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或是一场阴谋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卓铭 张旭 北京报道 2010-06-09
核心提示: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世界卫生组织的3名专家从生产达菲的药厂收受贿赂,有意制造了甲流病毒的恐慌。
《英国医学期刊》和英国调查采访局6月4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世界卫生组织的3名专家从生产达菲的药厂收受贿赂,有意制造了甲流病毒的恐慌。
受贿赂的世卫组织专家分别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病理学专家弗雷德·海顿博士、密歇根大学的阿诺德·蒙托博士,以及莱斯特大学的卡尔·尼科尔森博士。作为回报,这3人为厂商出谋划策,并使世卫组织听从他们的建议,使达菲成为治疗甲流的首选药物。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达菲为罗氏制药独家生产。调查结果称,各国政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大量购买达菲,为罗氏公司等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
这项调查结果还指责了葛兰素史克公司,但没有提及相关产品。不过,在中国市场,罗氏公司生产的达菲和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乐感清,一度是官方公认的两种主要的防治流感药物。
无独有偶,欧洲委员会议员代表大会下属社会、卫生委员会日前在法国巴黎发布的报告也认为,世卫组织没有如实评估甲流威胁,疫情对策引起“广泛且不必要”恐慌,致使多国家因采购达菲、疫苗等浪费巨额资金。
但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新闻官陈蔚云6月9日在给本报的书面回复中表示,“我们没有过度渲染和夸大这个危险,一直认为疫情存在不确定性。我们接触各类机构以寻求帮助,避免疫情扩散。同时努力保证收集的信息不被企业或其他利益相关方所左右。”
对于世卫组织专家“涉嫌贿赂”的指责,陈蔚云表示,“所有专家都签署了保证书,以保证制衡和不被商业利益所左右。”
去年6月,世卫组织把甲型流感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级6级,这是该组织41年来首次将流感警戒级别提升至6级。
但是这一做法几乎从一开始就存在质疑。一个名叫沃尔夫冈·沃达格的德国流行病学专家早前就提出:甲流疫情其实是“本世纪最大的医学丑闻之一”,“在我们眼前,其实只有轻微的流感和一场造假的疫情。”
今年1月份,欧洲委员会决定对世卫组织的甲流对策是否恰当进行调查,而主持这场调查正是沃达格。
另外,据本报记者了解,为回应外界质疑,世卫组织已组织专家成立独立调查小组,审查自身应对甲流疫情的措施。
附文:
甲流专家组三成与药企有染
世界卫生组织声称无碍决策
日期:2010-08-12 :杜鹃 来源:新华社
世界卫生组织11日公开,一个由15名专家组成、专门评估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紧急委员会中,5人与制药企业存在关联。但世卫组织坚持认为,这一点不足以把这些专家从紧急委员会中除名。
首次公开身份
自去年4月发生甲流疫情以来,这个紧急委员会负责评估疫情并向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提出应对建议。紧急委员会由澳大利亚热带疾病教授约翰·麦肯齐领导,其他14名成员几乎没有被提及。他们的“神秘身份”11日首次为外界知晓。这些成员来自非洲、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大多数是科研人员和流行病学家,还包括一名塞内加尔外交官、泰国和智利公共卫生官员、两名国际航空旅行和卫生专家。
五个药厂顾问
宣布流感大流行结束第二天,世卫组织公开紧急委员会成员身份,其中5人与制药企业存在或曾经存在利益关系。其中,美国疾控中心的南希·考克斯获药企组织国际药品制造商协会联合会资助,开展流感疫苗研究。
美国教授阿诺德·蒙托为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瑞士诺华公司、罗氏(制药)公司、美国百特公司等提供流行病和季节性流感研究领域咨询;他还于2007年至2008年得到法国制药商赛诺菲集团资助,实施流感疫苗临床实验。
委员会成员约翰·伍德,带领英国国家生物标准和控制研究所一个研究小组,为疫苗生产商赛诺菲巴斯德公司、澳大利亚CSL公司、诺华公司、国际药品制造商协会联合会等开展流感疫苗研究。
玛丽亚·赞邦教授,英国卫生防护局感染病中心研究员,得到赛诺菲、诺华、CSL、百特、葛兰素-史克等多家公司资助。
英国人尼尔·弗格森,2007年前任罗氏和葛兰素-史克公司顾问。
保密只为避压
虽然承认部分紧急委员会成员与药企“有关系”,但世卫组织认为,这不足以让这些人“从紧急委员会成员名单中除名”。世卫组织强调对紧急委员会成员身份保密是为使成员免遭不适当的压力。
甲流大流行期间,多家制药商出售大批甲流疫苗,不少欧美国家因过量购买而“囤货”。欧委会下属委员会6月初发布报告,指认世卫组织制定对策时不够透明,采纳与药企“有染”专家的建议,鼓励各国政府扩大疫苗采购量,带给药企丰厚利润。 杜鹃(新华社供本报稿)
罗氏药品非法流入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卓铭 北京报道 2010-09-10
核心提示:尽管莫衷一是,但医院药品来源渠道的混乱已是事实。是医院公然走私药品,还是罗氏涉嫌参与非法销售,抑或是临床试验存药流入市场?没人能给出答案。
