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之后 美国或向左转
2008年11月05日 第一财经日报
![大选之后美国或向左转](http://i0.sinaimg.cn/cj/stock/usstock/c/20081105/U2424P31T1D5468619F46DT20081105034946.jpg)
陈晓晨
在美国大选最后的白热化阶段,从上周末开始直到当地时间3日,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萨拉·佩林连续在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弗吉尼亚州和北卡罗来纳州的竞选活动中用“社会主义者”(Socialist)来形容奥巴马。更为戏剧性的是,在佛罗里达州的共和党竞选集会中,一位共和党助选员打出了一个标语,上书:“萨拉,我们无力承担奥巴马带来的‘改变’。”
事实上,自从10月18日麦凯恩在一次电台节目中首次将奥巴马形容为“社会主义者”以来,这种趋势就愈演愈烈。在大选的最后冲刺阶段,“左派”(Lefty)、“社会主义者”已经成为麦凯恩阵营试图绝地反击的最后一张牌。
党纲变化可窥“向左”苗头
然而,麦凯恩阵营的绝地反击能否奏效,部分取决于美国社会是否真的发生了“变革”。一些观察者认为,美国社会似乎出现了“向左转”的苗头——虽然“左”的政治含义与麦凯恩口中的“左”相去甚远。
“美国的‘左派’与我们平常说的语义是不一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倪峰教授对《第一财经日报》介绍,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左派来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分野,两者都根植于欧洲大陆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然而,大萧条以来,民主党对传统自由主义的“小政府、大市场”做出了一定的修正,从而奠定了美国主流中的“左派力量”的基础。
二战后,美国在经济政策方面一直受凯恩斯主义影响很深。在社会思潮方面,美国曾经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叛逆的一代”。这一时期也奠定了美国学界偏“左”的传统——直到今日,美国学院派人士90%以上仍然是民主党的铁杆捐赠者。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种局面出现了明显变化。“过去的30年是美国政治、社会‘右行’的时代。”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彭晓光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自从里根时代开始,美国的选民就开始有“向右转”的趋势,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宗教势力复归、影响加大。尤其是布什当政的这八年,形成了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和政治上的“新保守主义”的联姻。
然而,“右行时代”似乎正在走向终点。如果将今年美国两党的纲领与2004年大选中的两党纲领进行对比,会发现2004年布什阵营是在固守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则向中间靠拢;今年的形势则是麦凯恩向中间靠拢,在纲领上加入了很多民主党关于政府干预的内容,并与布什“脱钩”。
税收政策是窥探左右分野的一个领域。在民主党的提名大会上,奥巴马表示将保护国民的健康、补贴替代燃料,以及对早期教育进行投资等。一周以后,麦凯恩则在共和党提名大会上表示他将“奖励自救”。在金融危机的气候下,奥巴马的经济纲领无疑更受到选民的青睐。
而另一个左右分野的领域则是外交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张立平教授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奥巴马由于个人背景等多种原因,在对外关系问题上强调接触、对话和多边合作,而非布什式的单边主义。”而在外交政策中核心的伊拉克政策上,奥巴马的主张比较简单明确,那就是制定一个撤军时间表,将反恐重点移到阿富汗,表示将“全力抓住本·拉登”。而麦凯恩则坚定地支持继续驻军伊拉克,这在目前的政治气候下,似乎有种“逆主流民意而动”的态势。曾经留美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认为,布什在外交政策上的失分尤其引起美国媒体的普遍不满,导致了此次主流媒体一边倒式地“挺奥”。
“党纲的变化可以窥见美国政治气候‘向左转’的苗头。” 倪峰教授表示。
“变蓝”≠“向左”?
