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联姻”美情报机构令人担忧
张小军 李学梅 等
谷歌“联姻”美国国家安全局
《华盛顿邮报》近日报道称,互联网搜索引擎企业谷歌公司与美国国家安全局敲定一项协议,后者将帮助谷歌公司调查可能源自外国的网络间谍攻击。这一“联姻”意味着,美国的情报机构可能独享由谷歌公司搜集的来自全球的海量信息,这对其他国家的国家安全和商业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有关人士因此深表担心。
谷歌公司成立于、1998年,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搜索引擎公司,谷歌公司的数据中心目前遍布全球,拥有上百万台服务器,每天处理10多亿次用户搜索请求,产生用户数据2万万亿字节。
如果说谷歌公司是一台全球化的信息机器,那么这次合作后,这台机器的产品会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国家安全局,这将大幅提升美国国家安全局信息收集能力。日本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宫胁启透说,一国情报机构独立收集信息的能力有限,与谷歌这样的公司合作,“情报机构的信息收集能力会得到提高,这不仅表现在所收集信息的广泛性提高,还表现在可以利用公司过去积累的海量信息。
美国国家安全局成立于1952年,是美国政府情报网中的重要机构。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联手美国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偷阅了数百万封电报。“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家安全局因随意窃听私人电话、窃取私人电子邮件,美国国内广受争议。
此合作对其他国家的潜在危害巨大
法国《拓展》杂志报道谷歌“联姻”美国国家安全局时说:“很多人对这项合作持怀疑态度。”美国《连线》杂志以“‘不作恶’遭遇‘窥视所有人’”为题发表文章,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不作恶”是谷歌公司一向标榜的公司座右铭。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专家说,谷歌公司拥有海量用户数据,美国国家安全局拥有强大的情报分析能力,如果双方全面合作,对其他国家的潜在危害巨大。
谷歌公司存储的用户信息不仅包括用户的注册信息,还包括用户在网络上的搜索路径和浏览记录。借助数据挖掘等新兴数据分析方法,情报机构可以从这些数据中获取用户利用搜索引擎的访问路径信息,进而得出用户搜索的关键词和偏好。在分析来源IP地址的基础上,情报机构很容易了解到哪些人对哪些关键词感兴趣,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情报,比如某国核科学家目前的研究重点。
此合作将影响市场公平竞争
谷歌公司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合作同样可能会影响全球市场的公平竞争,为美国企业带来不公正的优势。美国情报机构不仅服务政府,而且也服务美国公司。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信息安全专家米歇尔•里基代勒说,美国国家安全局等情报机构与美国信息技术企业以往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商业以及国家内部安全等领域,“空中客车公司和道达尔公司等欧洲企业都可能成为这种合作针对的目标”。他建议,欧洲应该出台相应的信息产业政策,打破谷歌公司等美国搜索引擎企业对欧洲市场的垄断。
对于谷歌公司调查其遭受的外国网络袭击,谷歌公司中国公司公关负责人在回复新华社记者的电子邮件中说:“与以前所说的一样,我们对自己的调查不做评论。”此前,为了打消外界疑虑,谷歌公司强调,此次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合作,不会透露用户信息。法国信息技术网站“新技术一代”刊登署名热罗姆•G的文章评论说:“这种说法显然难以服众,尤其人们面对的还是美国国家安全局这样一个以窃取他人电子邮件闻名、同时又享受司法豁免权的机构。”
谷歌公司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合作,最先伤害到的可能是自己,因为用户会用鼠标表态,选择离开。日本危机管理学会理事长原田泉说:“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不想使用这种与美国情报机构合作的搜索引擎。”
(《环球视野》摘自2010年2月25日《中国文化报》)
链接
谷歌怎敢再说“不作恶”
叶飞
之前号称“不作恶”的谷歌,近来官司不断。2月24日,谷歌3名高管在意大利因侵犯隐私罪被判处6个月有期徒刑。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决定对谷歌搜索引擎和广告搜索服务启动反垄断调查……
在微软公司的博客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话:“随着谷歌实力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开始投诉谷歌。投诉内容涉及到谷歌目前从事的各个市场领域。其中一些投诉反映出谷歌在相关市场领域中采取的强硬立场,一些投诉反映的是谷歌运营方面的一些秘密。还有一些投诉涉及到反垄断问题。”那么,遭到投诉的谷歌相关产品究竟是哪些,这些产品又是怎样触动了某些人群的神经?
