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友谊根深叶茂——朝鲜纪行(上)
人民日报代表团 |
2008年10月10日08: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图为朝鲜旅游胜地妙香山景区。 |
飞机在平壤顺安机场上空盘旋,金黄的稻田扑入眼帘。应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社邀请,人民日报代表团于9月15日至19日对朝鲜进行了友好访问。短短几天内,我们深切感受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根深叶茂。
访问期间,我们面对的始终是热情的目光、真诚的笑容。无论是劳动新闻陪同领导还是工作人员,无论是代表团的翻译、司机还是各参观点的讲解员,无论是餐厅服务员还是值勤的交警,都对中国来宾报以友好感情。在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志愿军分馆,解说员朴燕玉用一口流利的汉语逐一介绍了满是弹孔的红旗、被战火烧焦的棉衣残片、中朝后方群众送来的慰问品,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让大家重温了那段震天撼地、可歌可泣的历史。
为缅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而建造的友谊塔,使友谊的丰碑一代又一代根植于两国人民的心中。这座塔坐落在平壤市区牡丹峰西北侧山岗上,1959年10月25日建成,最初设计方案由金日成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共同选定,上世纪80年代又进行了扩建。友谊塔高30米,正面一块重30吨的花岗岩上镌刻着缅怀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战绩和中朝友谊的纪念碑文,两侧是描绘中朝两国军民并肩战斗的大型石雕。塔室内存放着中国人民志愿军部分烈士的名册。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页一页浏览着那些熟悉的英雄的名字:毛岸英、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名册录有22700位烈士英名,其中团以上干部180位。代表团向友谊塔敬献了花篮。志愿军英烈们,安息吧!你们用生命铺就了友谊之路、通向和平之路。
朝鲜劳动党中央书记金己南会见本报代表团时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显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四川汶川地震后,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国领导人多次亲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解放军将士舍生忘死抢救受灾群众、中国人民空前团结克服巨大困难,这些都让人深受感动。金己南曾担任过劳动新闻总编辑,他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与人民日报的友好交往,20多年过去了,从当时的社领导到普通编辑记者,他都能一一叫出名字来。
鸭绿江水源远流长,中朝友谊代代相传。位于南浦市的大安友谊玻璃厂是由中国政府援建的。现代化的厂区伫立在大同江畔,厂区规划、厂房建设、机械设备和工艺流程都是当今玻璃制造的一流水平。中央微机控制室里,技术人员正在监测各项生产指标。在中朝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两国建设者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经过15个月的奋战,建成了这座工厂。现在大安友谊玻璃厂可以生产厚度从3毫米到12毫米的玻璃,生产质量和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一片片成品玻璃从流水线上闪过,那正是新时期中朝经济合作的结晶。
东平壤第一中学和北京五中是友好学校,东平壤一中有个“毛泽东班”,这个班级由同年级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学校展览室陈列着中国朋友赠送的纪念品,这些纪念品传递着友谊和未来。这是一所在朝鲜全国闻名的“秀才学校”。在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基础学科教育的同时,学校集中师资培养了一批有专长的“尖子生”。在第三十一、三十二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他们的学生获得了第二名。为欢迎我们的到来,学校文艺小组的同学们弹起琴、唱起歌、跳起舞,还用汉语演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南泥湾》等歌曲。
友谊促进交流,交流深化友谊。人民日报和劳动新闻作为中朝两党党中央机关报,数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友好交往,双方每年都派遣代表团互访。劳动新闻总编辑金重协说,人民日报积极宣传和介绍朝鲜人民的革命与建设成就,这些客观友好的报道是对朝鲜人民的鼓舞。朝鲜劳动党中央书记金己南强调,党报间的交流与往来是朝中两党友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日报和劳动新闻几十年的友好交往为加强和发展两国传统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两家党报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为促进朝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与互信作出更大贡献。
不懈追求的"阿里郎"——朝鲜纪行(下) |
文章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08年10月13日 |
即便只为看一场《阿里郎》大型艺术表演而到朝鲜去,也是值得的。 这是朝鲜民族文化的恢弘史诗,也是一幅幅蔚为壮观的艺术画卷。在可容纳15万观众的平壤"五一"体育场,10万名青少年学生和文艺工联袂登台,乐曲、舞蹈、体操、杂技等艺术手段交相辉映。《阿里郎》是朝鲜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名曲,表现了朝鲜民族对爱情的忠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台表演通过描写朝鲜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艺术地再现了朝鲜民族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和坚定意志。 从2002年4月以来,《阿里郎》震撼和感染了所有观众,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在现实生活中,"阿里郎"正是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朝鲜人民的写照。 位于南浦市的西海水闸是朝鲜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杰作。这座1986年建成的水利工程,现在仍然令人赞叹。登高远眺,烟波浩淼。8公里长的大坝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大同江入海口,雄伟的水闸挡住了海浪,闸上形成了320平方公里平静的湖面。通过纪录片,我们看到了人山人海的建设场面,科学家、技术员、军人和民众,发挥聪明智慧,克服重重困难,战天斗地,用5年时间,在汹涌的大海中抢筑起了这座惠及朝鲜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西海水闸使大同江不再遭受海水倒灌的侵袭,稳稳地护佑着江两岸的农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朝鲜人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暂时经济困难,但朝鲜人民没向困难低头。即便在"苦难行军"和"强行军"的特殊时期,朝鲜人民仍然建成了元山至金刚山的电气化铁路。2007年,数万名建设者历时10多年,在重峦叠嶂的平安北道泰川地区建成的5个大规模阶梯式系列水电站,全部竣工投产,保障了朝鲜西海岸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 金秋季节,在从平壤到妙香山和平壤到南浦的路上,两旁的稻田整整齐齐,透露出收获的喜悦。近年来,朝鲜大力发展农业,开展了种子改良,实施两茬种植,大力推广种植土豆,广泛种植大豆。"土豆革命"已见成效,朝鲜北部大红丹地区土豆生产已呈现规模化,平均每公顷产量40吨,最高的达60吨。面临化肥短缺的困难,就搞土法制肥,农民大量使用农家肥。据介绍,朝鲜科技工正想方设法对主要化肥厂进行自主技术攻关和现代化改造,改变用原油提炼化肥的传统生产模式,转用朝鲜煤炭资源以煤制气方式生产化肥,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朝鲜农业的化肥短缺问题。虽然连年自然灾害给朝鲜的农业带来了巨大影响,粮食生产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是朝鲜党和政府正日益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国各行各业都掀起了支援农业生产的高潮。 平壤街头,排队候车和步履匆匆的人们都精神饱满,穿戴整齐,时髦的高跟鞋、亮丽的太阳伞并不少见。平壤郊区,时常可见人们骑着款式新颖的自行车奋力飞奔。近期,朝鲜将大力推进住宅建设,计划未来几年内在平壤新建10万套住宅。 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曲折,但是朝鲜党和政府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意志是坚定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强盛国家的征途上,朝鲜人民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附:原文章网址: |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