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增互信才能同舟共济
邱 波
作为对拜登副总统访华的回访,习近平副主席的美国之行也如期开展了。应该讲,作为全球第一、第二的经济体、同时又是全球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之间的相互动作,不仅直接牵涉各自内部状况,同时也影响全球运行趋向。或许正是缘于这一客观现实,以致习近平的美国行不仅引发了中美两国媒体的高度关注,甚至也促很多第三国媒体介入到相关评析行列;世人关注的侧重点是:习近平此访将会塑造怎样的中美关系?
毫无疑问,时值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之际,人们显然应该对过往一年龃龉不断的中美关系能因为习近平副主席的此次访问而对双方建立互信的良好愿景表达期待;事实上,崔天凯副外长已就习近平此访而表达了中国政府的意向,即,“按照去年中美两国元首会晤时达成的重要共识,进一步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中方希望这次访问使中美关系在这一重要时期能够沿着两国元首确立的方向继续向前发展”。
中美并未实现互信
尽管中国政府对维稳中美关系的意向已作清晰阐述,但为了使相关意向真正获得落实,作为研究人员,多洞悉实际存在的问题而尽力少宣导积极展望,或许更有助于为中美关系打造可以相互信任的助力平台。坦率而言,中美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如果仅仅以双方各自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特别是去年的美对华出口超过一千亿美元的现实来来看待中美关系,人们就完全可以对未来趋向充满乐观展望;事实上,虽然双方贸易不平衡的局面并未真正化解,但考虑到美对华出口增速不停息的现实,就完全有可能满足奥巴马的“出口倍增计划”。
但问题是,问题的复杂性并不限定在这单一层面。人们知道,不论是奥巴马,还是其前任,他们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且禁止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基本政策似乎也没有任何松动的迹象;在这种政经隔离的状况下,又如何推动双方的贸易平衡呢?事实上,参与共和党总统角逐的几位候选人均将挞伐中国作为其政策选项,在此背景下,面临连任压力的奥巴马基于选票的需要会在习近平访问结束后采取怎样的行动,实际上是难以评估的。
坦率而言,即便撇开极其敏感的美国防战略报告当中的涉及中国部分而单论经济话题,其未来动向也很难使人宽慰。不是吗,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增长,而美国复苏却步履艰难;这种不对称趋势,显然会使西方媒体和学者炒作已久的“中国GDP将于某某年超越美国”的议题会再度成为所谓热议,从而必将使其成为美国人“挥之不去的心病”。从某种程度上说,双方所实际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是两国难以现实相互信任的缘由所在;这不是所谓的意识形态的迥异,而是双方综合实力的此消彼长。理据很简单,如果意识形态果真是美国的国策,过去的尼克松就不可能到未建交的中国访问,而今天的海合会国家也难成美国的坚定盟友。
结构性矛盾应“以迂为直”
其实,所谓的“中美结构性矛盾”,说穿了也并不复杂,那就是,已经主导世界事务一百多年的美国不能容忍自己的经济状况可能被其它国家所超越,而中国基于国内民生的需要也必须继续追寻应有速度的发展;要促这种各自都不能自行选择的特殊状况实现和平共赢而不是“零和游戏”,那就需要两国媒体和学者、特别是中方媒体和学者就此意向而展开化解矛盾的深入探讨。探讨的主旨不是相互指责对方的“不是”,而是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毫无疑问,这肯定是个非常艰巨的工作;不过,只要体察一下“乒乓外交”所产生的效应,则似乎也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在笔者看来,当中美双方、乃至世界更多国家均将得出“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基本结论之际,从而也就必然会使双方互动最终演变成“零和博弈”;缘由很简单,不论中方怎么表述“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挑战去美国”之原则意向,也不可能改变美国的紧张和担忧。因为这是“天无二日”的自然法则。
倘使能够感受到这种无从规避的现实趋向,而为了能达到中美合作双赢而不是“零和博弈”之有益于全球和谐共存的的战略目标,笔者以为,从更多第三方的意向来看待中美关系,或许更容易达致消解歧异的目的。不是吗,渴望重振和崛起的国家并不只是中国喔。倘使中国媒体和学者能利用习近平的这次访美而展开全球情态研究,或许能够实现中美共赢。
为资深评论员
:邱 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