“美国的政治气候一般是顺应社会大趋势的变化。”贾庆国教授对《第一财经日报》介绍,民主党的政治纲领本身具有多大的作用,要取决于它与美国社会的大趋势是否契合。假如人心思变,那么奥巴马的政治纲领就容易变成现实;反之,如果美国社会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上层是否发生“变革”还很难说。
然而,美国的政治版图似乎正在“变蓝”(民主党颜色)。美国权威调查机构盖洛普公司发布的大选投票前最后一次民调数据显示,在可能参与投票的选民当中,奥巴马支持率为53%,麦凯恩为42%,奥巴马大幅领先11个百分点。而另一组3日公布的民调则显示,在可能投票的选民当中,奥巴马支持率领先麦凯恩7%。
然而,“变蓝”是否意味着“左转”?受访专家表达了不同意见。有关专家表示,美国选民“变蓝”原因有三:第一,布什当政的8年不受美国选民欢迎;第二,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美国选民对现实不满,并部分将麦凯恩与执政者相连;第三,奥巴马很有个人魅力。“这些恐怕和民主党的纲领本身关联度不高,也难以判断美国社会是否‘向左转’。”贾庆国教授表示。
“边缘人”效应
再换一个角度看,“向左”的趋势则显得更为明显一些。倪峰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奥巴马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支持率,是因为他把‘边缘人’都调动起来了。”在“边缘人”群体中,最巨大的群体是年轻人,他们本来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奥巴马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年轻人”,他动员了很大一批年轻人。另外就是少数族裔,原来黑人投票率很低,无论此次大选结果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黑人的踊跃程度远远超出了以往。
有数据部分支持了这种观点。美国选举专家和两名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团队都认为,今年美国大选投票率有望大幅提高。盖洛普最新民调显示,大选日投票率将达64%。美利坚大学美国选民研究中心则预测,今年美国大选投票人数有望达到1.35亿,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届;投票率可能接近65%,是196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1960年的投票率“高点”部分是拜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肯尼迪所赐。当时的舆论大多偏向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并不看好肯尼迪。但肯尼迪却通过他的政治纲领和他独特的个人魅力,把很多本来不积极参与政治的“边缘人”动员起来——当时包括黑人、妇女、低收入者甚至同性恋群体,使那届选举成为到目前为止投票率最高的一届。而“边缘人”的政治参与也将肯尼迪本人推上了总统宝座。“本届的选举也有一种趋势,那就是下层比以往任何大选年都更为活跃。” 倪峰教授表示。而很多近距离观察美国大选的人士则对奥巴马阵营中那些热情的义工和年轻的支持者留下深刻印象。
民主党尽收白宫与国会?
拥有立法权的国会亦当成为是否“向左”的重要指标。在目前的情况下,国会选举似乎比总统选举更没有悬念。几乎可以肯定,民主党人将拿下国会的多数席位。
有分析人士指出,若奥巴马获胜,在国会多数的护航下,他可能会通过一些比较偏“左”的法案,比如全民健保法案。但是,在退休金和医疗费用已经占据美国政府支出三分之二的情况下,奥巴马的健保承诺,可能会给后续政府留下更大财政赤字黑洞。
那么,若真出现了民主党人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的情况,美国是否会更多地实行类似欧洲“福利国家”的比较偏“左”的政策?受访专家表示,国会投票体现的是美国选民的意愿。贾庆国认为,目前没有看出美国选民对政府干预态度出现明显变化。倪峰则说:“现在,‘向左转’的苗头显然是有了,但是否会像里根时代一样,整个扭转了过去的势头,还不能过早下结论。” 倪峰还认为,在总统和国会的关系里,跨党投票这种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并不是按照党派的划分来进行投票。而奥巴马作为一个“后来者”,在经验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能不能建立对国会民主党人在议题上的主导能力,还需要观察。
另有受访专家表示,其实在美国“向左转”之前,左派早已经“向右转”了。“在最近30年的‘右行’时期,民主党的纲领很多也是借鉴了新自由主义理论。”彭晓光对记者表示。张立平则认为,美国选民现在越来越成熟,趋于理性。“近年来,美国在新保守主义的影响下‘向右’走得太远了,现在出现了一点‘向左摆’的苗头。不过,也不能太期望‘左’的力量的回归。”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