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还是潘朵拉魔盒?
新疆竹子
“颜色革命”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开始致力于在中东策划和导演“阿拉伯之春”。目前看来,“阿拉伯之春”基本达到了美国的预想结果。
广义的阿拉伯之春是中东阿拉伯世界近年来一系列骚乱、政变运动的总称,在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发生的一系列所谓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和自由的社会运动。第一个事件在突尼斯引发,一个小贩的自焚引发了一场“蝴蝶效应”,拉开了中东阿拉伯之春的序幕。结果突尼斯总统流亡国外,突尼斯反对派获得成功,激发了周围如阿尔及利亚、约旦、埃及和也门等国的抗议运动。阿拉伯世界之外的其他国家也受到了该示威浪潮的影响。目前受到阿拉伯之春冲击的国家主要有伊拉克、突尼斯、埃及、也门、阿尔及利亚、巴林、利比亚、约旦和叙利亚。截至2012年3月,阿拉伯之春已经成功推翻了4个国家政府。它们是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 迄今为止,这场动荡至仍未 “尘埃落定”。
这场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政局大动荡,被西方国家的政客们美其名曰:“阿拉伯之春”以美好的赞誉。那么,中东这一系列的国家政局大动荡,究竟是给阿拉伯人民带来民主、自由、幸福、繁荣、发展的春之鲜花,还是给阿拉伯人民带来战争、灾难、死亡、流血、倒退的潘多拉魔盒?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不过我们还是要以事实为根据,来看待和分析问题。目前,在经历了大浪淘沙般的“阿拉伯之春”的剧烈动荡之后,中东政治生态面目全非:突尼斯、埃及、也门、利比亚等国已经“改朝换代”,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而以沙特为代表的海湾君主国则暂时安然无恙。在发生政局剧变的国家中,动荡烈度和强度也不尽相同:埃及、突尼斯等国政权交替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和重大流血事件;而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国的改朝换代,则演变成动用重武器对抗的全面武装冲突。
中东动荡一年多来,首先从政治改革和稳定的角度看,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堪忧。尽管很多国家已完成政权更替,但政局依然一团糟。在突尼斯,统计显示,自今年3月份以来全国平均每月发生110至150起示威游行或静坐事件,150至180起阻断交通事件。同时,各政党间权力争斗反而日趋白热化,致使宣誓就职不久的议会被迫休会。在利比亚,虽然卡扎菲倒台,但是新政府至今未能控制全国的局势,暴力恐怖活动时有发生,部族武装各自为政,形成部族军阀割据的态势,甚至与全国统一过渡委员会分庭抗礼,声明实行自治。驻扎在首都的黎波里的不同派系武装之间不时发生冲突。在的黎波里西南的沃米斯,津坦地方武装与当地的玛莎什亚部落武装连续3天交火。班加西爆发卡扎菲倒台后最大规模示威游行,数万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表达对“过渡委”的强烈不满、愤慨和失望之情。在埃及,自军方接管国家权力以来,国内仍频繁爆发示威游行并导致人员伤亡,以青年组织为代表的抗议者要求军方尽快交权,并多次举行游行示威,酝酿“二次革命”。 在也门,更是武装冲突不断,民不聊生。
从经济角度看,中东动荡加剧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可能使其陷入恶性循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公布的报告显示,中东剧变给受影响的国家至少造成5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利比亚和叙利亚受到冲击最大,埃及、突尼斯、巴林和也门紧随其后。这些国家的GDP至少减少了206亿美元,财政收支平衡恶化。利比亚损失最为惨重,国家的经济活动基本停止,GDP的损失达77亿美元,国家财政损失预计达65亿美元。在埃及,2011年前九个月的公共支出增长到55亿美元,而财政收入则下降7500万美元。在也门,骚乱给政府财政带来8.58亿美元的损失。在突尼斯,全国80%的企业在动乱中受到冲击,导致失业人口急剧攀升,目前已突破70万,同时全国物价飞涨,部分生活必需品短缺。突尼斯、埃及等国经济十分依赖旅游业,而国内政治动荡使很多旅游胜地门可罗雀,由此导致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阿拉伯之春为什么会与阿拉伯人民的愿望背道而驰,事与愿违?笔者认为,这和西方的全盘操纵和干预有关。可以说,西方的干预使“阿拉伯之春”性质变色,阿拉伯复兴之路将更加艰难。这次中东发生动荡的国家多数是亲西方国家,这些动荡也都是西方一手策划和鼓动的。西方的大量人员、资金进入这些国家,支持反对派的活动。同时,西方在中东的干预举措明显奉行的是“多重标准”:对沙特等完全听命西方的海湾国家竭力保护现政权,鼓励、纵容政府镇压民众抗议;对埃及、突尼斯、也门等发生严重动荡,局势难以收拾的国家,则因势利导,力图使其未来走向纳入西方轨道;而对利比亚、叙利亚、伊朗等反西方或与西方关系不睦的国家,则推波助澜甚至直接进行军事打击。然而,西方出于利己目的进行的外部干涉,使地区局势更加复杂。尤其是2011年3月北约发动的利比亚战争,标志着中东政治抗争开始变味,进入到西方武力干预、强行塑造地区格局的新阶段。北约自称是为“防止出现人道主义灾难”,但利比亚战前,国内冲突伤亡不过数百人,且局势已基本平息,而西方的狂轰滥炸及战端扩大,导致利比亚3万多人死亡,5万多人受伤,大量基本设施被破坏。利比亚国内矛盾本来远没到需要改朝换代的程度,但西方武力干预强行改变该国原有政治进程,使利比亚由一个生活水平居非洲第一的稳定富足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人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大批难民流离失所。
