄罗斯行为的根源
南方网 ◎庄礼伟 暨南大学教授
俄罗斯出兵格鲁吉亚并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质疑俄罗斯正在走沙俄、苏联老路,“新冷战”正在降临。俄罗斯上述举动的最大忌讳,是俄罗斯以现在的实力和盟友的数量、质量并不足以与西方展开全面的对抗,俄罗斯将孤独地与庞大的西方阵营PK.那么,俄罗斯为何如此涉险并且还自称是经过“慎重考虑”才这么做的?
地缘战略上的被动防御
俄罗斯出兵格鲁吉亚,从表面来看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主动进攻(尽管格军在南奥塞梯动手在先),但从总体态势来看,俄罗斯此举是地缘战略上的被动防御。在国际主流媒体中,欧洲的安全、美国的安全被广泛讨论,俄罗斯的安全诉求却被忽视。自冷战结束以来,随着美国在中亚、高加索—黑海、东欧的军事存在日益扩大,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作为经历了冷战的专业情报人员,普京的冷战记忆使他对美国在俄罗斯周边的种种作为并不感到陌生。俄罗斯政界的普遍反应是:如果将发生“新冷战”,那也是西方先发动的,俄罗斯只是在做被动防御。
西方在冷战后继续遏制俄罗斯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逻辑———无论俄罗斯是不是在向西方靠拢、无论姓“资”姓“社”,拥有超强核武器和超强常规武力并拥有广泛地缘利益的俄罗斯,仍然是西方的重大威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提醒说:尽管冷战后俄罗斯国力有所下降,但人们忽略了一个令人不快却不容否认的事实:俄罗斯是当今世界唯一有能力摧毁美国的国家。
正是出于对俄罗斯的不信任,西方才会积极寻求来自中亚的能源供应以减少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并且希望开辟一条不经过俄罗斯领土的从中亚到欧洲的能源供应线,而格鲁吉亚正好是这条线路上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格鲁吉亚不能不发生颜色革命以服从西方的战略需求。西方推动的乌克兰的颜色革命,则将最终导致俄罗斯黑海舰队从它所租借的乌克兰军港被驱逐出去,尤先科已经在想办法提早结束这项租约。
地缘政治博弈具有强烈的零和效应,一方所得便是另一方所失,西方对上述地区的蚕食不仅使俄罗斯南方下腹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它经黑海南下地中海和经高加索遥指波斯湾的地缘战略辐射能力也将大打折扣。
从波罗的海向南经格鲁吉亚到中亚,西方建立了封堵俄罗斯的一条弧形锁链,俄罗斯欧洲部分没有受到围堵的区域只剩下冰天雪地的北极圈。不过那里近年来也不太平,美国、加拿大、挪威、冰岛等北约国家为争夺北冰洋海底资源和海上通道已经与俄罗斯展开了一场“冷”战。
基于上述地缘战略压力,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若再不做出强硬回应而仍然是逆来顺受,俄罗斯就会被看成一个三流国家。当然,俄罗斯希望它在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获得多方面的效应,既包括警告北约不要得寸进尺,报复西方对南斯拉夫的肢解,震慑那些“北约候选国”,也包括试探西方对俄罗斯对外政策行为的心理底线。
面对往昔的光荣……
尽管俄罗斯目前处于战略防御状态,但它仍然持有一个更长远的目标,那就是凝聚东正教—斯拉夫人松散联合体的士气,显示俄罗斯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利益和领导一个文明圈,并有能力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扩大到南方的温暖地带。
也许冰天雪地的领土太多,俄罗斯轻易地把阿拉斯加廉价卖给了美国(有意思的是阿拉斯加现在也有一些人想闹独立并为此成立了一个政党,据该党领导人说麦凯恩的竞选搭档佩林女士也曾加入过这个党)。但为了走向温暖的南方,俄罗斯在黑海—高加索地区经历了数百年的来回厮杀,对该地区的控制权曾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其中以19世纪中叶的克里米亚战争最为惨烈。现在俄罗斯出兵格鲁吉亚,与当年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出兵黑海沿岸地区并招致英法舰队驶入黑海颇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战略态势上很不一样。当年沙俄是在战略上主动进攻,以强化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并蚕食土耳其的领土,现在俄罗斯是在战略上被动防御,巩固有限的阵地。