“作恶”产品之一:图片、视频
触怒人群:家长、多国网络监管部门
谷歌3名高管被判刑,问题出在谷歌旗下网站YouTube,该网站发布了一段残疾少年被人欺负的视频,其中显示一个有自闭倾向的学生在校内被4人殴打和侮辱的画面。在法庭上,谷歌声称自己只是提供互联网平台,并没有对内容进行审查的义务。这与谷歌中国被指涉黄后的说辞基本一致。
值得关注的是,谷歌在喊冤的同时故伎重演,希望把一个纯粹的商业刑事案件变成一个政治事件,甚至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向意大利施压。这令人联想起目前余波未消的“谷歌退出中国”事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李斯颐指出,世界各国都有信息审查制度,尤其是针对恐怖信息、儿童色情等内容的审查。谷歌擅长利用舆论保护自身,但一旦涉及此类内容,各国都不会认可。即便在谷歌总公司所在的美国,也必须从安全出发,不准某些信息自由传播,既包括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国土完整、宗教和谐等方面的信息,也包括可能有损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资讯等。
有分析人士认为,作为首例因用户上传分享视频而被法院定罪的案例,意大利法院的判决对互联网行业影响深远,它不仅可能会改变主流分享网站的商业模式,甚至可能会因此改变业界对互联网的理解。
“作恶”产品之二:资讯、视频、地图
触怒人群:媒体、各类网站、反垄断机构
谷歌资讯、谷歌地图、谷歌视频等多种产品提供服务的基础是信息,而这些信息来自全球媒体和各类网站。谷歌的这种搜索服务受到了用户的好评,但是其无偿使用信息,并以此获取广告资源的盈利模式则引起了信息提供者的抱怨和警惕。
德国的报纸和杂志指责谷歌新闻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抢走了它们的读者;德国地图网站则称谷歌摧毁了其农村市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从谷歌旗下的 YouTube网站中撤销发布的视频;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也要求从YouTube上撤下部分奥斯卡颁奖视频……可见,这些信息提供者已经不再愿意做谷歌的“免费奶妈”。
谷歌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也触怒了一些反垄断机构。这些机构担心,谷歌滥用了公司在网络上的主导性地位。谷歌的手段是从其他新闻网站获取头条新闻和新闻简述,除非这些新闻网站明确拒绝转载。此外,一位网络工程师透露,谷歌可能使用过滤器将一些网站从相关搜索结果中剔除,从而令它们蒙受商业损失。
“作恶”产品之三:Gmail之谷歌Buzz
触怒人群:普通用户
2 月11日,伊朗电信商宣布将永久关闭谷歌的电子邮件服务Gmail,并推出国家电子邮件服务。就在同一天,谷歌推出了Buzz服务。这种类似 Twitter的微博产品一经推出就面临着批评声音,原因在于三个“自动”:自动为Gmail用户注册Buzz服务,而不是由用户自主注册或“选择加入” 这种服务;根据用户最常用的Gmail通讯簿里的联系人自动为其创建社交网络名单;将用户的微博更新内容自动发送到好友的Gmail邮箱中。这一切很容易使人在无意中泄露自己的私密信息。2月16日,美国电子隐私资讯中心指出,Buzz服务违反了联邦个人消费者保护法。
一位女士在使用Buzz后气愤地写道:“我和母亲、男友用Gmail通信的频率最高。不过,排在他们之后的人是我那该死的前夫!谷歌Buzz自动设定他们(包括我的前夫)可以看到我的一些私密信息,要知道这些信息本来是只有我的男友才有权知道的。”
一家网络公司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谷歌的真正目的其实是想知道用户在聊什么、看什么。它并不在意你在Buzz上是否活跃,而是观察你输入的信息,直至对你了如指掌。之后,谷歌能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推送广告、个性化搜索……”
“谷歌对所有用户的搜索记录、IP地址以及使用偏好都会存入档案进行分析。有些技术至上主义者认为,谷歌存储这些信息是用来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但是我更关心的是个人信息安全。”大学生张雷这样说。
“作恶”产品之四:数字图书馆
触怒人群:作家、出版商
谷歌数字图书馆计划已经触怒了多个国家的作家、出版商。
在中国,谷歌于1月12日单方面中止了第四次谈判,中国文著协同谷歌的谈判因此陷入了 尴尬局面。在美国,谷歌同样陷入僵局。15名印度作家和出版商,以及印度两个版权保护组织向美国法院提交文件,反对谷歌提出的图书和解协议。在印度提出反对意见之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的作家、出版商和其他组织向美国纽约南区地方法院提交文件,反对谷歌修订后的图书和解协议。最终,法院决定无限期推迟是否允许谷歌将数百万册图书进行数字化的裁决。
同时,谷歌数字图书馆计划也使得一些国家开始担忧文化安全问题。不少国家选择建设自己的数字图书馆。继欧盟推出“欧洲数字图书馆”之后,日本、法国已建立国家级数字图书馆,德国政府也正式推动“德国数字图书馆”计划,将于今年内正式上线,有逾3万家图书馆和博物馆参与其中。
谷歌提出的和解协议严重违背了国际版权法律,该和解方案将允许谷歌通过互联网扫描、出售书籍,并利用“自动放弃”条款诱使版权所有者接受这一协议。一些作家认为,“任何人都可以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在任何地方复制他们想复制的内容,然后要求其他人自动放弃,这不合理、不合情也不合法,但谷歌就是这样做的,很霸道。”
(《环球视野》2010年3月16日第283期,摘自2010年3月2日《中国文化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