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科学家郗小星和陈霞芬
天津大学教授张浩在洛杉矶被逮捕仅仅5天,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超导专家郗小星教授又在宾夕法尼亚州被捕,他被指控的罪名是向“位于中国的第三方、包括一些政府实体”提供了美国的先进超导技术。一周之内接连发生两起华人科学家遭美国政府指控的事件,美国华人精英圈为之震动,认为张浩案“只是个案”的判断出现动摇,更多人开始将此事与中美在南海的军事对峙相联系,“麦卡锡主义回潮,华裔科学家将面临大清洗”的帖子在网上风传,有华人学者在圈中感叹自己或成为“随局势飘摇的炮灰”。“从目前的信息看,美国对华政策正进入通盘大调整,趋势是变强硬。”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25日这样对《环球时报》说。
张浩被捕不是个案
美国天普大学物理系主任郗小星于逮捕当天(21日)在费城东区联邦法院出庭聆讯,受到“通信欺诈”“协助和教唆犯罪”等4项罪名指控。美联社称,一旦所涉罪名成立,郗小星面临最高80年监禁和100万美元罚款。
据美联社报道,联邦检察官指控郗小星为了获得在中国的重要职位,向中国一家公司提供美国公司研发的电子技术数据。另外,他还承诺“让中国在超导技术方面获得全球领先地位”。郗小星现年47岁,1987年在北京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已入籍成为美国公民。郗小星曾受聘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并出现在教育部发布的2005年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人选公示名单中。
与张浩案不同,郗小星被指控的并非间谍罪。根据指控书,郗小星利用美国国防部的资金购买了美国“某公司”的某设备,并试图将技术输送到中国。与张浩案类似,美方指控郗小星4项罪名的事实基础是2010年5月到l0月的4封电子邮件。媒体的质疑是:如以涉及商业机密或军事机密,为何不以窃密或间谍罪起诉?如果未涉及机密,为何不公布涉事美国公司的名字或设备?
庭审后,郗小星在缴纳10万美元保释金后被释放,但由于涉案,其天普大学物理系主任的职务已经由其他人取代,但学校还保留他的教职。
记者了解到,张浩案将在北加州审理。张浩的辩护律师邓洪并没有透露张浩当前被关押的地点,但推测他已经被押解到北加州。另据一名侨界人士透露,张浩在洛杉矶机场被抓后,美国警方在第一时间通知了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总领馆迅速启动领事保护机制,据他所知,“中国总领馆做了所能做的一切工作”。根据美国法律,中国使领馆人员有权探视被捕的中国公民,并提供相应帮助。一名在洛杉矶联邦法庭旁听张浩出庭的华人称,与张浩同持旅游签证来美国的张浩太太,在张浩被捕时受到了惊吓。
中华海外智库执行长陈军2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的公司就在天津,代理的美国一种检测设备的技术与张浩团队所开发的技术属于同一领域,即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MEMS)。他认识张浩团队的成员,对张浩被抓感到震惊。他表示,张浩等6人的案子最多是知识产权的纠纷,够不上所谓“经济间谍案”。陈军说,刚开始认为张浩案只是“个案”,但没想到又出现郗小星案。
华裔学者圈人人自危
也是在最近几天,去年以“间谍”罪被逮捕的美国水文专家陈霞芬一案成为焦点。华裔国会议员刘云平、赵美心等22名议员日前在国会举行新闻发布会,要求司法部长林奇对陈霞芬一案作出解释,其中包括是否因种族背景、祖籍国等因素影响司法判断。与会华裔对美国司法部屡屡用莫须有的罪名,拘捕、监禁和审判所谓“中国间谍”感到愤慨。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凡是涉及此类案子的华人,结果通常很惨。以陈霞芬为例,尽管检方已经撤销对她的指控,但陈因为此案已经倾家荡产,不仅被迫向国内亲友借钱支付高昂的诉讼费,恢复工作也面临很大困难。
郗小星案的出现,再次引发华人圈热议。有网友称,“麦卡锡主义回潮,华裔科学家将面临大清洗、大迫害。华裔混得再好,也被美国主流社会当作外国人。”还有网友称:“现在只要你与中国有学术交流,都可以定为间谍。”
南加州大学教授张文基2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虽然根据美国法律,受到起诉不一定代表就有罪,但放在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下,有些问题值得考虑。“自日本首相安倍访问美国后中美关系就持续紧张”,他说,日前南海的局势显示,中美“擦枪走火”的情况并非不可能发生,“类似两位华人教授的事情今后还会出现、还会增加”。
美国《世界日报》23日发表社论称,距习近平9月访美还有3个多月,美国对中国频频强硬出招。除了南海军事对峙升温,司法部诱捕和起诉天津大学教授,21日又逮捕郗小星,这连串动作凑巧得“不像偶然”,美国在为中美两项外交大戏布局,显露政治运作的痕迹。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美国能接触高科技的华人学者人人自危,甚至引发“狐死兔悲”之感。由265位华人学者精英组成的“美东公共事务论坛”微信群里,有学者形容,被控的华人学者,只是美中交往风暴中的一粒沙尘,“是随局势飘摇的炮灰”。学者徐鹰称,华裔科学家应提防FBI的跟踪监视。
在英国《卫报》关于郗小星案的报道后,有网友跟帖称,美国的做法就是为了“激怒和敲诈中国”。处于这种白色恐怖之下的教授和学者首先必须从他们的研究中根除“中国元素”,想继续研究学术的美国华裔必须改名换姓、发誓不与中国有任何牵连,并放弃种族文化,“这是不是比纳粹还过分”?
美国对华焦虑感在上升
俄罗斯卫星新闻网23日评论称,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公民在美国涉嫌间谍的丑闻并非罕见。可以看出,在中美关系中有两个题目浮出了水面:间谍纠纷和知识产权领域冲突。美方此举与筹备习近平访美有关。显然,华盛顿希望掌握更多的“王牌”。为什么不利用“间谍案件”来强化9月峰会中的立场呢?另一个用处是国内政治,每一起此类案件都可将美国公民的注意力从本国安全领域的漏洞、从自身某些技术已开始走下坡路的现实中引开。报道称,“美国正变成一个封闭的国家,它正在忘记,其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移民者的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
“美国对华人科学家疑神疑鬼、看谁的行为都像间谍,其表现形式与‘麦卡锡主义’非常类似。但两者的背景不一样,一个是政治上的全面对峙,另一个是经贸冲突。”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副所长倪峰25日对《环球时报》说,这几起案件针对的都是中国人或华裔科学家,指向非常明确,其实质是美国对中国技术发展的警戒。随着中国产业升级,中美经贸关系由原来的“互补”转为“竞争”,近年来美国频繁指责中国“网络黑客”和“窃取美国的核心技术”,都是在技术方面焦虑感的表现。
李海东对《环球时报》说,历史总是不断重复的,“麦卡锡主义”打乱了美国正常的政治生活,大肆爆料、抓“苏联间谍”成为常态,现在的美国对华氛围有往这方面发展的迹象,只是还没达到规模。“现在是诋毁华人华裔科学家,下一步会对准美国国会、商界的对华友好人士吗?我们要保持警惕。”他说。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对《环球时报》说,美国现在的对华氛围与克林顿政府后期很像,李文和案就是在那时发生的。但他认为,“麦卡锡主义”的比喻不完全恰当。如果对比美国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量抓捕苏联间谍的历史,当时两国对抗的程度也远超过今天的中美。他认为,美国政界对中国的警惕、防范、焦虑感的确在上升,但这只是当前中美关系的一部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