面对俄罗斯依然超大的版图,不能不令人联想起俄罗斯往昔时代的种种光荣。俄罗斯近数百年来的历史是一部对外扩张和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帝国霸业的历史。汉斯·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援引19世纪中叶美国驻俄罗斯公使的话说:“俄国人普遍地具有一种奇怪的迷信,以为他们注定要征服世界。正是这种感情使俄国士兵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具有惊人的坚韧和耐性”。摩根索分析说:在俄国,服从政府权威的传统以及对外国人传统的恐惧,使人民接受了庞大的永久的军事编制。延至今日,普京强调俄罗斯的复兴必须在统一的国民意志、统一的意识形态及各种必要的管制措施之下才能实现,确实暗合了俄罗斯人的传统秉性。索尔仁尼琴拒绝了戈尔巴乔夫、叶利钦颁发的奖章,却接受了普京颁发的奖章,因为他认同普京恢复“强大俄罗斯”的努力。作为在野人士,索氏坦率地主张俄罗斯应兼并乌克兰与哈萨克。
大国沙文主义和军事极权主义影响下的国民,往往会认同巨大的、过分的对外政策目标,倾心于征服世界的荣耀。19世纪的俄罗斯人还仍然认为俄罗斯将是新的罗马帝国,世界政治中心将转移到俄罗斯。在俄罗斯人眼中,俄罗斯近数百年来的历史也是一部“拯救世界”的历史———至少拯救了欧洲:是俄罗斯减弱了蒙古对欧洲的奴役,是俄罗斯打败了拿破仑的法国、威廉二世的德国和希特勒的德国。
不过现在大多数俄罗斯人已不再热衷谈论“新罗马帝国”、“拯救世界”这类宏大的史诗级话题了,他们的政治领导人关注的也都是有限目标。主张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日里诺夫斯基旋风”早已平息,面对俄罗斯往昔的光荣,现在的俄罗斯人只能沉潜于谦卑、隐忍的民族性格中,以平常心去寻找、酝酿爆发力。只是在内心深处游移的潜意识中,他们知道,他们也知道别人知道:那个光荣的俄罗斯将会回来。
行为动机中的复杂与简单
冷战之初,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分析了苏联对外政策行为中的复杂性:俄罗斯人是一个自傲与自卑心理同时存在的民族,对西方文明存在羡慕与拒斥的双重心理。强烈的自傲与自卑、恐慌心态导致了俄罗斯人在历史上连续的四处扩张,与西方的貌合神离使他们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不过凯南认为,俄罗斯人在对外政策上具有一定的理性,一旦遇到强硬抵抗就会退缩。
2007年乌克兰女政客季莫申科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遏制俄罗斯———俄罗斯行为的根源》,遥遥呼应1947年乔治·凯南在《外交》上发表的《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她与凯南的共同观点是:克里姆林宫已被扩张主义者主导。她认为,俄罗斯试图在损害邻国利益的基础上重获巨大的权力地位,试图重新控制原属苏联的国家。
但是在分析俄罗斯行为根源的时候,季莫申科没有聚焦玄虚复杂的“民族性格”,而是依据一种简单的物理结构决定论。她认为俄罗斯对外政策是对现实政治中实力对比的本能反应,正如历史上纳粹德国与其邻国的关系取决于力量现状对比,而不是既有的国家意图,无论谁统治德国,强大的德国对它弱小的邻国都是一种威胁;相应地,强大的俄罗斯与其弱小邻国的关系,无论如何也不会和睦。季莫申科道出了现实政治中简单、冷酷的一面:大国总是本能地要去欺负、控制小国,与民族性、与制度没关系,实力对比是最关键的行为根源。
拿俄罗斯与欧盟关系来说,实力对比可以使俄罗斯做出简捷明快的动作。俄罗斯拥有可以迅速毁灭欧盟的核武库,同时又拥有让欧盟暖和起来的油气资源,因此俄罗斯在出兵格鲁吉亚之前,已预想到欧盟的反应不会特别激烈。果然此后召开的欧盟特别峰会只是决定暂时推迟欧盟与俄罗斯双边关系框架协定的谈判。这算什么“严厉的制裁”啊?俄罗斯人差点笑出声来。
同样地,基于俄罗斯在实力上的弱点,它并没有把与西方关系完全搞糟的打算。这一点波兰外长已经替俄罗斯计算过,这位外长说:欧洲要比俄罗斯富裕10倍。欧洲再加上美国要比俄罗斯富裕20倍,俄罗斯若要与西方再度冷战,只能是再度失败。俄《共青团真理报》的计算结果则是:“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俄罗斯的23倍,其国防支出接近6000亿美元,而我们只有300亿美元。”
除了在物质实力上的弱点之外,俄罗斯也缺乏软实力,特别是它的国际威望和感召力。此次俄格冲突,即便是在上合组织内俄罗斯也没能得到支持;在与西方关系不睦的伊斯兰世界,俄罗斯挑战西方的举动居然也同情者寥寥。此外,俄罗斯还有大量可怕的国内问题,俄罗斯在经济复兴和加入世贸组织方面,也需要西方的支持。最后,俄罗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使它向外扩张的血性也淡薄了不少。
因此,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中仍会体现出其传统中的谦卑与灵活的一面。比起冷战时期的快意恩仇,现在的俄罗斯已经学会了委婉与韬晦。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中还残留多少历史上的宏大理想(如沙俄时期的“新罗马帝国”、苏联时期的“埋葬西方资本主义”)?现在,形势比人强,良好的防御与谋求一些短期的、权宜的目标,仍是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导内容。
俄罗斯将向何处去?
