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小土豆引发大辩论
张春美
现代基因技术是造福人类的普罗米修斯,还是祸害人类的浮士德?基因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在不断产生伦理困惑,提出伦理问题。《谁主基因———基因伦理》(张春美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给读者新的思考和启发。
小土豆引发的争论
2010年3月2日,欧盟宣布,批准欧盟成员国种植一种转基因土豆。这是欧盟近13年来首次为转基因食品种植开“绿灯”。消息发布后,迅速在欧盟内部引发激烈抗议和争论。
这种名叫Amflora的小土豆,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即德国巴斯夫公司的研发产物。它不是用来吃的,而是一种工业用途的非食用土豆。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欧盟委员会负责卫生和消费事务的委员约翰•达利信心百倍地保证说:“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科学问题都经过多年严格分析,所有科学上的难题和风险,尤其是与安全相关的,都圆满地得到了解决。”他同时强调,这种转基因土豆将不会出现在欧洲民众的餐桌上,种植这种土豆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丰富的淀粉,用于造纸等工业用途,其副产品还可用于生产畜牧饲料。因为经过基因优化培育的土豆富含淀粉,大大简化了生产工业用淀粉的流程,这种淀粉能让纸张更有光泽,节省了原材料、能源、水和其他化学辅料。这也是欧盟委员会批准其种植的科学依据。
为了保证转基因土豆收获后在农田中没有残留、不对环境构成威胁,欧盟委员会还严格规定了转基因土豆的种植条件,并对转基因土豆提取淀粉后用于生产畜牧饲料的副产品做出了相关规定。
尽管如此,这些保证和许诺却无法消除欧洲人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来自环保组织和欧盟内部的抗议之声此起彼伏。
反对者指出,转基因食品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具有特殊性。因为转基因植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将会是长期的,很多影响可能产生时滞效应,而不像非生物影响那样随时间而减小,随距离而减弱。同时,生物繁殖的本质就是基因复制。天然生物物种中被强制掺入的人工重组的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而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因此,基因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威胁远比狩猎和传统工农业活动严重得多,这是一种非常特殊又非常危险的环境污染。
环保组织“地球之友”的发言人海克•莫尔登豪尔批评说,目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没有科学上的定论。转基因土豆携带着一种颇具有争议的耐抗生素细菌,人类现在还无法保证这种细菌不进入生态链,一旦这种细菌进入生态链,其基因的扩散将提升细菌的耐药性,特别是提升对治疗肺结核药物的耐药性。就在2001年,欧盟还曾立法取缔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产品。在这种背景下,欧盟委员会的决定是“将利润摆在了民众健康之前”。
英国、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希腊和法国等欧盟成员国也纷纷表示反对这一决定。奥地利决定禁止在其境内种植Amflora转基因土豆。法国将组建一个调查小组,研究种植的安全性。在巴斯夫公司所在地德国,政府表示只会小面积种植。此前,欧盟已于1998年批准种植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MON810。不过,出于对安全性的担忧,欧盟6个成员国奥地利、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卢森堡陆续禁止种植这种转基因玉米。
小小的转基因土豆之所以再次引发震动,源于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重视。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隐患
转基因生物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虽然转基因食品进入人类生活只有几十年,但其产量高、抗病抗虫能力强等优点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其潜在的风险,如过敏性、毒性及对环境的影响也令世人关注。首先是毒性问题。对于基因的人工处理,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其次是过敏反应问题。对于某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另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比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个基因引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组中,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第三是营养问题。科学家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正是基于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隐患的认识,许多反转基因食品的民间组织通过各种环保活动表达其思想。例如,1999年3月,在“生物2000年”大会召开之际,3000多名民众在波士顿举行了大规模的反转基因食品的示威活动。一个民间组织还对市场上销售的食品进行转基因检测,编写了《避免转基因食品指南2005》,以方便消费者避免购买转基因食品。2003年11月,英国反转基因食品人士在议会广场前举行裸体游行,抗议美国要求英国进口转基因食品。
