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11月22日,第十三届中国国家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这届论坛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中国政治学会政治与战略文化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和参考消息报社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西太平洋战略态势与中国国家安全”进行了热烈讨论。
大家认为,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胜期;以及由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实现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根本性变化的关键期。必须洞察国际风云,加强战略筹划,加强大趋势研究,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一言一事所惑,不为表面现象所蔽。对一些外交表态,我们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要把中国国家安全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要把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自己手里,确保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报参加了此次论坛,摘发部分专家学者们的观点,以飨读者。
着眼全球着眼未来着眼大局
糜振玉(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维护西太平洋和平稳定要把握好中国国家安全的理念和大政方针。习近平主席访问澳大利亚期间,对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演讲说到“三个发展三个绝不动摇”,表达了中国对外的大政方针。这是着眼全球、着眼未来、着眼我们国家安全大局的问题,也是我们研究的基础。我们应该大力促进亚太全面发展,以发展亚太经济为主,经济是我们的优势。在处理好大国关系的同时,在维权原则下我们要改善与海上领土和主权有争议国家的关系。我们应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国家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规划中国的西太平洋战略。首要的是把我们的军力加强。打铁要靠自身硬。我们必须要加强海军力量、海洋力量。我们还要加快组织力量精心研究制订海洋法。
王湘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全球格局正在发生变化,2008年危机之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入衰退期,全球大国和国家集团相对比较稳定的国际结构和态势正在发生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全球格局从美国一超独大,发展为现在的跨两洋的中心格局,即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格局。一是全球危机与美国力量的相对衰弱,美国已经走到其百年周期的末端;二是美国和美国资本集团坚持利益通吃的行为导致了变化;三是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力量的格局,这种新的力量的出现会导致世界力量的变化;四是西太平洋国家的发展愿望和行动正在发生变化:五是技术的进步,基础技术建设的进步是改善世界经济地理和政治格局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些变化正在为格局的改变创造条件。从长期来看,西太平洋地区肯定成为世界的第三极,而且很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板块。亚太区域正在进入动荡期,主要原因是亚太区域近期局势受全球格局变动和危机影响受到很大冲击,可能分裂为海洋和陆地两大板块。
“亚太再平衡”战略不会弱化
钱文荣(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现在大家关心议论最多的是美国中期选举之后,奥巴马政府会不会调整和弱化他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我的看法是不会。“亚太再平衡”战略是美国支撑亚太战略的核心,也就是新世纪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是长期战略,不会轻易改变。奥巴马参加APEC会议之后,11月15日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演讲中说,美国在亚太的领导地位将永远是我对外政策的基本重点,他还强调说各国不能影响我们介入亚太地区。这是奥巴马宣布的亚太战略。美国在强调与中国合作的同时,对中国的遏制不会放松,只会加强,但不会发生全面冲突对抗,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之内是如此。
徐长银(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今年美国实施战略东移的步伐不仅没有减缓,而且在过去两年实施基础上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尤其在军事方面,美国防务报告重点突出亚太战略。美国国防部推动落实美国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核心仍然是努力强化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的安全联盟,并加速其现代化进程,同时深化与该地区重要伙伴国的防卫关系,通过这些同盟关系、伙伴关系,逐步提升应对地区性挑战能力。频繁与盟国、伙伴国联合实施军事演习是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之一。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部署方面一刻也没有停顿,不仅如此,美国在政治、经济、外交与意识形态方面与中国的博弈也没有停止,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张焕利(新华社原常驻日记者):安倍近日宣布解散国会众议院,下个月实行大选。安倍为什么这样做?因为现在“安倍经济学”遇到了问题,他的“第三支箭”迟迟射不出来。最近,安倍内阁连发五起滥用政治献金的丑闻,其内阁有两名大臣被迫辞职。在政权运营陷入被动的情况下,狼狈的安倍借机宣布解散国会。大选中,自民党胜算较大,因为在野党都没有准备好。可以想见,安倍的路线方针政策都不会改变。安倍这些人现在最怕的是没有人理他,可是我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一出个什么东西,哪个右翼分子讲了什么话,我们就猛批他一通,这一批给了他资本,在日本特别是右翼政治家,你批了他以后,日本国内很多人都支持他。下个月,日本大选,我觉得报道应适可而止,一旦什么问题值得你批判,也不要那么火力十足,那是在帮他。
“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海上安全构成挑战