前景1:无所适从的国家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俄罗斯自彼得大帝起就一直是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还是自成一种独特的欧亚东正教文明。冷战后的俄罗斯仍然无所适从,因为它的人民和精英不能确定他们是应当加入西方,还是向西方挑战。
因此,格鲁吉亚这一仗,真的是打得既坚决,又茫然。
俄罗斯对西方长期存在的羡慕—拒斥心态,表现在统治者的政治风格上,是一方面学习西方的经济与社会现代化,一方面保持与亚洲类似的东方集权体制。这种现象从彼得大帝延绵到苏联时代,并残留到后冷战时代。
在俄罗斯民间,西化论者与斯拉夫本位者也各持一端,像极了俄罗斯国徽上的东张西望的那只双头鹰。作家索尔仁尼琴就是一位坚定的斯拉夫本位者,他坚信斯拉夫文明优于西方文明,他反对苏联政权不是基于西方的立场,而是痛心于苏联政权对斯拉夫精神传统的破坏。政客日里诺夫斯基则提出了一套斯拉夫军国主义目标。尽管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将西化潮流引入了俄罗斯,但普京与索尔仁尼琴的惺惺相惜,表明斯拉夫本位主义在俄罗斯仍有深厚的基础。
关于西方应如何应对这只双头鹰,美国的国际政治战略家、前总统尼克松所建议的对策也是双重的:强硬遏制与温和接触并重。他在1994年写道:“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但莫斯科必须被明确地告知,它在其邻国的鲁莽行为应有一个界限”。
俄罗斯无所适从的心态与西方的狐疑心理,将使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继续维持不冷不热的状态。
前景2:东正教—斯拉夫文明的核心国家?
俄罗斯属于一种独一无二的欧亚大陆型文明,它的内核包括东正教与斯拉夫民族主义。在原属苏联的地区,与俄罗斯同属这一文明的典型国家还包括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此外乌克兰、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的部分地区也属于这种文明类型(“部分属于”也意味着这几个国家有可能闹分裂)。在原苏联范围之外,东正教—斯拉夫文明存在于前南斯拉夫地区、保加利亚、希腊等地。
不过,俄罗斯要组建一个以它为核心国家的东正教—斯拉夫文明阵营是比较困难的,保加利亚、希腊已经加入北约,乌克兰与格鲁吉亚也正在积极谋求加入北约,剩下的铁杆随从只有白俄罗斯。不过东正教—斯拉夫文明仍将是相关国家间一条深藏的纽带,今后如果俄罗斯能够全面复兴,将强化这一纽带的现实作用。
前景3:下一个南奥塞梯与新冷战
承认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的独立,已经使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中出现了火药味,而下一个类似问题将更加震撼:原苏联阵营中人口第二多、经济第二发达的乌克兰有可能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乌克兰存在一条明显的文明断层线:东部居民多数说俄语,信东正教;西部居民多数说乌克兰语,信天主教,因此在政治上乌克兰也呈现出明显的两个板块:东部亲俄,西部亲欧。
乌克兰东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将可能成为下一个南奥塞梯,那里地理位置优越,主要居民是俄罗斯族,在历史上俄罗斯经过与土耳其的反复浴血奋战才获得这一宝地。1954年克里米亚被赫鲁晓夫从俄罗斯划入乌克兰,不过乌克兰独立后克里米亚人曾要求回归俄罗斯,俄罗斯议会也宣布1954年的决定无效。俄罗斯将直接用武力保护克里米亚的“回归”,还是将克里米亚作为与乌克兰、与西方讨价还价的筹码?基于俄罗斯与西方的总体实力对比,后者的可能性还是要大一些。
值得回顾一下的是,一个半世纪前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第一场惨烈对决,约100万人在战争中死亡。
反美俱乐部隐约可现 俄罗斯当然盟主
搜弧论坛
由俄格冲突引发的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特别是俄美关系的紧张,让一个月来人们想的最多的就是“新冷战”。许多人认为,由于俄罗斯自身力量不足,自苏联跨塌以来整体战略空间已经大为收缩,俄罗斯不足以应对新冷战。但是,一些国家,特别是被美国长期打压和威胁的国家,却在俄格冲突中看到了曙光。我们从8月份俄罗斯的一些外交活动中可以一窥端倪,应该说,这些决不仅仅是“巧合”。