在欧洲,由于“疯牛病”和“二恶英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使得欧洲消费者十分关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以及政府法规的管理能力。调查表明,仅有约40%的欧洲人赞同并接受转基因食品。长期以来,转基因作物在欧盟国家基本处于实验室研究、分析阶段,一直被禁止大范围推广种植。
食品,首先应考虑其安全性,其次才考虑其食用价值。2011年4月21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组织”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该组织对北京、武汉、广州和香港等地市面上的婴儿食品、快餐米饭及米粉进行了随机取样,共购买103份样品,送至独立第三方实验室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其中有10份样品含有转基因成分。这一结果向我们提出警告:大米是中国人一日三餐的主食,大米中的蛋白质是我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平均有19%的蛋白质摄入量来源于大米,食品中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改变,可能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非法种植的转基因水稻正在将人们的健康置于未知的风险之中。因此,“绿色和平组织”呼吁相关部门彻查非法流通的转基因水稻的源头,加强监管;同时呼吁中国政府加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婴儿及未成年人食品安全性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体系;并且,谨慎对待转基因作物,尤其是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问题,在其安全性确定之前,暂停一切商业化进程。
国际惯例:谨慎对待转基因食品
从国际惯例来看,世界上多数国家对转基因技术,特别是转基因食品都持慎重态度。很多国家专门为转基因食品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这里介绍三种类型的制度:
一、强制标签。为便于消费者识别,要求所有种植、生产转基因产品的企业或个人必须在转基因产品包装上做明确标识。任何一种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在出售时必须经过检验,只要食品中含有一定比例的转基因成分,就应当加贴标签。国际消费者联盟根据转基因产品的特点,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由,将2000年消费活动的主题定为“转基因产品的识别”。
2003年7月,欧盟委员会正式批准了《食品与饲料来源追溯和标签法》。该法规规定,任何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0.9%的食品和饲料都必须进行明确标识。以前无须进行标识的大豆油也被列入其中。韩国政府从2001年3月1日开始实施强制性标签制度,并于2001年9月1日严格执行,出售食物需要出示证明文件,显示其转基因成分,任何公司若被发现标签上有错误信息,将被判入狱3年或罚款3000万韩元,没有贴上标签者亦将被罚款1000万韩元。俄罗斯于2000年7月1日设立了转基因消费品法,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及药物,都需要标注。 二、自愿标签。厂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申请检验。如果通过检验没有发现转基因成分,可在标签上注明“经某某机构认证,本产品不含有转基因成分”。基于这种制度,不去申请检验的厂商的产品,有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也可能不含转基因成分。由于是自愿认证,认证机构也不一定必须是政府。坚持这一立场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新西兰、秘鲁等国,如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认为,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产品会引起特殊的健康危险,因此不要求对转基因食品加贴特殊标签。只有当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实质上不同时,才需要特殊注明。厂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决定是否加贴标签。
三、有限度标签。这是介于强制标签和自愿标签之间的制度,以日本为代表。2001年4月1日,日本正式颁布实施《转基因食品标识法》。规定:经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食品,如果在食品原料构成比例中转基因成分排前三位并且重量占总重量的5%以上,这种食品就必须进行转基因标识。如果产品要标识为“不含转基因”,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转基因成分含量低于5%,二是保证产品在生产和销售的每一阶段都有相关来源标识。我国于2002年3月正式施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采取与日本相近的温和态度,只规定了对大豆、玉米、油菜、番茄及其加工产品实施标签管理。
如何降低转基因食品带来的风险?这是科学家及普通消费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基因伦理视角看,关键在于采取预防原则,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监控和立法工作,通过制度建设来规避技术风险,以达到人的利益高于技术或商业利益的伦理目的。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04期,摘自2011年9月23日《文汇读书周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利永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