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值新型的智能手机iphone 4s于香港开售,引起一阵抢购潮,旧型的产品因不再流行而被抛弃淘汰,如此的情景如此熟悉又不断地重复。不知从何时开始,不停转换和更新电子产品成为我们不少人的生活习惯,而且频率变得比过去更快更密。
不管我们眼睛是否看见,不管我们心中是否接受,因过度消费电子产品而引起的悲剧正在我们的星球上不断上演。
别问他们因谁而淌血,他们因你我而淌血。
钶钽铁矿(Coltan)可制造电容器,是电子产品的重要原料,当然包括手机和计算机。由于近年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而引起的战争也愈演愈烈。
丹麦导演Frank Poulsen去年拍摄纪录片《血手机》(Blood in the Mobile),揭露了刚果民主共和国内部不同的派系因为争夺钶钽铁矿等电子产品矿物原料而引起的血战,大量的矿场工人更因此而被屠杀。导演向各手机生产商要求公开手机原料的来源,却没有一间愿意保证自己的手机原料不是源自战区。
由此可见,我们的消费行为和经济道德息息相关,我们每买一部手机所用的金钱,都有可是能成为枪匣中的子弹。我们每丢弃一部手机,它的废料也可能在毒害某落后国家的人民。到底是甚么的思想和制度,令我们成为经济运作中的共犯?
当“需要”与“想要”间的界线被模糊“需要”(need)与“想要”(want)可以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当一种东西对你而言实际上是必需(have to have),那么你是“需要”那样东西。而一样东西对你而言实际上不是必需,而你对其有所欲求,那你不过是“想要” 那样东西而已。
消费主义的可恶之处,正是它尝试模糊两者的界线,商家不断告诉你需要他们的产品,好像它们对你的生活如此不可或缺。电子产品正是一个好例子,同一个系列的产品,明明只是作少许的改动,便在短期内推出新产品且大肆宣传。这制造出来的需求混合了人们好新的心理,便成为商品拜物教。
欲求无度,资源有限。
就在欲求不满的情况下,很多我们真正的需要反而被放在一边,有人节衣缩食换一部新手机,也有人宁愿捱饿去买一个名牌手袋。有人自以为有权不断消费便是拥有了自由,人手一机便是生活态度,其实只是随所谓教主指挥捧起舞的消费奴隶。至于同为人类的第三世界人民,便因我们的“自由”而绝命于枪弹和污染之下。这一切的悲剧,不正是资本主义的错吗?
归根究底,消费主义产生于鼓励贪婪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崇尚所谓的自由竞争,鼓励商人以追求利润为至上。而且,资本主义下的生产活动是以满足有能力消费者作为前提,而非根据人们(包括弱势者在内)的所需进行生产,因此弱势社群的需要往往受忽视,资源也因此而浪费。这样不但生产过程中产生不公义,被制造出来的需求也对地球资源造成压力。如果我们的欲求无止境地膨胀,而天然资源有限,我们的命运不问可知。
个人回归简约,更要改变制度。
面对人类严峻的命运,由个人做起的节约固然是重要。但要真正的改变我们命运,我们不能只乞灵于一部分人的生活节约,更要追求制度上根本的改变。因此必定要打倒带头鼓吹浪费的资本主义巨兽,才能令人们从盲目消费中醒觉,也令第三世界人民免于荼毒。
2011 年11月18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