长期遭受美国打压的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在8月20日访问俄罗斯,并与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会谈。据报道,巴沙尔在访俄前曾表示,将利用此次访问扩大与俄方的军事合作。21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索契表示,根据两国总统会谈的成果,俄罗斯将向叙利亚提供新型防御性武器。
屡受美国战争威胁,以观察员身份出席杜尚别上合组织第八届峰会的伊朗总统内贾德,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将危机归咎于外部势力的干涉及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的鲁莽。内贾德用比较委婉的口气称:“格鲁吉亚管理者们本应更认真地处理好事端,不允许本地区以外的国家干涉他们的事务。”而俄罗斯总理普京则警告称,西方国家如果拒绝与俄罗斯就格鲁吉亚危机进行合作,俄罗斯对解决伊朗核问题不会提供帮助。
一直是西方颜色革命的重点突破方向的白俄罗斯,其驻俄罗斯大使28日称,白俄罗斯将在未来一两天内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白总统卢卡申科28日在致俄罗斯总统的一个信息中称,白俄罗斯仍然是俄罗斯可信赖的盟国。同时他还出了狠招,呼吁让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就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寻找一个共同立场。由于该组织9月5日将举行会议,该组织的其他成员国--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态度值得关注。
而被美国等国妖魔化为“恐怖组织”的巴勒斯坦哈马斯政府,则公开对俄罗斯表示支持。
如果在回顾俄罗斯表示将恢复在古巴的军事存在,以及俄罗斯与委内瑞拉的军事合作不断升温,和俄罗斯与朝鲜的传统军事合作,可以看出,一个反美俱乐部正在隐约形成,而盟主则当然非俄罗斯莫属。
旧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不复存在,一些原来依托苏联而与美国对着干的国家纷纷被迫低调行事。而美国则一鼓作气,2003年推翻了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此举导致原来中东高调反美的利比亚不得已投降,主动向美国示好。而叙利亚也在西方的强大压力下被迫从黎巴嫩撤军,伊朗则被战争的阴影笼罩。尽管这些国家也做出了自身的抗争,比如伊叙两国就建立了战略同盟,但实际意义不大,如果美国进攻其中一国,另一国又能提供什么实质性帮助?而查韦斯在国际上的奔走,对美国的利益也构不成实质性威胁。
但是,如果俄罗斯公开或不公开地走到美国的对立面,这些国家就会受到莫大鼓舞。毕竟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能在军事上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俄美在一些事关俄罗斯切身利益上又争吵不断。如果美俄出现明显对抗,则给这些国家就提供了一定的回旋空间,其生存处境将大大改善。
可以预料,白俄罗斯、伊朗、叙利亚、古巴、委内瑞拉、哈马斯等将主动依靠俄罗斯,而俄罗斯也正好利用这些国家作为在地区问题上对付美国的筹码,以及作为武器的主要出口市场。一些国家,如利比亚有可能“回心转意”,苏丹等也应该很有兴趣加入。
当然,由于美国在防核扩散,裁军,反恐等方面,必须与俄罗斯合作,俄罗斯本身也明白自身的实力不足以与北约完全对抗,美俄关系今后肯定还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但是,俄罗斯在今后对美国的反击中,将不再是孤掌难鸣。同时,由于俄罗斯借机高调重返中东,一些遗留问题不排除出现新的激化,如巴以冲突,叙以矛盾,美伊对立等,这些,都将对一些热点地区的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