伊拉克应该是美国的得意之作,然而原来伊拉克是什么样子,现在伊拉克又是什么样子,伊拉克是人民是最清楚的,伊拉克人民现在普遍存在比较高的反美情绪就可以说明这一切。伊拉克原来是中东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军事上是中东第一强国,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大兵从伊拉克撤出,留给伊拉克人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最近一个约旦学者杰马勒·盖斯的调查研究指出:“美国对伊拉克军事占领,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灾难和严重的混乱,而是对这个国家社会内部结构的破坏,以及通过各种形式与手段对其意识形态和原有的社会价值观的摧毁。使被占领国家成为连自己的希望、未来等都无法掌控的软弱无能的社会。使其政治、文化、经济均处于瘫痪状态。”他得出的伊拉克平民死伤数字更是吓人:到2009年底,伊拉克平民死亡235万,伤残500多万。美军撤出伊拉克后,几乎每天都有恐怖爆炸发生,每个月死亡数百人。现在,在世界“国家安全系数”排行榜上,伊拉克连续三年被评为全世界最危险的国家。目前有277.26万伊拉克人流离失所, 300万人逃离了伊拉克。自美军侵入伊拉克至目前,已有五分之一的伊拉克人在国内沦为难民,这个数据是同类的世界之最。目前伊拉克的寡妇数量是333万名,孤儿更是有500万之多,美军的侵占已经使伊拉克成为了孤儿寡母之国。侵占使70%的伊拉克妇女被排除在学校范围以外。有28%的伊拉克儿童面临营养不良,50万儿童流离失所,巴格达成为2010年世界生活条件最差城市。伊拉克是全世界最腐败国家的第三名。 70%的伊拉克人根本饮用不到干净的水。每天生活费不足一美金的人占全国人口的43%。失业率高达28.7%,至今伊拉克也没有安宁,几乎每天都有无辜老百姓在爆炸中伤亡。不知道是谁真正是伊拉克人民的灾星?不知道是谁在祸害、杀戮伊拉克人民?另据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伊拉克青少年因着装打扮模仿西方少年中流行的“情绪摇滚”被石头砸死。在过去3周以来,已经有14名巴格达的少年被杀害。当地激进分子发放被设定为袭击目标的青少年名单,威胁他们如果不改变装扮就会被杀死。当局称这一文化是“撒旦主义”,要求社区警察消灭这种现象。一位成功逃跑的青少年说:“开始他们朝男孩胳膊上扔石块,然后是腿,最后朝头给予致命的一击。如果那时他还没死,他们就从头再来一遍。”死去青少年的照片被公布在了Facebook上,在伊拉克青少年中引发了恐慌。目前,该类事件造成的具体死亡人数不明,但一个专门处理伊拉克的非政府组织“布鲁塞尔法庭”称,目前这一数字可能是“90~100人。”伊拉克道德警察在网站上发表声明批判在伊拉克青少年中流行的“情绪摇滚现象”,并表明了予以消灭的立场。伊拉克内政部声明称,道德警察被教育部授权可以进入巴格达的学校搜寻这类打扮的学生。伊拉克一位议员周四说:“近日,有一些学生因为穿美国牛仔裤和理西方发型而被捕。”因为装着衣服而被人用石头砸死,这就是美国留给伊拉克的烂摊子和民主、自由和人##权现状。不知道一贯标榜人@@权卫士的美国作何感想?
阿拉伯世界要想实现民族复兴、摆脱恶性循环的厄运,实现阿拉伯内部团结是基本前提。而今天的阿拉伯世界,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有打有拉,挑拨离间,分化瓦解下,阿拉伯国家分崩离析,互相挖墙脚,甚至自相残杀,已经分崩离析。原本应该是情同手足的兄弟,现在成了形同陌路的仇人。多数阿拉伯国家在利比亚战争和当今叙利亚问题上“兄弟阋于墙”的表现表明,阿拉伯世界距离实现民族复兴梦越来越远。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中东剧变,不可能使地区国家真正走向复兴之路,而仍将是西方大国政治的牺牲品。事实也表明,西方在成功干预利比亚后,在地区内移植“利比亚模式”的胃口和信心倍增,因此利比亚战争刚刚结束,西方便开始加紧对叙利亚和伊朗施压,由此使叙、伊局势变得日趋紧张。而叙利亚位于阿拉伯世界心脏地带,其局势一旦失控,很可能在整个中东引发意想不到的动荡。
目前,由阿拉伯之春引发的中东剧变仍在持续发酵。此前充满激情与乐观主义的“阿拉伯之春”,日趋被悲观主义和怀疑、愤怒情绪所取代,乃至有了“阿拉伯之秋”或“阿拉伯之冬”的说法。轰轰烈烈开头,潦潦草草收尾,这就是当今中东乱局的真实写照。“播下龙种,却收获跳蚤”。风起云涌的中东剧变,没有呈现出阿拉伯之春的无限风光,却像是打开的一个潘多拉魔盒,灾难开始降临中东阿拉伯世界。
本文参考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田文林在《人民论坛》发表的文章。特此致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