上海罗氏制药正处在一片忙乱之中。9月10日,罗氏新闻发言人曹勇向记者表示:“失明患者的确使用了罗氏的产品,我们正在召开紧急电话会议商讨此事。”
9月9日,上海市卫生局通报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多名患者在接受眼科注射安维汀(通用名贝伐珠单抗)治疗后引发不良反应,出现眼部红肿、视力模糊等症状,其中部分患者几乎失明。上海市卫生局给出的初步诊断意见是“眼内炎”。
9月10日上午,上海市卫生局再次确认,接受注射治疗的患者共116人,其中61人发生不良反应。
安维汀是今年2月26日刚刚通过国家药监局进口审批的药品,生产商为瑞士罗氏制药。曹勇确认:“尽管获得了药监局的批文,但这个药品没有正式上市,也就是说国内任何正规医院和正规药房是买不到这个药的。”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文号后,新药上市还需经过发改委定价审批等环节。
某上市制药企业高层介绍:“据我了解,安维汀预计今年10月在华上市。现在可以明确的是,这药还没上市,就开始大规模使用了。”有消息称,自2006年该药已经在国内大规模销售。
对此,国家药监局新闻处处长申晨表示:“卫生部和上海卫生局正组织专家调查此事,药监局不便发表意见。”
移花接木:
抗癌药流入医院眼科治疗
安维汀曾是美国基因泰克公司的明星抗癌药物,2004年在美国获批上市,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目前被批准用于五种肿瘤的治疗: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恶性胶质瘤和肾细胞癌。
2009年3月罗氏斥资468亿美元收购基因泰克100%的股权,安维汀也随之划入罗氏旗下,并顺势成为罗氏的畅销药,2009年销售额达到59亿美元。
在各国获批的适应症中,安维汀仅是一个癌症治疗药物,并不能用于眼科。曹勇确认:“安维汀在中国获批的唯一适应症是转移性直肠癌,没有批准用于眼科治疗。而且未来也没有在中国增加眼科适应症的计划。”
然而很多国家在治疗实践中发现,安维汀对老年人常见的湿性黄斑变性有很好的疗效,甚至比罗氏旗下另一款专治黄斑变性的药物乐明睛(雷珠单抗)效果更好。
2010年7月7日,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在接受立法会质询时表示:之所以没将乐明睛列入医保基金资助范围,正是因为在比较安维汀和乐明睛的疗效和成本。同时周一岳介绍:“虽然安维汀的注册用途并非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但在注册适应症外使用该药物用于治疗湿性老年黄斑病变,在国际间颇为普遍。”
据了解,除上海市一院以外,国内很多医院也将安维汀用于眼科治疗。而且美、英、德等六国正在进行安维汀用于黄斑变性治疗方面的研究,结果将于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公布。
记者咨询多位专家,均表示听说过安维汀用于治疗眼病,但从未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曹勇表示:“此次事件不会影响到安维汀作为直肠癌治疗药物的上市进程。”
9月10日上海市卫生局的通报显示,没有病人因注射而失明,目前已有56人情况好转。但通报中并未明确此次使用的安维汀的来源。
药源质疑:未上市却已销售数年
上述药企高层表示:“2006年左右这个药品就开始在国内销售,不是通过正规的进口渠道,但的确很多人在用。”
罗氏制药未上市的药品,何以在上海知名医院大量销售使用?对此所涉各方皆讳莫如深。
曹勇表示:“我们没有办法替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解释什么,只能说国内正规途径是买不到这个药的。”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综合部部长许铭介绍:“抗肿瘤药物个人走私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如通过网上订购,从印度、香港等地带入境等方式。但正规医院的集体行为,很难用个人走私来解释。”
据了解安维汀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多年,并与国内多家医院建立临床试验关系。曹勇也承认:“在直肠癌临床领域,是与上海一院有过合作,但现在临床期早已结束。”
上述药企高层表示:“上市之前就开始销售,国内制药企业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也从未听说过这种事情。但从这次事件来看,医院肯定存在销售行为。”许铭也表示:“如果是新的临床试验,是必须与患者签订协议的。”
但现实中的销售比比皆是。记者随意在网上查询就能发现,包括海虹医药网在内的国内主流医药电子商务网站上都能查询到该药的销售和价格信息,一支规格为100mg/4ml的安维汀价格为2450元。“这些药除了走私,就没有别的渠道了。”上述人士表示。
对此,许铭认为:“外企做事比较严格,应该不会走私药品进行销售,我想医院应该最清楚药的来源。”上述人士也认为:“临床阶段用药一般会产生多余,医院销售这部分药品也是一种可能。”
尽管莫衷一是,但医院药品来源渠道的混乱已是事实。是医院公然走私药品,还是罗氏涉嫌参与非法销售,抑或是临床试验存药流入市场?没人能给出答案。
记者试图联系上海市一院宣传科,科室工作人员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称:“所有信息都通过上海市政府统一发布,医院不再另行发布。”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