廖世宁(海军原副参谋长):“亚太再平衡”战略目前已经对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我们的海上安全形势构成了挑战,并呈现出进一步严峻的形势。首先,美在西太的战略部署加剧了地区的军事对抗,对我构成较大军事压力;其次,美国巩固军事同盟加剧了地区海上地缘形势的恶化,对我形成严峻的围堵态势;再次,美国对地区事务介入加剧了海上矛盾复杂化,导致地区海上热点问题频发。第四是西太海上军事活动日益频繁,管控危机和预防海上意外事故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顿世新(国务院台办港澳与海外局局长):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没有纳入台湾,这不是偶然的疏忽,是深思熟虑的决定。如果把台湾问题纳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就将导致该战略全面失败。为什么?如果要让台湾配合美国战略需要,就必须提升美台关系,包括美台官方关系、军事关系、安全合作,这无疑是挑战中国核心利益,中美关系甚至有可能倒退到建交前水平,政治后果严重。另外一方面,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已经打了几十年交道,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机制政策和法规,美方没有打破这些既有机制政策和法律的迫切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没有把台湾纳入再平衡战略,但是在美始终有这样一股力量要把台湾纳入再平衡战略,而走到这一步对中美关系势必带来冲击。
亟须建立海上危机管控规则
李杰(海军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西太平洋安全态势依然是“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具体来说,“一”:第一岛链的遏控将长期继续下去。“二”:两个基地,即横须贺基地和关岛基地的钳制将继续下去。“三”:三条岛链封锁。“四”:四面菱形包围,这两年安倍不断提出由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形成四面菱形对中国的包围,也是日本和美国精心策划,对我们下一步的包围和钳制或者封锁应该说进一步加紧。“五”:五维空间的占领,陆、海、空、天、电加上网络领域的斗争都在不断地加强。
邢广梅(海军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如何解决西太平洋经济和军事安全冰火两重天的状况,改变各国经济上依存中国、安全上依靠美国的扭曲局面,需要智谋、需要时间、需要跳出亚太站在全球视野,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方位造势。这个势是一种态势,掌握这个势不是为了对抗,不是联合谁压倒谁,而是引领地区乃至全球全方位地实现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目标。当前在有效解决这些争端以前最紧要的是管控好海上危机,防止引起海上武装冲突。建立危机管控规则后,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及时沟通联络解释,防止产生误判。为了亚太稳定,中国作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新理念的倡导者,作为地区安全产品的积极提供者,需要加强海上力量建设,积聚正能量,促进地区安全合作的能力。
龚迎春(外交学院国际法教授):岛链战术是冷战的产物,它能否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作用,值得考虑。首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它发挥的作用有限。现在岛链再次成为美国启用的战术,是因为格局发生了变化,棋手棋局发生变化。其次,岛链战术需要所有岛链构成国紧密配合,岛链和岛链之间有很多海峡,每一个岛链构成国并不一定都是美国坚定的同盟国,有的是同盟国、有的和美国同床异梦。
如何与美国下一盘世纪大棋
黄星(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原部长):如何在亚太和全球与美国下一盘世纪大棋,这是关系到中国安全与发展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将面临两个战场、两个主要对手。在亚太和全球范围面对的是美国主导的西方,在我们内部面对的是既得利益集团。两个战场、两个主要对手是互动的,相互影响。我们的重心和基础是在亚太、在国内,但我们的视野必须放眼全球。当前,力量对比尤其是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中国,时间和人心在我们一边。我们的风险前所未有,我们的机会也是前所未有,我们的资源整合潜力也是前所未有,所以我们制定战略重在谋事造势。
李慎明(中国社会科院原副院长):西太平洋当前的复杂局面实质上是美国插手的结果。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两条腿走路的经济体,他们的经济意识强烈而敏锐,往往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律定理运用到政治与国际关系领域,他们深深知道软实力的投入少产出多的道理。因此,西方世界今后会更多采用软实力来维护并加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或者盘剥。软实力绝不仅仅表现在意识形态上面,同时表现在金融知识产权等方面,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急需关注金融风险。
王瀚灵(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中心基地主任):我们要把提出的亚洲安全观、共同安全观法制化,并落实到海洋安全上。我们要通过多边机制参与海上安全通道用以国际海峡维护。我们要制定国家海洋战略,而不只是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因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说的只是经济和技术,你只有说国家海洋战略才包括经济和军事,这才是全面的。还要制定海洋基本法,加强科学的海洋立法,加强海上执法。要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立法,改变对我们不利的法律,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海洋法律秩序。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海洋权益,与美国在我专属经济区的军事活动分歧也要善于利用法律武器解决管控,深化细化中美海上安全磋商法律机制,最近达成的公海机制都要法律化细化。
袁晓纪(航岛海洋重工董事长):我们现在有建设海洋强国远大目标,我们有“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但是我们相应的海洋国家战略能力是什么样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海洋战略能力的博弈目前主要在四个领域里竞争:技术的竞争、各种技术资源体系的竞争、运筹能力的竞争和运筹成本的竞争;美国人重返亚太的基石是美国在亚太的军事优势。中国要构建什么样的国家海洋战略能力?我们觉得应该是基于海洋开发、基于军民融合、基于多种态势的海洋战略新构想。我们希望用民间的力量、用市场力量为我国海上强盛、为我国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用我们工程技术创新的方式做出相应的贡献。
孙小迎(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在南海问题上,我们有历史优势和法理优势,作为东方反法西斯战线付出沉重代价和惨痛牺牲的战胜国,中国理当享有收回南海诸岛、拥有南海九段线的胜利成果。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沧海桑田的变化需要坚持不懈而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改变舆论战的劣势,我们要打得赢,同时还要吵得赢。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小国家的研究。明年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值得精心操办,对于中国而言,70年一遇是难得的机会,一定要全面打好舆论的翻身仗。譬如召开西太平洋反法西斯屠杀的大型国际研讨会或者论坛,二战期间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遭受过关军和日军两次轰炸屠杀,等等。(本文由记者张军胜采访整理)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88期,摘自2014年11月25日《中国国防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